⑴ 论语的第26章内容

论语只有20章。最后一章《尧曰》本篇共3章,但段落都比较长。本篇中著名的文句有:“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宽则得众,信则民任”;“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等。这一篇中,主要谈到尧禅让帝位给舜,舜禅让帝位给禹,即所谓三代的善政和孔子关于治理国家事务的基本要求。
原文
尧曰(1):“咨(2)!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3)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4),敢用玄牡(5),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6)在帝心。朕(7)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8),善人是富。“虽有周亲(9),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10),审法度(11),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12)。[1]

注释
(1)尧曰:下面引号内的话是尧在禅让帝位时给舜说的话。
(2)咨:即“啧”,感叹词,表示赞誉。
(3)允:真诚,诚信。
(4)履:这是商汤的名字。
(5)玄牡:玄,黑色谓玄。牡,公牛。
(6)简:阅,这里是知道的意思。
(7)朕:我。从秦始皇起,专用作帝王自称。
(8)赉:音lài,赏赐。下面几句是说周武王。
(9)周亲:至亲。
(10)权量:权,秤锤。指量轻重的标准。量,斗斛。指量容积的标准。

(11)法度:指量长度的标准。
(12)说:同“悦”,愉悦。

译文
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谨慎的统一规范度量衡等器具,审查修订各项法律制度,重新修建起各项被废置了的官事,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愉悦。[1]

评析
这一大段文字,记述了从尧帝以来历代先圣先王的遗训,中间或许有脱落之处,衔接不起来。后来的部分里,孔子对三代以来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说是对《论语》全书中有关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总结,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1]

20·2编辑

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1]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却无所耗费!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1]

评析
这是子张向孔子请教为官从政的要领。这里,孔子讲了“五美四恶”,这是他政治主张的基本点,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本”思想,比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反对“不教而杀”、“不戒视成”的暴虐之政。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德治、礼治社会有自己独到的主张,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鉴价值。[1]

20·3编辑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1]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1]

评析
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1]

⑵ 论语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凭空乱揣测,不绝对偏执,不拘泥固执,不惟我独尊。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论语·子罕》。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2)论语监督扩展阅读:

人物介绍

乐喜(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喜,字子罕,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宋国贤臣。在宋平公(公元前575年—公元前532年)时任司城,位列六卿。

乐喜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卿(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又称司城子罕。

鲁襄公十七年的时候,宋国的皇国父做了太宰,要为宋平公建造一座高台,因此妨碍了农业收割。子罕请求在农事完毕以后再建造,但是宋平公不答应。

鲁襄公二十九年,郑国发生饥荒,而当年的麦子还未收割,老百姓困苦不堪。担任上卿的子皮根据父亲子展的遗命,给国内的人分发粮食,每户一钟,郑国人没有挨饿。子皮也得到了郑国百姓的极大拥护。

子罕听说这一情况后,说:“多做善事,这是百姓所希望的。”宋国也发生了饥荒,子罕便请示宋平公,要求拿出公室的粮食借给百姓,让大夫们也都把粮食借出来。

子罕自己的家族借粮食给别人,却不写借据,不要求别人归还,同时还以那些缺乏粮食的大夫的名义,借给百姓粮食。宋国人也没有挨饿。

⑶ 急求:中国传统思想中,比如孔子、孟子等,对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监督为政者、或者是对为证者的评价标准等

你这问题我等了半个多小时也没人答,呵呵,总算来2个貌似也答非所问。版我来说2句吧,权个人观点供参考。
孔子、孟子对监督体系方面好象没啥建树哦,孔子主要以礼、仁治国;孟子思想主要是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其代表。
以上两位在涉及监督体系这方面搭的上边的好象是没有。就是孟子有要限君权,不太搭界啊。
--------------------------------
跟监督相关的我比较认可道家的“无为而治”,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都有偏差。这句话的准确意思是有两层:
1、我们做事要顺从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违反规律去妄为。
2、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制度,让事情一旦发生就能按制度自动的执行下去,不需要领导者去干预。(其思想也就是有事发生要保证事情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让违反规律的事发生。)

⑷ 论语三三原则

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相信大家都熟的不能再熟了。但光知道没有用,得真正把它应用到生活实际,把它当做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这才真能得到利益。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看到他有比我们优秀的地方,就要向他学习;看到他的缺点和短处,我们就应该及时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毛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也是一种学习,这样的人也是我们的老师,没有他们,我们就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意思大家都懂,应该没人持反对意见,但在工作学习中,你是不是也这样做了呢?你有没有把所有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看到比你优秀的人,你是向他学习,还是心生嫉妒?遇到不如你,有缺点有毛病的人,你是反省自己,还是在暗地里嘲笑他?这些问题,大家如果有心,应该好好想想。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肯定也没有人不知道。道理非常简单,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都不愿做,人家肯定也不愿意做。虽然简单,但结果跟古人说的一样:“三岁孩童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没多少人能做到,真能做到这一点,起码就是一个君子了。

事实上,我们总是自私自利。总希望自己多赚点钱,别人少赚点钱,以显示自己的强大;总希望自己平安健康,却盼望别人家出事,好幸灾乐祸,增加点谈资;工作的时候自己挑轻捡重,却希望把重活累活都给别人干了;不希望自己老婆女儿被骚扰,却总喜欢勾搭别人家的老婆女儿。这么说可能会打击一大片,有人在心里已经在骂我了,但不瞒各位,我自己确实也曾经有过这么卑鄙的想法,现在虽然经常反省,但偶尔还会出现这些恶念。

大家也不必紧张,有错不怕改,就怕不认错。只要以后遇到事情之后,我们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去看问题,就不会那么自私了,就比较容易理解别人了。也希望和同修们一起,努力修正自己的心念,互相批评监督,共同精进。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对于这句话,想必大家早就如雷贯耳了,但我感觉还是有必要和大家聊一聊。君子和小人最明显的不同就是这点:

君子做人做事光明磊落,心怀坦荡,从来不干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更不会背地里乱嚼人舌头;小人则相反,心胸狭窄,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睚眦必报,总在背地里干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他们就喜欢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然后坐收渔翁之利,躲在别人背后看笑话。

所以要想做一个君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起码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就要在“慎独”上下功夫。越是在隐蔽的地方,越是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越要警醒自己,反观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善还是恶?是自私自利还是为别人着想?

⑸ 论语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初步完整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5)论语监督扩展阅读: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⑹ 三句论语中的名言

《论语》中的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欢迎阅读。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1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朽木不可雕也。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0、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3、巧言令色,鲜亦仁!
24、子不语:怪,力,乱,神。
2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7、食不语,寝不言。
2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0、朝闻道,夕死可矣。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2、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6、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37、德不孤,必有邻。
38、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39、寝不尸,居不容。
40、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41、未知生,焉知死?
4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3、君子周急不继富。
4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

⑺ 《论语》43则翻译

论 语 名 言(一)

【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译文】 朋友从远方来了一起切磋交流知识,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原文】 有教无类。-<卫灵公>
【译文】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原文】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译文】 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译文】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原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译文】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译文】 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原文】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译文】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我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译文】 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原文】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
【译文】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原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选择对的一面学习,看到他不对的地方就改正它。

【原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译文】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原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 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原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译文】 暂时没有长远的困难,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译文】 在考虑自己站得住时,也要想到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这是一个做仁者的处世态度。

【原文】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
【译文】 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

【原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
【译文】 孔子称赞卫国大夫孔圉,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原文】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译文】 求知时在心里要有一种生怕追赶不上那样的感觉,对学过的又好像有一种生怕丢掉什么的感觉。

【原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 只读,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译文】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的吗

【原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他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原文】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译文】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原文】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为政》
【译文】 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

【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译文】 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举一反三,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君子不器。-《为政》
【译文】 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原文】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译文】 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原文】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译文】 提拔正直无私的人,摒弃邪恶不正的人,老百姓就会服从了;反之,则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原文】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文】 静默思考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原文】 过则勿惮改。-《学而》
【译文】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原文】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译文】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译文】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原文】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
【译文】 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五种从政美德: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原文】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
【译文】 四种从政恶习: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原文】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
【译文】 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原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 君子明白大的道义,小人只知道图小利。

【原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地方。

【原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地方。

【原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译文】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原文】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译文】 不怕没有位置,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原文】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译文】 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原文】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译文】 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

【原文】 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译文】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
【译文】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原文】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译文】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原文】 食不语,寝不言。-<乡党>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原文】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进>
【译文】 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原文】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先进>
【译文】 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原文】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
【译文】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原文】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原文】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译文】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原文】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译文】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原文】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译文】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原文】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译文】 君子说话要谨慎稳妥,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译文】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原文】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译文】 君子不会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点赞他的好话。

【原文】 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译文】 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原文】 有德者必言有,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
【译文】 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损矣。-<季氏>
【译文】 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原文】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译文】 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原文】 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译文】 爱好仁德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危害亲人;爱直率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勇敢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狂妄自大。

【原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译文】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原文】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译文】 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
【译文】 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

【原文】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译文】 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孔子看不起夸夸其谈之人,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

【原文】 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译文】 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原文】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
【译文】 老师具备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原文】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
【译文】 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原文】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
【译文】 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原文】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
【译文】 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译文】 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原文】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译文】 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原文】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译文】 君子只谋求道行道,...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原文】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宪问>第十四第三十七节

【译文】 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

【原文】 知其不可而为之.

-<宪问>第十四第三十八节

【译文】 当时有一些人对孔子的看法是,认为他是一个明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原文】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卫灵公>第十五 第三十四节

【译文】 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原文】 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第十五 第三十六节

【译文】 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原文】 道不同,不相为谋。

-<卫灵公>第十五 第四十节

【译文】 主张不同,不能相互在一起共事。

【原文】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第十六第一节

【译文】 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原文】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第十六第八节

【译文】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原文】 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第十七第四节

【译文】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⑻ 没人监督时也能像有人监督的样子论语

《论语》没有直接表达“没人监督时也能像有人监督的样子”这样的内容,但您的问题让我想起孔子所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段话。这段话,在今天实在是太有现实意义啦,一个个被打下的“老虎”就是最有力的说明。这些“老虎”哪个不是曾经威风一时。但他们是“罔之生也”,当年威风一时,只不过是“幸而免”罢了,最终无法逃过应有的下场。如果能够真正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就应当能够自觉遵纪守法,而无需监督了。

⑼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亦说乎}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立:站立,站得住。惑:迷惑,疑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⑽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20条,要有意思。

论 语 名 言(一)

【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译文】 朋友从远方来了一起切磋交流知识,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原文】 有教无类。-<卫灵公>
【译文】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原文】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译文】 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译文】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原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译文】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译文】 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原文】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译文】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我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译文】 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原文】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
【译文】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原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选择对的一面学习,看到他不对的地方就改正它。

【原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译文】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原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 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原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译文】 暂时没有长远的困难,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译文】 在考虑自己站得住时,也要想到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这是一个做仁者的处世态度。

【原文】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
【译文】 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

【原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
【译文】 孔子称赞卫国大夫孔圉,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原文】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译文】 求知时在心里要有一种生怕追赶不上那样的感觉,对学过的又好像有一种生怕丢掉什么的感觉。

【原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 只读,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译文】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的吗

【原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他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原文】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译文】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原文】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为政》
【译文】 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

【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译文】 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举一反三,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君子不器。-《为政》
【译文】 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原文】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译文】 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原文】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译文】 提拔正直无私的人,摒弃邪恶不正的人,老百姓就会服从了;反之,则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原文】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文】 静默思考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原文】 过则勿惮改。-《学而》
【译文】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原文】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译文】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译文】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原文】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
【译文】 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五种从政美德: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原文】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
【译文】 四种从政恶习: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原文】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
【译文】 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原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 君子明白大的道义,小人只知道图小利。

【原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地方。

【原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地方。

【原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译文】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原文】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译文】 不怕没有位置,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原文】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译文】 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原文】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译文】 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

【原文】 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译文】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
【译文】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原文】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译文】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原文】 食不语,寝不言。-<乡党>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原文】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进>
【译文】 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原文】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先进>
【译文】 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原文】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
【译文】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原文】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原文】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译文】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原文】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译文】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原文】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译文】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原文】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译文】 君子说话要谨慎稳妥,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译文】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原文】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译文】 君子不会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点赞他的好话。

【原文】 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译文】 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原文】 有德者必言有,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
【译文】 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损矣。-<季氏>
【译文】 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原文】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译文】 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原文】 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译文】 爱好仁德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危害亲人;爱直率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勇敢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狂妄自大。

【原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译文】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原文】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译文】 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
【译文】 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

【原文】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译文】 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孔子看不起夸夸其谈之人,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

【原文】 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译文】 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原文】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
【译文】 老师具备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原文】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
【译文】 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原文】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
【译文】 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原文】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
【译文】 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译文】 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原文】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译文】 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原文】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译文】 君子只谋求道行道,...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原文】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宪问>第十四第三十七节

【译文】 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

【原文】 知其不可而为之.

-<宪问>第十四第三十八节

【译文】 当时有一些人对孔子的看法是,认为他是一个明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原文】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卫灵公>第十五 第三十四节

【译文】 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原文】 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第十五 第三十六节

【译文】 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原文】 道不同,不相为谋。

-<卫灵公>第十五 第四十节

【译文】 主张不同,不能相互在一起共事。

【原文】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第十六第一节

【译文】 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原文】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第十六第八节

【译文】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原文】 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第十七第四节

【译文】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