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校一章八制包括哪些内容

“一章八制”即制定大学章程和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理事会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财经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

『贰』 大学生活委员的职责

我觉得大学生活委员是个不错的职务,管班级的班费,比如说组织班级去旅游,因为钱在你那儿,所以呢,有决定权。还有班级的文明宿舍的评比,

『叁』 大学班规的制订以及内容

班规细则1) 班级日常管理制度:
一、 学习: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家必须充分重视,努力做到:
l 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逃课。
l 请假必须持有假条,经班主任批准后,将假条交给纪律委员,一个月内最多请假三次。如有紧急情况不能及时递交假条,需与班主任当面联系或电话联系。
l 对于违背考勤规范的行为予以记录,对情节严重者,在班会上予以批评。
l 积极配合学习委员的工作,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
l 遵守课堂纪律,尊重老师,体现出大学生应有的风度。
l 课堂会议上应把自己的手机调成振动、静音或关机
二、 卫生: 宿舍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宿舍卫生状况直接影响同学们的生活环境,因此,宿舍卫生必须保持:
l 宿舍内部要制定相应的卫生制度,实行责任到人制,室长及生活委员负责监督
l 班级同学要尽职尽责,认真对待教室卫生和宿舍卫生问题,为同学们创造整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l 切实执行宿舍管理中心的各项规定,做好卫生打扫工作,认真对待卫生检查。
l 注重个人卫生及生活习惯。
三、 活动 :因为班级、院、校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故有以下规定
l 对于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同学们要热心关注,积极参与,共建一个团结奋进的班级体。
l 对于院、校组织的活动,同学们也应认真对待,敢于挑战自我,为班级和个人的荣誉拼搏。
l 同学们要积极的为班级发展献计献策,使本班的活动搞得有特色,有意义。
l 在班级组织的活动中,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听从班委合理的指挥,一切行动以班集体为单位,不得擅自行动。
四、 班费治理制度:班费透明工程
l 班费为班级共有财产,任何个人及组织不得擅自挪用。
l 班费由生活委员负责管理(同学民主监督)
l 班费必须保持透明并在每月班会上如实的向同学公开开支情况
l 班级活动提前申请,费用支出凭票据报销
l 班级同学对班费的使用情况的意见及建议及时反映到班长和团支书
2) 民主监督制度:
l 为使同学广泛民主的参加班级建设,表达意见建议或抒发情感,建立班级QQ群,由宣传委员负责。
l 为方便师生、同学间相互交流、传达有用信息,分享学术成果,特将班级群共享建设成为班级资料库,由宣传委员负责。
l 新闻专栏:有关通知文件或班级信息,在群公告通知大家。
l 每一位同学都可在QQ群内相互交流,但不得有过于偏激语言,注意个人素质与修养。
班委管理制度:
一、 计划总结制度
l 工作计划及总结:每学期开学之初,班委各自写好学期工作计划,期末写份工作总结,并以Word文档形式交班长。
l 工作计划及总结:每月每一位班委必须写一份“本学月工作总结及下学月工作计划”,并及时的以Word文档的形式交给班长。
l 活动计划及总结:每一次活动前组织委员向班长提交详细的策划书,经班委会通过后,才可正式开展此活动;活动结束后,宣传委员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写一份活动总结;策划书、总结要留底由班长保存。
l 考勤总结:由纪律委员统计考勤情况,进行总结,并开班会时在班上公开宣布。
二、 班委分工制度:
● 每一位班委都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首先必须做好分内的事,在分内的事完成后有义务为全班同学及其他班委服务。
● 每一位班委必须互爱互助,当一位班委无法完成某一项任务时,其他班委应积极主动的站出来帮忙,以形成团队的战斗力。
● 每一位班委在受到班长及团支书调动时,须认真对待,并主动接受。当自身确实无法接受时,须向班长及团支书说明情况。
● 每一位班委应做到不逾规,不徇私,做到公私分明,工作时不得带有任何私人感情,不做“两面人”

『肆』 大学里生活委员的职责是什么

生活委员的职责
1、负责班级生活方面的工作,为同学当好服务员,为班级当好保管员。
2、及时了解和掌握全班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对生活困难的学生可提出帮助的建议,并向班委和上级有关部门反映。
3、保持同学与后勤部门的联系,反映同学在生活方面的的正当要求,沟通同学与后勤服务人员的联系和互相信任、理解,做好服务工作。
4、协助班长收取班费。
5、保管好班级经费,定期向同学公布班级经费的收支帐目,便于民主监督。
6、制定和逐步完善班级各种卫生制度,定期检查和监督学生宿舍的卫生情况,大力宣传发动同学开展争创文明宿舍的活动,促进同学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大家的身体健康。
7、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同学的健康状况和对学校环境卫生条件的意见和建议。
说白了就是班级的“财政大权”。同时要处理班级同学食、住、行、医等生活上的事情

『伍』 大学党建工作包括哪些方面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紧紧围绕党的指导思想, 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学习贯彻党理论、精神,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时事政策,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二、强化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1、健全党内制度,提高党内生活质量。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费收缴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党员发展制度等,以规范的制度管理,促进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2、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每个党员根据年初制定的目标工作任务,做好相关工作,促进各项党建工作的开展,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年终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3、加强党员队伍的管理与教育。根据上级党委的年度工作计划要求,认真制定并落实好本支部的年度工作计划。在保证党的常规工作正常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组织意识教育,加强对党员经常性的教育工作,提高党员素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

4、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树立党员干部形象,全体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5、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制订本年度发展党员计划,努力做好骨干教师入党工作,引导团员青年及入党积极分子靠拢党组织,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奠定坚实基础。

6、做好党费的收缴和管理工作,及时向上级报送有关报表和党建信息。

三、抓好作风建设,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1、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领导班子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凡有重大事项均通过党支部委员会研究。

2、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广泛开展向全国和本地、本校先进教师学习活动,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精神,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3、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全体干部党员认真学习《廉政准则》,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教育,教职员工的廉洁从教教育。开展反腐倡廉专项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党员教师廉洁从教的思想认识。

4、推进学校民主化管理进程。

5、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坚持“公开、公平、民主”的原则,积极落实校务公开、党务公开、“阳光工程”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如发展党员、师资培训、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福利、财务开支等情况,均在校务公开栏中公示,同时经常听取教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大大增强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努力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1、发挥工会作为党联系教职员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
2、做好“党建带队建”工作。

『陆』 如何建立科学民主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探究

一、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攻坚重点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激发体制活力、促进科学发展的过程。在高等教育领域,宏观上简政放权、微观上激励搞活一直是改革的主旋律,目的是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为此,分别进行过轰轰烈烈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前开始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1.体制改革 “突破性进展”后剑指何方
1978年以来,经过长达二十余年的改革探索,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于世纪之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突破条框分割的局面,建立起“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之后,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增长,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因此,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是大的改革方向没有变,但为了质量提高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管理手段上加强了调控,如实施了一些项目工程、开展了检查和评估工作等,教育主管部门甚至还回收了部分以前已下放了的一些权力;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却在加大,如以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人事制度改革,但由于主要面向教师群体,有称赞也有争议,实施效果打了折扣。
那些年,发展成为事实上的主旋律,也逐步暴露出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冲突、学术评价向数量导向偏离、办学条件不足等问题。
2.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逐步成为热点
现代大学制度涉及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关系及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既涵盖原来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也面对后来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听起来还比较响亮,因此自提出后特别在《教育规划纲要》制订前后迅速成为显学。笔者曾经专文探讨过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异同1,认为二者改革目的一致、改革内容相近、改革路径相同、改革重点相关,但前者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重在解决权力集中问题、是政府主导下的改革过程,后者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在规范权力的结构、是政府、市场约束下的学校自我建设过程。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学校内部治理的协调、规范任务更为突出。
《教育规划纲要》提到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四项内容——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均涉及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调整。完善治理结构包括内外部两方面的关系,外部关系中使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方向是明确的,教育主管部门近期转变职能放权的力度也比较大,而目前社会经济的转型又使得稳定发展的压力突出,因此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将构成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加强章程建设涉及大学使命、目标定位、事实描述、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内部架构与运营是重中之重;扩大社会合作既针对今后办学的方向,也包括组织机构的应对;推进专业评价是外部对学校施加影响的方式,也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以上,表明在后续工作的推进中,内部治理结构建设成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攻坚重心。
3.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改革成败的关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总目标中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这既是执政党需要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家健康科学发展重要保障。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开篇第一部分标题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二级标题“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里,提出了“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加强高等学校章程建设,促进学校加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制订落实加强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意见,制订直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出台《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等具体内容。
制度是一种激励,创新能力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都与制度性因素相关;制度又是一种约束,是对权力的规范与约束。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要切实能对学术创新和人才成长起保障作用,并体现对外满足社会、对内自我约束、学术创新发展、大学战略管理、师生共同参与的多目标要求。治理方式满足了这些要求,也就实现了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为什么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得以提升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重要性凸显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改革的节点到了这里,不突破很难继续前进,如我们的改革方向是明确的、也有许多很好的思想、但不少问题久攻未下;二是它与其它改革间的关联性上升,相互影响和制约,如高校的特色发展、自主办学权力的落实、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等。因此,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成为当前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进一步阐述如下:
1.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不仅要激发发展的活力,更重要的是构筑起保障活力的体制环境和治理结构,实现持续和科学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从扩大办学自主权、到建立高校法人制度、再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直至目前的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科学发展的意图十分明确。但是,我们提出的目标还没有达到。过去每一个目标、每一段理念阐述得都很美,但缺乏具体的治理结构设计。目标不能适时转化为制度,不能操作,只能沦为空洞的口号。例如,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教育法》、1998年《高等教育法》有关学校地位、制度关系的描述和规定,至今看来仍不过时,夸张地说如果它们当时真正实现了的话,也许就不会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提法了。这也许就是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既有行政权力行使不当的问题,也有高校在获得更大办学自主空间后办学走偏的问题。
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我们在大学制度的一般规律方面还是形成了一些共识的,问题出在治理结构的不科学,很好的理念没法用治理结构来保证。比如,不断出现的放权收权循环、学术寻租现象、学者追逐官位、学校过于行政化、官学商通吃现象等问题,早期可能是认识上的原因,后来则完全是治理结构所致。这不利于学术发展和创新,创新需要制度来保证。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之所以成为关注的焦点,就是因为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的需求,不是为了制度而制度、为了现代化而现代化。
因此,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与扩大办学自主权是共存的,办学自主权须由规范的治理结构来保障和约束,要通过依法治校、按章管理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有效行使自己的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只有当高等学校既有自我发展的自主权,又有适当的自我约束机制,并能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时,学校的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要着力保障教育的本质内涵
转型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性问题。如我国正在进行着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面对着结构的调整、教育转向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也开始了从后工业社会向再工业社会的转变。发展不忘本质,转型为科学发展,如我们国家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昌盛和人民群众的福祉、教育的发展是为了人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
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是思想观念问题,因为在我们的发展文化中,扩张、外延式发展深入人心,感觉地盘大了、楼高了等有形的发展才叫发展。在教育领域,大家都知道盲目升格、跑部钱进、论文唯上、官学通吃等不属于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可现实中这样发展却得到了具体实惠。发展愿望与游戏规则不一致,造成了对创新文化的破坏。
内涵式发展就是按事物的本质属性发展,完善治理结构就是要通过制度和原则保证不让坚持内涵发展的人吃亏。要干好本职工作,不能功夫在“诗”外。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2教师心无旁骛,潜心学术醉心育人;行政格守尽职,提高效率把握方向;学校面向社会,满足需要提高质量。不能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占必走歪门邪道,“通吃”是内涵发展之大忌,特色是内涵发展之结果。
学校制度建设的根本是为了人,具体来说是提高质量和推动创新。因此,内部治理结构首先要能够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要遵循教育规律进行制度设计和工作安排,保证教学成为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应遵循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规律,评价、考试制度要以内涵发展和因材施教为导向,行政要切实做好服务育人工作;其次,要着力保护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建设让广大教师醉心于学术工作的机制。放弃提拔干部式的重用人才方式,杜绝以权谋学现象,让一流人才在学术框架内成长,建立学术、行政“双阶梯”发展道路。
3.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要致力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持依法治校、加强章程建设、实现民主管理和管办评分离,最终目的是保证质量和创新。因此,我们在做具体的改革探索时不能忘记学校制度建设之大义,在谈制度重要性时又需要务实地进行治理结构设计。
在学校自身运转方面,要由过去主要根据上级的指令、指示、项目办学,转变为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导下,学校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这需要健全学校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管理职能部门和院系设置科学有效。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教师的参与管理,实现教授治学。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在高校与其它利益相关方关系方面,还应探索社会各利益群体参与治理的方式。
高等学校需要构筑起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制度性创新模式,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归纳,如同行评议制度、学术访问与讲座制度、跨学科研究中心、产学研结合模式、高等教育国际化、科学共同体范式等。可见,创新是问题、交流、碰撞、灵感、逻辑、范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好的治理结构能够孕育创新的文化氛围,我们需要去构筑这种制度性的东西。
三、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需要进行战略性架构
应当表明,经过建国后60多年的前进探索,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内部治理结构,近些年也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完善,这一治理结构也基本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随着社会全方位的转型及高等教育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原有的治理结构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并导致产生一些问题。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来需要调整和完善,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需要进行战略性架构。
1.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实基础
我们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是从零做起,至少已有以下三方面的基础。
第一,业已支撑高校正常运转的治理结构。如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术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院系所学术架构、职能处室行政架构等,包括机构间的运作程序,有些已经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而行之有效。我们要做的是完善,是发扬优点、克服弊端,不是推倒重来,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第二,目前正在改革完善的治理环节。如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发布学术委员会规程,加强章程、理事会、教授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等。这些,需要试点、完善和制度化构建,注重吸收成功的经验。
第三,国外大学治理结构的现状与经验。几十年来,改革开放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学界对国外大学的认识和研究已比较深入。在内部治理方面,不同国家的特点,董事会、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功能,评议会、教授会构成与运转,校长遴选与责任,学部、学院等学术机构架构等,许多经验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需要针对哪些问题
经过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长期探索,当前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面对的问题是明晰的,而如何解决问题却不清楚。如大的改革方向有理顺高校内部领导决策体制、推进教师学术权力的有效行使、改革学术评价方式、探索多样化的治理模式、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加强章程建设等。进一步具体归纳,问题集中为三类:
一是权力关系问题。如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书记、校长的职责分工,大学与其二级学院的职权界限,教师、员工权力和学生权力等。这类问题看上去容易解决,其实特别难,关键是权力边界很难界定,常常交叉、交织在一起,而且还有利益纠纷。解决问题的出路只能是尽可能让职责边界清晰,甚至可以人为规定。
二是行政效率问题。如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工作运转、岗位责任等,也包括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治理。这类问题倒好解决,关键是规矩、公平、正气、监督,避免好处都要、责任推诿现象。
三是积极性激励问题。这类问题关乎质量和创新,涉及评价方式和机制,技术含量很高,不能简单处置。需要关注的重点是让学术人员有成就感,让每个岗位都有成就感,工作要细致和有针对性。
3.当前进行高校内部治理战略性架构的着眼点
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跳出已有的治理结构和当前大家关注的重点,进行战略性架构。架构的基础一是高等学校的学者共同体特征,二是高等学校的外部责任特征,需要把二者统起来、整合进行考虑。当前的重点是在不背离外部责任特征前提下,使学者共同体特征充分得以体现。也唯有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术创新,而这也就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的社会职能。
第一,正视大学的“分裂人格”现象。现代大学已成为分裂的整体,既需要相对独立,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学术殿堂、社会理想的栖息地,又要联系社会,实现社会目标、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学子升学诉求。其实,教师、知识分子都是如此,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直存在。因此,高等学校治理要力求满足这双向需求。
第二,着力新型学者共同体模式构建。大学在成立之初是行会式的学者共同体,这其实也是所谓“教授治校”的本来面目。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职能的扩展,教授治校遇到困难,我们现在称之为教授治学。所谓学术权力,其实关键就是学者共同体特征的体现。英国的做法是:大学设置学术评议会、学部、学院及学院委员会等学术机构,负责安排或执行教学、科研等所有学术事务和活动,与以理事会为主的发展决策机制及校长负责的行政执行机制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权力制衡格局。学术评议会是大学最高学术权力机构,享有制定大学学术政策的全部权力,是惟一和各个学部、系直接打交道的机构3;目前,教育部已出台《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如何在学校层面形成以教师为主导的学术治理机制成为关键。而在院系层面,可设立教授会,为院系重大事务的决策机构,即把学者共同体的管理层次降低,在基层真实构建共同体的现实模式。
第三,限定学术型行政岗位。当前,大学的行政领导人多有教授头衔,这是有问题的,这样会破坏学术的神圣性和专业性,因为他们真实的工作是管理而不是学术。当然,领导水平一般比较高,也许过去还是专职学术人员,但从事管理工作后职责就发生了变化。只有那些与学术工作紧密联系的岗位可保留有关人员的职称称谓,如大学校长,主管科研、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长、科研处长,院长及学术副院长等。这样,高校的大部分处以上岗位人员不再拥有学术头衔,他们是行政人员,考核的是管理才能和业绩,要从领导做起。而学术型行政岗位,领导人离职后不再享有行政级别待遇。
第四,扎实进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实现机制的探索,具体界定党委和校长的职责。党委的职责需要落在实处,一是大事,重大事项的领导权和决策权,如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组织章程的制定和修订、审批年度预算决算、组织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牵头遴选校长、会同校长决定内部组织机构及其负责人人选等。二是协调重大关系,如组织协调理事会,协调学术委员会、教授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及其他群众团体等,发挥联系社会、群众等纽带功能以及对行政的监督。三是党务工作。这样,让党委成为大学的战略领导者、群众贴心者和行政监督者;校长是执行者,是行政首脑,按照党政分离的原则,校长在党委重大决策的基础上,独立负责学校行政体系的运转。不需要党委会议审议决策的事项由校长全权负责,定期向党委汇报。
第五,改革大学校长的产生程序。特色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对高等学校的新要求,因此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需要与所服务高校的使命相匹配,校长需要对特定高校的发展负责。在稳妥、有序、客观的前提下,在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改革校长遴选机制。为了减少日后的工作矛盾,可由党委书记牵头负责校长的遴选工作,再由主管组织部门予以审批。但校长一旦任命,书记和校长的岗位职责就要由章程来界定和约束。副校长实行内阁制,由校长提名,党委审查,上级任命,可以不受行政级别的限制。校长一旦离职,副校长也同时离任,并按程序更替。

『柒』 在校大学生可不可以申请加入我国的民主党派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欲加入民主党派的人应符合一些基本条件,即各民主党派都要求的条件:在地市级以上的城市工作、生活(县级一般不发展,也没有民主党派机关);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初始学历是研究生以上;非中共党员;在单位表现良好。

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可以由某民主党派的成员介绍进入该党派。当然,一般该党派还需要外调该申请人在单位和社会上的表现情况。然后由该党派地市一级组织批准,并在省级组织中备案。我的建议:一是如果你具备了基本条件,你就具备申请加入民主党派的资格了。不要以为自己不被称作什么什么人士,就不敢加入民主党派。二是从本质上来讲,加入任何民主党派在政治意义上都是一样的,但我还是劝你选择一家。选择的目标是:
1、该党派符合你所在的行业范围,以便于交流。比如你是医务工作者,最好选择农工党。
2、该党派内部团结。有的党派内部矛盾较大,你不妨了解一下,最好不进这样的党派,以免每次活动都十分尴尬。
3、党派领导人的形象好。如果你喜欢某个党派的领导人,你不妨考虑进入该党,便于你在党内的发展。
加入民主党派的好处:我个人认为有
1、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2、可以参与民主监督,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3、政治上有依靠,必要时请组织为自己说话;
4、可以结交更多的知识分子,有利于专业和学识方面的彼此交流和提高;
5、可以在党内有所发展,如果你热心党派事业的话;
6、有更多的机会被政治安排(成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或实职安排(成为政府或政府一些部门的副职领导);
7、有可能得到一些考察、学习、论文交流等的机会,增长见识.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4c586c98010008bv
我国合法的党派只有九个,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简称:九三)、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除共产党外,其它八个都是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记住,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

『捌』 大学 公司里有民主监督机构吗

我国的监督分为权力机关的监督(人大)、司法机关的监督(法院)、民主监督(政协)和社会监督(群众)、专门机关监督(审计、监察等)。所以司法监督不属民主监督渠道

『玖』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要党委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几经变更。1990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6年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998年国家颁布了《高等教育法》,又分别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与我国国情相联系的,是历史的选择,是保持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要求,同时又是从几十年实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中得出来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六大指出,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当代社会前进的脉搏,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在高等学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善领导体制,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一、正确理解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内涵。中共中央在《条例》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又作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什么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是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一种科学的领导体制。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是既相区别又相依存的有机统一体。这种统一表现为:管理目标统一,决策思想统一,工作部署统一,工作步调统一;它们的区别在于:集体领导主要是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而言,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属于党委集体,个人分工负责主要是对集体决策的实施而言,集体决策的事项按照领导班子成员的责权范围,由个人负责实施。《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章指出:“党委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保证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任务的完成。”《条例》第三章第十一条又明确指出:“党委讨论决定学校改革和发展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高等教育法》关于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阐释与《条例》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行使职权。学校党委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机构的设置和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高等教育法》还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以上《条例》和《高等教育法》的表述构成了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整体工作;第二,学校党委对学校的各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第三,校长(包括副校长团队)具有对教学、科研及其他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实施党委的决策并组织日常行政工作,同时校长要向党委负责。根据这个基本框架,可以这样理解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一,它是一个党委领导行政管理的体制;第二,它是一个党委决策,校长(包括副校长团队)实施的体制;第三,它是一个党委负决策责任,校长负执行责任的体制;第四,它是个党委和行政既分权分工、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共同负责的体制;第五,它是一个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体制。
二、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是核心。党委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最显著特点。党委是高校全局工作的领导核心。党委在高校的领导核心地位,体现在党委和行政的关系上。党委统一领导学校的全面工作,校长在党委的领导下,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全面负责;校长、副校长等行政领导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各自的行政管理工作;副校长向校长负责,校长向学校党委负责。党委和校长,党委和行政的关系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党委对学校的统一领导,不仅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而且是对学校改革发展全局上的领导,党委负有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做出决策的重大职责;党委的领导主要表现为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的领导权,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以及对重大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权。党委要把好方向、抓好大事、出好思路,只有这样学校党委才能成为高校全局工作的领导核心。在党委和行政的关系上,党委要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党委要充分行使领导权,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另一方面,党委又要充分调动校长和其他行政领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支持校长(包括副校长团队)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这里,我补充说明一点: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干部就要有干部的素质,科长就要有科长的能力,处长就要有处长的水平,校级领导则要有更高的境界。对不同层次领导干部的要求标准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职务越高,对其素质、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领导班子的每位成员都要有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和协作意识书记和校长要抓方向、出思路、抓大事,方向要正确、理念应先进、工作突重点,不要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忙忙碌碌,更不能不得要领、本末倒置。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要唱好岗位主角,演好全局配角;每位成员既要按照分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也要关心全局的工作。各条线都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比如,学科建设需要拔尖人才的支撑,所以分管学科建设的领导要和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密切配合;又如,教学工作需要设备条件和后勤保障,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要加强互动,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要相互配合,等等。一把手应当把副职的成长看作是自己的成绩,把副职的失误看作是自己的失职。正职要善于放权,敢于负责,要多尊重副职,支持副职大胆独立地开展工作,不要把权力都抱得紧紧的,也不能不给必要的条件和资源;副职应该尽心尽力地支持一把手的工作,维护一把手的权威,要善于补台。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包括正职与副职之间,副职与副职之间,不要因为一件工作暂时没有做好,就简单地相互埋怨,但事后一定要反思、总结和改进;要有团队精神,要学会向困难学习、向教训学习;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看他人之长,多思自己之短;大事讲党性、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讲友谊,按照“法”、“理”、“情”的顺序处理事情,掌握政策、坚持原则、讲究方式;分管领导既要高度负责,按章办事,又要勇于负责,独当一面;要用有限的条件,创造优良的业绩;工作中不要轻易上交矛盾,应该创造性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领导干部要有正己、塑人、恕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理顺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把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完善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是关键。校长负责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委的决议,把党委的决议化作具体的行政措施的行为。在权限功能上划分,党委享有决策权,负有重大事项的决策责任;校长享有执行权,对党委决议负有实施的责任。校长对党委负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对有关重大事项决策的建议,为党委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并积极主动参与党委的集体决策。党委一旦做出决议,校长要坚决贯彻执行,并要把执行的情况及时向党委汇报和反馈,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和监督,自觉维护党委的地位和权威。校长在执行党委决策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决议明显有不科学或者有不切合实际的问题,要及时建议党委重新调整研究,在新的决议做出后按新的决议执行。校长要带头落实党委的决议,要带领副校长及其他行政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落实党委的决议;学校党委的决议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总之,校长负责的核心问题是对党委负责,校长负责是党委对学校全局工作的领导及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落到实处并产生绩效的关键所在。
四、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教”是基础。这里讲的“教授”是广义的,包括教授、副教授及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除了首先要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校长负责的关键作用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特别是教授、专家们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高校管理是一种非常复杂、难度很大、富有职业特点的管理活动,需要懂得高等教育规律和管理科学的职业管理人员,需要发挥广大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指导和民主管理作用。在高等学校,体制结构这个问题与党委的核心地位、校长的行政负责和教授的学术地位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三个方面可以演绎成党委的政治领导、校长的行政管理和教授的学术权威形成的高校管理体制结构;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优化高校的体制结构,发挥最佳的体制功能。离开了“教授治教”,就可能使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失去根基,就可能使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失去学术基础。这里要说明一点,“教授治教”不是“教授治校”,虽然治教是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等同于、归结于“教授治校”;治校无论在内涵还是在外延上都比治教更为复杂、更为宽泛。“教授治教”不能代替学校党委对高校的统一领导和校长对学校的行政管理,相反只能以党委的领导和校长的行政管理为前提,只能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体制中运行,并在这一体制下发挥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主体。高等学校的专家教授对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是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突出优势;只有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特长,依靠“教授治教”才能完善高校的管理体制,形成合力,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办事,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高等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依法保障教师特别是教授的民主管理与监督,提高教授在高等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提高高校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水平。因此,建立健全一个教授依法治教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是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
五、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度建设是保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教”是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三个最基本的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是以制度建设为保证的。如果没有制度作保证,以上三个方面就不能很好地结合,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难以长期地坚持和有效地运行。制度建设必须以民主建设为核心,以此规范和理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种关系。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根本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涉及到很多管理方面的规范,比如,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的关系,党委决策与行政实施的关系,书记和校长的关系,领导与行政的关系,等等,规范这些关系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和加强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充分酝酿、会议决定。党委贯彻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的决策方式是通过党委会(常委会或全委会)来进行的,而党委会决定重大事项的方式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进行;凡是关系到学校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都必须由学校党委集体讨论决定,任何个人都不得擅自在会下做出决定。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管理中的各种复杂关系,从根本上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贯彻执行。制度建设是实现高校管理体制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制度建设是通过健全和完善各种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来实现的。各种管理规章的建设包括干部、人事、教学、科研、学生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要注重科学划分党委和行政的职责范围,明确界定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管理权限,健全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规程。要严格重大事情的决策程序,严格干部选拔的任免程序,程序一定要合法,一定要公正。要健全专家咨询与指导工作的制度。要加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加大透明度,加大监督的力度,健全征求群众意见的制度,健全学校党政领导民主生活会制度,健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包括经济责任追究、安全事故责任追究、不稳定事件责任追究和工作中重大事故的责任追究等。还要健全请示汇报和反馈制度,等等。

通过建立健全和实施这些具体的管理制度,规范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各种管理关系,依据规章、按照程序、科学管理、有效运行。制度建设是理顺书记和校长关系的重要保证。党委领导实质上是一种集体领导,是集中党委成员集体智慧的领导。党委实行集体领导的基本制度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在讨论决定问题时,领导班子成员要充分发挥民主,畅所欲言;在党委实行票决制的时候,学校党委成员一人一票,独立行使表决权。班子集体与成员之间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集中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党委在按照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决策前的酝酿与磋商,特别是书记和校长,要在会前对提交党委集体讨论和决策的重大议题进行充分的酝酿和磋商。凡是没有征求主管领导意见并且经过书记、校长酝酿磋商的议题,以及临时动议的议题,不能提交讨论;凡是书记、校长没达到比较一致意见的议题,不提交党委会讨论。除了特殊情况之外,有比较大分歧的重大问题,应暂缓提交党委会讨论决定,待进一步酝酿、研究,等思想比较统一之后,再提交到党委会上讨论。总之,制度建设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正常运行并产生绩效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