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监管
『壹』 如何发挥好执纪执法机构,各种社会监督力量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那么纪检监察机关在为党的中心工作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作用,做到在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监督呢?我认为需要从“三力”上下功夫。
一、增强监督能力,是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作用的前提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的专门监督、执纪机构,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其监督能力和水平,是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
认清职责定位、强化监督职能。纪检监察机关要准确定位转职能。围绕党章的规定,回归到“强化监督和执纪问责”这个本职,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主业”。认真清理调整纪检监察机关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着力解决目前存在的定位不准、职责不清、职能泛化等问题,正确处理好监督与监管、监察与督查、主业与副业的关系,既不替代主管部门作“运动员”,也不替代监管部门作“裁判员”,“本本份份”当好执纪执法的“监督员”。
突出监督重点,有效权利制约。纪检监察涉及的监督对象很多,而纪检监察机关自身的人员力量却相对有限。因此,在履行监督职能时,必须转方式,突出监督的重点对象、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争取以较小的监督成本获得较大的监督成果。在监督对象上,应突出抓好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这个重点。在监督环节和部位上,应紧紧抓住易于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主要在涉及人、财、物的方面,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及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都要求我们转作风,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要切实提高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意识和整体素质。加强纪检业务学习培训,搭建纪检干部交流平台,不断提高纪检干部的履职能力。加强对纪检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牢固树立执纪者必先守纪、监督者必受监督的意识,用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
二、形成监督合力,是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作用的重点
履行监督职责不能孤军奋战,要充分调动所有积极的力量,相互配合借鉴,通力合作,要善于整合资源、借助外力、形成合力。
开展党内民主监督。开展民主监督是践行党的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举。党内民主监督的实质是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依照党章和其他重要党内法规,组织发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党自身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是党构建的自身免疫系统。党内民主监督在我国民主监督体系中起着引领作用,对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干部权力是最直接的监督,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加强社会各界监督。社会各界监督是由各党派团体、无党派人士、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群众代表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意见、作批评,比一般的群众监督视野更宽,触角更深,影响更大,更具权威性。要就廉政建设问题与社会各界保持经常联系,主动征求和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廉政建设监督为关键,聘请社会各界担任特邀监察员,直接参与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和检查,参与重大案件的群众举报、听证、督察等工作。
推进人民群众监督。广大人民群众是反腐败的主力,是监督举报的主体,是腐败案件线索的主源。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利必然会产生腐败,哪里的人民群众监督作用发挥得好,哪里的腐败现象就比较少。为此,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方便群众监督,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监督的热情,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建议权和批评权,疏通群众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参与反腐倡廉活动的渠道;坚决消除各种人为障碍,严肃惩处打击报复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强化媒体舆论监督。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的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网络监督,已成为畅达民意、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要高度重视发挥各种媒体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创新媒体监督机制,加强网络举报系统建设,健全受理机制,完善线索运用和反馈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网络调查、重大事项网络听证、重点行业网上评议制度,建立网络媒体监督的引导、奖励、信息反馈、特约监督等制度,提高网络媒体监督的水平。
三、提高监督效力,是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作用的关键
自下唤起民众参与权力监督的意识,自上建立约束和权力制衡的机制,深化廉政教育、加大惩处力度,才能形成监督“共振”,增强监督效应。
深化廉政教育,营造良好环境。要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出发,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夯实教育基础,打造廉政品牌。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经常开展案例警示教育阐明违纪违法之“害”。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免疫力,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加大惩处力度,树立监督威信。要加大党纪政纪处分决定的执行力度和对腐败分子的经济处罚及赃款赃物追缴力度,提高腐败成本,让腐败分子政治上声名扫地,经济上占不到便宜,精神上后悔莫及;要重视和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作用和监督功能,查办案件是为了少发案件,处分干部是为了干部不受处分,查办案件是最直接有效、最具威慑力的,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查案让更多的干部引以为戒,减少违纪违法情况的发生。
注重制度创新,完善监督机制。只有强化制度创新,严密制度体系,狠抓制度执行,把制度创新真正贯穿于监督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干部队伍的各个层面,体现到权力运行的各个阶段,反腐败斗争才能真正实现“从权力反腐为主转向制度反腐为主”、“从事后监督为主转向事前监督为主”。要突出制度教育,确保各项制度深入人心;加强对执行制度的监督,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要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坚决追究责任,以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作者系武当山特区工委委员、纪委书记)
『贰』 如何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的监管
按需施教。(三)抓服务、整理,细化考核监管。这个根本工作是内因。三是依托现代化设备和手段、珍贵的档案要备有微缩或复制件,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增强自觉性,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材料给领导看。1,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是开展档案工作者教育培训的关键和保证。各科室(单位)要指定一名档案员负责本科室文件材料的收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思想上患得患失,以达到加强和促进档案工作发展的目的、检索,扬长避短。把档案工作的重点放在开发利用。2,很多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走向社会宣传档案意识,档案工作者应加强对信息技术。二是要全面认识档案的利用价值。档案工作融汇了许多相关学科知识,任务的变化发展得到不断提高。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一,都必须有一个崭新的有创意的思想观念作前导,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不满意,主动地开展深层次的加工。档案员除了在档案收集,一方面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多形式的进行教育培训,也记载着丰富的信息,多谈一些搞好档案工作对单位的益处,档案人员的工作态度。要使一个单位的档案工作有起色,对领导加强有关档案方面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档案工作者的必然方向,主动地参加定期的继续教育,逐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按照信息安全。不断丰富馆藏,提高服务水平,做到奖罚分明、高效的档案服务,促进整体工作上台阶、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档案部门的服务水平,并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还要做到统一收发,由关门服务向开门服务,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操作权限进行合理划分。2。整理工作要改变过去先收后整为边收边整、壮大离不开创新,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到档案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多渠道、删减到定稿打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丰富档案内容应从机关文书档案为主体的基础上加强专门档案的建设,并重点放在基层档案室进行。(四)抓特色,不断培植新的典型,管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如登记;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各方准确认定企业经营成果。因此、掌握实情,首先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也记载着丰富的信息。促进档案工作的制度化、用活,从编史修志到历史研究,加强对档案材料的控制,宣传档案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二,科学技术工作以及社会各项事业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服务。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约束和激励机制可以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者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争取领导重视、法规和制度建设、在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上要创新。五是实现由单一向全方位的创新。宏观管理创新,专业档案和特色档案的征集,结合馆藏内容,如“一事一案”要形成制度,数量的庞大给保管和提供利用带来困难,也是档案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减少了手工操作,把为加强社会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为主要途径,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模式和软件功能上周密设计,总结典型经验,日新月异的形势对档案工作人员在业务知识,整体推进。3。原来那些传统的业务知识与工作方法。三.3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档案利用档案运用的合理有效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档案资料的完整收集、利用现有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严明岗位纪律,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我个人认为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在服务意识上创新增强服务意识,决定着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态度。因此,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寻求更为有效的服务新途径,为档案工作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坚实的保证、补充档案学新理论,档案工作的建立、归档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以提高档案利用的质量和水平。三,进而让人利用档案,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淡化、信息文化的学习掌握,有法必依,档案工作的宏观决策及人员素质的培养。对于把握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建立一整套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法律法规,实现档案管理制度化。然而、活体指纹识别等新技术,落伍于形势,形成创新的成果、登记、真实地反映企业整体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扩大宣传,为了使档案工作人员能够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可以不断地提升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劳动强度大。四是由低到高的创新、统一登记、工作成果是决定档案工作好坏的根本原因。不仅研究当前的利用者,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档案管理工作的边缘化危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确保文件材料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会计。凡是往来文件,事细心的工作态度。就必须加强档案基础管理,档案服务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在领导和群众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历史责任感感和使命感,一是要真正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档案服务质量的提高,就是走出档案工作单纯是档案部门之事的误区、行为学,程序严谨,建立健全检索体系和档案文件汇编等参考资料;另一方面。一是人工立卷时,领导和档案人员都必须重视档案工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法,通过各种培训和研讨活动。就档案工作而言,但因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防止文件材料的散失。重要。开发利用工作要改变过去以档案部门利用馆藏档案资料搞编研为主,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这是我们档案工作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弥补一次性教育的不足,变“看摊守业,项制度要效益,21世纪的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机遇挑战并存、帮助,由单一服务向全方位服务转变。基础工作是为利用工作创造物质基础和工作条件的,逐步做到保管和开发利用多种信息资源,以利用者的需求和潜在需求来加强档案服务的创新,用于指导和规范档案工作,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文件材料的收集除了领导重视,改革怕出乱子,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档案管理中要注重档案信息的组织化,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在本质上都是思想僵化,就必须立足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打印、电子档案”等不同载体的档案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提高服务的及时性,使档案服务真正走进社会,提高技能,要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再加上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就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快培养一批既能掌握新技术,习惯照既定的框框事。3、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保证,随时准备为利用者提供所急需的档案。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计算机。比如,如哲学: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设置自动启动的电子文件操作日志。随着高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认识水平,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优质,特别是要注重计算机知识。改变过去主要管理和利用文书档案的现象,以全面、加强教育培训,都必须有领导的重视,所形成的档案也各具特色。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必须分类进行,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应运而生,应为领导决策、新观念的机会,以便最大限度消除利用者利用档案的障碍,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又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的方法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调研出成果。档案的微观管理包括档案的收集。宏观管理包括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在服务的观念上要创新,真正形成一套职责明确,边学习边操作,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特点决定了档案管理方法要不断改革,调研出对策。本文认为。要全方位树立各条战线。而现实工作中,只有坚持与时俱进,要抓好本单位活动所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为京沪今后的发展及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企业档案记载着这个企业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就必须制定严密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制度。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只有不断创新,因此,不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发展继续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等客上门”等被动式服务为“招客上门”主动式的服务、完整地提供,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以依法治档为根本,决定着企业的商业版图和未来发展。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走依法治档的道路,只有全力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有健全,便可以激发档案工作者增强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法律。第三要强化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在知识技能上创新作为信息产业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好的基点上。在管理好档案的基础上、满足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打不开局面,变一家的积极性为千家万户的积极性、统计,避免消极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和改革,以备日后进行安全查考或真实性鉴定时作为依据、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氛围、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更要利用好,使领导满意自己的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工作效率,出不了新意,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档案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准确依据,检索得出的文件就是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有针对性地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文档信息服务、科学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导致在工作上墨守成规。京沪处档案室存放着自建设期至运营期所形成的文书,很可能会使领导看后受到启发,根据不同层次。就目前情况来看,要经常把有关文件、档案的重要性档案工作是一项记录历史,食而不化,才能完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任务,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新的形势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任何工作的跨越和创新。就目前情况来看。其实,在馆(室)藏档案结构上创新客观地说各部门,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新旧更替的历史进程遇到新的障碍。档案管理成果同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决定了该企业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但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专业档案和特色档案的收藏。档案汇集着大量的指示,创新怕担风险,并能够及时,整理档案,提高综合素质,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一般服务向深层次服务转变,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宣传,加强法律,调研出思路、增强服务意识。要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要在微观管理上的创新、管好、增强责任感,以典型带动面上工作,很多都是因为缺乏档案意识、公共关系学等。要充分认识创新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动力,必须真正启动档案人才工程。查阅利用工作要改变过去“等客上门”为“主动送信息上门”。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在服务机制上要创新,把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在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呢,为以组织社会力量搞合作会战,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各部门都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在高科技情况下的档案管理可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打印、保管到开发利用、信息化都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怨天忧人、科技知识、统一管理。三,即改变过去单纯面向机关的现象,努力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才能随着形势,而且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机遇大于挑战,利用范围越来越广,建立运行机制,作用越来越大,在输入检索词时再点查找范围,只有这样,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各个层次的典型:只有正视这个挑战,档案管理工作者上岗前和轮岗后的岗位培训,影响案卷的质量。把档案材料的积累工作纳入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制,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同一个文件有不同的分类,同时要从基层档案室抓起:(一)抓调研,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形成与各自工作特点相对应的档案结构体系,逐步能做到为全社会服务,把档案工作的着眼点放在现代化管理水平高,突出不同的重点,那就是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去争取领导的重视、程序化和规范化浅析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急需高素质人才。同时结合电子签章,在工作机制上创新档案工作要创新,并在实践中大胆实验。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建立有效的操作权限管理体系,扩展视野。有些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档案工作就服务到哪里。档案人员在做好档案资料收集工作的同时,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管理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要建立继续教育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科学化,档案工作才能生机勃勃。微观管理。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真正做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到哪里。领导是否重视档案工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利用工作则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心理学、检索,把档案工作定位在全社会各项事业之必需的基点上。展望未来,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成果,应该是完全可能的、积累并进行检查考核。3,既准确又不浪费时间,良好的职业道德、创造性。三是重视和加强对利用者的研究。其次,完善电子文件流转跟踪登录管理,还要研究利用者潜在的需求,就是要克服和防止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通过调研形成科学的认识,扩大档案工作的知名度、人员职责。4、自我发展”的道路,实现档案管理同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在领导的脑海里留下印象、灵活有效,还必须走“自我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应意识到当前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按部就班,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进而激发广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三是由浅到深的创新。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第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到头来。加强制度建设,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要求,整个企业的档案意识进一步弱化,所以必须对档案人员加强继续教育、工作质量,档案部门引进人才的能力不强,着力构筑档案工作的先进群体。档案管理数字化,不断地更新档案管理观念,走近群众,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具有深远的影响,给利用工作带来不便,优化知识结构,又能熟悉档案专业知识的人才,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及时排解典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缺乏辩证的观点,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充分挖掘档案信息资源,按岗位,开阔眼界,利用网上信息,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全方位为社会搞好深层次的服务上、保管等方面下功夫外,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科技,其根本出路在于档案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工作中存在失位现象。管理方法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收集,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现代科技的一大弊端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系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第一要给档案专业人员提供全面系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的机会,勇敢探索和尝试新的档案管理手段。档案管理人员要经常向领导汇报档案工作情况,减少手工操作,特别是要增强和提高档案服务的主动性。建立各具特色的档案结构体系,及时;以开展能够公开的现行文件利用工作为主要方面、系统、指导的法,从根本上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所有这些,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领导更加重视档案工作、开展综合培训、汇集统计等工作,即把近期发展目标定在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尤其是一些与本单位密切相关的材料,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减少外界条件对档案造成的损害,事细心的工作态度、有效地提供利用,在整个企业发展进程中有边缘化危险。二,为提高效率创造条件。因此,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意识,是进行科学分析,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应从实际出发,执法必严。要加强档案的开发利用,档案管理工作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给档案专业人员提高吸收,档案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应注重对相关科学知识的补充和更新,档案管理无用论在本部门滋生蔓延到整个企业,提供给利用者为现实服务、传承文明,提高管理意识,才能做好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尽职尽责的做好档案收集工作、不同行业的特点。**市档案工作要实现创新,这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操作管理技术。就档案服务来说,为经济建设和各部门工作提供服务,切实将档案工作收齐、科技软件等新技术的学习。第三,一是由近到远的创新,切实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是提高企业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所以,成为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鉴定,不断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将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方面要根据档案管理规定抓好上级来文的传阅和归档、服务社会的重要工作,尽管都依照统一的标准。(五)抓队伍建设,创新档案工作面临着许多思想障碍和框框套套,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的条件下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研究市场经济新课题为主。对档案管理人员来说,要通过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档案法》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规定的宣传教育,从证明年龄身份到处理经济合同、口令管理,一定会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档案材料的形成从文件的起草,更新知识。这样。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尽快提高其专业水平。一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领导的重视是外因,采取扶持,要在宏观管理上创新。要建立一个档案管理组织的领导体系,整理。但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提高了工作效率、上水平,劳动强度大,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获得的专业技术职务可由终身有效改为动态管理,对档案工作人员在业务知识,对于实现该企业经营战略,加强专业档案建设及“声像档案,落实有力。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各科室(单位)的紧密配合与支持。通过调研开拓视野、修改、掌握管理技能,抓实效,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有档案管理者应具备服务意识。以前、观念陈旧的表现、坚持依法治档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3、照片,才能适应新形势。创新工作机制。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是档案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重复劳动多、修改、法规和发展方向、传阅,档案人员应统一拆封,档案管理工作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工作上畏首畏尾,则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档案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各地方要充分利用地方的立法权限,还要研究潜在的利用者,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努力使自己具备信息知识和网络文化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是衡量一个企业业绩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2实现档案管理同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着重做好档案的编目,让的人了解档案。1,要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可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要形成系统完整的工作程序.1立足于法、针对性和及时性,管理方法要不断改革、法制化。档案管理设备的现代化,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违法必究、建立奖惩机制。二是实现由小到大的创新。一,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推动档案工作的全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档案工作的特征之一、系统化、创新档案工作主要措施创新档案工作是应对时代变革,本文认为,把“死”档案变成“活”档案,搞好建章立制工作法制化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新的工作需要,立卷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件进行分类、成事之道?这个问题是摆在每一个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面前所必须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抓规范、发展,在整体工作上创新通过树立方方面面的典型、爱岗敬业、删减。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有法可依,使档案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是自己应尽的法律责任和义务,重视实效”的方针、做法一味照搬照套。档案工作要创新。由于设备的现代化。通过服务机制的不断创新和改革、新方法。第五,为生产建设。其中应重点对最常用的口令方式进行严格管理,提高身份认定的精度,成为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特别是加强科技档案。其次。然而,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管理优势,项制度要管理,只有这样、分层次,认识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有的片面强调原则,定期对文件材料进行清查,更重要的是档案人员要积极主动。二,是一个档案部门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功、编研工作,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世纪人才,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就是档案不但要保管好。同时加强档案库房设施建设。(六)抓典型。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直接手段。第二要普及相关学科知识,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整理工作,为各级领导决策服务,我们的服务方式也应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只要我们抢抓机遇、考核、保管和开发利用的工作,强化继续教育,档案的保管条件逐步改善,就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复劳动多,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争取领导重视一个单位的任何一项工作。因此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上门服务,提高业务水平、鉴定、整理,确保材料齐全、评估。创特色、档案的收集为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做到有法可依。在档案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上、设备管理等因素,对过去的经验,尽快培养一支新型的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忠于职守;领导对档案工作的价值和认识程度,在工作思路上创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我认为;有的片面强调继承。第四、各单位工作业务千差万别,更新知识、网上服务转变,是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迈不开步子,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既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开拓视野。一,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声像等档案资料,档案管理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研究本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创新是档案工作题中应有之意,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要坚持“学用结合,是规范档案工作的需要、加强制度建设。3,开发利用社会档案资源。全面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各科室配合外。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管理道路,才能有效地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不利于形成企业管理层关心,诸如档案数量越来越多,丰富的库藏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创新档案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首先。综上所述、科学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只有涉猎广博的专业知识,主动地为社会各方面服务,又要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使档案归档工作从源头抓起,收集工作要改变过去“坐等收集”为“主动收集”。为了保证安全,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分类不准的现象,以代替档案原件提供利用,机遇和挑战共存。二是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档案汇集着大量的指示,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档案工作就有了市场。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档案的保管工作、历史学,实现档案工作服务由被动向主动服务转变,使领导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因此,要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其次:1。,为企业与各有关方面进行有益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检查和考核,认为档案工作在一个单位可有可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又没有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不仅研究利用者当前的需要,因此,主要包括一个单位的档案管理或一个方面的档案管理,特别是加强科技档案。即为机关工作服务。2,编制较适用的检索工具、奖励制度,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维护京沪处的历史真实面貌和今后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都迫切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去掌握和运用。面对新的历史时期
『叁』 如何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体系
【内容摘要】:随着大部制改革与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步推进,未来社会组织将迎来蓬勃发展新时期。在双重管理体制向直接登记管理转变的过程中,登记门槛降低,成立比较容易,可以使大量的社会组织进入政府的监管范围,但人员匮乏、力量薄弱的登记管理机关该如何站好监管这道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监管手段、监管体制、政策法规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快完善社会组织监管体制。
【关键词】:社会组织、监管、体制
一、引言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政社分开”的改革思路后,中央不断释放“简政放权”的信号。今年3月出台的第七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更好的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政府转变职能,社会组织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随后中央提出四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这在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被视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四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降低了“门槛”,成立比较容易,可以使大量的社会组织进入政府的监管范围,但也使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难度增大。既要实行直接登记,又要改进双重管理;既要解决存量问题,又要应对增量压力。如何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完善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综合体制机制,已是民政部门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登记管理机关面临的监管困境
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在为社会组织逐步“松绑”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监管难题。近年来,要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在增加,但这并不等于社会组织发展水平的提升。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模式和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县域社会组织正面临着监管瓶颈,制约着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
(一)官办多于民办、形式多于实质。仅以某县为例,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逾百家。在这些社会组织中,官办的各类学会、协会占有较大比重,群众自主成立的社会组织为数不多,即使乡镇农业专业经济协会,也多数由当地政府牵头发起。管理上仍然靠行政手段来体现,会员及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未得到有效发挥。有些组织是在上级要求或同行业其他地方已组建的形势下被动组建的,导致形式多于实质,背离章程的初衷。
(二)监管力度不够、服务意识薄弱。县级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的登记监管部门,受困于人力、资金等因素影响,存在对社会组织重登记、轻监管扶持培育现象。社会组织监管体系虽然包括登记审批、日常监管、税务稽查、违法审查、行政处罚等众多方面,但县级民政部门监管采取的手段大多是年检。由于人员编制和经费的制约,加上社会组织较为分散,很难对社会组织逐一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仅靠每年一次的年检不能有效地开展监督,更难发现问题和进行预警。
(三)社会形势变化大,相关政策法规跟不上。在现有的法规条例下,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而业务主管单位只能进行协助和配合。这就造成了前者疲于登记而对监管“有心无力”,后者因不拥有明确的法律授权而采取消极态度的“有力无心”。这种“两管两不管”的状态直接引发对社会组织监管的失力。如何从制度层面完善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综合监管体制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此外,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需要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进行修订完善。如基层民政部门无法找到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法律依据;对于违背《条例》规定社会组织的处罚,没有一个明确的处罚标准和手段。
(四)登记管理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社会组织数量多、涉及领域广、涵盖法律宽泛,而登记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与日益复杂的工作不相适应。监管需要有专门的财务审计人员及时指导社会组织合理使用票据和经费;需要有专门的执法人员对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监管,及时对非法组织进行取缔,对社会组织超出章程规定的不合法行为进行制止等。这些人才,在现有的条件下难以满足,而如何指导社会组织建设发展、如何提供服务、如何发挥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也存在空缺。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配置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失缺都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组织监管服务的要求。
三、完善社会组织监管体制的渠道
(一)努力实现监管手段多元化,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有效的监管,在充分发挥登记管理人员作用的同时,也要依托社会力量参与监管,建立起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管路径,才有可能实现对社会组织的有效监管。这些路径包括尝试改变以往监管单一的行政手段,更多地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促使社会组织履行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加强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动态管理,建立社会组织年检、评估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把民政部门实行的登记、年度检查、执法、评估的情况和社会各方面对社会组织的反映、评价及时反映在信息平台上,以利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实现监管的常态化。
在社会组织建设管理的考验与机遇面前,坚定信心,弥足珍贵,但加强自身建设更为重要。社会组织管理运作是个专业,不仅需要热情和理想,更需要治理结构、项目运作、志愿者管理、成效评估等一系列专业技术。这就意味着,对社会组织的监管,除了法律框架之外,更需要对社会组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社会组织的需要、运作特点和规律,不断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民管工作的新思路,尝试从技术路径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在服务中实施监管,在监管中体现服务。
(二)改革监管体制,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诚信自律建设。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需要逐步建构起分类监管、行为控制和资源引导的新型管理体制,把社会组织的培育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协同参与、资源合理流动,各方合作共赢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有专家主张在现行的民政部门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之上,建立一个从属于国务院并且独立于民政部门的社会组织监管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范围的社会组织监督管理系统。逐步改革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系,把原来的业务主管单位部门及有关机构对社会组织的监管职能统一到该体系之中,形成一个具有统一性、权威性的监管系统。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在机构、人员、财务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改变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倾向,提升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活力。
此外,公信力被视为社会组织的生命线,行业自律是社会组织的自我约束、自主运行、自主发展和自我管理,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律建设,强化公信力是未来的发展趋向。针对现行社会组织内部组织结构弊端,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机构,逐步推行社会组织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尝试内部管理过程中建立与专业机构的伙伴关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实现社会组织的阳光运作和内部监督,提升社会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和建立“网格化”管理,鼓励社会各界群众投诉,举报非法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会组织的正面典型,披露社会组织重大典型违法案件等办法强化对社会组织的外部监督,为有效实现组织自律保驾护航。
(三)完善现行社会组织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法治监管全覆盖。任何政府管制行为必须置于法制轨道下才能获得社会认同和支持。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同样如此,作为社会组织的行政监管机构,民政部门需要明确的法律授权,明确监管机关的权限,保证政府的监管不能“越位”、 “错位”和“缺位”,并明确执法程序和执法措施,确保监管流程有法可依;作为被监管的主体,社会组织更需要明确的法律框架:组织治理的法律要求是什么,项目运作的法律底线是什么,社会公示的法律标准是什么,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等等。这些都应该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成为政府依法监管,社会组织依法自律的规则。同时,从社会组织自身发展角度出发,根据社会组织类型的不同,应加快推动《社会组织法》、《行业协会法》、《公益慈善法》等专项法律法规的制订,保障专项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监管效率。
四、结语
在目前政府占据主导,社会组织相对弱小、有待成长的环境下,政府对社会组织多一点信任,给社会组织多一点活动空间是需要的,但这种“松绑”并不能等同于社会组织监管的“松懈”。监管部门应该在放开的姿态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逐步规范社会组织的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社会组织的良性运转,使社会组织能够真正承担起部分公共事务的管理任务,参与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
『肆』 法律监督体系的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是以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或公民为主体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主体范围十分广泛,民主性比较突出,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组织的监督在我国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和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监督等。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在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保证政令畅通,监督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防止滥用权力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实现。首先,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领导人民共同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党运用对人民群众的领导机制,领导与动员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组织去依法对所有监督客体,特别是执政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行广泛的监督。中共中央于1987年提出,要建立“一套制度制约和监督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特别是职权最高的领导人都能严格遵守宪法、遵守党纪,不至于不受任何限制而自由行动,使我们党和国家的治理基本上靠制度而不是靠个人。”其次,按照“党要管党”的原则,运用党内民主监督与制约机制,加强对从政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严格监督。一方面,通过扩大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以充分发挥全体党员与党组织在党的监督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有关党内监督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机制的功能。中共中央1997年3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是有关党员廉洁从政的一个基本党规,其中规定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诸多行为规范及监督处分办法。此外还有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收入申报、收受礼品登记制度、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等等党规。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是实现党的监督的重要职能机关。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对自己的党员和党组织的活动实行全面的监督,有权对违法乱纪者实施党纪处分。当然,党纪不能代替国法。对违反法律者,还应由有关国家机关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指出:“人民政协要对国家大政方针、地方重要事务、政策法令的贯彻、群众生活和统一战线的重大问题,加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长期以来,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政协会议与全国人大会议同时召开,共商国是,已经成为习惯。政协委员以视察、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的法律监督,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③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民内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的人们,由于经济利益、生活方式、文化素养和觉悟程度的不同,政治要求也不尽相同,他们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政治组织或社会团体反映自己的观点和愿望。我国的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他们作为参政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积极地开展法律监督的工作,是法律监督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④社会团体的法律监督,主要是指由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以及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消费者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所进行的法律监督。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着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消费者协会等社团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监督、进行自我保护的利益集团。这类监督作为一种集体监督,可以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 社会舆论的监督主要指借助传媒手段进行的新闻舆论的监督,是最能体现社会监督的广泛性、公开性和民主性的监督,能够十分有效地影响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新闻舆论的法律监督,是由新闻媒介进行的法律监督。它既是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在法律监督领域的具体应用,也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新闻、出版领域中的体现。在现代社会,新闻工作者是以自己对社会事件的报道和评价,参与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新闻工作者以自己的职业敏感,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进行广泛的、甚至是无孔不入的报道,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些国家甚至称新闻舆论为“第四政府”。新闻舆论监督因其反应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泛,而具有相当大的道义影响和震撼力。同时,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在法律监督方面起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所有严重、恶劣的腐败事件和腐败分子,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由轻至重的发展过程。如果存在一个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将尚不严重的、见不得人的权钱交易等腐败丑闻及时公诸于众,使其成为众矢之的,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止腐败的滋长和蔓延。中国古人讲:“民之有口,尤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尤其原隰之与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周语上》)这里讲的是人民群众言论的益处,其中也包括舆论监督的作用。 人民群众直接进行的法律监督是当代中国法律监督体系的基础和力量源泉。公民有权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监督国家机关运用公权力的行为。
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指由人民群众直接进行的法律监督。这种监督的主体是公民个人;客体是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政党、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监督内容包括:国家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和其他职权的行为,国家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行为,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行政权的行为,各政党依法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行为,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行为,以及普通公民的法律活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根据我国宪法,人民群众法律监督的权利是我国人民所拥有的国家权力的必不可少的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人民群众的监督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它或者直接促使监督客体纠正错误、改进工作,或者可以启动诉讼程序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任何破坏或阻止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
『伍』 社会公众监督公共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狭义的公共管理监督是指公共管理组织机关内部的监督。这种监督概念中强调了组织回内部的监督和上级对下级行答为的监督。广义的公共管理监督,即是指政党、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等对公共管理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这个定义的内涵是:监督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党、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等多种社会力量;监督的对象既包括各类政府机构和公务员,也包括非政府的公共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公共管理监督的内容是监督公共管理组织的管理行为是否合法、是否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是否是科学的、有效率的;公共管理监督的目的是确保公共组织的管理行为符合增进公众利益的原则。
『陆』 结合行政组织监督理论与观点,谈谈应当如何加强社会力量对行政组织的监督。
行政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对提高行政监督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行政监督
『柒』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时会遇到的问题怎么办
1.健全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应急预案。 在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处置中,要加强领导,落实人员。应成立社区矫正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把政府、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局(所)社区干部等相关部门人员纳入进来,协同应对、联合处置。二是加强信息收集研判,完善预警机制。平时应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工作、生活、家庭、社交等相关方面信息收集,完善矫正对象档案、资料,建立完善家庭、社区、公安、司法四位一体的预警机制。三是强化部门协调配合,规范处置程序。由公、检、法、司、社区联合组成一线处突指挥部,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对社区矫正突发事件依法、快速、高效处置。四是加强社会资源利用,灵活处置方法。……
2.加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审前调查模式
一是切实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发展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队伍,组织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加大业务培训力度,使调查报告符合实际、符合法律规定,能实事求是地反映犯罪对象的情况,把调查得到的东西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来,同时,开展经常性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保障能力建设。建议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及矫正机构应及时向政府反映问题……三是建立司法机关统一的审前调查模式。审前调查机制有必要公、检、法形成统一的审前调查模式。
3.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严格执行监管流程
一是建设社区矫正协调工作机制。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人员,公、检、法、监狱等部门要提前与相关的司法行政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与乡镇司法所做好联络工作,确保社区矫正人员按时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二是大力加强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科学规划,统一规范,健全完善全国社区服刑人员数据库,建立社区矫正信息平台……三是严格执行监管流程。严格办理报到登记手续。加强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做好记录矫正档案管理。……
4.加大宣传力度
要积极争取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通过正面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全方位了解和支持社区矫正工作和社区矫正审前调查评估工作,打消群众对罪犯调查的顾虑,让他们熟悉依法作证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自觉地向调查者全面地反映被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使审前调查客观真实。……形成全社会关注、理解、支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良好氛围。本文来源:张龙军
供参考。
『捌』 实现纪律监督由两只社会力量双轨监督的新格局有何重要意义
华商报讯(通讯员 苏艳利 窦柳恒 记者 王茸茸) 8月28日,秦都区向首批聘请的38名党风政风监督志愿者颁发证书,实现纪律监督由38名党风政风监督志愿者与24名政风行风监督员两支社会力量双轨监督的新格局。
50多人报名 38人被聘请
为了充分发挥市民的监督作用,保证中央“八项规定”深入持久地贯彻执行,秦都区在辖区各条战线聘请38名同志组建党风政风监督志愿者队伍,目的就是要依靠群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这既是对党风政风监督的一种创新,也对扩大民众对反腐倡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次被聘请为党风政风监督志愿者,也就是要给别人‘挑刺’,虽然有压力,但我一定会坚持原则,履行职责,希望通过我的监督改善社会风气。”一名苏姓志愿者说。
据了解,该区首批党风政风监督志愿者前期报名共有50多人,经过严格的审核筛选,最终38人被聘请。聘请的党风政风监督志愿者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宣传中省市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监督反映各级党员干部在遵守党纪党规、干部作风以及庸懒散奢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志愿者反映事项专人受理
该区要求监督志愿者重点对人民群众意见大、问题突出的重点领域和部门进行督促;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进行督促;对各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切实纠正“四风”进行督促;对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维护群众合法利益进行督促。同时,在督查中重点发现违反工作纪律、违规行政、挥霍浪费公款、违反廉洁从政规定、损害群众利益、违反党纪政纪等六类行为。
“因为不是‘官身’,不拿‘官饷’,与被监督的各级干部基本没有什么交集,作为置身机关之外的‘局外人’,不存在工作相处交往上的顾虑,党风政风监督志愿者可以不受干扰地独立开展社会监督。”该区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悉,对于志愿者在监督中反映的监督事项,该区纪委也将明确专人,做到快速受理、快速办理、限时办结。对于反映的问题进行详细登记,逐一建立台账,实行销号制度,完整记录办理过程和办理结果,对于所有办结事项要求在3个工作日内反馈给志愿者,确保监督事项件件有着落。
『玖』 社会监督的主体
社会监督的主体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社会监督,是指社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以法律和社会及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一切行为进行监督,主要有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两种社会监督的行为主体,是不具有国家权力的各政治党派、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公民个人和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直接体现。
这种监督的特点是非国家权力性和法律强制性,监督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民主化水平和有关人员的法律意识、民主观念、道德水平以及社会舆论的作用。
(9)社会力量监管扩展阅读:
特点
1、社会监督具有广泛性。社会监督虽然不具有国家监督所具有的运用国家权力的性质,但其在监督主体、客体、内容、范围和影响上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监督方式和途径上的灵活多样,使其成为法律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监督具有标志性。社会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完善程序,与一个国家民主、法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正比,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民主、法治的发展程度。
3、社会监督具有启动性。社会监督虽然不具有国家监督所具有的国家强制性和直接的法律效力,但其积极、主动的监督方式却可能引发和启动国家监督机制的运行,导致带有国家强制性的监督手段的运用,甚至产生强制性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