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为举措
1. 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化进程,开创我县村务公开的新局面,从而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县纪委决定:在全县推行村级重大决策必须履行“支部提议、两委班子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对工作程序和决策结果进行公开”的“4+2”工作机制,现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坚持以“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目的,以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管理权。“4+2”工作机制的推行,对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
村党支部提议:即对涉及村民利益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集体土地出租承包、土地征用补偿分配、退耕还林兑现、民政救济款物发放、支农惠农政策落实等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提出要决策的事项。
两委会商议:即对村党支部提出的重大事项,召开两委班子会议进行充分酝酿讨论,结合本村实际,拿出具体实施。
党员大会审议:即对两委会班子制定的初步方案,由村党支部召开全村党员大会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进一步完善修订实施方案,使方案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即对党员大会审议完善修订后的方案,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由村民代表进行表决,半数以上代表同意的视为通过,否则,该方案不能实施。
工作程序和决策结果公开:即在村民代表大会召开3天之内将实施方案取得的四个过程和实施方案在村务公开栏向群众张榜公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方法步骤
各乡镇要把推行“4+2工作机制,作为今年一项重点工作,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实施中,要按照因地制宜,规范运作,注重实施的原则进行,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 作好推行前准备工作。首先各乡镇要建立必要的领导机构,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乡镇推行“4+2”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二是要对乡、村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组织干部认真学习“4+2”工作机制的内容、操作程序、注意事项、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三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广播、宣传栏,多层次,多角度搞好推行“4+2”工作机制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群众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广泛监督“4+2”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行打好基础。
第二步 全面实施“4+2”工作机制。各乡镇在实施中,要结合实际,对各村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坚持履行村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代表大会审议、群众代表大会决议四个程序,确保每个程序规范运作,并选择适当的方式及时将工作程序和决策结果向群众公开
第三步 完善与“4+2”工作机制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各乡镇要针对推行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支部提议制度》、《两委会班子议事规则》、《党员代表大会审议办法》、《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规程》等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使“4+2”成为一种长效工作机制。同时,要修定完善《“4+2”工作机制工作失误追究办法》,对开展“4+2”工作机制中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程序不规范的人和事,实施责任追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了加强对推行“4+2”工作的领导,县纪委成立了推行“4+2”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廉政办,具体负责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二)明确责任,各乡镇主要领导是推行“4+2”工作机制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过问推行工作,乡镇纪委要切实起到监督作用,督促“4+2”工作机制的全面实施,财政、民政、扶贫、教育、卫生、农业等部门也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业务特点,围绕“4+2”工作机制的内容,抓好“财政民理乡监管”、民政救灾救济款物发放、移民搬迁、“两免一补”、合作医疗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检查落实。
(三)严格考核,县纪委将把推行“4+2”工作机制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各乡镇也要对各村推行“4+2”工作进行严格考核,确保“4+2”工作机制全面实施。
2. 行政执法监督具体措施有哪些
1、行政执法监督的内容 :
(1) 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情况;
(2)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3) 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的合法性;
(4) 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5) 行政复议、行政赔偿情况;
(6) 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投诉制度等执行情况;
(7) 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的合法性。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行政执法状况,组织开展专项行政执法检查,检查情况应当报告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并对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实施过程中依法行政情况进行评议考核。
4、实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范围和程序依照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规章备案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5、各级人民政府作出行政处罚的,应当按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作出下列具体行政行为的,应当将处理决定按月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1) 对公民处以5千元以上、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处以5万元以上罚款;
(3) 劳动教养和处以10日以上行政拘留。
6、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委托有关组织行政执法的,应当以书面形式明确委托的事项、权限和期限,并将依据、委托文件等材料分别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投诉制度,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报、控告的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活动,及时组织查处或者责成有关部门查处。
8、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将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统计结果及分析材料分别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
9、两个以上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可以由法制工作机构组织协调;协调不成的,报有决定权的机关决定
(2)监督为举措扩展阅读:
行政执法表现——通常采取:
1、行政监督检查。为了实现行政职能,行政机关监督检查管理相对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情况。
2、行政处理决定。行政执法一般通过行政处理决定的形式表现。关于权利的决定可分为奖励性和非奖励性。奖励性行政决定是行政机关对遵守法律法规、完成任务作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的精神和物质鼓励。
非奖励性行政决定是指行政机关赋予公民以一般权利和权能的处理决定,其中以行政许可比较突出。关于义务的决定可以分为惩戒性和非惩戒性。惩戒性行政决定主要是行政处罚。非惩戒性行政决定是对公民科以诸如纳税等一般义务的处理。
3、行政强制执行。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关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当事人,用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
3. 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工作的举措有哪些
一、及时组织开展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资格确认和公告工作
规范性文件分为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范性文件。规范性的制定权,属于县、镇两级人民政府(含政府办公室)、县级以上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除法律、法规明确授予的行政主体资格外,议事协调机构、临时机构、部门的内设机构及其他所属机构均不得以自己的名义制定规范性文件,需要出台规范性文件的,应提请有关行政机关制定。政府法制机构要注重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规范和监督,部门法制机构应加强对设在本部门内的各类议事协调机构、临时机构发文工作的规范和指导。2015年1月底前,县政府法制局负责会同机构编制等部门,结合当前行政职能清理和机构改革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全县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资格的确认,并向社会公布有权制定规范性文件行政机关的主体名单。
二、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听取意见程序
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其他工作方案、工作意见等内部工作制度、技术操作规程等非规范性文件不在此列),不能局限于在行政系统内部征求意见,应通过多种方式听取社会公众、行政管理对象、行业协会和专家的意见。除因突发事件等情形需要立即出台规范性文件外,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应通过政府(或政府部门)网站等媒介向社会公开文件草案。涉及窗口服务事项的,应在窗口服务场所设置布告栏征求办事群众意见。行政管理对象已成立行业协会的,应听取行业协会意见。除对实施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规范性文件所作出的具体规定外,规范性文件涉及《广东省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规定》(省政府令第183号)、《广东省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办法(试行)》(粤府办〔2012〕37号)及《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试行)及其配套制度的通知》(梅市府〔2013〕21号)所述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应按规定组织听证会、专家咨询论证、社会风险评估及实施后评估。
三、进一步健全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工作机制
部门起草的规范性文件应经本部门法制机构(或承担政策法规审查任务的相关部门)审查,并出具书面合法性审查意见。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范性文件在发布前应由县政府法制局进
行审查。法制机构(或承担政策法规审查任务的相关部门)应加大程序审查力度,审查起草过程中是否履行了必经程序,对应当进行公开征求意见、社会风险评估或社会听证而未进行的,一律不得通过审查,不得向社会发布。法制机构(或承担政策法规审查任务的相关部门)应当从制定职权、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审查,着重审查是否具有制定主体资格,是否属于法定职权范围,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是否违法创设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权力,是否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
法制机构只负责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内部工作制度、技术操作规程等非规范性文件一般不作审查(确因工作需要的除外)。合法性审查一般采取书面审查办法,对文件草案不作修改性审查。对于文件草案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应当认真研究各方面意见,积极与起草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沟通、协商。对特别重大、疑难、复杂的事项,法制机构在审查过程中应当实地开展调研,组织或者会同起草单位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合法性论证,充分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开展文件合法性审查时采用统一文书格式,起草单位和法制机构要按平远县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文书参考格式(详见附件)的要求进行。
四、全面推行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
今后各镇人民政府和县直各部门报送的规范性文件草案应明确规定有效期,确需长期执行、不能规定有效期的,应当在报送时说明理由。暂行、试行的规范性文件自施行之日起不超过3年;其他规范性文件除需要长期执行的外,有效期自施行之日起不超过5年。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届满自动失效。起草机关应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的计划管理,每年一次以上定期对有效期即将届满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评估,对于有必要继续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应按照法定程序重新修改、制定、发布,确保行政管理制度的连续性。
五、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和统一登记制度
各镇人民政府和县直各部门要落实好规范性文件分别报送县人民政府及本级人大机关备案审查的主体责任,为方便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查找,县政府法制局统一对经过合法性审查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登记编号,编号按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范性文件进行分类,年终时统一公布目录。
六、开展好规范性文件解读工作
凡发布重大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或部门规范性文件,行政机关应及时对文件主要内容及其出台的必要性作出解读,便于群众理解和执行。法制机构对重大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核、论证时,应当明确提出政策解读的有关要求,并对政策解读草案与规范性文件草案的一致性进行审查。政策解读应当包括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理由、文件实施的对象人群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内容,语言应当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并与规范性文件正文在本级政府规定的载体上一并向社会公布。
七、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
各镇人民政府和县直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发布程序,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工作部署到位,责任落实到人。行政机关要按照“谁制定,谁负责”的原则,积极预防和处理规范性文件的法律争议,畅通群众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渠道。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是依法行政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县政府法制局和监察机关要加大对单位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检查工作和违法责任追究力度。对不履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统一发布、报送备案等法定程序,以及因规范性文件违法引发社会公众投诉的情况,县政府法制局要予以通报批评并及时向监察机关反映,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行政机关未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或者因规范性文件违法对行政管理对象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应严格追究制定机关和有关人员的行政过错责任。
4. 质量监督管理措施
外部质量监督管理是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外部质量监督管理实施主体是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理的对象是承担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单位与作业队伍。
(一)核查承担单位管理
核查承担单位所具有的资质是其具有承担相应工作能力和以往工作业绩的有效证明。为了保证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质量,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和队伍来承担。矿业权实地核查既包括基础控制测量、矿业权实地测量等与测绘相关的工作,又涉及与地质矿产有关的现场调查工作,在矿山开展实测还要熟悉矿山生产和安全工作。因此,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应有具有固体矿产勘查乙级以上资质或测绘乙级以上资质的单位或队伍承担,具备地质勘查和测量资质、有矿山地质测量经验的单位应予优先考虑。为此,《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59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地核查工作应通过招标、议标或委托等方式,择优选择符合资质条件的单位承担项目工作。
核查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实地核查的技术要求进行工作,确保所有数据来源于实测或调查,不得弄虚作假。核查承担单位野外施工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和劳动保护措施,做到安全施工,杜绝安全事故。对核查承担单位的资格实行动态管理,发现重大质量问题的取消其承担资格。
(二)技术人员管理
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作用。因此,做好实地核查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工作,是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质量监管的一个重要措施。核查承担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应参加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办公室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其他人员也应参加相应的培训,方可上岗。核查人员应由地质矿产和测绘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其中测量工作须由测量专业人员完成。核查承担单位应将核查专业人员的基本情况报委托单位审查备案,审查合格后,原则上不得随意变更。
(三)督促检查与抽查
过程抽样检查也是确保核查成果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矿业权实地核查过程中,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对野外核查工作进行抽查,县(市)级应抽查辖区矿业权的5%~10%;省级应抽查每个核查单位1~2个矿业权。国土资源部视情况确定抽查的对象。抽查过程中,检查人员需做好检查记录,明确列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核查承担单位拟采取的纠正措施。
有条件的省份可引入第三方监理开展外部质量控制。第三方监理单位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工作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从而达到控制成果质量的最终目的。
(四)进度管理
建立工作进度报告制度,各核查承担单位定期提交工作进度报告,包括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质量管理情况和存在问题等内容。
在野外作业阶段,实行月工作报告制度,各省于每月5日前向国土资源部报送上月工作进展,主要内容为完成的野外实测工作量。
建立调度制度,委托部门定期对各工作组进行调度,根据情况调整委托的任务量,对工作进度缓慢的责成整改。
5. 为切实强化经费使用监管提出了什么具体措施
为切实强化经费使用监管提出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具体措施。回
6.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主要监督措施有哪些
考核监督编辑
第八条
党委(党组)应当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检查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制定检查考核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明确检查考核的内容、方法、程序。
第九条
党委(党组)应当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负责对下一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
第十条
检查考核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可以与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考核、年度考核、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检查工作等结合进行,也可以组织专门检查考核。
检查考核情况应当及时向同级党委(党组)报告。
第十一条
党委(党组)应当将检查考核情况在适当范围内通报。对检查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督促整改落实。
第十二条
党委(党组)应当建立和完善检查考核结果运用制度。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总体评价和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
纪检监察机关(机构)、组织人事部门协助同级党委(党组)开展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或者根据职责开展检查工作。
第十四条
党委常委会应当将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作为向同级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十五条
领导干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应当列为民主生活会和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并在本单位、本部门进行评议。
第十六条
党委(党组)应当将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每年专题报告上一级党委(党组)和纪委。
第十七条
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巡视组应当依照巡视工作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有关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巡视监督。
第十八条
党委(党组)应当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实际,建立走访座谈、社会问卷调查等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机制,动员和组织党员、群众有序参与,广泛接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