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监督文化
㈠ 企业文化有没有法律监管
属于《公司法》《民法通则》调整范围
㈡ 如何了解企业文化
如何了解企业文化
企业在解决生存发展过程中,以企业精神、团队意识为导向,并被全体成员所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信念、准则、规范就叫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讲述三大问题,一是企业所背负的使命;二是企业的未来发展,即企业愿景(员工为什么愿意跟着你干);最后是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也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其中价值观是核心中的核心。
1、企业文化是形成组织效能的共同认知系统。企业文化是在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集体认知系统,而在这种认知系统下员工默契地达成共识,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怎样做才不违背企业的宗旨和目标。
2、企业文化是大家都能认可的习惯性行为方式。企业文化演化出来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推动力比命令、监督、惩罚更为彻底,文化会引导人去达到一个最高标准,是企业组织员工思想与行为规范的最高依据。
3、隐含在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系统。企业文化会自然而然引导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然后去假设企业的未来、用人标准、价值系统、利益分配等。
4、企业成员间达成的团队心理契约。猎头观点,由劳动契约与心理契约共同维系,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
㈢ 如何加强企业监督管理
要做好,主要还是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这是长期抗战的工作。
要快速,就要管理好中低层领导,让他们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把管理能力做为考核,只要中低层领导有管理意识,执行到位的话,那管理就变得简单了。
㈣ 如何做好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监督管理
这个就比较复杂了,监督的是什么的?
制度的执行,企业文化的建设,营版销情况,生产情权况,售后情况?
太多了
要做好,主要还是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这是长期抗战的工作。
要快速,就要管理好中低层领导,让他们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把管理能力做为考核,只要中低层领导有管理意识,执行到位的话,那管理就变得简单了。
㈤ 怎样理解企业的认同感,或者说企业文化这个问题
转载
企业认同感又称;组织认同感;,是指员工对企业各种目标的信任、赞同以及愿意为之奋斗的程度。 企业认同感的类型企业认同感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情感认同。主要指员工对企业的支持和参与程度有多强;( 2 )依存认同。主要指员工在感觉上认为留在企业的必要程度;( 3 )规范认同。主要指员工对企业战略及其各种目标的责任感。 企业认同感对企业的意义企业认同感对企业具有重大价值。认同感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监督成本,员工不是看上级的眼色去做事,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和指引,然后这些指引被同样的价值观统一起来,就能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这或许是认同感所带给企业的直接的好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开启人内心深处的力量和价值源泉。韦尔奇当年之所以对GE发动革命性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依据,是他对一个事情深信不疑: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力量是无穷的,公司所要做的就是去启动这个力量的源泉。企业认同感不是让员工去认同企业的业绩和规模这一标签,去认同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和行事法则,而是来自心灵和精神的认同(或者说是文化和价值认同)。建立认同感也好,企业文化也好,学习性组织也好,如果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无非是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监督成本,就是每个人不是看上级的脸色去做事,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和指引,然后这些指引被同样的价值观统一起来,就能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这或许是认同感所带给企业的直接的好处。建立认同感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开启人内心深处的力量和价值源泉。韦尔奇当年之所以对GE 发动革命性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依据,是他对一个事情深信不疑: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力量是无穷的,公司所要做的就是去启动这个力量的源泉。因此,没有文化和精神认同感的企业,即使再能够赚钱,也注定是一台不会长久生存的赚钱机器,因为它是心灵的荒漠,而人是无法长久地在荒漠中找到生命必需的营养的。而在我们看来.企业不应该成为心灵的荒原。 如何增强职工的企业认同感国际著名管理顾问鲍博·尼尔森提供了五个不需任何花费的方法:1.有趣及重要的工作。即每个人至少要对其工作的一部分有高度兴趣;2.让资讯、沟通及回馈管道畅通无阻。员工总是渴望了解如何从事他们的工作及公司营运状况;3.参与决策及归属感。让员工参与对他们有利害关系事情的决策。这种做法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及处理事情的务实态度;4.独立、自主及有弹性。大部分员工,尤其是有经验及工作业绩杰出的员工,希望在工作上有弹性,如果能提供这些条件给员工,会相对增加员工达到工作目标的可能性,同时也会为工作注入新的理念及活力;5.增加学习、成长及负责的机会。对多数员工来说,得到新的机会来表现、学习与成长,是上司最好的激励方式。
㈥ 如何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
从巴林银行倒闭到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无不充分证明,即使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西方经济体中,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依然是一个永恒的重要课题。
中国银行业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在日渐成形的全球金融新秩序中发挥其自身优势,不仅要拥有与其他国际性银行接轨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而且要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从我们为银行提供相关服务的经验看,银行存在的重大内控问题通常包括:管理层未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督管理体系,导致监管机构的要求难以落实;未建立有效的反舞弊机制,导致违规操作无法被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的关联贷款:难以有效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等。
深入分析其成因,上述重大内控问题与银行的公司治理密切相关。构建良好的所有者、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分配机制,是公司治理的本质和核心。
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组织机构的职责边界不明晰问题,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未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此外,董事会成员,特别是独立董事、外部董事的构成及其履职情况也影响着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董事会下属各专业委员会能否充分发挥其指导监督职能,同样影响着公司治理的效果。
随着国内外金融监管机构一系列规范的出台,国内银行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对现代银行机构的重要性,加快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步伐。国内银行在此方面可以参考的主要规范包括《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和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共同发布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以及银监会的其他相关应用指引。
作为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目前已经成为银行业国际通行的标准化的风险管控制度,国内监管机构也在积极推进中国银行机构的《新巴塞尔协议》合规工作。《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标准框架,而银监会的应用指引对银行应关注的风险进行了进一步阐明,明确了银行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治理架构、职责分工等,并对信贷业务、资金业务、存款和柜台业务、中间业务从业务层面应用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对于国内银行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我们建议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组织架构;明确职责边界
建立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内的公司治理架构,以章程或议事规则的形式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职责相互之间应当不重叠、不交叉。董事会应设立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同时设立包括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委员会等多个专业委员会,负责指导重大决策。
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负责监督。
德勤对于全球部分大型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董事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已大幅提升,已将风险管理的职责与要求写入董事会章程或其下属专业委员会章程,其内容至少包括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监督汇报机制、风险偏好等。
2、建立独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
首先,应建立独立的、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实行全行内部审计的垂直管理,对分支机构实行审计人员派驻制度,将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其次,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报告和纠正机制。例如,总行内部审计部门下可设置审计举报办公室(各分支机构也相应设立审计举报办公室),公布举报热线,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记录和调查,从而尽可能在较早阶段(如贷款尚未发放阶段)发现并阻止未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或者舞弊行为。
最后,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各方面技能培训,以保证在审计检查工作中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
3、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手段。提高内控效率和效果
银行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相当高,因此,信息系统控制在银行的内控体系建设中成为一个关键要素。银行应建立一套与整体战略相一致,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机制。例如:国外的领先银行已经在其投资交易系统中嵌入了多种灵活的额度控制和授权审批机制。使得交易员在能够及时响应市场变化的同时,将银行的风险暴露水平掌握在可控的范围内。
㈦ 如何做好企业质量文化建设
质量文化,是企业和社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意识、规范、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水平、行动准则、法律观念以及风俗习惯和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
如何建设企业质量文化
第一 增强质量意识,更新质量观念,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
不少人这样认为质量培训与质量意识的提高,是专兼职质量管理人员的事,认为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品质只是基层管理或控制出来的,忽视了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及一线工人的质量管理技术培训。其实,企业中每个人的质量意识综合起来就是群体质量意识。企业员工的群体质量意识和质量观念是形成整个企业质量文化的基础。个人的质量意识增强了,质量观念更新了,企业的群体质量意识和观念就会得到提高,反过来,群体质量意识会作用于员工的个体意识,这样.企业的员工就会形成一种积极、自觉的保证质量行为。
增强质量意识就是要在企业中以特定的企业精神感召、教育员工,激发员工的质量意识、大局意识.坚定努力丁作、拼搏进取的信心,逐步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树立“ 质量振兴、人人有责” 的观念,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主人翁责任感。进而依靠广大员工齐心协力地去提高质量, 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增强动力。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教育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普及质量。企业要切实加强全员质量意识教育和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实施不同层次的质量知识普及教育:对于重点岗位的质量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教育全体员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员工结合本职岗位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质量管理不断深化的动力源泉。
第二,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优化组织结构,健全企业内部质量监督机制,全力提高质量管理的科技含量。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 建立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运转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机制,严格把关,层层把关。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建立质量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全体职工参与质量管理活动的积极性。
质量文化的实施。需要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内部信息能够有效迅速沟通,职责清晰、权责明确。这就涉及到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问题。在实施质量文化的企业里,产品生产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最大发挥,企业就赢得了竞争优势。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利用计算机、因特网、现代通讯技术进行质量信息管理、交流和服务将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也为我们实现包括 企业在内的质量管理信息化提供了可能。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质量管理信息平台软件,创新管理手段,能够提高质量管理人员掌握质量信息的及时性,另外还可以通过远程可视技术请专家指导或会诊质量问题排除事故,还可以利用已集成的数据仓库挖掘潜在价值,变质量数据为质量管理知识,提高质量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管理的含金量。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应用新技术,减轻一线工人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从而可以减少出现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的概率,夯实质量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专兼职质量管理者,必须提高工作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本,考虑问题和办事情要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创新质量管理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
第三,奖励制度
奖励制度,就是要从一线工人的需要出发,重视精神鼓励,对产品或服务质量成绩优秀者,颁发质量优秀证书。精神鼓励往往胜过单纯的物质奖励。 恰当的激励与认可激发员工的热情。大量的实践表明, 激励与认可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创建以人为本的质量文化要根据科学的激励理论,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层次进行激励。对员工进行工作安排时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做到赏罚分明,客观评价员工的工作,让员工充分认识存在问题的同时, 增强了自我激励能力和进取精神,对促进员工更好地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 通过改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 使员工产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满足感。总之,通过对员工恰当的激励与认可,可以帮助企业营造了良好的企业质量文化氛围.使员工个人质量意识和企业整体工作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第四 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才宝贵,知识崇高。培养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人才,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才行。它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制定企业质量管理培训目标,把企业质量管理人才资源开发培训纳入计划,并制定出阶段性的培训要求,季度考核、年度奖金兑现;二是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并与国家的相关职业注册结合并轨;三是加强培训费用的预算管理和支出管理,保证质量管理人才培训费用落实。开展质量管理科技进步这项工作,要同企业开展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协调一致,要积极参与行业部门组织的质量科技进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