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制度内容
A. 质量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
《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依法履行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的质量责任和义务,确保***公司建设、技改工程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国家、地方、行业相关政策和法规,结合公司实际,制订本办法。
2 适用范围
2.1 本文件适用于**公司建设、技改工程的质量管理。
3 名词定义
3.1 工程质量:满足国家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勘察及设计文件和工程承包合同的约定要求。
3.2 质量规划:根据建设规划,从管理体系、质量目标、过程控制、工作模式、适用标准、质量成本等方面制定的工程质量管理总体要求。
3.3 质量计划:根据质量规划的结果对特定工程项目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和如何达到质量目标的工作计划。
3.4 质量问题
3.4.1 质量缺陷:质量不符合施工技术标准、勘察与设计文件或工程承包合同约定要求;
3.4.2 质量事故:因工程质量缺陷造成经济损失、工期延误或危及生命、生产、社会秩序的事件;
3.4.2.1 一般质量事故:经济损失在0.5-10万元的质量事故;
3.4.2.2 重大质量事故(有下列之一者)
3.4.2.2.1 建(构)筑物或其它主要结构倒塌;
3.4.2.2.2 超过规范或设计要求的基础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倾斜、结构开裂或主体结构强度严重不足,影响结构寿命,造成不可不补救的质量缺陷或事故;
3.4.2.2.3 影响建筑设备及相应系统的使用功能,造成永久质量缺陷;
3.4.2.2.4 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
4 管理职责分工
4.1 设计管理部门
4.1.1负责提供各设计单位的资质等级和经营范围的有关证明材料,负责提供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
4.1.2 负责制订、选定和完善适用的工程质量、技术标准体系;
4.1.3 负责工程勘察、设计工作质量管理;制定合理先进的设计进度,组织设计文件审查;
4.1.4 负责设计修改和设计变更的审查管理,组织工程现场设计服务,负责要求设计院处理由于设计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事故)。
4.2 设备采购部门
4.2.1 负责工程设备制造质量管理;负责设备制造商的资质审查、 制定合理先进供货周期,督促及时提供设备设计、制造和质量检验资料;
4.2.2 负责设备质量问题处理,要求制造商处理因设备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
4.3 甲供料采购部门
4.3.1 负责甲方供应工程材料(以下简称:甲供料)质量管理;负责甲供料供应商的资质审查,负责制定先进合理的材料供货周期,督促及时提供技术和质量检验资料;
4.3.2 负责甲供料质量问题(异议)处理,要求供应商处理因甲供料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
4.3.3 参加甲控乙供材料质量管理。(详见《甲供料采购供应管理办法》、《建设工程乙供材料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4.4 项目部各专业组
4.4.1 施工管理组
4.4.1.1 负责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者;
4.4.1.2负责工程质量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 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进度;
4.4.1.3 负责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
4.4.1.4 负责制定工程乙供材料和构配件质量管理、评价办法;负责建立甲控乙供材料合格供应商目录;
4.4.1.5 负责以合理的价格策划工程招投标方案;
4.4.1.6 负责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负责审查批准监理规划,并对监理大纲和监理实施细则进行管理,负责监理工作的评价和管理;
4.4.1.7 负责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负责委托具有资质等级的工程质量检测单位;
4.4.1.8 负责组织工程质量工作的交流、评价;
4.4.1.9 负责组织工程质量缺陷处理,参加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要求监理、甲控乙供材料商参加工程质量问题的处理;
4.4.1.10 负责组织工程单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重点控制施工方案评审;
4.4.1.11 参加质量监理工作评价,参加监理文件审查;
4.4.1.12 负责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设备供应、工程材料供应的质量管理与协调;
4.4.1.13 负责工程涉及勘察、设计、施工、设备、材料质量评价;
4.4.1.14 负责组织工程交工验收,参加工程竣工验收;
4.4.1.15 按照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负责**公司建设工程报监工作;
4.4.1.16 负责组织工程质量工作的交流、总结、评比和表彰;
4.4.1.17 负责督促施工承包商进行工程质量问题(事故)的处理,负责将质量保证金和其他工程质量考核费用纳入合同管理。
4.4.1.18 负责工程交(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管理,组织工程交(竣)工验收,组织质量保证期内质量回访及暴露质量问题的协调处理。
4.4.2大电炉生产准备组、公辅组
4.4.2.1负责根据设备运行管理的职能对建设工程设备提出技术质量要求;
4.4.2.2 参加建设工程设备质量管理工作;
4.4.2.3 负责按照(国质检锅[2003]207号)《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办法》等特种设备提供办证资料,协助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
4.4.3 采购部
4.4.3.1 参加建设工程甲供料、甲控乙供材料质量管理工作。
5 业务流程
5.1质量策划
5.1.1施工管理组根据**公司建设计划,拟定建设工程质量规划及工程年度质量计划,经公司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5.1.2 组根据质量规划,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工程质量计划。
5.2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
5.2.1 设计管理部门负责制订、选定和完善适用的工程质量、技术标准体系;
5.2.2 施工管理组按相关规定及质量标准制定建设进度;
5.2.3 施工管理组按相关规定及质量标准制定工程招标方案,开展工程招投标;
5.2.4 设计管理部门按相关规定、技术标准制定合理的设计进度,将设计文件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5.2.5施工管理组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监理单位并检查监理单位和人员资质,向南通市工程质量监督站办理工程报监手续;
5.2.6 施工单位负责向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特种设备报监手续;
5.2.7 施工管理组负责组织监理规划、单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审批。
5.3 采购与分包管理
5.3.1 甲供料采购部门按相关规定、技术标准及设计要求制定合理材料供货周期,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并组织重要材料招标采购;
5.3.2 设备采购部门按相关规定、技术标准及设计要求制定合理设备供货周期,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并组织重要设备招标采购;
5.3.3 施工管理组按甲控乙供材料管理办法,组织确定甲控乙供材料范围及相关合格供应商名录,甲供料采购部门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5.3.4 施工管理组根据施工协作单位控制管理办法,组织确定施工外协力量的合格分包商名录;
5.4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检查、分析改进与质量问题处理。
5.4.1 质量控制
5.4.1.1 施工管理组根据质量计划,及时确定工程各施工阶段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制定各阶段创优目标;
5.4.1.2 施工管理组要求监理单位及时、有针对性编制和实施监理细则,落实各专业监理人员;
5.4.1.3 施工管理组组织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重要施工方案等评审,要求监理单位按规范全面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审批;
5.4.1.4 施工管理组要求工程施工承包商及时组织施工技术方案现场交底;
5.4.1.5 施工管理组要求监理全面开展施工过程检查与控制,委托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进行工程质量检测;
5.4.1.6 设计管理部门会同施工管理组及时组织解决工程设计文件与施工之间的矛盾。
5.4.2 质量检查
5.4.2.1 施工管理组会同监理公司组织工程施工项目部质量管理体系、施工现场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控制、实体质量及软件资料同步性检查;
5.4.2.2 施工管理组会同监理公司定期组织各建设项目工程实体质量、软件资料整编的抽查、评价、评比。施工管理组定期抽查监理人员到位及其履职情况;
5.4.2.3 设计管理部门、甲供料采购部门、设备采购部门、施工管理组分别定期组织对设计、材料、设备、施工、检测的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行情况检查;
5.4.2.4 施工管理组、设备采购部门、甲供料采购部门分别组织设备、材料、甲控乙供材料的中间质量检查;
5.4.2.5 施工管理组要求监理及时做好各施工过程控制资料质保资料整理、编制质量检查,并就存在问题及时报施工管理组。
5.4.3质量分析与改进
5.4.3.1 施工管理组要求监理及时、准确编制监理周、月报以及季度质量监理情况分析,报施工管理组;
5.4.3.2 施工管理组、设备采购部门、甲供料采购部门结合工程的实体质量情况、监理意见,定期对工程设计、设备、材料质量进行评价,定期总结、分析实体质量控制和创优目标完成情况;
5.4.3.3 施工管理组、设备采购部门、甲供料采购部门结合评价,就存在问题要求相应承包商实施改进;
5.4.3.4 施工管理组根据过程检查情况,定期收集汇总质量监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外部工程的质量信息,开展综合检查和质量创优动态评比、优胜奖励、促进提升,并将质量问题纳入合同考核;
5.4.3.5 施工管理组定期组织质量监理工作评价,并按优胜劣汰原则,实施监理单位及监理人员考核。
5.4.3.6 施工管理组结合工程质量评价(比)情况动态调整质量管理措施及下阶段工程质量创优目标。
5.4.4 质量问题处理
5.4.4.1 质量缺陷由施工管理组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和处理,并通过监理月报将调查和处理结果报告项目部;对于有明显严重质量问题,对结构使用和安全有重大影响且无法通过修补纠正的情况,应要求返工;对于经修补可达到相应标准、不影响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的情况,可采取返修或加固补强的方案;
5.4.4.2 一般质量事故由施工管理组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和处理,并将调查和处理结果报告质监站;严重质量事故按江苏省、建设部、国家有关规定调查和处理;质量事故处理必须切实做到“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不清、责任者与员工没受到教育、责任者未受到处理、未制定改进和防范措施不放过;
5.4.4.3 施工管理组、设备采购部门、甲供料采购部门分别要求相关承包商参加质量问题处理;并负责对涉及因设计、材料、设备造成的质量问题协调处理及合同考核。
5.5 工程质量验收与交(竣)工
5.5.1 在承包商完成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后,施工管理组组织涉及项目的建设单位相关各方以及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工程交工验收;
5.5.2 工程在完成交工验收后由施工管理组组织相关各方以及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向国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
5.5.3 竣工资料管理、工程项目后评估等按**公司规定执行;
5.5.4 施工管理组按施工合同,要求有关承包商在质量保证期内进行质量回访;
5.5.5 施工管理组负责协调解决暴露出的质量问题,并根据质保期质量问题处理情况实施质保金考核。
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对肉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督力度,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质量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凡在六盘水市境内从事肉食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涉及肉食品执法管理的有关单位均应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 从事肉食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制度、建立购、销、加工台帐。
第四条 执法机关建立执法责任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 法定职权的分类整理、分解落实、定岗定责;
(二) 执法人员执法权限、责任和工作目标;
(三) 执法责任定性定量与评议考核制度;
(四)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制度;
(五) 行政执法活动的公开、公示制度;
(六) 勤政、廉政、行政效能方面的保障措施及举报投诉制度;
(七) 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考核措施及秉公执法、文明执法的要求;
(八) 行政执法文书使用、档案管理和案件统计报告制度;
(九) 设计举报制度,并向社会公布。
C.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这个涉及到很多方复面的制度制,食品生产方面大概有:
1、 企业应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2、 企业应建立生产过程控制制度。
3、 企业应建立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4、 企业应建立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5、 企业应建立销售台帐制度。
6、 企业应建立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7、 企业应建立健康和培训管理制度。
8、 企业应建立消费者投诉受理制度。
9、企业应建立信息收集制度。
10.企业应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D.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具体内容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1、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守法经营,落实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组织学习安全生产知识,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2、道路运输经营者负责经营许可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
3、聘请符合道路运输经营条件的驾驶人员,并与驾驶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责任书内容分解到每个工作环节和工作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分清,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4、积极参与各项安全生产活动,设立安全生产专项经费,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
5、落实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
6、建立营运车辆维护、检修工作制度,督促车辆按时做好综合性能检测及二级维护,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1、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工作规范,严肃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和安全知识学习,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2、对道路运输驾驶人员要求做到“八不”。即:“不超载超限、不超速行车、不强行超车、不开带病车、不开情绪车、不开急躁车、不开冒险车、不酒后开车”。保证精力充沛,谨慎驾驶,严格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和交通运输法规。
3、做好危险路段记录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特别是山区道路行车安全,要做到“一慢、二看、三通过”。
4、不运输法律、行政法规禁止运输的货物,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运输的货物,应当按规定查验有关手续,符合要求的方可承运。
5、保持车辆良好技术状况,不擅自改装营运车辆。
6、做到反三违:不违反劳动纪律,不违章指挥,不违反操作规程。
7、发生事故时,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及时报警、抢救伤员和货物财产,协助事故调查。
8、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扬撒等。
9、不违章作业,驾驶人员连续驾驶时间不超过4小时。
三、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
1、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安全隐患整改、应急预案、有关法律法规及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情况,并做好记录。
2、做好出车前、停车后的准备、检查工作,确保行车安全,发现隐患要及时修复后方可出车。
3、装货时严查超载和擅自装载危险品。
4、不定期检查车辆的安全装置、灯光信号、证件。
5、检查驾驶员是否带病或疲劳开车,是否违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6、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安全有效。
7、建立安全生产奖惩制度,依制度进行奖惩。
四、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制度
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遏制交通事故发生,须做到:
1、对交通主管部门检查发现的安全生产隐患整改事项,按时逐项予以整改、落实。
2、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全面安全检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立即通知整改,并立即抓好落实,及时消除。
3、驾驶员要定期做健康体检及心理的职业适应性检查。
4、每趟次出车前,要对车辆的安全性能进行全方位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排除,不消除隐患不得出车。
5、装载货物时,须检查超载及危险品等情况,确认无误后方可出车。
6、要不定时检查驾驶员及车辆是否符合安全管理规定。
7、车辆经检测、二级维护,查出的隐患要及时整改,整改不到位不得出车。
8、定期对车辆和办公场所的消防器材、电路、车辆机件等进行自查自纠。
9、对安全隐患不及时整改的责任者给予从严追究。
10、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档案,吸取经验教训,举一反三,组织研究和探讨新技术应用。
五、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为把交通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须做到:
1、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应立即进行自救,并报警。电话:122(交警)、119(消防)、120(急救),应简明讲清事故地点、伤亡、损失等情况,以及事故对周围环境的危害程度,保护现场,抢救伤员,保护货物财产并通报运输经营者与保险公司。
2、当事人应立即切断车辆电源开关,使用消防器材,布置好安全警戒线,应果断处置,不要惊慌出错,避免造成更大的灾害。
3、对伤者的外伤应立即进行包扎止血处理,发生骨折者应就地取材进行骨折定位,并移至安全地带,对死亡人员也应移至安全地带妥善安置。积极协助120救护人员救死扶伤,避免事故扩大化,把伤害减至最低程度。
4、保护好自身的安全,积极配合交警、消防等部门进行救护并做好各项善后工作。
5、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运输事故,应在6小时内报告当地交通主管部门。
六、 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1、做好应急运输保障工作,在发生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时,要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交通主管部门的统一调度、指挥。
2、报告:遇有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发生,应立即在最短时间内逐级向交通主管部门报告(在异地遇有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的应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报告)。
3、车辆:投入应急运输车辆使用年限不超过5年,并经检测合格的在用车;车辆运行单程在500公里以上必须配备2名驾驶员,每位驾驶员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
4、人员:参运人员年龄在20至50岁之间,符合道路运输经营条件的驾驶人员,且技术过硬、作风正派、身体健康。
5、接受应急运输任务后,运输车辆、人员必须整合待命,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集合,且必须由道路运输经营者亲自带队。
6、执行应急运输任务时,运输车辆及参运驾驶人员要遵守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服从交通主管部门的统一调度、指挥,遇事主动请示、汇报,协调解决好各项工作事务。
7、完成应急运输任务后,必须向各有关部门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做好车辆维护、保修,总结经验,提高应急应变能力和处置能力。
8、根据应急运输保障工作的需要,做好相关应急物资的储备,完成交通主管部门交给的其他运输任务。
以上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本人将严格遵守,认真履行,组织实施,并不断加以完善、充实,确保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剩余的自己根据当地实际修改补充。
E. 管理制度的总则应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制度体系建设,规范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司规章制度是指公司根据国家法律、法规,针对公司管理特点,按照本办法制定的各项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第三条 规章制度下发一年内视情况会做部分调整或只在部分单位试行的,发布制度时应标明“试行”。
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公司所属各子公司、分公司制定规章制度参照本规定执行。各子公司、分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需抄送办公室备案。
第五条 制定规章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二)符合公司实际情况;
(三)规章制度之间应相互协调,避免重复或冲突;
(四)文字准确简练,结构严谨规范,程序符合要求;
(五)以业务为主线,由一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
(六)国家、地方已有具体操作依据的强制性规定,公司遵照执行,不再重复制定。
第六条 本办法主要规范公司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废止行为。各子公司、分公司应根据本办法“总则”的要求,规范各单位规章制度制订、修订和废止程序。
(5)监管制度内容扩展阅读:
制度的写法
编辑
(一)标题。制度的标题主要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以适用对象和文种构成,如《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另一种是以单位名称、适用对象、文种构成,如《××大学校产管理制度》、《××市工业局廉政制度》。
(二)正文。制度的正文有多种写法,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引言、条文、结语式。通篇条文式;多层条文式。
1.引言、条文、结语式
先写一段引言,主要用来阐述制定制度的根据、目的、意义、适用范围等,然后将有关规定一一分条列出,最后再写一段结语,强调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2.通篇条文式
将全部内容都列入条文,包括开头部分的根据、目的、意义,主体部分的种种规定,结尾部分的执行要求等,逐条表达,形式整齐。
3.多层条文式
这种写法适用于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制度,特点是将全文分为多层序码,篇下分项、项下分条、条下分款。如某省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用“一、二、三……”来表示大项,用“(一)、(二)、(三)……”来表示大项下的条,用“1、2、3、……”来表示条下的款。
(三)制发单位和日期。如有必要,可在标题下方正中加括号注明制发单位名称和日期,其位置也可以在正文之下,相当于公文落款的地方。
规章制度的写法:规章制度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规章制度的标题一般由单位名称、内容、文种组成。如《××市房地产市场管理细则》等。单位名称,或是规章制度适用的单位或范围,或是制订、颁发单位名称。
2.正文。规章制度的正文结构一般有两种形式。
(1)分章列条式(章条式)。即将规章制度的内容分成若干章,每章又分若干条。第一章是总则,中间各章叫分则,最后一章叫附则。
总则一般写原则性、普遍性、共同性的内容。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制定依据、制定目的(宗旨)和任务、适用范围、有关定义、主管部门(该项有时也可视具体情况置于分则或附则中)。
分则指接在总则之后的具体内容。通常按事物间的逻辑顺序,或按各部分内容的联系,或按工作活动程序以及惯例分条列项,集中编排。表述奖惩办法的条文也可单独构成罚则或奖罚则,作为分则的最后条文。
附则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施行程序与方式,有关说明(该文书与其他文书之间的关系,规定附件的效用,数量以及不同文字文本的效用等),施行日期。
(2)条款式。这种规章制度只分条目不分章节,适用于内容比较简单的规章制度。一般开头说明缘由、目的、要求等,主体部分分条列出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其第1条相当于分章列条式写法的总则,最后一条相当于附则的写法。
规章制度的写作要求:
(1)体式的规范性。规章制度在一定范围具有法定效力,因此在体式上较其他事务文书,更具有规范性。规章制度,用语简洁、平易、严密,在格式上,不论是章条式,还是条款式,本质上都是采用逐章逐条的写法,条款层次由大到小依次可分为七级:编、章、节、条、款、目、项。一般以章、条、款三层组成最为常见。
(2)内容的严密性。规章制度需要人们遵守其特定范围的事项,因此其内容必须有预见性、科学性,就其整体,必须通盘考虑,使其内容具有严密性,否则无法遵守或执行。
F. 管理监管制度有那些
良好的人事制度包括:是关于用人以治事的行动准则、办事规程和管理体制的总和。广义的人事制度包括工作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工资、福利、监督、退休与抚恤等各项具体制度。狭义的人事制度指国家公务人员的任用、管理制度。人事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西方国家一般称为文官制度,中国古代称为官吏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称为人事制度,又称干部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组织建设的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原则是:党管干部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计划指导统筹安排的原则,任人唯贤、合理使用、用其所长的原则。其发展分为3个阶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都建立了人事管理机构,形成了吸收录用、调配任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派遣以及工资福利、退休退职等制度,制订了一些成文的人事法规,奠定了中国人事制度初步的基础。 ②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0年。各级人事管理机构被冲垮,人事管理十分混乱,人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③1976年10月以后,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重新确立,人事管理机构得以恢复,人事管理工作逐渐正常,人事制度在经济改革的带动下开始改革,向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按照十四大的精神,人事部启动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不断摸索路子、积累经验。2000年以后,随着聘用制的全面推行和公开招聘的正式开展,以及岗位管理的逐步实施,改革逐渐加速。 目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并将日益规范。 改革已触及深层次的矛盾 1995年的郑州会议拉开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的序幕。2000年,党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针对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不灵活、效率不高、存在实际上的干部身份终身制等弊端,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同年,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要求,对改革进行了部署。2002年,国务院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为事业单位试行聘用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 近年来,人事部先后出台了关于试行聘用制度的政策解释、公开招聘暂行规定、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聘用合同范本等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改革。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科研、卫生、高校、中小学、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单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配合行业体制改革,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也都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办法,稳步推进改革。 截止到2006年9月底,全国已推行聘用制度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51%,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59%。通过改革,逐步改变了按照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淡化了身份,强化了岗位,转换了机制,增强了活力,调动了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化,改革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更加复杂,触及到深层次的矛盾。 首先是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的任务还很艰巨。比如,进人方面尚存在进人不公开不透明、向事业单位乱塞人的问题;在管理上,聘用合同还没有真正成为确定人事关系的依据;岗位管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出口政策不完善,出口不畅;人事监管方面也缺乏对事业单位用人的监督管理手段。 其次,事业单位人事法制建设亟待加强。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急需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加强规范,同时,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 再次,改革发展不平衡。从全国情况看,有的省、市聘用制度已经全面推开,一些地方已超过80%;有的还处在试点阶段。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不平衡,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地处偏远的事业单位和乡镇所属的事业单位改革相对滞后。 最后,整体改革需要配套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需要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构编制、社会保障和财政体制等领域的改革相配套。 制度建设有步骤分阶段进行 事业单位层次不一、类型多样、队伍庞大,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83.7万人,占事业单位总人数的66.4%,占全国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2%,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7.3%。其人事制度改革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不难想象。因此,下一步改革将在继续坚持试点先行、加大聘用制度推行力度的同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目前,人事部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包括《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及十几个配套文件在内的制度规定,逐步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法规体系。 在人员进口上,实行公开招聘。人事部已经出台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暂行规定》,对公开招聘的范围、条件、程序、权限、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改变目前事业单位进人不规范、不严格的状况,扩大选人视野,提高人员素质。 在人员管理上,推行岗位管理,包括规范岗位设置,实施竞聘上岗,完善考核奖惩,实行合同管理。 在人员出口上,完善退出机制。主要是建立与聘用制度相配套的、保证人员正常流动的解聘辞聘制度,在解决社会保障基础上畅通人员出口,形成正常的人员退出机制。 在人事监管上,在事业单位建立起人员总量、结构比例、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起宏观管理、政策监管和个案争议处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 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步骤、分阶段进行,通过先行试点、全面推开、深化完善等改革过程,逐步实现改革的目标。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并充分依靠群众,单位的改革方案要广泛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使整个改革平稳推进。 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突破口 聘用制度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要求在人事管理方面做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这些制度目标需要通过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来实现。这也是国务院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明确规定。 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须不断扩大实行聘用合同制度单位和人员的比例,把聘用合同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依据,建立起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事业单位各种形式的用人都要签订聘用合同,做到同工同酬、一视同仁。 积极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度的办法,实行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有条件的单位可积极探索采用项目聘用、人才派遣等新型用人方式,搞活用人机制。对关键岗位、骨干人员可按有关规定实行长期聘用,以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分阶段积极推进。 岗位管理是事业单位新型用人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实行聘用制度的内在要求,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践的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职员)、工勤人员都要实行岗位管理。 岗位设置是岗位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顺利实施岗位管理、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逐步打破职务终身制的前提和基础。科学设岗既是推行聘用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需要。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对制定岗位设置规定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确定,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岗位作为确定工资的主要因素,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规定,将为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依据和基础。 为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还在与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岗位设置管理的行业指导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行业指导意见的要求,规范岗位设置管理,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开展岗位设置工作,从本单位工作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优化岗位梯次结构,使岗位管理成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管理制度。 借鉴经验实现改革目标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要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的部署,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坚持整体推进与分行业实施相结合,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并积极促进综合配套改革。改革重在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壮大,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回顾几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有四条经验值得借鉴坚持: 第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减少人员,减轻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事业单位专业化公共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应不同于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公共服务的特点又决定了其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应不同于企业。因此,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既要区别于党政机关,也要区别于企业,必须遵循事业单位的规律和特点,建立有别于机关和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 第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我国的事业单位数量大,类型多,涉及的领域广。要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事业单位的特点,分类推进改革。要紧密配合行业体制改革,及时跟进人事制度改革,把全面推行与分行业实施结合起来。 第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做到积极稳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体制机制的重要转变,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我们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积极稳妥,逐步深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把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群众承受程度的关系,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1368099.html?wtp=tt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G. 监察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监察制度如何你指的是行政监督的话,那包括行政体制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大类
1.外部监督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权力与非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其中外部权力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行政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实施的行政监督;中国共产党组织作为执政党实施的行政监督。
2.外部非权力监督包括: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的行政监督;社会群众及舆论监督,主要是指各人民团体(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以及新闻媒介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
3.内部监督可以划分为专门监督和非专门监督两类。
内部专门监督,主要是指政府专设的监督机构实施的行政监督以及各类专业性行政监督。包括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物价监督和质量监督等专业性行政监督。
内部非专门监督,包括上下层级监督,即各级行政机关及其主管按行政隶属关系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进行直线监督;平行部门监督,即政府职能部门就其所辖事务,在自身权限与责任范围内对其它相关部门实施监督。
H. 网上银行监管制度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网上银行监管的法律制度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和答案。不过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至少应该包含监管原则目标,监管组织体系以及监管内容和方式等方面。
网上银行的监管法律应当是多层次的,其中可以包括:1、法律法规:纯网上银行作为网上银行的发展趋势要求对其监管留有空间,要求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制定一部《网上银行法》较之对《商业银行法》的不断修补更为妥当些;2、监管条例:主要是对网上银行的监管作出原则性的规定。作为行业行政法规,它的制定应具有概括性、开放性和可兼容性,不宜过细、过全、过准;3、指引公告:对监管当局目前基本认定但仍未成熟,或者可推广的技术操作系统、标准、风险管理手段等,或者那些如果不加以适当的管理,有可能形成系统性风险的业务流程、项目和规范,以及计划的检查项目、检查手段等,以指引公告的方式发布,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细则更多地侧重于将对发展比较成熟的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予以程序化,具有完全可操作性,内容包括网上银行业务的报批报备手续、业务程序、必要的基本技术指标、量化标准等;4、风险警示:对于一些偶然性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一些潜在的、监管当局认为有可能扩展但是不确定的风险因素,采用警示的方式,为网上银行传达必要的信息。
上述是银行监管体系的大体框架,在宏观掌握它的框架的同时,微观内容的设计也同样重要,而且微观上设计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才是制度建设的核心。
上海得勤律师事务所律师 商建刚
I. 一个完整的公司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一个完整的公司管理规章制度包括:
1、员工守则
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维护公司声誉,保护公司利益。服从领导,关心下属,团结互助。爱护公物,勤俭节约,杜绝浪费。
2、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在加强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以提高经济效益、壮大企业经济实力为宗旨,财务管理工作要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在企业经营中制止铺张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消耗,增加积累。
3、考勤制度
公司员工必须自觉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工作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外出办理业务前,须经本部门负责人同意。
(9)监管制度内容扩展阅读:
作用
1、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合法有序地运作,将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
2、好的企业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降低企业经营运作成本;
3、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职工来讲服从规章制度,比服从主管任意性的指挥更易于接受,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规章制度能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
J. 三重一大制度的监管内容有哪些
“三重一大”是指企业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
1、对院里的重大决策坚决贯彻执行:
落实传达院里传达的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国姿委重要文件、会议精神,及结合我院实际做出贯彻落实的具体部署.
认真贯彻执行全院发展战略规划、年度计划、经营方针;院与设计部门收益分配方案,制定工作室年度收支计划、工作室3年发展规划、并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季度、年中、年末检查整改.
落实传达全院的投资计划、投资方案、重大资产处置方案;定期清查工作室所有固定资产.
支持全院重大改革方案、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人员较大规模调整方案;年末制定工作室第二年人员配置计划,上报人力资源部第二年进人计划.
贯彻执行全院规章、制度、办法、规定、决定、重大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决策;制定工作室质量管理规定,对工作质量把关进行责任界定.
宣传落实职工岗位工资和奖金的调整方案以及职工住房、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2、支持院里重要的人事任免.工作室人员调整情况需经过工作室三个领导集体决定.
3、遵循并执行院里规定的大额度资金使用审批权限、履行审批手续.工作室资金使用需经工作室领导集体协商、主任签字审批.
4、关注院决策议题,充分实行职工代表权利,认真听取职工意见,在职代会上客观真实地反映职工心声.
5、坚决执行院里关于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集体责任或个人责任,对给国家、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的本人写出检查、追究工作室责任人应承担的责任,并执行院根据事实、性质、情节和影响等做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