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闻舆论引导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

两者在新闻真实性方面有着颇为严格的相同之处;对舆情的调查、分析是舆论引导的起点,也是舆论监督的起点;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必须善待作为引导对象的媒体受众(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的身份,尊重其知情权等民主权利,实施舆论监督,则必须善待作为监督行为的主体的受众(人民群众);两者在体现党的意志方面有着一致性

以传媒为载体的舆论监督,既是监督公共权力,遏制权力腐败的“利剑”,同时又堪称保障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盾牌”。倘若说“以法律制约权力”是现代法治国家推崇的重要法治信条,那么“以舆论监督权力”则堪称现代公民社会弘扬的重要民主理念,舆论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载体。

从一定意义上讲,舆论监督是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经由媒体传播而形成的客观效果。“知情”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曝光”是舆论监督的关键,“监督”则是“曝光”之后因舆论的传播和受众的共鸣而形成的一种客观效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舆论监督的威力就在于通过媒体曝光将事件的真相及相关问题公诸于众,让舆论的阳光驱散恣意的阴霾,让滋生腐败现象的霉菌难觅藏身之地。舆论监督的本质在于客观和公正地报道事件真相和揭露有关问题,通过“曝光”的形式来满足和维护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传媒的主要职责就是“曝光”,舆论的真正使命就在于充分满足和维护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一切公权力在阳光下健康运行。

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既是社会的眼睛和良心,也是社会的预警雷达。舆论监督既是新闻媒体拥有的重要权利,同时也是新闻媒体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只有切实行使好舆论监督职能,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眼睛和良心”以及“预警雷达”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现代社会是典型的传媒社会,媒体正在全方位地影响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媒体舆论监督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常态。在建设民主政治进程中,各级党政干部要努力学会“在舆论监督中生存”,以适应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的时代潮流。说句实在话,只有在舆论监督的压力下,干部感觉难当,人民的日子才会好过。

⑵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是什么

所谓舆论监督,实质上就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各种舆论媒介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也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进行的监督。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人民性。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是否有权利充分反映自己的意见,是否有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进而言之,就是表明人民是否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这也是民主政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是舆论监督的代言人;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新闻媒体要责无旁贷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发挥人民群众代言人的作用;舆论监督要依靠人民群众,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等等。监督权是人民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人民实行监督权,除了委托其选举的代表进行间接监督之外,还可以直接进行监督,直接监督的渠道主要有二:一是向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党的纪检机关提出书面或口头申诉、检举、揭发、建议;另一渠道就是通过传播媒体形成舆论,实施舆论监督。
2、开放性。其他监督形式总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与其他监督形式不同,舆论监督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开性和开放性,也是其力量所在。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舆论监督使得每个舆论监督者地位平等,意见自由,相互之间的意见和建议相互交融。因此,舆论监督是在占有大量信息和不同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们乐于进行这种监督,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舆论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开放性的,不是某一小部分人掌握的秘密内容,因此,舆论监督有较多的可分析、可评论的空间。当然,舆论监督的评判功能发挥的好坏,取决于民众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但无论如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舆论监督的评判功能将越来越发挥其‍独特作用。
3、专业性。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将新闻记者比作行驶在大海航船上的“守望者”。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发出警告。”新闻记者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使他们观察更敏锐、思考更全面,由此而形成的结论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相对于群众监督的自发性,法律监督的事后性来说,舆论监督更具专‍业性,能取得更好的监督效果。
4、广泛性。监督主体存在于各种‍社会阶层、群体、组织乃至全体公民之中。同样,监督客体包括党‍和国家的一切政务、一切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乃至整个社会思想、风尚等。舆论监督不受地域、行业限制。监督对象和内容的广泛性使得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选择性,受限制少,监督面最广。而且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其主体的不特定性决定了发现事物的广泛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很少有社会事物能躲过广大民众的眼睛。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大众传媒构建的巨大信息传播网络。显然,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这些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那么,人民监督就会容易得多,广泛得多。

⑶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和舆论监督的主体一样吗

“当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的时候,笔者认为,舆论监督是指公众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以法律和社会及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一切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然后通过不具有国家权力的、能够传播舆论的社会机构表达意见和看法的一种社会现象。这里公民可以通过新闻媒介,也可以通过其他不具有国家权力、能够传播舆论的社会机构,比如说出版媒介,或者新闻发布会、演讲会、记者招待会等形式来进行舆论监督。因此新闻媒介是公民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平台。当然由于新闻媒介本身已有的网络优势和传播的快捷,新闻媒介在搜集、传播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视为舆论监督的主要阵地。
当舆论监督的主体是新闻媒介的时候,舆论监督就成为媒介监督。即新闻媒介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以法律和社会及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一切行为进行监督,并在新闻媒介上表达意见和看法。这在不同社会体制、政治经济背景下其内容、范围与侧重点是不同的。新闻媒介只有在完全代表公众表达意见和看法时,媒介监督和舆论监督才是等同的。
由于新闻媒介受政治经济方方面面的制约,因此媒介监督在内容上不能等同于舆论监督,在表现形式上也不可能替代出版媒介等其他舆论途径。它只是舆论监督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专指对执政党和政府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领导监督(《焦点访谈》、山西长治媒介治市)。这点从党的四次政治报告可以看出。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舆论监督”概念连续四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舆论监督的提出依次分别出现在章节“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
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强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
十四大报告指出“强化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能,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十五大报告指出“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
十六大报告指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完善重大事项和重要干部任免的决定程序。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四次政治报告关于舆论监督主体的论述,从字面意义上是指以新闻媒介为主的各种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实质意义上还是各级行政领导。报告中的舆论监督,是党政权力部门通过媒体所进行的一种公开的监督形式。由于这种监督背后有强大的行政力量的支撑,新闻媒介等机构在党和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有步骤、有纪律地进行,监督的结果往往是问题极大力度的得以解决。”

⑷ 如何发挥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

针对时弊,予以揭露,并加以点评。

如当前对奶制品中含有超标的三聚氰胺问题,就是充分发挥了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

⑸ 报纸的报道和批评属于哪种监督,具有什么作用

报纸的报道和批评属于新闻舆论监督。这种监督最大的作用就是回导向作用,它揭露社会丑恶,答批评不良风气,弘扬正气,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正是体现了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舆论监督具有事实公开、传播快速、影响广泛、揭露深刻、导向明显、处置及时等特性和优势,能够迅速将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引起政府高度关注,促使司法机关秉公办事,对腐败分子及时依法严惩。

⑹ 批评性报道是媒体发挥监督的有效方法哪些做法正确

新闻舆论监督意义作用明显做项工作舆论监督程新闻媒体应坚持列原则
第实事求原则新闻媒体曝光报道必须遵循实事求原则必须事件每要素、每细节都进行认真核实能所失误舆论监督报道面点尤重要近发些媒体官司部问题现曝光媒体与曝光者间其原告主要曝光象虽许官司都解式解决给媒体带许麻烦媒体坚持实事求原则认真核实每细节做全面客观公才能使舆论监督更加顺利展
第二确导向原则舆论监督坚持确舆论导向主要指定要符合党路线针政策符合民根本利益利于党民群众关系利于安定团结利于构建谐社
第三批评教育原则首先新闻工作者应站维护公众利益立场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新闻舆论监督公民参与家社管理种形式媒体监督代表民监督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程记者媒体毫异议要站民群众边发挥代言作用同应明确认识新闻舆论监督借助社舆论力量监督象形种督促甚至威慑目使事物坏面向面转化仅仅使监督象受惩戒
新闻媒体要确行使监督权要找准站位明确监督目满足众知情权维护社公平与义改进推进工作要带着高度社责任使命事新闻监督帮助监督象确认识问题、视其违规违行实际媒体社角色众传播工具本身并具备处理社纠纷、解决社矛盾裁决功能新闻媒体展舆论监督程要高度社责任展工作要新闻事实进行细致析整体真实握舆论监督所产社效进行积极预测应掺杂记者主观臆断观点更应其进行合理想象求舆论监督取良效舆论监督坏其检验标准社效确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建立谐社需要
第四依靠群众原则我新闻事业党民新闻事业作党民新闻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坚持确向确引导舆论更发挥新闻事业积极作用
舆论监督依靠民群众首先于新闻舆论监督线索都自民群众;依靠民群众才能更丰富舆论监督线索其采访程要民群众支持需要向民群众解情况同需要群众理解第三舆论监督结何要民反馈依靠民群众才使整采访程更加顺利更加准确更加满足民群众愿
新闻舆论监督剖析化解社矛盾手术刀面舆论监督重重阻力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利充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工作者义容辞责任义务
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实性、全面性准确性瑞科舆情数据析站能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三要素实性:舆情获越早给应处置留余越网络舆情发展往往爆发式机稍纵即逝旦错失佳机追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容易攻其点及其余信息量容易使重要信息忽略;准确性:海量信息条件何准确掌握问题核纷扰所困确判断关键

⑺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新闻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效果如何。很重要的衡量指标是能否引起舆论风暴、形成舆论热点。新媒回体由于具有互动性、信息整答合功能,在这方面具有优势。例如,轰动一时的“郭美美事件”。只是几张“炫富照”就引发几十万次的评论转发。在增强互动性方面,传统媒体并非没有作为的空间。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收集广大受众的意见、建议。以线上舆情为线索,找到最有价值、受众最为关切的选题进行舆论监督;同时利用新媒体优势对舆情加以把控和引导,疏解受众情绪,倡导理性监督,构建健康舆论环境。

⑻ 新闻记者在开展舆论监督时必须遵守哪些相应的义务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义务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义务
《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义务。《宪法》的规定是新闻工作者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典范。
在任何情况下,新闻工作者都必须意识到自己肩头所承担的责任,都要明确自己所应履行的义务。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对社会的作用巨大,一篇报道、一条消息,往往会在社会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对广大新闻工作者履行社会义务的集中要求。

2、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新闻工作者这一职业决定了这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职业,他的主要成果表现为精神产品,会给受众的思想带来不可测量的影响。所以说新闻工作者“笔重千钧”是不为过的。新闻工作者的特殊地位要求他们必须敬业、爱岗,并时时意识到肩头的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是指新闻工作者身上强烈的爱憎态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爱憎分明的新闻工作者的内心必须充满激情。面对美好的事物,要为之感动并倾心讴歌;面对丑恶的一面,要嫉恶如仇,不留情面地加以鞭笞。

(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义务
1、维护新闻真实性的义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无庸置疑的。但在目前我国新闻事业的超常轨发展的形势下,出现了一些容易导致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因素:(1)媒体竞争加剧,一些媒体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不惜策划新闻,甚至编造假新闻。(2)许多没有经过专业新闻业务训练的人员进入新闻工作者行列。这其中包括众多在校大四学生和研究生,他们不愿做深入细致的采访,经常无系统地采写一些新闻。并且他们在新闻机构中来去自由,对新闻媒体的正常发展造成一定的伤害。(3)介乎新闻和文学作品之间的纪实文学大量出现。为了煽情,不惜凭空捏造,编造细节,导致“新闻越写越假,文学越写越真”的局面。
2、尊重报道对象人格尊严的义务
人格的法律承认就是人格权,它总括了人自身的价值的各个方面,是关于人的生命、身体、自由、名誉、信念、情感、贞操、生活方式等方面权利的总括。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靠义务主体的不作为实现的。从法律意义上讲,他所要求的义务主体的不作为表现为诸如虐待、歧视、诽谤、恶意中伤等有损他人人格的行为。而在这一点上,新闻工作者无疑负有特别重要的义务,在进行采访活动中必须强调对被采访对象人格的尊重。 现实中我们常能见到新闻工作者不能很好地履行这一义务,从而造成对公民人格权侵害的例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1)习惯性思维造成对公民人格权的伤害。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新闻工作者头顶“无冕之王”的桂冠,将他们的权利无限地扩张。而公民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法律意识不强,心甘情愿或无奈地接受着这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