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一、我国保险监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监管体制机制也几度变更。1950年1月,保险业明确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管理。1 952年,保险业划归财政部管理。1959年,保险业再度被划归中国人民银行领导。1965年,人民银行、财政部明确国内保险业务由财政部管理,国际保险业务由人民银行管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负责保险监管。1998年11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方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依法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标志着我国保险监管走向了专业化、规范化的新阶段,我国保险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一)监管法规不断健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相关法律为核心、行政法规为支撑、部门规章为主干、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等四个层次构成的保险监管法规体系。一是法律层面。1 995年《保险法》正式颁布,并分别于2002年、2009年两次进行修订,完善了保险经营行为基本规范和保险监管主体框架。《海商法》和《刑法》中也分别对海
上保险和保险犯罪进行了规定。二是行政法规层面。国务院曾于1 983年颁布《财产保险合同条例》,1985年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加入WTO后,国务院分别于2001年出台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2006年出台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201 2年出台了《农业保险条例》,对保险经营管理的一些重点领域进行了专门规范。三是部门规章层面.保监会现行有效的部门规章共50部,大体分为经营主体、产品费率、资金运用、专业人员、偿付能力、依法行政等六个方面,夯实了保险监管的制度基础。四是规范性文件层面。保监会及各派出机构针对监管实际,制定了大量的规范性文件,为加强和改进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监管体系初步形成。认真落实国家金融监管部署,保险监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监管框架逐步完善。改革开放初期,保险监管以市场行为监管为主。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首次提出偿付能力概念,1998年保监会成立后,提出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随着国有保险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革,2003年保监会发布指标规定,偿付能力监管实质性起步。随着保险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上市,2006年保监会发布指导意见,正式引入公司治理监管,探索建立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市场行为为支柱的监管框架,并于2009年设立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公司治理监管委员会。新形势下,保监会于2012年启动了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建设。根据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监管改革趋势,强化公司治理监管。二是监管组织逐步健全。保监会目前设置16个职能部门和2个事业单位。从2000年开始,保监会陆续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平行设立了36个保监局。为加强基层市场监管,保监会于201 0年在苏州、烟台、汕头、温州、唐山五个地级市试点设立区域保监分局。三是监管格局逐步建立。加强与党政部门、司法机关、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等的沟通合作,推动社团组织发挥自律、维权、协调等作用,支持新闻媒体、会计审计、评级机构、消费者等发挥监督作用,初步形成了专业监管、部门办作、行业规范、社会监督的大监管格局。
(三)监管手段日益丰富。不断创新和丰富监管方式方法监管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得到提升。一,是分类监管。从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内控合规、财务、资金运用,业务经营等方面对保险公司实分类监管,提高了监管效率。二是非现场监管。建立保险监管统计制度体系,积累保险数据资产,加强市场运行和保险风险的监测、分析、预警,提高非现场监管效力。推动保险业和保险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三网一库”,基础架构,开发保险统计信息系统等25个应用系统,设立保险信息平台公司,推进监管电子政务建设。三是现场检查。制定现场检查规程和手册,规范检查流程和标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现场检查效率。组织开展综合性、系统性和专项检查,提高现场检查的针对性。加大违法违规处罚力度,对保险机构和高管人员实施“双罚”,提高监管威慑力。四是信息公开。建立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发挥保监会官网、新闻发布会、微博微信、行业网站等平台作用,及时发布保险新闻、统计数据、行政许可和处罚等信息。五是其他手段。逐步建立保险保障基金等制度,率先在我国金融业创建了市场化的风险自救机制,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了坚实屏障。
一、推进保险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的基本
思路保险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深化改革理念,加强顶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顺应保险业发展趋势,遵循监管规律,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落实“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要求,深化保险监管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保险监管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市场在保险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监管作用,推动保险业发挥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功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保险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总体要求。一是遵循基本规律。推进保险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最基本的要求是借鉴国内外保险监管的历史经验和有效做法,深刻把握保险发展和监管规律。要坚持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险监管与保险业发展相适应,监管制度与保险监管需要相适应。要发挥市场配置保险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市场运行效率。要健全法律法规,依法严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防范保险风险,弥补市场不足和解决市场失灵。要从保险市场实际出发,把握阶段性特征,科学确定监管目标、原则和支柱。
二是体现中国特色。推进保险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最核心的要求是立足国情,符合我国保险业发展和监管实际。要围绕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及总目标,推进保险监管制度现代化。要把握我国保险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保险深度和密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保险服务能力不强的特征,坚持在加强监管中促进行业发展,推动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要把握我国保险消费者还不理性、经营主体还不成熟、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特征,完善市场规则,强化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把握我国保险业基础薄弱、发展迅速、正在转型升级和成为全球主要保险市场的特征,兼顾审慎性与经济性,合理确定监管约束特别是偿付能力和资本约束的标准。
三是顺应时代趋势。推进保险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最鲜明的要求是把握国际金融改革的最新动向,顺应当今国际保险监管的变革趋势。要把握国际保险监管趋于统一的趋势,在形成监管框架、制定监管制度、完善监管规则中,更加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注重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注重公司治理、保险集团、偿付能力和资本约束监管。要把握国际保险监管强调自主的趋势,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情和自身利益诉求,汇集各家之长,积极推进我国保险监管改革,在国际保险市场和保险监管改革中争取更大话语权。
(三)主体框架。推进保险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要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保险发展实际,总结保险监管实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3 -4-3”保险监管主体框,即三个监管目标、四项监管原则、三大监管支柱。
1.监管目标。一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险产品服务相对复杂,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要通过保险监管,加强对保险供给者行为的约束,防止保险消费者权益受到恶意侵害。消费者权利保护是理性消费行为的重要保障,要通过保险监管,加强对消费者安全、知情、选择、求偿、公平交易、监督等权利的保护,促进合理消费,优化保险资源配置,提升保险市场运行效率。我国保险业服务广度、深度还十分有限,要通过保险监管,推动保险业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二是防范市场风险。保险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运行与消费者权益息息相关,与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直接相关。要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涵盖承保、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信誉等各类风险的全方位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囊括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测、控制、处置等各环节的全流程风险防范机制。要强化保险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和风险管控,加强保险监管的外部约束和风险防范,筑牢防范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三是促进市场繁荣。只有繁荣发展的保险业,才能为消费者和经济社会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风险保障。要完善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有序竞争。要完善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结构,推动市场主体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要争取政策法规支持,推动保险业发挥功能作用,在现代金融、社会保障、灾害救助、社会管理和农业保障等五大体系建设中发挥支柱作用。
2.监管原则。一是维护公平与促进效率相统一。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坚持使市场在保险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保险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坚持更好发挥监管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营造竞争环境,规范市场行为,维护保险市场稳定运行。
二是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统一。建立有效的保险监管治理机制,统筹协调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顺应保险创新趋势,强化功能监管和全流程监管,加强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监管协调,推进监管的统一性和连续性,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注重整体风险防范,改进机构监管,加强保险集团和法人机构监管。
三是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统一。在注重防范单一保险机构风险的同时,分析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对保险业的整体影响。关注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风险状况,重视金融风险的跨境与跨行业传递,重视逆周期监管,防范顺周期对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放大效应。
四是原则监管与规则监管相统一。完善保险监管法规,制定标准明确、程序规范的具体规则,提高监管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注重运用原则监管,提高监管的指导性、灵活性、适应性,为鼓励创新、增强市场活力创造空间。
3.监管支柱。一是公司治理监管。良好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保险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强化市场主体自我约束的内生机制,也是加强保险监管的微观基础。要强化公司治理监管理念,完善制度机制,深化股权监管,突出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要强化公司章程约束,提高董事、监事和管理层专业水平,完善制衡机制,强化公司治理的刚性约束。要推动公司治理从“形式规范”向“治理实效”转变,防范治理僵局、管控薄弱、资产安全、高管渎职等风险,从保险市场源头保护消费者权益。
二是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监管的重要内容,是风险监管的主要手段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最终防线。要借鉴吸收国际上偿付能力监管的最新成果,结合我国保险市场实际,按照风险导向、中国特色、国际可比的原则,加快建设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要强化定量资本、定性监管、市场约束等三方面要求,完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整体架构和具体规则。要严格落实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强化偿付能力监管的刚性约束。
三是市场行为监管。市场行为监管是确保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直接方式。要明确市场行为监管的边界和内容,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的作用。要加强市场行为监管的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建立市场行为监管与公司治理监管、偿付能力监管等制度的联动与触发机制,形成有效衔接、相互协调的市场风险防范体系。
三、推进保险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的着力点
现在我国保险监管改革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重大的历史考验,推进保险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的任务很重,必须在一些重点领域和环节不断取得突破。
(一)加强保险公司治理和内控监管。有效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防范化解保险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要全面提升公司治理监管水平,强化市场主体自我激励约束的这一内生机制,夯实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制度保障。一是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落实董事会的全面与首要责任及履职要求,加强董事资格审查,完善董事培训机制,建立健全董事会及成员的履职评价与问责机制,增强董事的尽责履职能力,提高董事会专业、高效、勤勉水平。二是强化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基础地位。制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引导保险公司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内控执行力。强化保险总公司对分支机构的管控责任。三是强化集团监管在公司治理中的突出地位。完善保险集团防火墙制度,规范保险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和关联交易。制定保险集团并表监管办法。建立保险集团风险控制标准。强化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四是强化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在公司治理中的关键地位。健全保险机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和关键岗位专业人员资质管理制度。加强董事会秘书管理,强化总精算师、合规责任人、审计责任人等关键岗位职责,增强经营管理层的执行力。加强对司高管层高管层的稳健薪酬和执业行为监管。
(二)改进市场行为监管。市场行为监管是对保险业务全流程监管的重要内容,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直接手段。要注重标本兼治,制定科学规则,明确监管重点,抓好制度落实,提高市场行为监管的有效性。一是加强市场监测检查。坚持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相结合,不断丰富保险监管工具箱。构建涵盖各类风险的风险模型和监管指标体系,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控制和处置。改进现场检查方法,规范检查流程和标准,提高现场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改进保险产品监管c积极推进费率市场化改革和条款标准化、通俗化,探索建立产品创新保护机制,鼓励行业产品创新和结构调整。完善监管规则,改进保险产品审批和备案标准,建立科学的费率形成、条款执行、事后评估、产品纠正等全过程监管机制。三是强化保险中介监管。完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准人退出制度,强化公司法人治理和内控建设。稳妥推进保险营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保险兼业代理监管制度,探索兼业代理法人机构集中管理模式。加强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四是建立健全互联网保险监管制度。制定互联网保险监管办法。建立互联网保险的经营行为、数据信息、信息安全等技术标准,健全数据获取、电子签名、隐私保护等法规制度,促进互联网保险规范运行。五是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构建政府主导、执法联动、公司为主、行业协作四位一体的反保险欺诈工作体系。
(三)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建设以风险为导向、符合我国实际、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提升保险业风险管理能力,是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的重要任务。一是完善资本约束机制。科学把握我国保险公司实际风险状况,按照共同而有差别的原则,建立与风险紧密挂钩的资本要求。建立定量风险和定性风险相结合的综合评级机制,科学评价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生风险,全面反映公司风险状况。完善逆周期资本监管制度。二是强化全过程风险监管。充分运用定量监管、定性监管和市场约束等手段,形成对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管。建立和完善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完善偿付能力压力测试体系,健全偿付能力J预测分析和风险预警系统。三是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机制,支持保险公司创新和丰富资本补充工具,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利用国内外金融市场和各种社会资本,增强保险业资本实力。
(四)完善保险法规体系。法规制度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征。完善保险监管法规制度,必须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做好“一法两条例”的相关工作。积极推动《保险法》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修订,加快研究制定《巨灾保险条例》。二是加快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本着急用先建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准人退出、治理理赔难和销售误导、网络保险、资金运用等关键监管环节的规章制定工作。探索负面清单模式下的监管方式,拟定保险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方案。三是推动相关领域保险立法工作。加强保险宣传和沟通协调,推动相关立法工作,进一步明确商业保险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健全商业保险参与现代金融、社会保障、农业保障、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五大体系建设的制度安排。
(五)积极推进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快构建“两地三中心”的数据管理架构。完善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搭建一体化的保险信息监管应用平台。推进保险信息共享平台的公司化、专业化运营,深化保险数据开发利用,建设全国统一规范的行业运行和风险数据采集研究中心,构建“一站式、智能化”的保险监管信息
公共服务系统。研究探索保单登记、通赔通付、第三方支付、数据托管等服务领域,不断开发数据衍生应用领域。探索保险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加强监管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从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战略高度,提升全行业信息安全意识,抓住信息设备购置、软件应用、维护维修、日常保障等重点领域,全面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
(六)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的作用。行业自律是实现金融稳定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各级保险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自律、维权、协调、交流、宣传等功能作用,防范化解保险风险,提升服务、协调和专业能力。建立覆盖全行业的自律体系,增强自律公约束力,依法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促进行业科学发展。
(七)充分利用保险监管派出机构资源,加强基层保险监管工作、、加强监管自身建设,是提高监管科学性有效性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组织、机制和队伍等建设,提高监管能力,提升监管质量与效率。修订《派出机构监管职责规定》,进一步明确派出机构监管职责,完善派出机构内设部门设置。坚持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统一,完善保监会机关内部协作机制,促进监管的统筹协调、沟通会商相信息共享。完善保监会机关部门与派出机构之间的纵向联动机制,促进监管的统一规范、协作有力。逐步扩大法人机构属地监管试点,有序推进属地监管常态化。建立健全监管绩效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监管。

B. 日常工作中与委托方和被监管企业如何沟通

希望对你友帮助,自己总结

编者按
沟通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沟通就像润滑剂,使公司内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能将公司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使每个人工作起来更加愉快、更加高效。《管理者怎样有效开展沟通》一文就沟通的重要作用、忽视沟通的后果、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时机选择、沟通中应遵循的原则、沟通中听与说的技巧、提升沟通效果的技巧共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报管理前沿版分三期进行刊出,就此问题和广大读者交流。

沟通的重要作用

沟通对公司、对个人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有重要的意义。现在管理学上有一种说法,管理就是沟通,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或改善。有人认为,作为管理者来说,什么能力是最重要的呢?很多管理学家和大公司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个相同的答案:沟通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主管,沟通能力应占到80%,而其他能力只占20%。一般情况下,没有经过有关培训和训练的主管,很多都缺乏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各级主管需发现并重视沟通的重要作用,将培养自己的沟通意识和提高沟通技能上升到战略高度来加强,企业才能够发展得更顺畅更高效。
对公司来说,有效沟通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三种显著效果。
收集到有益的建议和智慧。通过沟通,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可以了解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想法和建议,为自己思考问题和作出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和依据,为各级主管制订制度、措施、方法的正确性提供保证。可能职工一个小小的建议,就能带来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或效益的提高。
发现和解决公司内部问题,改进和提升企业绩效。通过沟通可以更充分地发现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公司的管理水平才会不断地提高,公司或部门的绩效才会不断提升。
提升和改进公司内各部门的合作。通过沟通,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只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实现相互的理解,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实现良好的协作。
沟通对各级主管工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得到他人或下属的支持和信赖。沟通的过程就是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过程,是发动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过程。通过沟通可以使自己的决策和主张得到员工的广泛支持和信赖,可以提高执行的效率和成功的几率。
提高个人在公司或部门内外的影响力。沟通的过程就是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沟通,使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得到他人的广泛认同,自己的影响力必将得到提升。
获得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健康的人际关系。通过沟通,可以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进相互的了解和理解,获得良好的工作氛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管理者。通过倾听员工的心声可以了解员工的感受,制定出符合员工期望和切合实际的制度和措施,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协作达到最佳效果,使管理者成为受欢迎的领导者。
充分激励下属的积极性。沟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倾听员工的心声,了解员工的看法和感受,这本身就能体现对员工的尊重,能充分表明管理者对员工的建议、态度和看法的重视。如果在决策中能采用或考虑到员工的建议,对员工更是一种很好的肯定和激励。

企业忽视沟通的后果

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沟通管理,大家都消极地对待沟通,长期下去,这个企业就会形成一种无所谓的企业文化。这种无所谓文化主要表现在员工对什么都无所谓,有什么问题既不想方设法去解决,也不主动去找领导沟通,而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任由问题存在或发展;管理者也对什么都无所谓,不仔细去观察和了解,不去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或对出现的问题推诿拖延,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直到付出沉重的代价。在无所谓文化中,员工更注重行动而不是结果,管理者更注重布置任务而不是发现解决问题,工作缺乏主动性,容易导致工作质量降低。长此以往,员工没有进取心,工作上缺乏激情和积极性,工作效率必然无法得到提高。同时,缺乏沟通还将导致员工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人际关系冷漠,相互协作意识淡薄,企业将会成为一盘散沙。

沟通的内容

公司或部门阶段性工作重点和方向。在向员工通报公司或部门工作重点和方向时,可以请员工就此分析自己该如何配合工作,具体方案如何,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需要提供哪些帮助等。
公司或部门的重大事件。如重要合同签定、经营业绩取得重大突破、部门工作获得表扬和广泛认可等。
公司、部门或个人表现优异的具体方面。员工在工作中的闪光点,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能发现并明确地提出 表扬,可以是一个很细小的方面。只要管理者善于发现,每位员工都有很多的优点。所属员工或部门工作中需改进的方面及具体改进方案。有些工作可能做得不错,但不是尽善尽美,可能有其他人做得更好,作为主管,可以就此引导员工进一步努力达到更好,或和员工一起探讨改进的方向和改进方案的可行性。
明确对下属工作上的期望,说明其工作对公司、部门工作的重要性。主管要经常和员工交流,表达你对他工作的认可和欣赏,你期望他怎么样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发现员工工作和公司整体工作、尤其是阶段性工作重点的切合点,说明其工作完成效果对公司整体工作完成的影响,以加强员工对本职工作的重视和热爱,增强其使命感。
对工作方法上的建议和个人经验。员工在工作上可能存在不完美之处,作为主管,应该给员工多提些建议,可以在工作方法上给予提醒,将自己遇到类似问题时是怎么处理的告诉员工。
对公司其他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作为发现问题和了解与其他部门协作关系的一个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内部协作环节的问题。但这要求主管要掌握一个原则,只针对具体事实进行沟通,可以就自己知道的内容向员工作出解释,以消除误会和隔阂,不要进行盲目归纳和总结,更不能脱离事实妄加评论。通过沟通可以了解公司内部协作状况,为提升协作效率奠定基础,又可以避免流言蜚语的传播。

C. 税务部门 专职监督和日常监管如何形成合力

国有企业的税收监管必须形成合力

国有企业存在的上述问题,看似与税收好不相关,事实上却恰恰紧密相关。我们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税收监管,防止税收流失是一个基础性的目的,确保其不断减少源自税务因素的阻力,不断实现做大做强,促使其具有在世界范围内博弈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在维护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维护国家的利益,才是必须要考虑的战略性目的。关于这一点,我在《两小时了解税务风险》一书中已经做过阐述。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的?
企业的税务风险实际上并不是仅仅来源于税务因素本身,多数税务风险均来自非税因素。前文所述的国有企业存在的八个问题中,都或多或少地隐含着税务风险。比如,从大的方面说,国有企业的管理基础部牢靠,必然出现各个业务部门彼此沟通不畅和协调性不强的问题,一些重要的税务风险就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出现却不能被及时发现,甚至已经出现了相关的人员却视而不见,由此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将是很大的。再比如,从小的方面说,部分国有企业对现金流不重视,对资金的占用成本也不重视,我相信对通过加强税收管理带来的资金节约更看不到眼里。其松散的,不能体现税收思想和力度的管理,必定存在很多的税收漏洞。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认为利润与税收都是国家的,是国家左兜里的钱和右兜里的钱,因此本身对税收管理就不是非常重视,也不存在偷逃税款的主观故意,但这恰恰是国有企业税收管理水平普遍比不了外企和民企的重要原因。而国资委在这方面对国有企业的考核力度也不大,导致国有企业的税收监管力度很不够。
基于此,再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在税收监管方面,税务部门应该和国资委、国有企业共同协商,建立起企业自我监管,税务机关日常监管和重大事项国资委协助监管的全新的税收监管体系,并且保证这三条“平行监管线”都要切实发挥作用。
企业自我监管,关键是企业首先自身对税收管理的重要性要认识到位,特别是对税务风险的认识要到位,继而将税务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到企业日常决策和管理的所有环节当中。要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的资源建立制度化的自查制度体系,或者定期请中介机构开展健康体检,及时发现风险,排除风险。
税务机关的日常监管,就是税务机关要整合现有的税收管理资源,对国有企业实施有计划、有步骤、有协调的税收日常监管。特别是对于那些分支机构分布在不同省份的国有企业,税务机关既要尽可能做到执法标准的统一,又要充分加强内部的协调与沟通,使单位税收管理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率
重大事项国资委协助监管,就是国资委在了解到国有企业有重大事项时,一定要及时和税务机关沟通,通报重大事项有关情况的同时,深入了解其中的税务问题和风险,并督促企业改进,最好将此工作纳入到对企业领导人的考核体系。尽管现有的税收法规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将重大事项向税务机关报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真正报告的企业并不多,尤其是国有企业。但是,作为国资委的直管企业,这些重大事项国有企业必须要向国资委汇报,否则这些重大事项将缺乏可以继续进行下去的授权或者前提条件。如果这个时候国资委能够协助进行税收方面的监管,国有企业的税务风险将会减少很多。
到目前为止,国资委和税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基本上是各自进行的,两者之间既缺乏有效沟通,也缺乏有效的协调,三者基于控制风险的共同愿望而采取的制度化应对措施的,我至今未有耳闻。因此,在帮助国有企业应对税务风险,完善监管体系方面,仍旧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

D. 如何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强力

1、增加沟通途径
我们现有的沟通途径主要是生产会、专题会等等。而大家参与这些会议,一般都比较谨
慎。一些细节问题很难在这种会议上体现出来。那么,我们可以考虑采取报纸、看板、茶话
会、内部联谊会、培训会等多种方式,通过不断变换讨论主题和环境,增进沟通,使部门之
间能够增进了解,也使得各种问题能否充分暴露出来。
2、关于问题的解决
对于各部门提出的问题,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有些系统性的问题,不是靠解决一
个或两个问题能够达到管理目标的,必须通盘考虑,避免做无用功,或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引
发另一个问题,需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充分的预测。
3、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岗位不同,职责各异,企业制定各个岗位职责,是围绕中心工作和长远目标,在综合权
衡利弊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和完善的,如果各个岗位的人都能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保质保量地
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企业就能实现和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发生人员变动时,能够通过规范
的管理制度流程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使日常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
4、确立部门之间接口工作的有效衔接
企业管理的纵向指挥相对容易,横向协调却相对困难。据调查统计,企业的内讧70%是
处设障,相互推委责任。其次,不恰当的激励政策也会因不公正或不能平衡公众利益而引发
争端和分歧。作为管理者,要积极地深入实际情况,找出部门内部岗位之间和部门之间的接
5、开展各类活动,提升管理水平
比如,可以通过阶段性的“管理成果讨论会”、“接口问题解决周”、“我身边的小问题”
等类似的活动,营造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
和谐而高效的跨部门沟通是增进合作的基础,也是提升绩效的源泉。部门之间的配合默
契与否,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应成为每一个管理者的工作重点。

E. 派出纪工委如何加强对各单位的监督检查和联系沟通急急!

——自身建设强。按照机构设置,明确了分工,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了学习、工作、纪律等制度,形成了制度管权、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良好管理机制。
——进入角色快。自人员就位以来,各派出机构严格按照管理权限,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一是加强了与联系乡镇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二是加强了全县干部职工上下班纪律的监督检查。三是加强了各单位重大资金、项目建设等的有效监管。四是加强了各单位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的方针政策、决定、工作部署,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央治理禁赌,出境旅游等的督促检查。
——干部精神状态好。派出机构干部本着打基础,开好头的工作态度,勤学苦练,积极探索、实践新体制下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好方式,好方法,争当党的忠诚卫士。

F. 中国人民银行应如何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反洗钱的监管协调与沟通

。。这个题目太大了,部级监管联席机制?还是监管协调合作意见?

G. 社区如何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根据国务院、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经市人民政府研究,现就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一)充分认识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快速、有序、高效处置的基础,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急保障以及各相关部门履职的依据。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注重学习和掌握应用,不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

(二)加快编制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形势变化,适时编制或修订应急预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按照规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原则上每三年修订一次,并送上级审核和备案。市总体应急预案由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负责编写,以市人民政府文件印发;市专项应急预案由市有关牵头部门(单位)负责编写,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市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相关部门(单位)分别负责编写,以部门(单位)文件印发。县级以下应急预案对应参照市级各类应急预案进行修编和出台。

(三)明确应急预案责任主体

各类应急预案的牵头部门(单位)是应急预案实施的责任主体。市总体预案的责任主体是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市专项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是各自的牵头部门,市部门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是本部门。责任主体部门(单位)要定期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单位)深入学习,沟通协调,明确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和配合意识;负责协调组织成员单位排查、治理和监控突发事件风险隐患,落实突发事件预防、预警措施;编制和执行相关配套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活动;开展业务培训和科普宣教工作;指导、监督基层组织和单位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对应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做好相关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工作。

(四)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应急演练工作,深入开展应急演练活动,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每两年至少演练一次,大型活动应急预案主办部门应在活动举办之前要开展一次综合性演练,乡镇、居委会、社区等基层的应急预案每两年至少演练一次。

(五)熟练掌握预案内容,快速启动应急响应

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启动程序是有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标志。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加紧学习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印发后30天,预案中确定的组织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召开成员单位全体会议,学习熟悉并掌握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当立即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先期处置,同时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限立即上报,市主管部门(相关应急预案牵头部门即指挥部办公室)接到报告后,根据事态发展情况,适时启动应急响应。特别是当遇到较大以上和暂时无法判明等级的突发事件时,市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按照规定的程序启动应急响应,以应急指挥部的名义及时组织预案相关部门(单位)实施紧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同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市人民政府(应急)值班室。预案相关部门(单位)接到预案牵头部门(单位)的指令后,应当按照应急预案所规定的职责立即启动各自的行动方案,做好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H. 如何与监管当局有效沟通

1)内部环境 管理当局确立关于风险的理念,并确定风险容量。所有企业的核心都是人(他们的个人品性,包括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以及经营所处的环境,内部环境为主体中的人们如何看待风险和着手控制风险确立了基矗 (2)目标设定 必须先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