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监督
『壹』 如何理解政治监督的意义与功能如何理解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的关系还有一个问题。请点开。在线等!!!
1 功能:行政督察 行政纠错 行政防护 ;意义:维护正常的行政秩序 保护国家整体利益 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2 如果我们做一个比喻,把政治体系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那么,各种制度化和结构化的政治组织、机构和规则,可以说是政治体系的“硬件”部分,而构成“软件“的东西则是政治文化。
『贰』 政府审计既是一种经济监督,又是一种政治监督,它在国家“五位一体”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该说法对不对
政府审复计既是一种经济监制督,又是一种政治监督,它在国家“五位一体”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该说法是正确的。
通过审计监督,推进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
(2)政治文化监督扩展阅读:
通过审计监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逐步强化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十八大报告把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升到“政治建设”的高度来论述,把审计监督从“经济监督”提升到“权力运行监督”的高度来论述。这两个提升的论述,本身就明确了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叁』 如何抓好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对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学习贯彻工作进行部署,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为全面推进法治山东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依规管党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途径。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从严管党治党,首要的是严明党纪。党章和党内法规是党的各项活动和党员行为的根本准则,凡违反党章和党内法规的行为,都要依规依纪处理。各级党组织要切实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以严的标准要求党员、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纪检机关作为党内监督专门机关,要把依规依纪从严管党治党落实到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中,用党章和党内法规、党的纪律严格监督和审查,及时纠正、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维护党的肌体健康。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使“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要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政治纪律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和纠正,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坚决查处,保证中央和省委政令畅通。
要保持坚强政治定力,持之以恒改进作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形成从严治党新常态。要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时刻保持警觉和清醒,坚定决心信心,不受杂音噪音干扰,打好纠治“四风”、惩治腐败的持久战。要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正风肃纪,重点查处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仍然顶风违纪的行为,越往后执纪越严,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要坚持抓早抓小,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早发现、早纠正、早查处。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对踩“红线”、闯“雷区”的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搞法不责众、不搞下不为例、不搞情有可原,坚决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治病树、拔烂树,遏制腐败蔓延势头。要进一步强化“不敢腐”的氛围,同时加大治本力度,逐步实现“不能腐”、“不想腐”。
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法规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用改革思路和法治思维做好党内法规制度立改废工作。提高法规制度执行力,做到法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没有例外,使之成为硬约束。按照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要求,着力抓好党性党风党纪和思想道德教育,为法规制度执行提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
省纪委委员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遵纪守法,认真履职尽责,自觉发挥作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加强内部监督,强化纪律约束,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肆』 政治文化有什么功能
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
1、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以个人权利为基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以统治者权力为基础。
西方政治思想以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为基础,于是认为政治权力只是保护个人权利的工具,他们时时提防这种权力过大反而危及个人权利,因此天然地不会信奉一切形式的专制主义,而是千方百计限制统治者的权力。
统治者权力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不管是儒家的圣人政治或是法家的专制主义,都是以统治者权力为基础,都不承认个人的基本权利是第一位的,而是统治者赐予的,是一种派生的权利。如:君权神授
圣君、明主
政治制度
西方实行宪政民主制。宪政确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限定了政治权力的界限;民主制确定了政治的程序化运转,使政治权力的产生、运作、更迭都有规可循,可以实现统治权力的和平更迭。
美国总统多平庸。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集权制。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本质差异所在之二
2、西方:人权高于主权 中国:主权高于人权
l 西方以自由人权为基础的道德优越感,具有一种希望其他民族分享他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与人权希望“解放全人类”,但又对别国的历史与文化的无知而又自信。美国对国际事务采取干预主义的倾向,既与美国所理解的自身利益有关,也与这种美国价值观念有密切关联。
双重标准
中国政治家认为:主权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权”,体现国家利益的“集体人权”远高于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体人权。这种政治文化就使中国人很容易从美国以个体人权为本位的国际干预中,激发起民族受难经历的历史联想 。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本质差异所在之三
人性预设与制度安排
西方是基于一种预设的对双重人性的假设之上的。对执政者,持性恶的假定,这样才能防止统治者作恶;对民众,则持性善的假定,所以才要去尊重他们所应有的尊严,保障他们的自由、财产和权利。
因此,西方宪政精髓的权利制约思想,其人性基础是“性恶论”,即政府是必要的邪恶。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精辟地表述:政治作家们已经确定了这样一个准则,即在设计任何政府制度和确定几种宪法的制约和控制时,应把每个人都视为无赖——在它的全部行动中,除了谋求一己的私利外,别无其他目的。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此外中西方在政治文化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设计导向:多元化、一元化。在古代,政治体制的核心问题就是国家权力结构形式的问题,亦即统一的国家权力如何分工和配置。西方国家政治体制设计导向为多元化或称为多元主义。多元主义即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次,并存分立为两个以上平行行使权力的机构,相互制约以达到统一的国家权力的集中化又民主化,它排斥任何形式的个人专制或者集团专制。而中国古代人们从未设想过横向多元权力结构和权力平衡制约关系。人们的共同心理是权力纵向的集中于一个元点,即集中于受命于天的君子手中,从而使权力关系、权力结构一元化、单向化、简单化。
2.对政治权力的认知:统一性、公共性。政治权力认知是政治文化中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问题,是一个民族国家政治文化发展关注的主题,是政治文化在政治社会中显现的焦点。考察中国和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权力认知,这个差异表现在对国家的认识和对政治权力制约观点上:一为国家观念上,家天下与公共权力认知分明。一为在政治权力监督意识上,自身制约与权力分立与制衡大别为两途机制。在中国具体表现为: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称皇帝,意味着有了一统天下,皇帝是在这个核心的意义上继承了家国同构的国家权力结构形式,而且同时也继承了“家天下”为特制内容的国家观念。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同,在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由于政治体制多元化与多样化影响和启迪了思想家们的思维定势和思想价值导向,又因为西方自古就排挤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联姻”,思想家大多独立思考,精心探讨国家起源、本质、形式、目的、功能等理论问题,同时摆脱了“神学启示”的束缚。这些都使西方人具有自我意识的公共权力为基本内涵的国家观念和公共权力的认知和情感,即国家是人民为了满足一定生活需要通过订立契约建立的,国家权力在本质上是属于公众的,体现公众意识,是公众权力,公众将公共权力委过给执政者,执政者只能依照公共权力所有者的公共意识去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国家。另一方面在政治权力监督意识上,中国的有识之士在维护君主制的框架内提出过限制君权的主张,但是其思维定势和路线一直是贯彻孔孟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以君主自我修德为条件的对君权的自身制约。当然也有外部客体监督意识和外部监督机制设想,但都是神威假借和由下上行的监督思想意识。而在西方的政治文化中,早就有分权思想意识,主要表现为思想家不断提出权力制约权力的原则和措施,他们基于国家是联合体、共同体、和权力公共性的认知认同,特别提出了对公共权力被托付者,尤其是对行政权力行使机构和人员进行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必要性,因而形成了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政治机制理论,并相当普及了这一理论使它成为公民的普遍政治意识观念。
3.个人与国家:个体本位、整体本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和国家关系时,注重个人对自然、对社会群体、对国家的依附性,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具有自我依附意识和情感。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则比较强调和特别注重人对自然、人对社会群体、人对城邦国家的个体独立性,这种个体主体的依附性和独立性的区别,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在个人自我意识上和思维取向上,对个人与国家关系认知上的截然不同。
4.公众政治角色:公民、子民。由于中国和西方人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扮演不同的政治角色,使中国和四方的政治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走向和历史特征。即在西方形成了“公民文化”:公民作为政治生活的个体独立、自由的主体、和国家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历史连续性;在中国形成了“子民文化”,广大民众甘居子民的地位,具有不容置疑的子民的身份。于是西方社会培养了热爱与追求自由的政治心理和强烈的自由主义政治价值观念;中国古代社会子民被长期禁锢于宗法政治关系网络中,广大民众为生存而奔波,无暇参与政治把命寄托与贤君、贤相身上。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一、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基础不同。 政治文化形成的最主要基础是自然与社会基础。中国和西方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基础、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对中西政治文化有影响。任何民族为了生存首先是要获取一定的生活资料。自然环境正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基础。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我国的汉文化发源于西北和中原地带,自然环境适宜于农业,我国又是地处西北多山,北部为大沙漠,东南面临大海,影响了对外交流,这就决定了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而西方国家的文化大多发源于海洋附近,人们面对大海,以海为生,较早从事海上贸易,因此在文化形态上比较开放。其次是中西方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都是自然经济形态。这种方式是以自给自足为经济特征的。中国古代虽然也有商品交换的存在,但是由于传统的政治上的重农抑商,使商品经济在我国一贯受到压抑。所以我国的古代文化基本上是自然经济下的农业文化。而西方虽然也经历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较早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不同于中国臣民文化的公民文化。再次是中西方的社会政治生活结构。社会政治生活是一个民族政治文化的直接基础。在我国古代,奠基于以小农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血缘关系长期影响着我国社会,在我国的政治文化中长期保留了专制思想和家族观念,人们对君权的认同,清官思想的保留,家长作风的存在,都是其表现。而在西方君主立宪制或三权分立的国家中,人们敢于冲破封建的束缚,呼唤理性和人的自由。① 二、看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的治国之道不同 所谓治国之道也就是治理国家的政治思维。首先,中国寻道,西方穷理。中国自诸子百家起都致力于“道”的求索,最终形成了儒家主流政治文化的治国之道和做人之道。而源于希腊文化的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在政治思维路向上是追求科学理性,其对政治科学的形成和理性价值观的确立,对于现代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有很大的意义。其次,中国对治国之道的探寻和西方对国家本质的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中国历来关注治国之道,追求德、礼、政、法的统一结合,强调以民为本。中国古代由君主总揽国家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大权,对臣下和民众享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君主专制下的权力结构也决定了人们的相互关系,唯上、崇上意识突出,形成了官贵民贱现象,培植了等级森严的官本位制和特权制。而这种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而不至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 而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崇尚理性主义,注重政体研究,对公民的“自我”表现关切,另外政府保障公民对人权的追求,强调法律统治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后出现的法学政治就取代了神权政治观、伦理政治观,使公民有了公共权力观念、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人权观念,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三、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体制的建立思路不同。 中国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则适应中国国情采取一元化,中国早期国家如夏商周无一例外都是巫——王合体的一元权力结构。这种君主被奉为神一样的地位并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权力结构形式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形式的基础,并延续到封建社会结束。在这样的社会中皇帝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力,立法权制法权司法权都由一个权力中心―――君主所有。② 西方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一直实行多无化,西方政治体制中几乎没有单一权力所属的独裁体制。国家的几项基本权利也都不是集中于一个人手中的。古希腊城邦的例子是多元化的典型体制。孟德斯鸠巨著《论法的精神》中关于"权力分立"的观点可谓家喻户晓,成为西方社会共识,司法独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且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方面已形成了稳定的良性的社会模式。 政治体制建立思想的不同形成了中西在政治局面上表现为一统天下和分立主义的不同。 四、在政治权力认知方面,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存在差异。中国有“家天下”的传统认识。基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中国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家天下”认识。 而西方政治更注重“公共权力”。在政治权力监督意识上,西方强调权力分立与制衡。 五、治国基本方略问题上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存在差异。 从古至今无论中国西方每个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治国方略,只是主流和重点各有侧重。 中国主德重德,中国儒家政治文化讲求礼,也讲求法,把礼法关系定位为“德主刑辅” 儒家礼法合一的人治政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注重贤良。孔子认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他把贤人看得比良法更重要。其二,注重礼法德刑的关系。所谓“礼外无法,法在礼中”,“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强调礼为本、为体、为主,法为末、为用、为辅。 西方主法重法,致力于正义国格的追求。而西方的以法治国思想认为,法律拥有超越时空的权限,法律永远高于人,而不是人大于法。 六、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公众政治角色定位不同。中国由于农业社会和农民是人口主体的制约,是以个体义务为本位,个体对国家具有强烈依附性。西方则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工业化经济进步,是以个体权利为本位,个体对国家具有独立性。因此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于自己在国家政治体系和政治管理中的角色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别。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子民文化源远流长,因而公众自觉不自觉地认同子民身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③这一诗句,开创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沿袭而成的臣民文化。 “所谓顺从者,就是已成为政治体系组成部分的、并对政治体系施加于他们生活的影响或潜在影响有所认识的公民。但是他们对自己在政治中作用的看法却仍然是顺从者的看法,也即他们受政府行动的影响而不是积极地去影响政府的行动。他们不仅可能对警察和行政官员给予他们的待遇抱有积极或消极的预想,而且会有各种政策选择。他们甚至还可能对证券和权威人物产生某种合法感或者疏远感,但是他们对于政治参与则始终抱被动的态度。”2 阿尔蒙德和鲍威尔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的这段话,精炼地诠释了臣民文化的影响和表现。中国沿袭两千年的政治文化正是这种典型的臣民文化
总结:
不同制度、不同地区的国家有着多种不同的政治文化,这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管主观上的意愿如何,每一种类型的政治文化都会从其他文明中吸取养分,同时,也会给其他政治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目前应该做的,是要认清世界发展潮流,同时也需要分析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可溶性因素和不可溶性因素,据此制定我们的政治文化战略。政治文化在哲学上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里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意识形态范畴,然而就一般而言,它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反映经济结构特点,从属于一定的政治体系的主客观要求,还受到它所依存的生存环境、社会制度的制约,因此,政治文化总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与社会分层性。在历史上,每当两种文化体系发生冲撞或磨合的交流时,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总是先进民族的文化影响后进民族的文化而被其吸收,虽然这种吸收要与本土文化想结合,但是这种吸收是很自然的。当然这种吸收不可能是全盘拿来,而是基于本民族向前发展的自主选择。对于中国,也是这样。
如前所述,各民族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受其本民族所处的各种条件制约的。这才产生了多种形式不同的政治文化体系,甚至还有其支脉(亚文化的一种)。各民族政治文化体系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利弊得失。因此我们在对不同体系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时,就绝不能褒此贬彼,或区分就优孰劣。科学的态度是我们要认真地分析各自的利弊得失,并从中得出应有的结论。例如,政治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个人和整体(国家、集体)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中国同西方在观念上就存在区别。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偏重整体,而西方则是偏重个人的。我们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整体观念,有着极大的凝聚力,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曾起过积极作用,是我国几千年来得以延续并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在我国这种特有的整体观念中,个体却存在过多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格,从而使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西方则恰恰相反,个人的独立地位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充分的活力和生机。然而其分散的效应却造成人际关系上的冷漠和社会的某些混乱。
当我们谈到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比较时不应区分孰优孰劣,这是指就政治文化体系的总体而言。至于不同时代的民族政治文化的比较,则明显地可以看出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如按社会历史发展形态看,资本主义的近代政治文化当然优于封建文化。而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也必然优于资本主义文化。如按经济生产方式看,基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当然优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文化。当两种文化体系发生撞击和磨合交流时,先进的文化总是要影响落后的文化而被其吸收。后发型社会只有在吸收先发型社会文化时民族才能发展,社会才会进步。不过,这种吸收和接受绝不是“全盘”的、无选择的。只有当外来的先进文化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时,新的文化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因此,我们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时,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比较中有选择地吸收外国各民族的先进文化,继承我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创立一个崭新的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
『伍』 政治监督主要包括哪些
你生活中各方只要不触犯法律就都是包括在内的
『陆』 什么是政治文化意义就是说是政治的文化意
政治,指对社会治理的行为,亦指维护统治的行为。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例如统治一个国家,也指对于一国内外事务之监督与管制。政治是牵为的社会力量。这个词一般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
『柒』 要加强会前、会中、会后的全面监督,强化什么政治体检,发展积极健康政治文化
要加强会前、会中、会后的全面监督,强化【对党内】政治体检,发展积极健康政治文化
『捌』 如何加强政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提高人员的法律意识。
接受群众的监督。
『玖』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2、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9)政治文化监督扩展阅读: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
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权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满足等,对于各种权力主体来说,都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动力。
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
政治作为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上述特定行为的相互作用。如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管理与参与的关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相互斗争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又基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所具有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