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内监督的认识误区
❶ 党内监督的方式有哪几种
党内监督的主要形式有:
(1)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之一,党的各级组织必须按照这一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应由集体讨论决定,决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或游离于集体之外,擅自独断专行。
(2)实行党的组织监督制度,各级党的纪委按照管理权限分别监督党员干部,按照党章规定切实担负起监督同级党委及其领导成员的任务;切实执行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监督检查和对下级组织及其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执行下级组织向上级组织的请示报告制度。
(3)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4)疏通党内和党外监督的渠道,充分保证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负责地进行批评、揭发和检举。
(1)对党内监督的认识误区扩展阅读:
党内监督三个原则
(一)搞好党内监督要求相关制度具体细化
搞好党内监督,从根本上说要走制度建设和制度管理的道路,即以制度制约权力。现在,我们党关于实行党内监督的制度并不是一片空白。恰恰相反,党在监督方面的建章立制工作应该说是卓有建树的。然而,我们依然感到,开展党内监督远非一件易事,甚至无从下手。
虽然现有的这些监督条规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很好地阐述了党内监督的地位、作用、意义,制定了基本的制度、方法,但是这些制度都是比较宏观、抽象的,如果真正使其能够得到贯彻落实,尚需要以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规定给予支持。
(二)搞好党内监督要求党务活动公开透明
搞好党内监督,必须建立在对属于监督范围内的人和事有清楚了解的基础上。实行党内监督,需要党内生活和党务活动的公开性、透明度。我们党的党内监督,必须也只有在公开透明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进行。
因此,有必要强调以公开透明的信息方式,保证党内外群众和相关监督机构获得知情权。可以这样考虑,今后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可以采取一定的形式,定时地发布党的工作、党内生活和党务活动的情况。同时,定期举行党员民意测验,对党组织和领导的工作进行评定,供参考改进。
❷ 什么是党内监督 党内监督有什么特征
党内监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专门机关和全体党员,按照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制度的要求,对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实施的监察和督促。
党内监督的基本特点
党内监督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党内监督的形式各异的具体活动所反映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共同一致的特点。
(一)自觉性。自觉性是党内监督的总体特征。第一,由于党的工人阶级先进性使之具有自我监督的可能性。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认识历史的进程,自觉地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行事。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党自身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要求。这就决定了党能够正视自己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具有防范、克服、抑制、解决这些问题的要求和能力,并探索和认识监督的一般规律,从而使党内监督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过程。第二,任何监督都是以被监督者一定的素质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社会组织由于对其成员的素质要求各不相同,监督的内容和效果也不尽相同。中国共产党是由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成员为实现人类的崇高目标,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这一组织的成员都是在对该组织章程高度认同的基础上经过党组织较长过程教育和考验,自觉自愿加入的。党员的先进性和自觉性也使其具有了自觉接受监督的可能性。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方面,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按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条件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应该而且可能自觉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方方面面的监督以随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二)强制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等于说监督就是一种自觉的活动,而只能说为其自觉接受监督提供一种可能性。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处于永恒的发展变化之中。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也不是绝对的,凝固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变的。先进可以变成不先进,自觉可以变成不自觉。正是为了防止事物走向反面,才更加显示出监督的重要性。监督活动以自觉性为基础,但不能以被监督者的自觉性为前提条件。监督是一项强制性活动,其强制性就表现在对监督对象不管自觉与否,都必须接受监督。这一点是无条件的。被监督者对监督的认识和态度,不能对监督活动能否进行以及怎样进行构成决定性影响。尤其对于那些不自觉的人,就更需要加强监督。因为对这样的人,仅靠自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三)相对独立性。所谓相对独立性,是指监督权力在其运作过程中不受各种非正常因素的影响和阻碍,尤其是不受来自被监督一方的组织行为或个人行为的影响和阻碍。由于监督权力的作用和功能在于揭露、处理党内各种错误倾向和违纪行为,其运作常常受到被监督者的本能的抵制和干扰。被监督者的问题越严重,所受的抵制和干扰越强烈。因而监督权力能否摆脱各种非正常因素特别是被监督者的干扰和影响,在法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其能否在监督活动中产生预期效果的重要条件。
❸ 党内监督存在哪些认识误区如何纠正改进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第六条提到了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而应当予以问责的几种情形,其中包括“党内监督乏力,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不整改不问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这无疑对强化党内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前党内监督方面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要把党内监督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厘清思想认识,探索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误区一:过分强调民主监督而忽视组织监督
误区表现:民主监督指党员对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下级对上级的监督,组织监督指上级对下级、组织对个人的监督。一些同志受种种因素影响,片面拔高民主监督的地位作用,认为“党内监督的核心是民主”“党内监督的基础是民主”“最彻底、最有效的监督,主要的不是机构和上级,而只能是依靠党内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等。
危害:这些认识反映在党内监督实践中,往往导致在责任分配上,把监督重担更多地压给下级和普通党员干部,淡化了上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责任;在制度措施上,推崇“民主评议”“民主选举”“询问质询”“罢免撤换”“发动群众”等办法,弱化了组织监督措施的实施和创新;在监督手段上,用可以选择使用的民主权利,代替了强制性的组织权力,使党内监督刚性不足、宽松软问题突出。
措施建议:
首先,全面准确贯彻民主集中制,清醒认识监督的实质体现为自上而下,把重心放在“民主集中制”上,实现监督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高度统一。
其次,着力强化组织监督,严格执行党内监督制度,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管到位、严到份,日常化、常态化,抓经常、长期抓,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再次,将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结合起来,上级监督下级虽然具有权威性,但广泛性不够;下级监督上级虽然具有广泛性,但权威性不够,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有效衔接,才能优势互补、消除“空档”、形成合力。
误区二:错把国法当党内监督尺子
误区表现:一些同志习惯用国法甚至刑法去衡量党员干部的行为,总觉得违法犯罪才是值得去监督的“大事”,单纯违反党纪只是“小节”。
危害:这种认识的后果,就是从纪律底线退守法律标准,对违纪视而不见、姑息放纵。而违法才究、违纪不管,更使有些党员只知有“法”不知有“纪”,在破窗效应下,纪律必然成为稻草人、橡皮泥,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现象也就屡屡出现。
措施建议:
一是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准确把握党的“六大纪律”,深刻理解党纪和国法界限,做到是非标准清、偏差找得准。
二是切实把纪律挺在前面,改变不到违法犯罪程度不去管的观念,真正用纪律尺子去衡量监督对象的行为,把违反党纪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作为监督重点,注重从信访举报、巡视和审计、司法移送案件中发现违纪线索。
三是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发现苗头就及时提醒、触犯纪律就及时处理,让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大多数,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
误区三:片面强调制度作用而忽视责任担当
误区表现:一些同志谈起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时,总是归咎为“制度不健全”;讲到如何加强党内监督时,过于推崇制度体系建设,总希望法规制度越全越好、越细越好,而忽视人的因素、弱化了责任担当。
危害: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往往把制度建设重心放在了追求立规数量多、出台快上,往往忽视制度执行,条文中没有压实实施责任,出台后不开展督促检查,制度形同虚设、敷衍了事、机械执行等现象严重;更有甚者还用“没有规定”为借口搪塞自己应负的责任,对自己不敢不愿监督的问题,只要中央没有明文规定,就放弃职责,不管不问。
措施建议:
一是围绕责任设计制度,坚持问题导向,把自己摆进去,做不到的不写,写上的就要明确实施责任和落实措施,决不能为“立规”而立规。
二是压实执行责任,部署工作、开展教育、整顿作风、执行纪律都要结合落实制度进行,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晰,到人到事、不折不扣。
三是对执行监督制度不力的要严肃问责,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以问责常态化,维护监督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误区四:认为强化班子内部监督就会影响团结
误区表现:一些同志认为,在班子内部经常开展监督批评,会引发矛盾、影响工作,有的班子成员还把各自分管工作视为“禁区”,相互不越“楚河汉界”。
危害:一旦有了这种观念,本应经常开展的相互监督会越来越弱,本应开诚布公的思想交锋会越来越少,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批评的不批评,致使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拖越深,进而影响民主集中制和相关制度贯彻实施,最终使党内政治生活失去严肃性、原则性、战斗性,变得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既耽误同志成长进步,更损害党和人民事业。
措施建议:
一是敢于监督。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党内政治生活、领导班子建设中,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
二是善于监督。把握好政策界限,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捕风捉影听风就是雨,不能简单问题复杂化随意上纲上线,更不能放弃原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三是勇于接受监督。领导干部必须有主动接受监督的觉悟,言者无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胸怀。
❹ 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的区别
1、监督人身份性质不同。党内监督一般是党员之间互相监督,党外监督是非党员监督,主要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或者是群众。
2、监督的内容存在不同。主要是监督其是否存在违法乱纪行为,党内监督除此之外,还需要监督其是否违反了党规党章。
3、监督的有效性不同。党外监督对被监督人而言较为陌生,只有被人举报发现才能进行有效监督,而党内监督由于时时处处在党的监督下,容易被发现问题。
(4)对党内监督的认识误区扩展阅读:
党内监督在各种监督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但由于这种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利益相关密切,有时容易使监督流于形式。
相比之下,党外监督有其优势。由于这种监督属于异体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存在隶属关系,通常有助于监督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需要相互补充,任何一个方面的监督都不可能独自承担起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部监督任务。因此,各个监督体系之间必须在监督职能上互相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