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御史是几品官
⑴ 监察御史是什么官名
我国古代官名。582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始设。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版监权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
⑵ 监察御史是什么官职
: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员。 监察御史,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设,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
⑶ 清朝的巡查御史是几品官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版宗人府丞、通政使司权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巡查御史是一个类似特派员性质的官,没有常设的,理论上巡查御史可以是可以从御史台的左都御使(从一品)到最低的都察院监察御史和给事中(清初正7品,雍正后正5品)出任。但被中央外派地方的进行一段时间视察的基本不是事御史台高层,所以巡查御史应该从三品到最低的给事中(正5 正7)中出现。因为正三品得右副都御史为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兼衔,不负责都察院事务。如果是雍正以后的官基本应该是正5品
⑷ 清朝监察御史是几品官
正三品:【副部级复】制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巡查御史是一个类似特派员性质的官,没有常设的,理论上巡查御史可以是可以从御史台的左都御使(从一品)到最低的都察院监察御史和给事中(清初正7品,雍正后正5品)出任。但被中央外派地方的进行一段时间视察的基本不是事御史台高层,所以巡查御史应该从三品到最低的给事中(正5 正7)中出现。因为正三品得右副都御史为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兼衔,不负责都察院事务。如果是雍正以后的官基本应该是正5品
⑸ 监察御史是什么官
监察御史,古代官名,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设,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
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
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
《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5)监察御史是几品官扩展阅读:
历史故事:
马经纶万历年间的监察御史 大义不求报
2016年07月09日15:14 来源:学习时报
在明代,马经纶实在算不上一个人物,他没有留下博大精深的文学、科学著作;也没当过很高的官,最高的职位只是万历年间的监察御史。然而,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声名却超过许多大员。
马经纶的声望与其对杰出思想家李贽的呵护有关。
万历三十年初,李贽遭到湖北麻城官府和道学家的严重迫害,这些人给他扣上“毁经叛道”、借讲学宣淫的大帽子,拆毁他赖以安身的龙湖芝佛院,将他驱逐出境。此时,已经罢官归里的马经纶迎着风雪,长途跋涉三千里,将李贽接到通州家中。
是年二月,礼科都给事中张问达获知李贽来到通州,如临大敌,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疏,请求严惩李贽。理由是:李贽视坑儒生焚诗书的李斯为“才力名臣”;肯定冯道“历事五朝”,是以社稷为重;赞美卓文君的私奔行为。
张问达还无中生有地攻击李贽:“寄居麻城,肆行不检,始容无良辈游于庵,已而无良辈拉妓女裸身,当白昼同浴于池。其究也,遂勾引士人妻女,至有携衿枕而宿庵观者。一境之内如醉如狂。灭礼义,渎伦常,坏风俗。”
一句话,李贽其人政治不正确,道德败坏,其言行社会影响恶劣。万历皇帝一向耳根软,听张问达这一说,觉得问题严重,立即下令将李贽逮捕,李贽的书籍无论已刊、未刊,一律烧毁,不得留存。
锦衣卫缇骑奉旨前来通州抓人。马经纶坚持随行,李贽劝阻说:“逐臣不入城,制也,且君有老父在。”马经纶依然坚持陪伴李贽,说:“朝廷以先生为妖人,我是藏妖人者,死则俱死,不能让先生前往而自己独留。”
到了通州城外,京中一些好友纷纷劝告马经纶不要随李贽入京,其家中数十名仆人,奉其老父之命,也哭着劝留,但马经纶不为所动。
进京之后,马经纶除了千方百计照料李贽的生活,还极力为他辩诬。在《与当道书》中,他指责湖广地方官驱逐致仕的四品知府,有悖于《大明律》,然后以事实一 一反驳所谓李贽“惑世”“宣淫”的诬蔑。
在《启当事书》中,马经纶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理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说秦始皇为“千古一帝”,李斯为“才力名臣”、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何罪之有?在给刑部尚书萧大亨的信中,更是高度称赞李贽的操守,说他“宦游二十余年,一介不取,清标苦节,人所难堪,海内荐绅谁不慕悦”。
他希望萧大亨主持公道:“大抵今日之事,惟仰赖二祖八宗之灵,贤人君子之保护,元老大臣之曲全,固国体国脉所系,百世万世所传,确乎非一身一家之私议也。”然而,在那个时代,皇帝决定要做的事是谁也无法改变的,李贽自知出狱无望,三月十五日,在狱中自刎。
闻知李贽死讯,马经纶不胜悲痛。他不顾一些人的阻挠,决意为李贽收尸,将其安葬于通州安福寺北门外迎福寺侧。他为李贽建了一个高达一丈的墓冢,墓地立了两块碑,一刻“李卓吾先生之墓”,一镌“卓吾老子碑”。
马经纶不是糊涂人。他17岁为州痒生,23岁中举,27岁就做了进士,被授山东肥城知县,在任六年,政绩赫赫。一是大幅度减轻老百姓徭役;二是加固了城池;三是兴办教育,建立至道书院,33岁升任监察御史后尽职尽责。
然而只因为在边患严重时,对皇帝说了几句真话就被削职为民。也许就是因为自己的仕途坎坷,他格外同情特立独行的李贽的处境,千方百计施以援手。
天才之为天才,是因为其思想、行为跑在许多人前面,超越了时代,一般人对他不理解、不认同,马经纶是当时少有的能够感受到李贽思想光辉的人。他营救、善待李贽,除了个人友谊,其实也有保留民族思想火种,让社会更开明、更进步的意思。
参考资料:人民网-马经纶万历年间的监察御史 大义不求报
⑹ 清朝监察御史是几品官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回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答】、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巡查御史是一个类似特派员性质的官,没有常设的,理论上巡查御史可以是可以从御史台的左都御使(从一品)到最低的都察院监察御史和给事中(清初正7品,雍正后正5品)出任。但被中央外派地方的进行一段时间视察的基本不是事御史台高层,所以巡查御史应该从三品到最低的给事中(正5 正7)中出现。因为正三品得右副都御史为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兼衔,不负责都察院事务。如果是雍正以后的官基本应该是正5品
⑺ 谁知道清朝的巡查御史是几品官呢说出依据出处。。
正三品:来【副部级】
文职自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巡查御史是一个类似特派员性质的官,没有常设的,理论上巡查御史可以是可以从御史台的左都御使(从一品)到最低的都察院监察御史和给事中(清初正7品,雍正后正5品)出任。但被中央外派地方的进行一段时间视察的基本不是事御史台高层,所以巡查御史应该从三品到最低的给事中(正5 正7)中出现。因为正三品得右副都御史为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兼衔,不负责都察院事务。如果是雍正以后的官基本应该是正5品
⑻ 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员。
监察御史,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设,改版检权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
然品级仅正八品下,无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只能由侧门进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开元初才取消限制。但因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员额,唐为十五人。宋减为六人,分察六部百司,品级为从七品。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以都御史、副都御史为主官,所属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各冠以地方名称,各道人数不等,总数一百一十人,均为正七品官。清同明制,乾隆时提高为从五品官。
⑼ 北宋时的监察御史是几品官,具体负责什么
北宋时的监察抄御史相当于袭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位列三卿。 北宋时没有御史大夫,名字改成了监察御史,级别是相同的,属于一品。具体负责的事务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院@长的事务,监察百官的作风,政@绩等等,及时向皇帝汇报并处理相关事情~
⑽ 明代的监察御史是几品官,为啥权利那么大
监察御史是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始设。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然品级仅正八品下,无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只能由侧门进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开元初才取消限制。但因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员额,唐为十五人。宋减为六人,分察六部百司,品级为从七品。元沿设,员额很多,除内台三十二员,尚有江南行台二十八员、陕西行台二十员。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以都御史、副都御史为主官,所属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各冠以地方名称,各道人数不等,总数一百十人,均为正七品官。清同明制,乾隆时提高为从五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