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监督
❶ 发挥党风廉政建设,纠正不正之风作用报告
狠刹贿选不正之风
防控和打击贿选是我市2015年村(居)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重点,要着力从四个方面抓好:一是落实责任。区委书记要认真履行村级组织换届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和镇长(街道办主任)要认真履行“直接责任人”职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村居换届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加大对换届工作不力干部的追责力度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惩治力度;二是宣传教育。要通过标语、条幅、广播、电视等媒介,广泛宣传村居组织换届选举纪律要求、八种不能作为候选人的情形、村居换届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惩治贿选有关规定。要加强对农村(社区)党员群众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行使选举权利;三是问责查处。市里即将出台干部问责、贿选查处等相关配套制度。各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贿选认定、查处的具体程序和责任部门,加大贿选行为查处力度;四是重视信访。要建立反映换届选举违纪违法问题信访专办制度,区、镇(街)选举工作机构要公布举报电话及其他举报渠道。
建章立制防治不正之风
健全规范的制度,是预防和治理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一要健全完善“三资”管理制度。完善对社区集体资产的监管制度,严格社区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加强社区财务收支情况审计力度,并纳入居务公开的内容,规范社区干部用钱和用权的行为,切实加强对集体资产、资金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公款大吃大喝和以权谋私行为;二要建立民主决策工作机制。严格执行集体议事规则,防止由“一把手”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干部滥用职权。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坚持财务定期公开,推行居务听证,推进社区民主管理,完善社区换届选举制度,建立社区干部选育平台,开展社区“两委”考核评议;三要建立以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为重点的基层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体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同时要深化思想教育,不断加强权力和政绩观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和党纪法规教育。
扎实抓好村居清风工程
切实纠正和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突出村居这个重点,抓住今年村居换届这一敏感时期,紧扣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扎实抓好村居清风工程。一要健全完善维护群众利益的各项制度规定。要紧紧围绕征地拆迁、小额工程项目建设、“三资”管理、财务管理、共同缔造项目的确定、以奖代补资金的使用等方面内容,抓紧建章立制。推行制度廉洁性评估,发现缺陷,及时纠正;二要加强对村居干部的民主监督。要发挥村民代表大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乡贤理事会、居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对村(居)务决策、工程项目推进、村居干部履职情况等进行评议监督,积极探索村(居)“五要”与共同缔造“五共”融合促进机制;三要加大对村居干部执纪问责力度。要建立村居干部问题线索库,制定规范的处置办法,防止线索遗失、泄露,对实名举报的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调查核实,做到件件有回音。对发现的问题“零容忍”,做到大小问题一起抓、作风问题与经济问题一起管。
推进“五共”“五要”融合
针对近年来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理过程中发现的农村基层干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及内在深层原因剖析,当前和今后应着重在深入推进“五共”与“五要”相互促进、有机融合方面下功夫,切实维护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抓教育引导。特别是要突出党纪法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讲规矩守纪律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二是抓制度执行。发挥电子督察系统时时、事事、在线监督优势,督促村(居)事务民主决策工作制度执行到位不走过场,保障村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三是抓监督保障。激发群众积极参与热情和自主监督意识,进一步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形成村(居)民权益保障机制;四是抓惩治追究。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查处农村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与民争利、侵犯群众利益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五是抓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抓住村(居)组织换届选举机会,尽力选优配强村(居)班子,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村稳定。
纠建并举加强基层党建
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纠建并举,在加大查处力度的同时,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把“两个责任”落实到基层。镇(街)党委和主要负责人,要把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作为自己的主业,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选好用好干部,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二是抓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村民珍惜民主权利,严格依法依规参加选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老党员、老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把能力强、素质高、群众公认的好干部选出来。要严肃查处拉票贿选行为,坚决制止宗教和派性干扰,确保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依法顺利进行,要加强教育培训,不断增强村居干部的法治意识;三是创新党风廉政建设月巡查制度。建立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巡查制度,对党务、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三资”监管、征地拆迁、社保和惠农款项等情况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要与社区经济发展融为一体,与教育、制度、监督融为一体,与相关部门协作融为一体。一是要以村居清风工程为抓手,深化品牌特色创新。把村居清风工程作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推手,争取培养更多的“清风社区”;二是要完善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把党风廉政建设延伸到社区,建立区、街两级巡查机制,强化对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巡查考核,对抓党风廉政建设严重失职的,毫不手软予以责任追究;三是要提高社区干部整体素质,选准配强领导班子。加强社区干部的信念教育和廉政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干部整体素质,建立社区干部区街两级谈话提醒制度,落实抓早抓小,继续深化廉政文化进社区,营造崇勤尚廉氛围;四是要以强化监督为切入点,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集体“三资”监管,推进“三资”阳光运作,实现规范化、市场化、股份化;落实办事全面公开,及时、全面、真实地公开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保障群众知情权。
强化“两个责任”的落实
海沧区将2015年定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年”,积极推进村居清风工程建设,强化“两个责任”的落实,持续正风反腐。一是强化基层党委主体责任的落实。坚持对广大基层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建立健全述责述廉、签字背书、工作报告等制度规定,强化制度硬约束,整治基层干部脱离群众、失职渎职等问题;二是强化纪委监督责任的落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围绕部分基层干部不廉洁、村居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等问题,通过开展专项巡查、完善基层纪检组织、建立健全制度等,实现纪委监督向基层的延伸,以监督执纪问责的实际成效推动责任的落实;三是持续正风反腐。严肃查处工程招投标、征地拆迁补偿款发放等重点领域腐败案件和基层党员干部作风不实、失职渎职等行为,保持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常态长效。同时,健全完善党员干部廉政提醒谈话机制,对反映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了解核实,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力促基层干部廉洁履职
要祛除群众身边的腐败,必须强化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建设,构建权力运行的封闭监管体系,促进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一要保持高效惩腐机制。要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抱怨最多的地方入手,坚决查办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二要强化保廉促廉机制。要结合村组织换届选举,加大对党员干部违反换届纪律问题的直查快办,营造良好换届环境;三要健全村务监管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健全完善“三资”管理、农村项目管理为重点的村务管理制度,并强化行政刚性监管,积极防控村务廉政风险;四要建立“五要”与“五共”融合机制。结合现代科技,进一步深化党务村务公开,构筑多渠道、多层次的公开工作格局,让群众对村里的各项事务及时全面了解,有效参与监督;五要完善农村反腐倡廉推进机制。党委要落实主体责任,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总体工作规划,层层抓落实;纪委要落实好监督责任,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❷ 高举拜监察御史罢归大神们帮帮忙
明朝期间,淄川出了一名大官,他就是淄川月庄的高举,高举,字鹏程,号东溟,行二,生于明嘉庆三十二年(1553年),卒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淄川高氏八世。其先祖为齐国卿族,始祖高全,明朝初由蒙阴县狗跑泉村迁淄川城北月庄村,祖父处士高冔,字殷宗,别号仰黉。祖母名王则,被皇帝诰封为孺人,是刑部郎中王逵(字养淳,罗村镇大窎桥人)的女儿,宁波太守王崇义(号方田)的姐姐。县志载;嘉靖丙寅(1566年)那年是一个大灾年,粮价奇高,被饿死的人非常多。处士与孺人商量说:“老天怎能光让我家有余粮!”于是让乡里乡亲饥饿者,每天有一百多人到家里来吃饭,使绝大多数都得以活命。此举并不见孺人有难色,这全是依仗着处士勤俭而富有的家底。对那些饿死的给棺材,死后暴露者给以掩埋,做的善事义举难以尽述。其父中丞柳溪公高汝登,字自卑,号柳溪。他天资聪慧,热爱学习,讲究仁义,性情谦虚,施舍弱者,教育子孙要有不打人一掌、不骂人一句的良好家风,年八十岁无疾而终。他去世后不几年,乡里邻居非常想念,就为他立了祠堂 高举,万历丙子(1576年)举人,万历庚辰(1580年)张懋修榜,进士。授完县知县,调蒲圻,丙戌(1586年)擢河南道监察御史,戊子(1588年)巡按南直隶,壬寅(1602年)提督北直学政,甲辰(1604年)改任大理丞,戊申(1608年)升大理寺少卿,己酉(1609年)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己酉(1609年)被皇上任命巡抚浙江。高举为官二十多年,所做事情、上疏奏文,上关系国家大计,下考虑民生,符合实际,不随大流,不为名,不怕强权,切中时弊,以正直敢言.主持正义而着称。明朝期间有位名叫张德的太监,因其出价不公平,与一卖火柴的老百姓发生争执。残暴的张德竟在皇宫的掖门内把卖火柴人活活打死。众人都怕得罪皇帝身边的人,没有敢谈论此事的。唯有高举上疏皇帝说:“法者,人君受之与天,必不可废。今禁地杀人,而欲委罪,是废法之尤。其何以为天下平?”神宗皇帝听从高举所言,下令让张德为冒火柴人抵偿了性命。当时太子朱常洛(即后来的光宗)未被册立,要求立太子上疏者相继被贬遣,甚至被惩处挨打。高举上疏道:“皇太子是国家的象征和未来,事关重大,不下圣旨册立,无法安定人心;皇帝不上朝讲话,怎能开启圣贤品德”。上疏奏文词语非常真切、直率,神宗(朱翊钧)皇帝也不恼怒。不久,立了太子(朱常洛),人们都非常佩服高举。不久,高举奉命监督京城北的考务…。当时京城四周各省会、大的城市都有会馆,唯独齐鲁没有。高举按照部属,闲暇挑头出钱,设立会馆,每月置办酒会一次,以敦促同乡情谊、士绅联络,及时了解乡间民情…。巡抚浙江将近六年后,请辞皇帝回家,晚年静居书带馆(私人住所),穿戴整齐,端座读书,天天如此,如贫穷的读书人一样。临去世前,把所积存的金钱,分给友人,并说:“拿去作为养老的本钱,有剩余就留给晚辈”。又说:“朝廷的恩情,不要忘记啊”。高举他忠信友爱,老来更加如此。流传于世,被列为乡贤。 高举初次上任,担任完县县令,因完县土地贫瘠,赋税沉重,百姓彪悍。当时正遇到朝廷下令丈量土地,高举根据田地肥沃贫瘠程度,确定租赋轻重,并布告于民;所收租税,肩扛运回,减轻运输花费。在编订户籍档案时,像普通的事务官一样,一点也不马虎。高举审定布告规定,分发给到百姓手中,收赋税官吏都要承包负责,遇到有因运输损耗的,用盈余部分按市价补齐。每次完成征收赋税后所剩余,用作下次运输费用,不增加百姓负担,不从中渔利。深受百姓拥护,使百姓获得新生。对那些不配合,逃避赋税的,加重征收,使善良百姓得以安定。 由于在完县政绩卓著,盛名流传,因此几年后调往繁华的蒲圻任职。蒲圻土地辽阔,百姓深感疲惫,负担很重。此地文人雅士多,崇尚华丽文章,然而放荡不羁,不愿服从管理。高举按地籍征收赋税,完成任务而止,不再多收而渔利。整日安抚百姓,解除民众痛苦。闲暇时召集许多文人雅士,聚集在官府,以己之俸禄买来笔墨纸张,每月考试,选择文采好的,学习交流,进行熏陶,使他们性格大变,一旦得到提拔重用,便成为名流及有作为之人。当时在完县有高举生祠,蒲圻有去思碑,都是因为在两地操心劳累,安抚百姓所赢得的政绩。 高举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期间,于辛卯(1591年)巡按江北两河(黄河、淮河),由于长年淤塞,河水泛涨。他亲自巡视河流上下的地势水情,制定详细治理方案,制定出治理办法。上疏皇帝请浚黄堌口以下旧河,引黄水注之东,遂塞黄堌口,而遏其南,俟旧河冲刷深,则并塞新决之口。其二则请开泇河及胶莱河,而言河漕不宜并于一人,当选择分任其事。次年,朝廷点赞这一建议,河、漕再次分职,此后直至明亡再未复合。,洋洋数千言,记载在河道工程的碑文上,工程告成,皇帝又表彰奖励。丙申(1596年)按察京城,主持矿物征税事宜,燕山矿务向四周开掘,对皇家陵园不利,高举有上疏后被朝廷下令停止挖掘。黄陵得以平安。 高举在任大理丞,大理寺右少卿,直隶巡按期间,掌管大理司印,负责计量法典,所办理案件大都公正。在处理军务方面,根据《 大明律·名例》“军官军人犯罪免徒流”条规定,“凡军官军人犯罪律该徒流者,各决杖一百,徒五等,皆发二千里内卫分充军;流三等照依地里远近发各卫充军。” 高举 对此有解释,他认为,“军官免徒流者,优其前绩,亦冀其后功也。军人免徒流者,悯其劳役,亦实其行伍也。”言下之意,对于军官,这是优军的一种体现;对于军人,则有保持行伍充实的目的。因为明代实行的是军户世袭制,自从明初军户的数目确定以后,终明一代不再改变,因此兵源是有限的,行伍的充实需要保证,军人的徒流罪只能在军伍之内,以充军的方式科断发落。军官军人流罪的发落,与传统流刑的实施相去甚远。他在制定《把持行市条例》方面新增条文如下;如弘治4年例,光禄寺买办一应物料:奸顽之徒,称是报头等项名色,在街强赊作弊害人的,拏来枷号三个月。满日,还,从重发落。明代例,会同馆内外四邻军民人等,代替夷人收买违禁货物者,问罪,枷号一个月,发边卫充军。弘治11年例,迤北小王子等,差使臣人等赴京朝贡,官员军民人等与他交易,止许光素纻丝绢布衣服等件,不许将一应兵器并违禁铜铁等物。敢有违犯的,都拿来处以极刑。弘治年间例,各处客商辐辏去处,若牙行及无籍之徒,用强邀截客货者,不论有无诓赊货物,问罪。俱枷号一个月。如有诓赊货物,仍监追完足发落。若监追年久,无从陪还,累死客商。属军卫者,发边卫;属有司者,发附近,俱充军….等等。由此看来他在制定法文方面一丝不苟,秉公执法。 高举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命提督军务、巡抚浙江等地,成为朝廷封疆大臣。那时刚刚结束朝鲜战事。虽战事结束,国家安康。但日本欲抢占台湾,基隆、淡水两港遭受骚扰侵略,奸人当道,外夷以贸易为名,在海上挑起事端,浙江、江苏民不聊生、危机四伏。高举到任后,不断减免税赋,赈济救助百姓,召回流落他乡的民众。丰收年颁布保护粮食的法令,以防糟蹋粮食。一年后,遭遇严重水灾,所储存粮起到有备无患的作用。高举又制定方略,疏通水道堵塞,工程精打细算,不经意处,节省金钱数十万;杭州南边原来有湖,长久湮没废弃。他出赎锾数千金,进行疏通、开凿,筑修堤坝、水塘,当时用于蓄水、灌溉民田数千顷,每年粳稻、捕鱼都获得好收成,人们还免受水害。为褒奖这一举措,皇帝恩赐表彰。浙江过去有些实力强大的奸商,凭借地理优势,依靠地方势力,扰乱市场,牟取暴利。与日本走私往来频繁,上下都知道他们的违法行为,但没人敢揭发的。万历四十年六月,高举奏折皇上,颁布了海禁新例六条,厉行海禁。以后到任官员沿袭这一做法,因而履行职务更为便利…。为防止私通外夷的方法,他实行用保甲(十户为一保,相互保护、相互监督)的办法,有情况先发现者必须报告,有隐瞒的相互承担责任。有擅自出海的处死,没有纰漏。利用行军作战空隙,督察纠正所属七十五城的防卫弊端,该增的增,改减的减,分别轻重实施,没有遗漏。而船上各种武器之类,都配备甲乙两套,如其船甲乙,相互掩护,万无一失,来犯者无处逃跑。于是浙江镇守异常坚固。辛亥(1611年)东夷、外族入侵都获大败,片帆无归。皇帝赐白金锦缎若干,升俸一级。高举任浙江巡抚近6年,要求告老还乡。他离开浙江后,浙江的老百姓为其立了《抚浙去思碑》。以颂其抚浙之功德。 高举为官二十年,掌管过朝廷审判、地方军队长官、刑狱官吏。还负责训练军队,加强边防,按照优劣确定职位;遇到位缺按优劣顺序晋升,不掺杂私念;治理士兵空额,以此防止冒领薪水;加强治理提高士兵质量,不断淘汰老弱,节省军费积攒数千万缗,充实官府财力;对预备后备士兵,给予补助,有紧急事情招用,和平时解散;整治河道,整顿市场交易。遍掌浙江等道,更多次掌河南道,中间管理过百姓、同级官员,负责计量法典,推荐文武人材,都公正谨慎,依法办事。在朝期间他所上报的法律文书详细严谨,堪称范本,朝廷发布示范,像法律一样效力,所修改律例切合实际、公正、公平,深受皇帝欣赏。高举巡抚浙江将近六年后,请辞皇帝回家,晚年静居书带馆,穿戴整齐,端座读书,天天如此,如贫穷的读书人一样。在松荫阁自己置办文具,招县里的读书人,辅导教育。拿出剩余俸禄,置房产几处,分给兄弟。每到歉收年岁,捐钱赈济族人,给亲戚、朋友。遇有读不起书的学生,帮助读书的学生上学,他教育晚辈说;“朝廷的恩情,不要忘记啊”。 退职归来,手不停歇,他一生善文,且精通音韵,又编缉书卷,著作有《陶世名言》、《古今韵撮》、《中原音韵》、《韵略异通》、《埙篪编》、等书籍。他所编着音韵书籍,从表面上说是一部韵书,实际是一部通俗的注音识字课本,通俗易懂,对研究汉语语音史起到一定作用,值得赞赏。部分书籍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高举被列为乡贤,为弘扬他的行为,有碑文记载在淄川县城前《万人碑志》中。
❸ 洁净乡村的各村实施项目的建议
1、做到“六到位”
(1)资金到位:一个村启动的资金全部到位才开始实施。
(2)设施到位:建设垃圾池、购置垃圾桶和垃圾车,有些地方可能还要建设垃圾焚烧炉。
(3)人员到位:落实保洁员,从本村贫困家庭中选择胜任工作的人员担任,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受益,建议每个村聘请两个兼职保洁员,按天、按月轮流或按片区负责保洁工作。
(4)组织到位:虽然资金捐给本县(市、区)慈善会的“洁净乡村”公益基金,再由慈善会按基金管理规定拨付资金购置环卫设施和支付保洁员工资,但本村需要设立洁净乡村项目理事会,负责项目实施的监督和宣传。理事会由捐赠资金的乡贤推选代表(代表不一定捐赠了资金)与两三名村委会委员组成,每个自然村最好都有一位代表。
(5)监督到位:
1)监督人员包括:A、常住在本村的理事会成员;B、驻村的乡镇干部;C、本村的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D、村民;E、保洁员(监督村民是否乱扔垃圾)。
2)监督内容:一是监督资金是否按章程使用;二是监督村民是否乱扔垃圾;三是监督保洁员工作是否尽职尽责。
(6)宣传到位:启动阶段,要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比如张贴宣传海报等。
2、开展“三个一”活动
(1)一场宣传:项目启动阶段要开展一场深入人心的宣传,做好思想工作。
(2)一次大清扫:项目启动阶段,要开展一场大清扫活动,动员村民及聘请专业清理队伍把积累的垃圾清理掉,尤其是池塘和河道的垃圾。
(3)一部村规民约:制定一部本村的洁净乡村建设村规民约,并在每个自然村显要位置长期公示,用村规民约来约束村民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尤其是约定村民不能将建筑垃圾和家具等无法运输处理的大件垃圾倒放在垃圾桶傍边或垃圾池。
❹ 金华经济开发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
金西经济开发区托管婺城区汤溪、罗埠、洋埠三镇。金西地区历史悠久、乡贤辈出。据传,秦统一中国后,就设太末县治在九峰山下。明成化七年,割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边隅,置汤溪县,汤溪县是古婺八县之一。境内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九峰山,是儒、道、佛“三教”名山,名道龙邱苌、高僧贯休曾在九峰山,南齐徐伯珍曾在九峰讲学、授徒千人,陶渊明也曾留下足迹。汤溪是丰子恺的祖居地,土生土长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陈双田是浙江省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
金西经济开发区,是金华构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一中两冀两三角”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华市本级的重要工业基地。金西的开发思路是“以工业为主,旅游商贸相配套,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新城”,开发目标是“三年打基础,五年出成效,十年见新城”。 2003年5月,金西开发区拉开了启动区块基础设施建设框架,经过四年的开发建设,已基本形成了3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今年,金西开发区开发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启动区块、开发东区块、建设北区块。特别是东区块开发面积3.85平方公里,列入浙江省黄土丘陵非农开发试点,黄土丘陵的非农开发,不但集约节约土地资源,而且也拓展经济发展平台。目前,金西开发区已有入园企业144家,计划投资额达92.4亿元,2006年底金西开发区的工业产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比2002年底分别增长了2倍多。金西开发如火如荼,金西已成为金华市本级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
❺ 乡贤会是政府机构吗
乡贤会不是政府机构。
经浙江省龙游县塔石镇政府批准,在龙游县政法委的领导下,衢州市第一个以乡贤文化为宗旨的村级乡贤会在龙游县塔石镇雅村村成立。
❻ 组建乡贤委员会职责和议事职规则
乡贤顾问的来主要职责任务是源参政、议政、辅政,即协助调节邻里纠纷、协助兴办公益事业、协助村民自治。具体包括: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奖教助学和乡风文明;
(二)组织慈善公益活动,开展扶贫济困等活动;
(三)积极引智引才引资,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为村“两委”提供决策咨询;
(五)推动建立健全、实施村规民约,维护公序良俗;
(六)收集了解村情民意,反馈群众意见建议-;
(七)协调邻里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❼ 去嵊泗县菜园镇石柱村怎么最方便
从杭州出发的话,先到上海,上海到嵊泗快艇自由行(车船联票):从上海版南浦大桥下南浦客运站乘大巴权,先经气势宏伟的东海大桥开到小洋山港(国际大港),再从小洋山码头坐快艇到嵊泗,全程2个小时50分钟可以抵达嵊泗。嵊泗码头有车直接到菜园镇。
❽ 新会一中的校情校史
新会一中,是许多新会学子向往的地方。它从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走来,是新会普通中学的起始,又是新会中学教育当之无愧的翘楚。其创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根深叶茂,并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它的办学历史虽曲折艰难,却光辉灿烂。
办学百年 根深叶茂
“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会城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气的新会人民得风气之先,创办了官立新会中学堂。官立新会中学堂不但开创新会普通中学教育的先河,同时也见证了新会一中百多年来艰难曲折的办学历程。
官立新会中学堂实际是从清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就开始筹办。时任新会知县的陈伯侯奉命筹办新式学堂,于孔庙明伦堂召集邑中士绅商讨兴办中、小学堂的事宜。由于师资缺乏,先办“初级师范”,学制二年,不久之后办“中学堂”,谭镳为堂长,学制五年。
辛亥革命之后,官立新会中学堂改称“县立新会中学”,谭为校长,学制四年,并停招师范班。至1921年,由于省教育厅通令改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于是改称“新会县立初级中学”,并设教导主任、训育主任、总务主任各一人,开始招收春、秋季学生。1924年,执掌校政20年的谭镳逝世;是年同时招收女生,但男、女生同届不同班。
至1931年3月,江门市政局奉命裁撤,江门重归新会管辖,县长沈秉强将江门市立中学易名“新会县立第二中学”,而“新会县立初级中学”则更名为“新会县立第一中学”。至1937年暑期,新会师范学校将普中的高一班、高二班移交新会一中继办,成为新会一中办高中之始。
据了解,清末办中学堂的校舍是以孔庙考棚(孔庙右邻)的房屋为校舍。大的五六间作课室,小的几十间作学生宿舍。1926-1927年间,由于体育场狭小,拆乡贤祠扩大体育场地,填池塘作校园。后来由于学生人数和班级增多,最后除大成殿外,孔庙及学宫全部作为校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春,新会沦陷,新会一中迁往双水上凌冲谭氏宗祠,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重新迁回会城。这时,孔庙已被日伪政权拆毁,仅余大成殿、奎星阁、尊经阁几座残破建筑物,因而校址改在新会书院,至今不变。
新中国成立后,新会一中历经时代风雨洗礼,教育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1958年被定为佛山地区重点中学,1960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1978年再度由省政府定为县市重点中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持续发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又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2007年11月,新会一中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成为我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新会一中已成为享誉五邑、全省知名的学校。
兴学育才 不拘一格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源远流长的冈州文化滋养下,新会一中栉风沐雨、自强不息,虽三迁其址、十一次易名,爱校报国、兴学育才之风仍代代相传。
“母校由首任校长谭镳执掌以来,校规严格,请的教师多是留过洋的人才或香港留学生。我读二、三年级时的第二任校长谈海,就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于1924年考入当时新会县立初级中学、迄今仍健在的新会一中校友余雅望回忆说,由于注重师资、尊师重教,新会一中在建校初期就有良好的起步基础。如在1921年间,曾聘请留日归来的理化生物教师林卓南。林老师讲课时,常常引入唯物史观学说,结合学科讲解,使学生获得新思想、新观点。
从人力、物力上来说,新会一直是新会的最高学府。“南华诸县新会为名城,新会诸校我校高程。”这是抗战前新会一中校歌开头的两句歌词,由此也可看出当时新会一中人的自豪之情。知情校友说,在抗战前,新会一中在教学中,不但注重文化知识的培育,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1935年秋入读新会一中的黎永泉在《会城沦陷前夕的新会一中》一文中回忆说,当时校内有所谓“童子军”组织,培养学生“智”、“仁”、“勇”的品格,有急救护理、野外生活、打绳结等各方面的学习。有一次,学校还组织学生到江门篁庄野餐露营,晚上有篝火晚会及劫营、守营等实地训练活动,有声有色。此外,每天下午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为课外活动,举办球类、田径、歌咏、猜谜、故事等文体活动。在每天中午贴出一张表格,任人自由填报,届时有专门教师负责支持活动。
新会作家明明是新会一中当年的“七三届”。他回忆说,“七三届”处在“文革”后期,学校(当时叫会城中学)已逐渐回复正常教学秩序,因为没有高考任务,学习并不紧张,作业基本可在学校里完成,所以不少学生从来不用把书包背回家中或者说是根本没有书包。正由于课业轻松,学生有大量课余时间,可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说起来,‘七三届’并没有培养出多少大官员、大老板,却培养出了好几个文学艺术爱好者。”明明说,当时这一届有一群爱画画的同学,形成了一个沙龙式的小圈子,如甄锦标、吴明耀、陈向京、杨小明、李卓见和他自己等。这些人后来均在文艺领域成就了一番事业。
【光耀校史】
那些人,那些事
新会一中百年办学历程,不但汇集了大量文化深厚、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如谭镳、施见三、林卓南等人,也同时培育了数之不尽的人才,当中不乏像地质学家陈国达院士、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王坚等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卓越,彪炳史册。
谭镳:新会一中首任校长
谭镳,(1863-1924年),字康斋,号仲鸾,广东新会环城南坦乡人。身为新会一中首任校长的他是新会当时有名的教育家。此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梁启超的表兄。
谭镳一生思想进步,青年时中秀才,与表弟梁启超赴广州学海堂攻读。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已丑恩科乡试第九名举人。后入康有为开设的万木草堂就读,受到康有为提倡的“今文学”和变法图强思想的影响。此后,他参与了康、梁发动的“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活动。变法失败,他南下归乡,决意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清廷被迫施行改革学制,废科举、兴学堂。新会创办初级师范学堂,委派谭镳为监督,主要是培养师资。不久,又创办新会官立中学堂,为新会第一间最高学府,谭镳被委派兼任堂长(监督)。民国成立,改革学制,1912年新会官立中学堂改称县立中学校,监督改称校长。他一直任至1924年捐馆。
谭镳的治教特点鲜明,校规严格,极重教师素质。民国初期,中学师资缺乏,谭镳不惜高薪聘请留学生任外语和理科教师,如英语科教师聘自香港书院或曾经留美的港籍人士。谭镳在担任学堂监督初年,还编辑《新会乡土志》,聘黎昀、林灿予协助编辑,施雨崖等22人为调查员。全书按部颁例目,分15篇,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书。1924年谭镳病逝,终年62岁,其门人筑纪念台于县中学校园左侧之马山,刻石留念。
陈国达:“地洼学说之父”
1912年1月22日,陈国达出生于新会南郊天马乡五福里一个贫苦的南洋归侨家庭。1925年春,在姐姐的资助下,13岁的陈国达考入了新会县第一中学,读书非常勤奋,成绩优异。在初中期间,对陈国达影响最大的的就是博物学。他还对地质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喜欢野外考察的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与同学们翻爬新会的山山水水。在大学时期,他的毕业论文也以此为题,写出了《广东新会地质试勘》一文。
陈国达终生致力于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于1956年创立关于地壳演化规律的活化构造新理论“地洼学说”,突破了美国学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学说。“地洼学说”被称为是决定当代地质学发展的新学说之一,它的诞生也被列入世界科技史大事年史。1990年,国家矿床成因协会理事会决定在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中设立构造岩浆活化(地洼)学组,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创立的学说命名的国际学术组织。
陈国达被誉为“地洼学说之父”。他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洼学会理事长、国际地洼学组大大,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与地质之父李四光并称为“南陈北李”。
王坚: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
王坚,原名王桂琴,生于1933年,是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飞行教官、飞行中队长。在抗美援朝中,曾出色地完成飞行任务。1952年接受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接见。
梁宗岱:爱国诗人
梁宗岱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爱国反帝的诗人、翻译家、教授、制药专家。解放前曾任北大、清华大学等名校教授。解放后历任中山大学、广州外语学院西语系教授兼院学术委员。梁宗岱精通法文和英文,并通晓德文和意大利文,擅长翻译诗作,对欧洲文学有深湛的研究。著有诗集《晚祷》、词集《芦笛风》等,翻译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浮士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