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编目时效
1. 本人急求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讲解
视频没有,图书有,把书买到自己看。
书名: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使用手册(第4版)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16236
页码:510 页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出版日:1999年08月
中文:
定价:39.00元
--------------------------------------------------------------------------------
内容简介
为使《中图法》新老用户正确掌握这部分类法,进行文献分类标引工作,《中图法》编委会在原第三版使用手册的基础上,编写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使用手册》一书。《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使用手册》内容包括:《中图法》的编制理论和技术;同类书排列、文献改编问题;《中图法》版本及系列工具书介绍。另有附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使用手册》重点增加了《中图法》第四版新增内容、类目结构变化较大部分的说明,同时对第三版使用手册中阐述过于简略的内容进行了补充。《中图法》编委会具有对《中图法》一书使用解释的权威性,同时本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
--------------------------------------------------------------------------------
作者简介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中图法》简史
第二节《中图法》第三版修订概要
第二章《中图法》的编制理论与编制技术
第一节编制原则
第二节基本序列
第三节基本大类
第四节体系与结构
第五节类目的划分与排列
第六节类目关系及其显示
第七节类目注释
第八节各学科门类的编制结构
第九节分类法编制中的若干问题的处理
第十节类目涵义的划分与辨识
第十一节《中图法》的修订
第三章《中图法》标记符号的编制与使用
第一节标记符号
第二节编号制度
第三节配号方法
第四章《中图法》的组配技术及应用
第一节通用复分表
第二节专类复分表
第三节类目之间的仿分
第四节《中图法》中“0”的使用问题
第五节冒号组配技术与应用
第五章文献分类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文献分类的质量管理
第二节《中图法》版本的选用和使用本的制定
第三节文献分类工作程序
第四节文献分类基本规则
第五节各种主题形式文献的分类规则
第六节各种出版形式、编制体例文献的分类规则
第七节综合性科学与综合性知识文献的分类方法
第八节新学科、新主题文献的分类方法
第六章《中图法》各大类的分类方法
第一节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
第二节B哲学、宗教
第三节C社会科学总论
第四节D政治、法律
第五节E军事
第六节F经济
第七节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第八节H语言、文字
第九节I文学
第十节J艺术
第十一节K历史、地理
第十二节N自然科学总论
第十三节O数理科学和化学
第十四节P天文学、地球科学
第十五节Q生物科学
第十六节R医药、卫生
第十七节S农业科学
第十八节T工业技术
第十九节1B一般工业技术
第二十节TD矿业工程
第二十一节TE石油、天然气工业
第二十二节TF冶金工业
第二十三节TG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第二十四节TH机械、仪表工业
第二十五节TJ武器工业
第二十六节TK能源与动力工程
第二十七节TL原子能技术
第二十八节TM电工技术
第二十九节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第三十节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第三十一节TQ化学工业
第三十二节TS轻工业、手工业
第三十三节TU建筑科学
第三十四节TV水利工程
第三十五节U交通运输
第三十六节V航空、航天
第三十七节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第三十八节Z综合性图书
第七章《中图法》用于机读数据的标引
第一节 机读数据标引与用于排架及编制手工检索工具标引的差异
第二节机读数据分类标引规则
第三节机读数据的检索
第八章 同类书的区分与书次号的编制
第九章更换分类法及文献改编问题
第十章《中图法》的系列版本及辅助工具书
附录
--------------------------------------------------------------------------------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
作 者: 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
出 版 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 版 次: 2
书 号: 978-7-5013-2758-4 装 帧: 平装
图书开本: 16开 页 数: 432页
印 次: 1
定价:90.00元
内容简介本书根据《国际标准著录规则》(ISBD)和《英美编目条例》(AACR)的最新版本,并适应中国文献编目工作的需要,对原《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进行了修订。在具体项目修改中,对规定信息源、版本信息选取、特殊文献著录对象的确立、分析著录的不同类型等著录项目进行了修改;同时,对电子资源、连续性资源、测绘制图资料等章节做了补充与修改。特别是标目法部分,在内容、章节、机构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大量样例,使内容更加充实。
--------------------------------------------------------------------------------
目录第一部分 著录法(1)
第一章 总则(3)
第二章 普通图书(27)
第三章 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标准文献(52)
第四章 古籍(73)
第五章 拓片(93)
第六章 测绘制图资料(108)
第七章 乐谱(136)
第八章 录音资料(154)
第九章 影像资料(181)
第十章 静画资料(205)
第十一章 连续性资源(219)
第十二章 缩微文献(263)
第十三章 电子资源(281)
第十四章 手稿(303)
第十五章 综合著录与分析著录(314)
第二部分 目标法(329)
第二十一章 总则(331)
第二十二章 个人名称标目(333)
第二十三章 团体/会议名称标目(351)
第二十四章 题名标目(369)
第二十五章 参照(377)
附录1 著录样例(385)
附录2 中国历史朝代规范简称(413)
附录3 中国各少数民族规范名称表(414)
附录4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名称表(415)
附录5 主要名词术语(421)
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这两本书都要好多字啊
能看完的,如果是看第四版简本的话可以的,就看自己的悟性了,能不能记住,中国文献编目规则ISBN号是7501327580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 7501316031 (第五版)
9787501343935
3. 找人写论文 知识管理系统方面的 追加100分
对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探讨
1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必要性
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一般地讲,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既有自然的工具属性,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近似地认为,管理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它既包括管理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成功的管理创新实质上是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两方面创新的综合体现和必然结果。对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可以从对管理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探讨。从需求方面看,首先,管理薄弱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不到40%,管理水平高低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1995年与1985年比较,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中,上升的占50.9%。管理约束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次,新的经济格局和市场环境要求国有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同时,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已经导致了结构性的买方市场的形成。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和历史包袱更使其在竞争中处境不妙。提高管理水平是国有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从供给方面看。首先,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出台,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其次,现代科技的进步既对管理创新带来了需求上的压力,如技术的进步使得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对管理的需求和依赖,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管理方法成为可能,如CIMS、EBP、MIS等等,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对产出的贡献率。
2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基本途径
2.1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
各种管理组织、制度和管理行为都不过是管理者思想的外在表现。据资料,我国现阶段仍有不少企业家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不熟悉甚至还不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不理解现代企业制度,有的企业家不赞成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认为设董事会是使经理多了一个“婆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仍不重视市场问题,不认真调查分析市场状况。很多企业家不熟悉、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大力在国有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来开阔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2.2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
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设计管理组织,改变传统的单一行政式职能型组织结构,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十分繁多,而且也不合理,非生产性组织(如党工团和后勤服务部门)占了企业相当多的编制和人员,同时,真正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机构和人员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编制限制也很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就需要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引入如矩阵制、事业部制等新的组织设计模式。
2.3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问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我国企业推行CIMS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CIMS是建立在现代管理模式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系统。它带来的典型管理模式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 II)、准时生产模式(JIT)、按类个别生产模式(OKP)、优化生产技术(OPT)、精良生产方式(LP)、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模式等。尤其近10年来,在我国20多个省市、10多个行业的200多家企业开展了CIMS应用示范工程,其中国有企业超过半数。CIMS应用示范工程10多年的实践证明,它不仅给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而且改变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和经营思想,促进了企业管理的高度集约化和信息的共享。
2.4要重视企业主要经营者在管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改进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者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具有创新精神的熊彼特意义上的国企经营者,对于管理创新的推进,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反之,就会阻碍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我国现阶段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不但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训练,也缺少管理实践,因此,这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素质的高低不一。面对国有企业全面走向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国企的管理岗位,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上新的高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2.5还要大力夯实国有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管理技术和方法工具创新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障
基础管理包括企业内部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基本流程的规定、基本信息资料的储备传送以及管理队伍的建立等等。只有搞好了基础管理,理顺了内部基本的生产协作关系,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否则,管理创新只会适得其反,使得企业更为混乱无序。比如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上,就需要很高的基础管理水平。据一份调查显示,我国企业实施企业管理软件的条件参差不齐,大多数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还较低,处于国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我国大多数企业完整实施ERP的条件并不成熟。此外,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动态管理,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抓基础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创造适应自身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效益稳步上升。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内容摘要:协同商务是一种基于信息和知识共享,在价值链上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企业合作伙伴间的商业战略。本文针对当前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协同商务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作用,提出了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原则,并探讨了系统实施的手段。
关键词:协同商务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系统
美国IBM公司曾就电子商务提出了著名的“3C”理论,其中第三个“C”—Collaboration,即“协同”,意谓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条件在一起工作。现代商业环境中客户需求的多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从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真实需求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企业间的合作要求相互了解,需要相关的知识共享。由于知识管理系统仅仅局限在企业单个组织内部,缺乏与外界的有效对接,无法满足协同商务环境下的动态的、跨组织的、跨地区的、跨国界的知识共享需求。
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基础阶段、功能阶段、集成阶段和协同阶段。在基础阶段是借助简单的网站来发布产品信息;在功能阶段则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网上交易系统和物流系统来实现基本的电子商务功能;在集成阶段则将电子商务的各个因素有效地集成起来,大力提高电子商务的运作效率;而在协同阶段,应使企业进一步完善各种应用系统的集成,实现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并且通过全面的知识管理,实现与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很好地协同工作。因此,协同商务不仅代表了电子商务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还将大大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的向前发展。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及其面临的问题
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指通过对各种知识连续管理的过程,以满足现有和未来创新的需要,确定和利用已有以及将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知识型企业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以获取潜在的巨大效益。
知识管理系统(KM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依托平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KMS是指支持企业对知识链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软件系统,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工具,亦是企业进行知识沉淀和处理的平台,可看作是广义KMS的技术子系统;广义的KMS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是从企业整体的各方面、各层次因素来考虑对知识管理的支持,是由知识管理主体、客体(知识)、知识过程、软件工具(狭义的KMS)和企业内部环境(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和激励机制等)组成的有机系统。
目前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知识量的急剧膨胀。大多数企业所处理的知识处于迅速膨胀的状态,几乎呈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使得企业管理人员难以消化和无所适从;“知识孤岛”问题。由于企业使用各种不同的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系统间的相互独立性加大了企业进行整体知识管理的难度这些知识缺乏相互连接的传递渠道,成为知识孤岛;知识的“隐性”问题。对企业而言,能够使用某种形式编码而实际存储在知识库中的知识,如科学技术、专利发明等能形成文档的知识只占10%左右,而其它的90%都是难以用编码形式存取的非结构化的“隐性”知识,需要员工之间的直接交流和共享;知识的个性化问题。董事会、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合作伙伴等都是企业中知识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但他们的知识角度和关注重点是不一样的。要求从知识的内容、频率、结构、安全、存取、集成等各个方面都能满足不同类型人员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这对于现行的知识管理系统来讲,将是难以适应的。
协同商务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
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9年提出了协同商务的概念,在阐述其基本思想时指出,协同商务是一种激励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价值链上合作伙伴的商业战略,它主要是通过对于商业周期所有阶段的信息共享来实现,其目标是在满足不断增长的顾客需求的同时来增强其获利能力。价值利益的所有成员通过将他们的核心的竞争优势组合起来创造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来获取利润,这些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将比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大得多。
协同商务的含义十分宽泛,它包括企业内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如供应商、合作伙伴、分销商、服务提供商、客户等的业务往来。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协同,都可视为协同商务的一部分。可将协同商务分为设计协同商务、促销与销售(Market/Selling)协同商务、采购(Buying)协同商务、规划与预测(Planning/Forecasting)协同商务等四大领域。因此,协同商务不只是销售链和供应链的厂商的内外电子化与流程整合,更包括设计与规划等不同层面的活动。
协同商务系统要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提供有效支持,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如何把企业中不同部门和各级员工所拥有的大量信息和知识,按不同信息源与知识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匹配对象,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恰当的需要者,实现信息流与知识流的有序化;如何使员工根据其商务活动环节的需要,能够迅速有效地从形形色色的知识资源中寻找到其所需的知识;如何把企业的客户与合作伙伴集成到企业的网络资源中来,以最简单的方式向内部和外部提供信息和知识,实现企业员工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基于商务目的,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与知识交流。
根据以上分析,协同商务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求将企业的所有应用软件和数据集成在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企业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内部员工的知识平台,使企业可以站在比“系统集成”、“应用集成”更高的“知识集成”的层次上,为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方向和思路。如果把企业力量的源泉用“信息→情报→知识→智慧”这个公式来喻示,那么协同商务系统则为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开辟了新的舞台,并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原则
知识管理和协同商务为企业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企业要想提高创新能力,其管理的中心就应转移到对知识资源的最优配置上。而协同商务的精华——集成的知识、开放的门户正是知识管理所需要的。而且协同商务的链式管理思想也为知识的最佳配置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可将产品从其诞生直至销售的过程看成是知识传递和协同的过程,意味着不断的知识创造。可将知识传递和协同的过程与产品的传递过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链条——协同商务链,并以协同商务链为基础,建立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立足于以下协同知识管理需求:知识的获取主要从协同商务链内与链外获取协同商务链整体的成员所需的知识;强调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由于链上各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使得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知识在整个协同商务链中运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创新效率的提高,以及协同商务链整体竞争优势的提高;在知识运用方面强调协同商务成员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知识吸收能力和利用能力的协调,以保证最终产品能在知识上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和优化;支持基于协同商务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包括战略性协同商务链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协同商务链成员间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基于Internet技术的知识库的管理、在成员之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
根据以上分析,系统应能利用先进的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技术,将不同地区的信息与知识集成起来。系统在功能架构上应包括知识文档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作流管理等管理模块。在技术方面应侧重实现:与现有商业过程的无缝集成;基于角色的内容组织;对于最终用户的个性化信息和知识传递。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网络技术建立的一套企业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把企业的产品设计、分析、采购、制造、销售、市场、现场服务和顾客等连成一个全球性的知识网络,使得在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中承担不同角色,使用不同工具,在地理上或供应网络上分布的人员,能够协同地完成产品的开发、制造以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在知识的共享、保密、协调、开放等原则的指导下,系统实施应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一)建立基于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
从知识来源看,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内容应包括链内知识和链外知识两大类。其中链内知识为知识库的主要部分,由供应商、中间商、制造商及分销商企业内部知识库中的部分内容构成。而此部分内容的选择应依据保密—公开—共享的关系原则,保留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知识识别上应根据成员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知识分级标准,对知识分级归类,以知识的机密级别来控制知识的可共享范围。而链外的知识主要是指从Internet中补充一些与市场相关的知识和其他公共知识。
从知识类型看,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构成。显性知识是其主要内容,而隐性知识虽不便于进行文档化处理,但由于其涉及到协同商务链成员的核心能力,应通过BBS论坛、讨论区、视频会议等方式来实现交流。
为了便于知识库的使用,需设计相应的知识地图,充分发挥知识地图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用的导航作用。
(二)分步进行系统实施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可分三个步骤实施: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内容的实施;以工作流管理为核心,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集成在一起,实现管理流水线;以系统的整体应用为核心,将企业内部的所有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
在系统的开发应用过程中,应设立知识主管来具体负责知识管理工作,组织进行商务链上的各种知识的搜集与分析,并监督知识的利用效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将客户、合作伙伴融合到内部的业务运作和知识管理中来。
(三)实现知识管理系统与协同商务管理系统功能的集成应用
为了方便在不同的业务和知识领域内切换、查找和共享知识,系统应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将分类的共享文档管理、BBS和讨论组、工作流管理、网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功能集成在一起,实现用一个平台来集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与协同商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实现充分的知识共享,使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都能通过协同商务系统联系在一起,在知识管理的层次上,实现充分、有效地协同工作。
参考文献:
1.朱立伟等.企业电子商务之协同商务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
2.李春清等.支持知识管理的协同商务解决方案[J].管理信息系统,2001
4. 信息组织、信息描述、文献编目三者有何关系复制党莫来!!!!!!!!!!!!!
组织是框架,描述的是内容,编目是整理,先有构思,然后书写内容,编制目录。
5. 中文和西文编目
新编文献编目(附光盘)
作者:李晓新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月 版次:
ISBN:731002394 页数:318
开本:16开包装:
南开大学本科编目教育的教材,可以学习学习。
6. 怎样查找图书在版编目
近几年来,由于“精品”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新技术的应用,使图书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了新的理念,无论是图书的内容还是装帧都令人耳目一新,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与统一.然而,与之不协调的是,作为国家标准而印在每本图书书名页背面的图书在版编目(英文缩写为CIP)数据的准确度却让人不敢恭维.根据近几年来图书馆利用CIP数据的情况看,该数据中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错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分类标引技术错误,其出错率远远超过了图书分类工作允许的范围.主要表现为主题相似的丛书分类不一致;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不一致;分类标引中总论、专论混淆;分类级别过粗,如该仿分的未仿分,该复分的未复分,该细分的未细分以及多卷书分类标引不一致等等.另一类是排版印刷错误.如在书名、著者、字母和数字等方面的误排和漏排现象.由此可以看出CIP数据作为国家标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出版商出于某种不良目的而有意配上一个错误的数据.以上诸种错误的出现不仅要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纠正,而且还会因为CIP数据更多可访问早行人图书论文网本身的权威性而产生误导,从而影响整个编目工作标准化的实现.
图书在版编目,是根据一定的标准为在出版过程中的图书编制的书目数据,主要包括书名、著者、出版社、出版年、国际标准书号、主题词和分类号等项内容.1990年7月30日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GB12451-90)国家标准,并要求从1991年3月起实施.这对于图书情报界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图书编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了书目信息与图书出版同步传递.
我国每年大约有4万人在从事文献编目工作,有了在版编目数据就可以做到一次编目多次利用,从而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编目效率和经济效益.由于CIP数据的出现,促使出版界和图书馆界都使用相同的著录规则、机读格式、分类标引方法和规范控制方法,CIP数据为各种书目建立起了共同的语言桥梁,使出版社及书店的征订书目和图书馆目录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CIP数据还能推动我国的图书编目工作向国际水平靠拢,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为建立国家书目信息数据库,实现出版、发行和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出版社直接用CIP数据来制定预订书目、国家书目、机读目录等,可以减少许多用于编制新书通报、分发订单和做新书广告等方面的人力物力.CIP数据的介入还提高了我国国家书目收录文献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增强了国家书目控制的功能.
图书在版编目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而维护CIP数据的权威性则是出版发行和图书馆界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