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姜为什么要存到来年卖

生姜的价格每一年都在变化,而且浮动很高。在前几年,一斤生姜最贵可以卖到10块钱以上,很多人抱怨说现在连姜都吃不起了,农民也借此赚了不少。但是当生姜的价格比价低的时候,一斤生姜的价格也就只有五毛钱,赚的利润也不太多。

但是现在生姜的价格比较均匀,大概是一斤一块两毛钱左右,这个价格就目前的市场来看是农民跟小贩都能接受的,如果再高一点小贩就不乐意了。

⑵ 2002年生姜的价格是多少

生姜是个好东西,暖性,温补,驱寒排湿气对身体很有好处,建议多吃,但是晚上不要吃生姜,生姜一年一个价,至于2002年的生姜价是5元一斤。

⑶ 2010年生姜价格

啊,我认为是这样的
09年价格太好,10年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价格自然下降。
09年价格高是受产量低,气温低,甲流病,辛辣产品及蔬菜价格的影响。
预计10年的价格会在1.5-2元左右。

昌邑姜农

10年在新姜收获以前决定价格的因素只有2个,一是供求关系,二是其它不可测流行型疾病。
个人估计新姜收获前价格会在3-4元间,新姜收获后在1.5-2元间。

⑷ 生姜目前的栽培及经济效益情况如何

生姜为重要经济作物,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受就地生产、就近供应产销方式的限制,流通渠道不够通畅,因而种植面积较小,发展较缓慢,除了少数生姜集中产区以外,多为小面积零星种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南方或北方,生姜种植面积均迅速扩大,以山东安丘市为例:1985年种植面积为700公顷,1997年已发展到5337公顷左右,其总收入约占全市总收入的40%,生姜生产已成为该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并涌现出一大批生姜生产专业户和专业村,开始由零星栽培向规模化发展。
从近代生姜发展情况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前,由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生姜生产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姜的生产不断发展,生产水平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生姜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在种植业结构中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农民致富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山东省莱芜市,1949年全县种植面积不足80公顷,新中国成立后,生姜生产有了新的变化。1960年在莱芜召开全国八省二市姜、葱、蒜生产规划会议上,将莱芜姜列为全国名贵产品,对莱芜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20世纪50~70年代,常年保持在300公顷,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生姜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栽培面积迅速扩大,1982年发展到750公顷,1985年种植面积达2000公顷左右,1997年已发展到7000公顷以上。现在生姜生产已经成为当地种植业中商品率高、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一个优势产业。目前莱芜市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品姜生产基地,远销国内外。据初步调查统计,山东生姜种植总面积约为2.5万~3.0万公顷。
近年来,随着科技成果的迅速推广普及,生姜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单产也显著增加。山东省各姜区,20世纪70~80年代,一般每667米2中产田产量在2000千克左右,2500~3000千克即为高产水平,还有相当数量的低产田,产量每667米2仅有1000~1500千克,到90年代中期,采用地膜覆盖,小拱棚和大拱棚栽培,以及立体种植、间作套种等一系列综合高产技术措施,大大延长了生姜的生长期,充分利用了时间、空间和地力,因而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现一般中产田产量约在2200~2500千克。每667米2产量在3500~4000千克的高产田也屡见不鲜,小面积的高产田,甚至可在5000千克以上。由于经济效益显著,当前种植生姜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生姜不仅以调味品在国内销售,其加工产品如脱水姜片、鲜姜块、酸姜芽、软化姜芽等也大量出口日本、美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
种生姜的经济效益很高,过去应有“千畦姜韭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记载。从最近几年生姜的价格上看,一般都维持在5~15元/千克,2004年的生姜价格就达到了15元/千克,个别地区的价格甚至还超过15元/千克。由于生姜的产量较高,一般每667米2产量都能达到3000千克以上,现在姜农靠种植生姜致富不乏其人。

⑸ 上一次生姜涨是哪一年

上一次生姜涨价是2016年,生姜价格较高。

⑹ 生姜的市场行情及价值

11月6日山东安丘生姜价格
安丘黑埠子:
面姜、大姜:
泥姜:6.00-6.50元/斤(一般)。版
泥姜:7.00元/斤左右权(优质)。
14年鲜姜:2.00元/斤左右(一般)。
14年鲜姜:2.20元/斤左右(优质)。

安丘黑埠子:
面姜、大姜:
泥姜:6.00-6.50元/斤(一般)。
泥姜:7.00元/斤(优质)。
14年鲜姜:
泥姜:1.90-2.00元/斤(一般)。
泥姜:2.10-2.20元/斤(优质)。
姜母:0.70-0.80元/斤(一般)。
姜母:1.10元/斤左右(优质)。

安丘新安街道:
面姜、大姜:
泥姜:6.00-6.50元/斤(一般姜)。
泥姜:7.00元/斤左右(好品质姜)。
14年鲜姜:1.80元/斤左右。
姜母:0.70元/斤左右。

⑺ 生姜在中国有多长的栽培历史

中国自古栽培生姜,从考古遗存来看,湖北江陵战国墓葬中有完整的出土姜块,表明战国时代已用姜作为陪葬品,说明2560年以前生姜就已经广泛栽培了。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葬(西汉初期)中,也有出土的姜,均表明姜的栽培历史较早,另从古籍史料来看,《论语》中有“不撤姜食”之句。《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有“女贽,不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的记载,贽为古时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修,锻脯加姜、桂曰修。《左传》是与孔子同时代(春秋末期)的作品,可见在春秋时代,姜不仅作调味品供食用,而且还作为馈赠佳品,赠送尊长。
战国以后,有关姜的记载就更多了,西汉司马迁著《史记·货殖传》有“江南出柟、梓、姜、桂……”以及“千畦姜韭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记载,这一方面表明,早在公元前1世纪以前,姜已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另一方面,也记述了当时姜的经济价值,若某人种一千畦姜,该人就可相当于一个具有千户农民为其交租的侯爵,可见西汉时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了。此后,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姜的整地、播种、遮荫及收获等栽培技术,都做了详细的记载,而且提出“中国土不宜姜,仅可存活,势不滋息”的见解,认为在中原地区不宜种姜,如种姜则生长不好,仅能存活而已。实际上中原地区并非不宜种姜,只要根据姜的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科学管理,也是易于栽培并获得成功的。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中记有“玄扈先生曰:今北土种之甚滋息,奚云不宜也。”意即在北方种姜,不仅可以存活,而且生长甚好,用事实反驳了贾思勰“风土不宜”的见解。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时,杭州设有“姜行”,出售生姜、姜芽、新姜,表明南宋时已出现专门销售生姜产品的商行,生姜的销售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据元朝《王祯农书》记载“姜宜耕熟肥地,三月种之,以蚕沙或腐草灰粪覆盖,每垅阔三尺,便于浇水,待发芽后又揠去老姜。上作矮棚蔽日,八月收取,九、十月宜作深窖,以糠秕合埋暖处,免至冻损,以为来年之种……”对姜的土壤选择、栽培季节、技术措施以及贮藏方法和留种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表明到元朝时,姜的种植水平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在我国,从姜的栽培历史和分布情况来看,自古盛产南方。据古籍文献记载,秦《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记有“和之美者,蜀郡杨朴之姜。”(杨朴为四川地名)。表明杨朴姜在当时就已成为美味佳蔬了。《史记·货殖传》中有“江南出姜桂”、“蜀亦沃野,地饶姜”。西汉《别录》说“姜生犍为(四川)山谷及荆州、扬州”。上述地区都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到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认为黄河流域不宜种姜,可见姜仍主要产于南方。北宋苏颂曰“姜以汉、温、池州者为佳”。(汉州即四川成都,温州在浙江,池州即今皖南贵池)。此处所举的产姜闻名之州,都是南方地区。到了元朝,《王祯农书》说,“姜可以槽食,可以代蔬,也可以作药,今北方用之颇广”。由此反映出北方种姜已稍有发展,但种植尚不普遍。至明代时,各府州县地方志中,仅有少数物产卷中有姜的记载,说明明代后期,姜才开始向北方扩大栽培。清代北方则普遍开始种植生姜,如乾隆年间安徽霍山县曾种过姜。山东兖州府宁阳县原来所需生姜,主要贩自南方,道光末年有人开始引种试种。到了光绪年间,其所产生姜产品,不仅可以自给,而且可以供应邻近各县。同时兖州府峄县农民,此时也已种姜,其产品与大白菜一起运销江淮,不仅进行生姜产品的异地交流,更为主要的在于获取颇丰利润。另据山东省《莱芜县志》记载,清朝宣统纪元已把姜作为课税对象,可见当时姜的栽培已相当发达。
陈树平认为,姜的种植自南方向北方发展与其本身的经济价值有关。自古以来,姜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直到近代仍有“姜千畦,藕千陂,利亦比万金之家”的比喻,说明种姜是有很好经济效益的农业经营。只要种姜能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就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