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茂集团创始人是谁

世茂,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国际化企业集群。现已经发展成为以“世茂房地产” 及“世茂股份”两家控股上市公司为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世茂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界领袖企业之一。 二十多年前,世茂进军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在发展历程中,致力于不断提升人居品质和居住品位,为城市的形象增添更多光彩。 同时,世茂始终以创新、前瞻的地产开发思维,以“成就城市梦想”为己任,实践“城市经营者”的理想,投身于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大业。不仅如此,公司更是放眼全球,融汇欧亚文化,把“全球销售理念”应用于房地产行业,将地产精品推向世界。在弘扬民族经典文化的同时,也为项目当地引进国际资金,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 正是这种一如既往的追求和责任,让世茂峥嵘业界数十载,在生态住宅、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多个领域取得瞩目成就,并成为中国房地产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翘楚。 将每一寸土地的价值都发挥到极善尽美; 以点石成金的手笔,赋予土地以生命的灵感; 让每一作品都成为中国走向国际的地标与名片! 世茂房地产 世茂房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世茂房地产」或本「公司」,连同附属公司统称“集团”;股份代号:813)于2006月7月5 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 集团业务重点为在中国大陆经济发达或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发展大型及高素质的综合房地产项目,包括住宅、酒店、零售及商用物业。集团在大陆正在开发的项目逾50个,分布于几十个大、中城市。[1] 本着“缔造生活品位”的理念,企业在中国大陆首创了房地产“滨江模式”,将景观、亲水、园林和建筑等各种元素融合进了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不仅在人居环境、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之间架起了一条条人性的桥梁,也在描绘高雅的栖居艺术的同时创造了一个个地产精品。目前,世茂正在开发的六十多个项目,分布于中国近四十个大中城市。 据世茂[2]地产2011年公布业绩显示,公司未能完成2011年合约销售目标,世茂地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调整与转型的压力。2011年初,世茂房地产制定了360亿元的合同销售金额目标,然而截至年底仅完成307亿元,公司净负债率则由此前一年的67.9%骤升至81.7%。 有鉴于此,在制定2012年全年目标时,世茂地产显然更为审慎。世茂房地产助理总裁兼营销公司总经理蔡雪梅透露,2012年世茂地产的销售目标为350亿元,而在公司年度业绩公告中,世茂房地产则明确表示,公司将把战略重心向刚性自住需求为主流的二三线城市转移,加速周转。 根据战略中心的转移,世茂地产业绩业绩不俗。2012年第一季度,针对刚需型及改善性产品的市场需求,世茂房地产以快速、灵活的产品推盘和供货策略调整,贴近年轻客群的个性化需求,苏沪区的昆山世茂蝶湖湾、昆山世茂东壹号等项目在一季度均有出色的业绩表现。而晋江世茂御龙湾则凭借差异化产品,从250平米到700平米的联排、双排别墅及精装平层别墅等多款产品持续热销,创造了单季单盘签约超10亿元的佳绩。 由此可见,世茂地产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策略,在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下依然创早辉煌成就。世茂房地产在2012年将在长三角一带继续发力,力争持续、更好的市场表现。 世茂股份 世茂股份(600823 SH)是世茂集团布局生态住宅、商业地产及旅游地产的三大业务板块之一,始终以"缔造精致商业"为己任,致力于商业地产的专业化销售和经营。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和努力,公司现已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的龙头企业。 世茂股份作为世茂集团地产、酒店、商业“三驾马车”之一,始终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为己任,致力于商业地产的专业化销售和经营,打造高标准的商业综合体。作为国内商业地产的龙头企业之一,我们将客户的需求、股东的收益、优秀人才的培育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永恒追求的目标,方得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乘风破浪,阔步前行。 从主营业务来看,世茂股份是一家融商业地产开发、运营、百货和影院等多个业务板块于一体的商业地产上市公司。我们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并因地制宜地打造满足不同城市市场需求的商业综合体。如今,公司在全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区域的约20个大中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沈阳、青岛、徐州、南京、常熟、常州、苏州、昆山、芜湖、嘉兴、绍兴、厦门、杭州、武汉、大连、无锡和济南等)开发、经营或持有20余个项目,且包含商业、办公楼、大卖场、商场、SOHO、步行街、展销中心、街铺、百货和影院等多种业态,并与近4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截止到2009年底,公司拥有规划建筑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位居国内上市商业地产公司中土地储备量首位。 目前,商业地产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世茂股份依据庞大的土地储备量、低廉的土地成本、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强势的商业战略合作伙伴,为公司未来业务规模开发和经营业绩提升赢得了更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3] 现任世茂股份公司总裁:许薇薇 许薇薇女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麦格里大学商业系会计专业,具有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资格,现任本公司第六届董事会副董事长、公司总裁、北京世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历任世茂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副大大、上海世茂建设有限公司董事、福州世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委员。 编辑本段世茂动态 2012年上半年,世茂房地产销售额达225.2亿,已完成全年目标75%。上半年世茂集团快速扩张,斥资400亿武汉投建国内最大主题公园“世茂嘉年华”,并于2015年开园;洲际酒店签约进驻绍兴世茂天际中心。
世茂创始人 许荣茂(太平绅士),世茂集团创始人,世茂房地产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大大,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届董事会董事长。澳洲南澳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许先生,以睿智、理性与沉稳,纵横捭阖于宏大事业中的成功企业家。他在物业发展、物业投资及酒店经营业务方面拥有20多年经验,主要负责本集团的整体策略规划和业务管理。由他创办的世茂集团,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战略步伐,积极投身于中国的城市运营和城市化进程,大力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在生态住宅、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和产业集群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骄人业绩,业已成为中国房地产界领袖企业之一。 许荣茂先生真正让人敬重的不仅是他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对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多年来,许先生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创建百家“世茂爱心医院”援助偏远地区改善当地医疗条件,设立香港“新家园协会”协助新来港人士解决文化差异、居住等适应问题,发起成立了抗击艾滋病的民间力量“中华红丝带基金会”等,通过一系列影响力大、受益面广的公益慈善义举,他和世茂集团为成千上万个家庭和个人带去了梦想和希望。 1997年,许荣茂先生被授予“太平绅士”称号,以此表彰其对社会的卓越贡献。2011年7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为表彰对香港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士,授予许荣茂太平绅士香港至高荣誉——金紫荆星章。 主要社会职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大大 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侨商联合会荣誉会长 世界华商联合促进会会长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房地产商会副会长 中华红丝带基金执行理事长 上海市侨商会会长 上海市福建商会会长 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房地产商会荣誉会长 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荣誉会长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 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中国反独促统大会名誉大大 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会长 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会长 香港友好协进会永远名誉会长 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副董事长 编辑本段发展战略 经过多年发展和探索,世茂构建了以生态住宅、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和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四驾马车”发展战略。 作为城市营运商,世茂通过实施稳固长三角,发展中西部、东北、环渤海湾、珠江和海西,积极布局东南、华南版图的开发战略,为更多的城市留下了新的名片,在描绘高雅栖居艺术的同时,缔造一个又一个地产奇迹。 根据“核心区域发展”战略,世茂将一如既往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到中国经济发达或极具发展前景的经济圈。世茂的进取之路从矢志打造城市地标,向着升华城市、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模式锐意进取。 编辑本段世茂历程 2000年 2000年,战略性地将投资重点装箱上海,并首创【滨江模式】,代表之作--上海世贸滨江花园,该项目获得第八届【国际花园小区人造类金奖】,并连续四年蝉联上海市住宅销售金额年底排行第一。 2001年 2001年12月,实施多元化产品战略,从精品住宅扩展到高端商业地产,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投资建设浦西第一高楼--上海世贸国际广场 2002年 2002年9月,首推大陆楼盘全球同步营销战略,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等地举行大型房屋推介会。 2002年10月,开创两岸地产交流先河,在台湾台北、高雄和台中举行大陆楼盘大型推介会。 2004年 2004年,积极响应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号召,进入东北市场,先后在哈尔滨、绥芬河、牡丹江等地投资开发大型房地产项目。 2004年7月,成功竞得南京下关宝善地块项目,标志着集团宏伟的长三角战略正是拉开序幕。伺候又大举进军昆山、常熟、绍兴、芜湖、嘉兴、常州、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 编辑本段世茂荣誉 2011年 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综合实力十强 2010年 中国房地产行业年度30强 2010年 再获中国蓝筹地产 2010年 胡润企业社会责任奖 2009年 三获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 2009年 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百强 2008年 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十强 2008年 中国外资房地产企业内地综合实力TOP10首位 2007年 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大奖 2007年 中国外资房地产企业内地综合实力TOP10首位 2007年 亚洲50佳企业 2006年 亚洲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奖 2006年 再获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 2005年 令人尊敬的上海房地产企业 2004年 中国超级品牌-荣誉奖、行业特别奖 2004年 中国城市运营商50强 2004年 精瑞住宅科学技术奖 2004年 中国蓝筹地产 2004年 中国房地产品牌战略创新十强 2003年 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 2002年 上海房地产十大知名房地产企业 2002年 上海房地产关注品牌 编辑本段世茂品牌价值 [4]2012胡润民营品牌榜,世茂以48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二十六;[4] [5]2011胡润品牌榜,世茂以58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七十三;[5] [6]2010胡润品牌榜,世茂以68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五十;[6] [7]2009胡润品牌榜,世茂以13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九十五;[7] [8]2008胡润民营品牌榜,世茂以20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三十六;[8] [9]2007胡润品牌榜,世茂以23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二十三;[9] [10]2006胡润民营品牌榜,世茂以9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二十五……[10] 编辑本段世茂公司荣誉 [11]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中国房地产企业500强榜单出炉,世茂房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排名第9…… 世茂愿景 愿景 成为中国房地产领域的领导者,打造国际一流的综合地产品牌 编辑本段世茂价使命 使命 稳健经营——坚守清晰的战略定位,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基础,实现稳健高效的发展 回报股东——了解股东期望,为股东和合作伙伴创造持续稳定的收益 关怀员工——全方位培养员工专业团队,为他们创造平等阳光的成长环境,促进员工可持续发展,成就自我理想 社会责任—— 创造高品质的社会空间,以真诚的态度信守对社会的承诺,为提升城市区域价值、推动中国城市化建设、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而不懈努力 编辑本段世茂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诚信——诚信经营,循法尚德,踏实稳健,回馈社会。公司在对投资者的保护、对董事会的忠诚以及公开的信息披露等方面充分讲究诚信原则,实现利润的同时,承担对社会、员工、客户和股东的责任,赢得市场的肯定。 协作——团队协作,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高效运作。世茂集团强调团队的力量,对内公司上下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对外积极开展品牌合作,同舟共济。 创新——积极探索,精益求精,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创新是发展之源,世茂集团的峥嵘历程充分证明,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生命力,集团始终不渝地坚持项目、服务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卓越——长远规划,全国布局,追求卓越,永无止境。公司以目前的长三角及环渤海湾区域为核心,业务辐射全国,扩张土地储备,积极开拓全国市场,同时进行多元业态开发,延伸产业链,实现城市地域价值最大化。 编辑本段相关新闻 世茂2012商业物业销售85亿 今年集团销售目标550亿元[12] 世茂房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发布2012年业绩年报。期内营业额为286亿元,较2011年上升10.1%,经营利润下降9.1%至人民币100亿元,世茂称乃由于集中清理库存所致。商业地产方面实现合同签约额人民币85.3亿元,合同签约面积63.9万平方米,较2011年同期增长了68.2%和86.3%。世茂表示,2013年合约销售额目标为人民币550亿元,截至2013年3月25日累计入账合约销售额超过400亿元,其中已包含锁定今年会入账目标的70%。

㈡ 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大事记

2009年由全球领先的财经杂志《巴菲特杂志》、《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和世界
世界权威研究机构——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联合举办“2009年(第六届)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暨“2009中国上市公司金牌董事会”评选中,中国远洋成功入围
新出炉的“2009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榜”,更好地体现了今天的中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中远洋凭借良好的品牌形象成功入围前10强。 2007年1月
CKYH联盟重组地东航线。
中远集运与法国达飞(CMA CGM)将合作新辟一条地西航线(AMX)。
2007年2月
魏家福董事长在「2006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评选颁奖大会」上荣获「推进中国企业信息化杰出人物」奖
中远太平洋获《IR magazine》杂志「最佳投资者关系」奖
2007年3月
中远物流成功完成单件重达1,466吨和1,347吨的两件加氢裂化反应器全程物流服务,刷新重大件货物水陆联合运输及重大件滚装上下船的全国记录
2007年4月
中远物流成功完成俄罗斯「中国国家展」全程物流服务
中国远洋和中远太平洋再次入选福布斯全球2000领先企业榜
中远太平洋与福建省交通运输(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入股福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29%股权合作意向书
2007年5月
中远太平洋获《财资》杂志评选为公司管治优异奖
中远集运签订8艘8,500TEU船舶期租合约
中远集运获《Lloyd's Loading List》杂志2006年度有关航线交货期快奖项
中远物流成功中标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海外物流服务项目
中远物流首次在印度完成超限货物滚卸和公路运输
2007年6月
中国远洋完成A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人民币15,127,195,942.08元
6月26日,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7年7月
中国远洋荣获《环球企业家》「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20强」奖
中国远洋控股股东中远集团荣登《财富》世界500强
中远物流成功操作亚洲最大风电物流项目
亚洲首艘万箱级集装箱船「中远亚洲」轮在韩国命名
2007年8月
中远物流采用最新半浮态滚卸技术成功卸载超重货物
2007年9月
中远太平洋荣获法律界知名杂志《Asian Legal Business》(ALB)所颁发的「香港年度最佳企业法律团队」及「最佳航运企业法律团队」两个大奖。
中远集运与船东Seaspan Corporation签署8艘13,100TEU船舶租约
广州港集团与中国远洋控股的中远太平洋等公司合资经营的广州港南沙港区二期工程建成,而6个集装箱泊位中的最后4个已开始投产
2007年10月
中远物流与拜耳材料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远洋所属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被评为中国物流诚信品牌建设功勋企业
中国远洋被纳入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和A50指数
中国远洋2006年年报荣获2007年ARC杰出奖
中国远洋非公开发行A股全部议案获股东大会高票通过
中远太平洋完成收购苏伊士运河码头20%股权
2007年11月
中远物流成功签约空客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物流服务项目
中远太平洋入股厦门海沧港区码头70%权益
中国远洋被纳入巨潮40指数
CKYH联盟优化亚洲/西北欧航线
魏家福董事长在中国服务贸易大会暨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中国服务贸易协会首任会长
中国远洋位列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全球华商一千排行榜」运输及物流业第一名
2007年12月
中国远洋进入沪深300和中证100等指数
中国远洋入选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的「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股
中远集运签约建造16+4艘4,250TEU集装箱船
中国远洋完成收购中远集团下属主要干散货航运公司股权及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项目 2006年1月中远集运与日本铁路货运(JR货运)合作在中日航线上开展海铁联运。
2006年2月
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被美国《商务周刊》评选为本年度行业领袖人物。
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获选二零零五年中国十大系列英才奖。
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荣获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评选大会首次设立的「中国企业信息化年度人物大奖」。在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排名中,中远集运列第19名。
2006年3月
中国远洋被纳入道琼斯中国海外50指数成份股。
中远集运再次蝉联「远东/加东航线」年度最佳承运人,这是中远集运连续第五次通过投票蝉联这一荣誉称号。
「中远宁波」轮命名暨首航宁波港仪式在宁波北仑港举行。「中远宁波」最大载箱量达9,449标准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设备最先进、航速最快的集装箱船之一。
2006年4月
中远集运荣获长滩港务局首次颁发的环保奖旗(Green Flag) ,以表彰其对港口环保所做的贡献。
中国远洋位列福布斯(亚洲版)全球2,000大企业1,352名。
中远集运「俊河轮」抵达希腊港口比雷埃夫斯,这是中国集装箱船首次直航希腊。
中远物流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签订阿尔及利亚500万吨炼油厂项目物流合同。
中远太平洋连续第二年被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Forbes)评选为二零零六年全球2,000家卓越企业。 中远太平洋与上实基建控股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收购其持有的上海浦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10%股权。
中集集团召开股东大会,通过中集集团股权分置改革方案。
2006年5月
上海中远物流重大件运输公司顺利完成「大连石化进口大件货物滚装卸船」的物流服务,开创了国内行业内6纵列滚卸特大型超重设备运输的先河。
2006年6月
中远集运、川崎、阳明和韩进(CKYH联盟)四方峰会在日本宫崎举行。CKYH联盟各方在峰会上重申,将进一步加强彼此在各领域的合作,为广大客户提供最有竞争力的服务。
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荣获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二零零六年度「杰出管理奖」 (Distinguished CEO Award) 。
中远集运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及所属江南船厂共同签署了订造8艘5,100标准箱集装箱船的协议,8艘船舶将于二零零九年六月至二零一零年六月之间全部交付。
中远集运荣获「二零零六年度《劳氏亚洲航运物流》最佳海运公司」奖。
中远物流荣获「二零零六年度《劳氏亚洲航运物流》最佳第三方物流公司」奖。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公布「二零零六年度中国道路运输企业100强」名单,中远物流名列榜首。
中远太平洋入股天津港欧亚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30%股权,与合资各方共同兴建、经营和管理天津北港池的3个泊位。
中远太平洋入股宁波远东码头有限公司20%股权,与合资各方共同兴建、经营和管理位于宁波北仑港四期及五期的5个泊位。
中远太平洋出售600,082标准箱的海运集装箱(「转售资产」),与买方签订销售协议及管理服务协议,并为该批转售资产提供行政与管理服务。
2006年7月
中国远洋成功入选《环球企业家》「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50强」。
中远集运完成向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收购中远菲律宾有限公司和中远(香港)货运服务有限公司等两家海外网络公司。
中国远洋入选《财富》(中文版)「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位列总排名的第25位和航空航运业公司排名的第1位。
中远希腊号集装箱船命名暨首航比雷埃夫斯港庆祝仪式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举行。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希腊总理卡拉曼利斯出席仪式并致辞。
「中远巴拿马」轮首航巴拿马庆典仪式在巴拿马运河举行,中国远洋副董事长张富生、执行董事总经理陈洪生以及巴拿马总统夫人、第二副总统等政要出席了庆典仪式。
2006年8月
中远太平洋入股泉州港务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71.43%股权,与泉州港务局共同经营和管理位于泉州的6个泊位。
中远物流中标印度Reliance集团石化项目。
中远太平洋与A.P.穆勒-马士基集团签订协议,A.P.穆勒-马士基集团将认购中远太平洋全资附属公司-中远码头(南沙)有限公司(「中远南沙公司」)33.9%股权,中远南沙公司持有广州南沙海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59%股权。
在由上海航运交易所组织实施的「二零零五年国际航运及其辅助企业资信评估工作」中,中远集运被授予「国际班轮运输资质信誉优秀企业(AAA-)」,这是参选的国际班轮公司中唯一一家AAA级企业。
2006年9月
中国远洋二零零五年年报荣获美国纽约知名评奖机构MerComm, Inc.第20届年度ARC 国际年报三项大奖,包括:最佳年报大大报告金奖、最佳年报整体表现银奖和最佳年报封面设计荣誉奖。
中远物流在中国经济时报、中国航务周刊等30余家中国媒体组成的中国物流媒体联盟举办的行业评选活动中,荣获「二零零六至二零零七年度中国物流最具影响力企业」之榜首荣誉。
中远太平洋宣布增资及收购张家港永嘉集装箱码头泊位。
2006年10月
中远物流在「第三届中国物流百强企业」的评比中,连续三年被评选为中国物流百强榜首企业。
中国远洋在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5亿元人民币短期融资券。
2006年11月
中远集运在中国货运行业「第五届中国货运业大奖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船公司的综合服务、中国-美洲航线、中国-欧洲/地中海航线、中国-日本航线(泛亚)及中国-韩国航线5项金奖和中国-东南亚/澳新航线银奖。这是中远集运连续第五次在中国货运业评比中获得多项金奖。
中远物流在中国货运行业「第五届中国货运业大奖颁奖典礼」上的「最佳物流公司」评选中,荣获全部4项评选「综合服务」、「仓储管理」、「流程管理」和「网络覆盖」的第一名。
中国远洋董事会因在企业管治方面的出色表现被香港董事学会授予「二零零六年度杰出董事奖」(上市公司非囱生指数成份股组别),成为首家获得该奖项的H股公司。
中远太平洋董事会被香港董事学会授予「二零零六年度杰出董事奖」(囱生指数成份股组别)。
中远太平洋连续第二年获香港财经杂志《经济一周》评选为「香港杰出企业」。
2006年12月
中国远洋完成向控股股东中远集团收购中远物流51%权益的全部法律手续。
中远太平洋与川崎汽船株式会社、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韩进海运有限公司及EuropeContainer Terminals B.V. 签署备忘录,将共同兴建和经营位于荷兰鹿特丹港Maasvlakte港区的Euromax码头。
中远太平洋获IR Magazine颁发二零零六年度最佳投资者关系优异奖。 2005年3月
中国远洋在北京成立。
2005年4月
中远太平洋与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南沙港二期集装箱码头合资框架协议。
中远集运荣获《货运物流信息》(Cargonews China)颁发的“最佳航运公司(中国贸易)”奖项。
中远集运与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签署4艘世界上最大型集装箱船(10,000标准箱)的建造合同,首艘船将于二零零八年交付使用。
中远太平洋被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Forbes)评选为2005年全球2,000家卓越企业之一。
2005年5月
中远集运获得中国货运行业“第四届中国货运业大奖”评选的2004年最佳船公司金轮奖中的综合服务、中国-美西/美东航线、中国-欧洲航线、中国-韩国航线、内支线(泛亚)等五项金奖;其下属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获得最佳货代公司金奖。
中远太平洋入股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20%股权,该合资公司于8月26日隆重开业。
中远集运获加拿大国际货运代理协会(CIFFA)2005年“远东/加东航线年度最佳承运人”,这是中远集运连续第四年获得这一称号。
2005年6月
中国远洋(HK1919.)正式在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
2005年7月
中国远洋被纳入富时中国指数、富时亚太指数(不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富时环球指数、富时全球新兴市场指数、富时/恒生亚洲耐用品指数、新华富时QDII香港指数。
2005年8月
泛亚公司与重庆东风船舶工业公司签署9艘200标准箱的集装箱船舶建造合同。
中远集运所属11艘集装箱船舶获得美国“21世纪优质船舶”称号。
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于中国船东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再次全票当选中国船东协会会长。
2005年9月
中国远洋被纳入恒生国企指数成份股。
中远太平洋与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等签署协议,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发展宁波港北仑四期集装箱码头七号泊位,中远太平洋持有20%股权。
中远集运和中货总公司共同注资,在深圳成立了华南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整合在华南地区和香港的营销机构。
2005年10月
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获得美国著名的国际海运和贸易组织“国际螺旋桨俱乐部”颁发的“海运成就奖”。这是该组织自1927年成立以来首次向美国以外的航运公司总裁授予此奖。
中远集运、川崎汽船和韩进海运共同开辟华南-中东快航。
中远太平洋获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为“最佳投资者关系之亚洲综合性企业”及“最佳投资者关系之中资企业”。
中远集运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05年12月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开港仪式在洋山深水港一期码头隆重举行,中远集运所属8,204标准箱的“COSCO CHINA”轮参加了洋山港开港仪式。
中远太平洋签署入股上海洋山港二期集装箱码头之合资协议,中远太平洋占10%权益。
中远太平洋签署收购埃及苏伊士运河码头(Suez Canal Container Terminal S.A.E.) 20%股权之协议。
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当选“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中远集运荣获“创建全国交通文明行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㈢ 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的公司其他

德隆神话的华彩乐章,是所谓“产业整合”,其“黄金”时期是1998年至2000年。
虽然投资相当庞杂,被业内戏称为“与国家计委相当”,德隆最主要的产业整合行动依托“老三股”展开,形成了以食品饮料加工、汽车配件、电动工具、水泥为四大支柱下辖子(分)公司逾百家的大型企业集团。
这是德隆作为“实业巨子”的金字招牌,也是德隆实业一翼从各大银行借款170亿元的凭借所在。
然而,所谓德隆的产业整合,并经不起推敲。早在2003年初,一家著名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部门即对“德隆系”旗下四大上市公司(新疆屯河、天山股份、湘火炬、合金投资)和三大控股集团(德隆集团、新疆德隆、屯河集团)做出系列财务风险分析报告,指出“德隆系”产业公司普遍存在重大财务问题,亦存在众多业绩疑点。
德隆所谓产业整合,是以连续的并购来实现资产规模、销售规模的迅速膨胀,但企业的还债能力、盈利能力均极其薄弱,根本没有体现出“整合”的价值。外界无从判断并购的成本是否合适,而德隆庞杂的胃口也让人怀疑它根本不可能逐次消化。 从专业财务分析上可以看出,整个德隆的产业体系脆弱不堪,完全是依靠银行资金堆砌而成,经营风险极大。
第一,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借款依存度过高。2003年底,与净资产相比,四家公司的借款依存度均大幅超过100%,其中新疆屯河的借款依存度高达184%。这表明“德隆系”企业对外部借款的依赖度极大,且主要为银行短期借款,支撑结构性资产,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
第二,“德隆系”企业的银行借款主要有三个用途:借新还旧(包括短期贷款和到期利息)、进行新的扩张(投资)、覆盖新增的应收款和存货,真正用于生产经营部分的贷款很少。
第三,所谓短贷长投,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以银行短期借款支持长期投资现象严重,资产结构严重失衡。这里首先有诈骗银行贷款的嫌疑,因为贷款投向与用途不符。其次即使在西方银行里,银行提供并购用的过桥贷款,也有严格的条件,其中买家必须有一定的自有资金和相应的抵押担保。而德隆的并购则完全依赖贷款。
第四,在并购驱动下的资产规模扩张虽然带来了销售收入的明显增加,但是盈利能力几乎没有改善,主营业务的偿债能力与其巨额借款相比相差悬殊。从近三年的数据变化情况看,四家上市公司合计净资产增加了54.3%,而长短期借款却上升了75.2%;合计销售收入是2001年底的3.4倍,而净利润却仅增加了 121%。除湘火炬,其余三家上市公司的借款规模达到或超过销售收入规模;也就是说,有的上市公司如果把当期所有的销售收入都用来还债都不够。
相应地,这些上市公司能够用于偿债的折旧摊销前利润增加并不明显,主业经营获取利润能力及以自身经营积累还债能力很差。主营业务经营所带来的收益与借款压力相比仍显悬殊,除天山水泥偿债期为6.4年,其他三家公司平均都在20年左右,德隆集团整体则达到了24年,远远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可接受水平(五年)。
第五,短期借款偿付压力巨大。整个德隆集团的营运资金需求保持在37亿元左右,营运资本却经常捉襟见肘(常常为负数);现金支付能力缺口巨大,且缺口不断扩大(由2001年底的-37.38亿元扩大到2003年9月底的-51.46亿元)。
第六,业绩真实性存在疑点。仅以新疆屯河2003年的业绩为例,净利润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净利润0.59亿元,四季度0.6亿元。但分析现金流量表,同时发现前三季度的固定资产折旧为0.62亿元,年报中却又减少至0.13亿元,即回吐了0.49亿元,从而“贡献”0.49亿元净利润。难道四季度的16 亿元销售只产生了0.11亿元的净利润?由此,应怀疑其业绩销售的真实性。
另外,几家上市公司和集团还有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即大量对外提供资金。德隆集团的其他应收款竟高达20亿元,显示出该集团复杂的关联交易资金往来关系,说明除了屯河集团及四大上市公司,还有巨额的隐性对外投资和资金运作情况。
现在看来很清楚,这些资金暗流实际的方向是二级市场,或者所谓的“海外收购”,等等。
2004年4月-5月间,德隆为了掩盖从多家上市公司挪用的巨额资金,同时也防止各地委托理财客户启用司法程序冻结资产,把所投资的各个项目通过一系列资产转移合同,转回各个上市公司内部。但即使如此,各上市公司因德隆欠下的债务黑洞依然触目惊心(见“德隆系上市公司对外债务表”)。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从杨斌(欧亚农业)、张海(健力宝),到顾雏军(格林柯尔)、唐万新(德隆)的精彩故事,《财经》杂志都有过详细报道。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年代的中国企业经营者们,有着超乎寻常的想像力和过于冲突的戏剧化性格。
我们更想探究的是,为什么中国——不管是科技“海归”还是域外“特首”,上述诸人的成长背景和行事风格是典型“中国式”的——新企业制度建设是如此的无奈、艰难、可笑?如此大面积、系列化的案发,是否昭示着一种宿命?企业制度创新在中国经济总量不断膨胀的背景下,难道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经营活动主体的企业不断的失败,是否隐含着法律环境的缺失?抑或政府功能的错位和失效?
在感叹故事的同时,分析其背后存在的逻辑更有价值。由于顾雏军、唐万新的情形更具代表性,我们以下以“顾-唐”来指称此种模式。 在分析“顾-唐”故事背后的逻辑前,我们先来看看其故事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顾-唐”的公司股权关系极其错综复杂,复杂到除案件调查人员、相关律师,恐怕没有人能了解清楚;他们的身份摇曳多变,或科技狂人,或金融枭雄,或异域特首,或足坛大佬;涉及的产业领域更是跨度甚广,从蕃茄酱到火花塞,从制冷剂到大客车,从种大棚到盖别墅,不一而足。但这些都仅是故事的表象,至多是供人闲谈消遣的花絮,并不是其核心要素。
“顾-唐”故事的核心要素,至少可概括为这样几点: 如上所述,“顾-唐”的投资在产业领域和空间布局上跨度都很大。虽然他们或标榜“以创造中国传统产业新价值为己任”、“以产业整合手段来改善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以获取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或宣称“以技术为纽带整合中国家电产业”、“做全球白色家电第一人”等等,这些仅是故事的噱头,当不得真。
“顾-唐”的产业构造在产业链、资源共享、协调管理等方面比较难整合,实际上,他们也未采取过真正有效的举措。这种撒豆成兵、零散马铃薯式的投资,几乎理不出主线来;唐万新的“准混业金融”不是,顾雏军的白色家电也不是。
但是,贯穿于这些零散马铃薯之间的,还是有一条“顾-唐”收发自如的红线,这是他们故事的主题;如果这也能称之为主营业务的话,那么“顾-唐”的主营业务就是——实际操控更多的资产。 一是求量不求质,否则,便无法理解一些ST乃至停牌的亏损上市公司(如襄阳轴承、扬州客车等),在毫无产业背景的顾雏军手中有那样的投资价质,而且求量就不能求质,不求质是为了求量;
二是不求完备但求控制,法律手续是否完备、完成对“顾-唐”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控制,健力宝到张海东窗事发尚有收购款未付清,理论上交易并未完成,但张海已控制健力宝两年有余,德隆的所谓“垂直管理”也有此种含义。类似情况在唐万新之于巨田证券差点发生了,在顾雏军之于襄阳轴承部分发生了,实际控制被收购主体是“顾-唐”的目的。至于法律是否完备、完成,已不重要;甚或为了更好地控制,有意造成法律上的不完备、状态上的不完成的情形。 细细分析“顾-唐”的故事文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展开这些翻云复雨的情节时,与其演对手戏的配角大多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和监管者。虽然表面上看,各家国有企业都有其所有者(各类集团公司、国资公司等),实际上是其真正的所有者和监管者——各级地方政府在台上演出,配合故事的展开。
唐万新的“三驾马车”是如此,其旗下的众多金融机构(南昌市商业银行、昆明市商业银行、株洲市商业银行、南京国投、重庆证券、伊斯兰信托……)大多如此;顾雏军的广东科龙、合肥美菱、扬州亚星、襄阳轴承全都如此;在张海的故事里,虽然有股东之间的恩怨,但是健力宝所在地政府也扮演了不轻的戏份;杨斌的故事亦如此。
其中,江西省南昌市短时内先后在南昌市商业银行的股权转让中失手于唐万新,又在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转让中失手于顾雏军最为典型,可发一叹!正是这些“配角”们毫不逊色的演出(赞许?期待?默认?无奈?憎恨?),“顾-唐”作为主角成就了故事的精彩,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配角”。 围绕上述所说的膨胀资产这一主题,“顾-唐”在展开收购行动中,多选择一些融资性强的资产作为平台、道具。这主要包括:
第一,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本身就是具有融资性,理当成为“顾-唐”的首选。鉴于各种政策法规的限制,“顾-唐”进入金融机构并不顺利,但仍有斩获,其中德隆以各种方式进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性租赁公司最为典型。所谓混业经营、金融创新都是幌子,要害就是融资,正如人们事后总结所言,德隆的金融创新“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就是一个巨大的‘老鼠会’”。
第二,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本身就有直接融资的功能,即使由于各种原因参与不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其在中国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及担保认可较为便利,且上市公司的股权抵押也是方便的融资措施。这些因素使得各类上市公司成为“顾-唐”使用最为频繁的道具,其中以德隆“三驾马车”、顾雏军“四大金刚”最为人们熟知。
第三,各种用途的土地(尤其是政府批租土地)。土地的天然稀缺性造成了必然升值的趋势,土地的原始获得价值和评估价值间的巨大差异(政府批租土地更如此)在账面上的体现,以及土地在商业银行具有极强的抵押性,使得“顾-唐”们将土地也纳入其表演道具中。杨斌整个故事的基础就是土地,顾雏军费尽心思,获得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龙工业园2000余亩土地,透过合肥美菱、美菱集团之间多次复杂的交易,获得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共计逾166万平方米的土地,都是明显的例证。 “顾-唐”的故事有鲜明的主题,有精心挑选的配角,有屡试不爽的道具。这些现实的存在,按照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表述,故事背后必有其自身的逻辑。
“顾-唐”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在扩张企业版图时有着良好的直觉,永不停歇的冲动,超强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精心编排的故事服膺于怎样的逻辑呢?
第一,在中国,起点太低、积累时间太短的私有资产与庞大甚或低效的国有资产共存。自上世纪5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以来,私有资产于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无存在的可能,实际上是切断了自晚清“洋务运动”百余年以来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私有资本工商化积累的历史。
因此,当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大幕拉开时,中国的私有资产实际上是从一个几乎为零的状态开始的;其积累时间过于短暂,且理论上的合法性和实践中的可行性一直在摇摆中前行,至今也未完全解决。而他们面对的则是恐龙般巨大的国有资产存量,这些存量除一些垄断行业和个别特例,大都效率不高。
资产量级上的巨大差异和适者生存的商业丛林法则,使得私有资产无法按一个自然积累、逐步发育的状态成长。他们一定会跳跃性地膨胀,突出“大者为王”,数量和规模成为其所有者的第一考量,且一定会把兼并收购的目标指向国有资产——这是必然的甚或惟一的选择,也是给定约束条件下的一个理性选择。
明乎此,就可理解“顾-唐”故事的主题确定和配角选择的现实基础了。
第二,中国是一个法治精神、法律文本和法律的程序性都相对缺失的国度。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从事企业活动,完备的合同、守法的行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等未必会带来高回报,甚至成为高回报的包袱。“顾-唐”不是慈善家,也不是投资上的低能儿;他们不计成本扩张规模,是因为他们深知,无论质量好坏,只要规模大就有腾挪转移的空间;无论法律上是否完备,只要能够实际控制,就可以以拖待变,以时间换空间或以空间换时间,就能攫取丰厚的操作利润。
这些特征往往深深地体现在“顾-唐”第一桶金的获得过程中,并形成了他们思维的路径依赖,并指向第二桶金、第三桶金的挖掘中,且大都奏效。但所谓“成败萧何”,这种过程是非收敛的。随着往复环节的增多,涉及资源几何位数的增加,内部机理和外部环境稍有扰动,崩溃是可以想见的。
唐万新曾抱怨有些国有企业也在做与德隆同样的事情,但因他们有政府背景,所以并没有像他一样困难重重。诚然,企业扩张中的信用、心理因素相当重要,“真”和“假” 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认识,并没有客观判据。但他不应该忘了,首先,国有企业经营者没有他们那种对扩张的路径依赖的思维;再则,国有企业经营者在现有制度安排下,相当程度上既无动力也无可能去追求操作利润。这里有质的不同。
第三,中国是一个大政府社会,各级政府都相当强势,在提供公共产品的同时强力地介入到社会各个方面,经济领域也不例外。除了以政策法规的制定者、执行者的角色介入经济活动,政府往往还直接控制着主要的企业和资源。对地方政府而言,当地的上市公司、地方性金融机构、中心城市的土地资源等成为其直接掌握的主要经营性资源。
政府功能自身的“越位”,为“顾-唐”选择他们作为交易对手提供了必然性。但是,必然性重复地成为现实性且都以政府作为输家收场,就耐人寻味了。这不仅仅是经验缺乏可以解释的。
公众首先联想的肯定是腐败问题。不能说此类问题不存在,但从已公开的信息看,“权钱交易”不是主流——假如其成为主流,分析起来反而相对简单了。最近 20多年,中国经济处于粗放的高速增长期,各级地方政府也自然处在经济总量增长竞赛的亢奋之中;尤其是所谓某地因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出了多少位高官的“故事版本”,极大地刺激了各级地方政府的神经,使他们陷入莫名其妙的“GDP崇拜”、“五百强招商崇拜”中,不能自拔。
“顾-唐”不是泛泛之辈,“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道理他们是深知的;他们编织了一系列说辞,从GDP、税收、就业等方面来打动各级地方政府。在这种情形下,患有“GDP崇拜招商综合症”的各级地方政府要想不成为“顾-唐”故事的配角都难;而这种“GDP崇拜招商综合症”本身是不健康的,最后成为输家可以想见。
此外,中国的政府构造是自上而下的,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考核、激励、升迁等,并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其辖区的民众意愿,而是来自更高层部门。针对这种构造, “顾-唐”通过公关说服较高层的部门,就可轻易地在各级政府展开他们的故事。简言之,各级地方政府功能的“越位”、经验的缺乏,中国宏观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背景下形成的各级地方政府“GDP崇拜招商综合症”,以及政府考核机制上的特征,把各级地方政府推上了故事的舞台,扮演起“顾-唐”故事的配角,且以输家收场,这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左右的。
第四,“顾-唐”故事的精彩之处,还在于他们引起的巨大反响和蕴含的样本意义,对此进行分析,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认知其隐含逻辑的脉络。“顾-唐”故事在大众层面引起的基本上是一边倒的批评声音,这不奇怪,值得探究的是学者层面毁誉参半且互为表里的微妙态度。
我们不认同那种泛道德化的看法,即在学者中,对“顾-唐”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全是一种狭义的利益关系;果如此,这些学者的争论岂不等同于“顾-唐”案件中控辩双方律师的法律陈词?这显然不是事实的全部。
“顾-唐”的赞许者在相当程度上是“借酒消愁”,所要消的“愁”,就是曾经在中国大陆绝对存在、今天还有较大影响的僵化的计划经济和低效的国有资产体制。他们对其弊端有切肤之痛,只要能够达到改革这种体制的目的,手段已然不重要。不幸的是,“顾-唐”这杯酒并非佳酿,不能解他们的“愁”。没有证据证明 “顾-唐”收购后的国有企业在效率上有明显提高,在社会资源配置上有明显改善,在技术上有明显进步,当然上述几方面也未见明显下降。
至于“顾-唐”的反对者,则是从“顾-唐”故事中相当程度上揭示私有制度在运作过程中的种种弊端(“顾-唐”身上大都确实存在),期望“明君”,期望一种“好的国有资产制度”安排。但是,现有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法律制度状况恐怕难遂他们心愿。
“顾-唐”的赞成者和反对者都得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给定的现实环境下,“好的私有企业制度”不能很快地普遍发育出来;同样,“好的国有企业制度”也无法很快地普遍建立起来,
“顾-唐”的故事和改革开放前的状态分别说明了这些。赞成者和反对者虽然观点如此对立,但面临的尴尬甚至于悲剧意义可能是相同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有人可能会质疑,“好的私有企业制度”也是可以发育出来的,如联想集团、TCL集团等等。确实,“柳-李”(其中以柳传志、李东生最具代表性)故事的效果强于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当然也强于“顾-唐”。
但是,我们想指出的是,这种成功仅具个体意义;从样本意义上说,“顾-唐”比“柳-李”更具典型性。“柳-李”故事的成功有很多前提条件,如选择的是一个规模较小但已进入临界状态、随后会爆发增长的行业,否则,增量式产权改革毫无作用;处在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相对宽松的年代,白手起家,创业致富是社会歌颂的精神,法律法规上也没有任何对MBO或类似MBO的限制;具体的国有资产所有者通达、宽松,从事改制的管理者则理性、节制,双方良性互动,达到双赢。 *德隆往事:一个400元起家的金融神话的破灭
人们说,德隆的发家和衰败,都具有异乎寻常的象征意义。
从投资400元冲洗胶卷的彩扩社,到涉足大半个中国的庞大产业、金融“帝国”,“德隆灵魂”唐万新从西部边陲的乌鲁木齐起家,到如今在江城武汉面临受审,20年弹指一挥间,有多少令人叹息和深思的故事? 在1986年的边城乌鲁木齐,大学刚毕业的唐万新和他的5个朋友,投资400元创办他们的第一个实体“朋友”彩扩部,代人冲洗1元钱一张的照片。但据称就是这个小本生意,让他们在当年的乌鲁木齐挣了约60万元。
1988~1990年间,有着新奇思想和大把现金的年轻唐万新们开始四处出手:办厂生产自行车锁、卫星接收器,经销饲料添加剂,承包了帕米尔高原上塔什库尔干县的一家宾馆,他们甚至还组建过航空俱乐部。但是,这些尝试基本以失败告终,不仅将此前的赢利亏尽,他们还一度拖欠银行及客户资金180万余元。直到 1991年,唐万新在乌鲁木齐的科海开发公司一度成为新疆最大的电脑散件供应商,才基本挽回此前亏损。
敏锐的唐万新们在1992年嗅到资本市场牛市气息,在当时人们购买股票尚需动员时,他们大量收购原始股和内部职工股。在西安,他们包销黄河机器厂3000万新股中的1000万股、国棉五厂800万股。然后,再在新疆等地以1倍或2倍的价格出手。
在靠排队领取认购证购买股票的年代,甚至在乌鲁木齐一次性雇请过1500名民工排队领取认购证。这些人一排就是两天,每天领取劳务费50元。而这些认购证很快被换成原始股,再为唐万新们变成大把的真金白银。
1992年,新疆德隆实业公司、新疆德隆房地产公司注册成立,德隆进入娱乐、餐饮和房地产投资领域。1994年8月,北京JJ迪斯科舞厅破土动工。而坐落在乌鲁木齐市中心的宏源大厦1995年竣工时,曾号称是新疆当时最高档的写字楼。
与此同时,德隆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1994年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的新疆德隆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这样,德隆一方面开始了他们的产业之旅,另一方面,因农业产业化惠及百万农户,由此获得了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然而,德隆真正意义上的高速扩张是在进入金融机构之后。它首先进入的是1993年设立的“新疆金新租赁有限公司”(新疆金融租赁前身)。1994年,在武汉国债场外交易所,唐万新用金新租赁的交易席位,通过国债回购业务,先后向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融资总计3亿元。
正是在这3亿元资金之上,唐万新的产业整合、战略投资的理念,得以生根、发芽。 德隆国际战略投资公司的回答是:通过行业研究确定目标,制定行业战略;选择目标企业并长期跟踪,伺机收购;通过兼并、收购,形成产业经营平台,取得行业领先地位;最后进行产业整合,发挥协同效应,拓展业务规模和范围,强化核心竞争能力以取得优势地位。
1997年至2002年间,德隆进行了一些堪称“大手笔”的产业整合战役。其中,对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和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天山股份)两家公司的整合,堪称经典之作。
1996年10月,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受让昌吉州屯河建材工贸总公司、新疆八一钢铁总厂的新疆屯河股权后,成为新疆屯河第四大股东,至1998年控股屯河集团。此时的新疆屯河年产水泥40万吨,在新疆仅次于年产水泥100万吨的天山股份。
另一方面,脱胎于老牌国企新疆水泥厂的天山股份,拥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水泥生产线,但债务负担却十分沉重。1998年11月,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德隆以旗下新疆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作为其发起人之一,持有其股份1.16%
同处乌鲁木齐———昌吉地区的两强相争,导致双方成本大幅升高。公开资料显示,1998年后,因与新疆屯河竞争,天山股份每年约要多付出成本3000万元。
德隆利用自己在两家企业的控制影响力,最终完成了对新疆水泥产业的整合:新疆屯河将所有水泥资源转让给天山股份,同时获得天山股份控股权。新疆屯河本身,则一心一意做自己的“红色产业”番茄酱项目,并在此后成为世界主要番茄酱生产厂家之一。而天山股份,也自此奠定了全国第三、西北最大水泥企业的地位。
正是按照这种整合思路,德隆1996、1997年入主新疆屯河、沈阳合金、湘火炬之后,恣肆描绘它的产业整合地图。
德隆的愿景是,在战略投资行业成为龙头,3~5年内成为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建立一个世界级的“企业精英俱乐部”,汇集最多领袖级经营人才,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主流的桥梁。
然而,德隆产业整合、做大做强企业的另一面是操纵股价。武汉市人民检察院2005年12月6日的起诉书称,从1997年3月以来,新疆德隆、德隆国际先后以金新信托、德恒证券、中企东方为操作平台,使用24705个股东账号,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采取连续买卖、自买自卖的手法,长期大量买卖“老三股”,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在一个金融机构同时实现银行存贷款、票据金融、信用卡、票据、保险、证券、期货和共同基金等交易活动,效率会大大提高。满足这种现实需求,就是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理由。金融控股公司,正是唐万新和德隆追求的梦想。
然而,在当前政策法规限制之下,德隆的金融控股公司之路注定隐讳而曲折。德隆通过2001年成立的上海友联经济战略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02年更名为上海友联战略管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即上海友联),打造出类似金融控股公司的平台。
2005年12月27日终审宣判的“德隆系刑事第一案”德恒证券案、2005年9月在乌鲁木齐开审的德隆系金新信托案、11月在银川宣判的伊斯兰信托案,揭出的幕后操控者均是上海友联。
通过上海友联,德隆实现了对金新信托、新疆金融租赁、新世纪金融租赁、德恒证券、大江信托、伊斯兰信托、恒信证券、中富证券、昆明商行、南昌商行、株洲商行等各家金融机构的操控。
在上海友联的操控下,德隆旗下的金融产品,一度推出客户全面金融服务,包括“委托理财”“战略并购”“战略退出”“MBO”“借壳上市”“杠杆收购”等一系列金融新产品。
但这些金融产品在德隆资金链绷紧的压力下逐渐萎缩,最后,各家金融机构开始了疯狂的委托理财敛财活动,承诺12%甚至更高的年回报率。至此,德隆的综合金融服务名存实亡,其金融控股公司的梦想终于落空。
2005年12月27日,重庆高法对德恒案的终审判决对德隆的“金融控股”给出了说法:
德恒证券公司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为名,采取承诺到期后归还委托资产本金并支付固定收益的方式,变相吸收公众存款208亿余元供上海友联公司统一调拨、使用,数额特别巨大,且造成案发后尚有68亿余元资金无法兑付的严重后果,严重扰乱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2004年4月14日,德隆系股票湘火炬、合金投资和屯河股份首度全面跌停,德隆危机全面爆发。
其实,业内人士认为,早在2000年12月“中科系事件”和2001年4月郎咸平“炮轰德隆”时,德隆就已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只不过后来德隆通过委托理财的“拆东墙补西缺”办法,才得以勉力维持。至2004年春,德隆系已身陷十面埋伏、大厦将倾。
2004年4月14日后,德隆“三驾马车”连续多日跌停,市值蒸发过百亿元。此后不久,德隆出售天一实业、罗布泊钾盐股权,湘火炬更是将德隆告上法庭。
4月上旬到5月下旬,德隆几乎将所持有的“三驾马车”质押殆尽。
5月30日,德隆国际召开了董事会暨危机处理工作会议,首度承认“德隆全系统危机最深重、困难最严重的时期”。
6月8日,德隆危机进一步升级,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同时开庭审理了两起有关德隆的案件,各地债权人纷纷动用法律途径向德隆索债,德隆在各地的资产大部分被冻结。
8月26日,新疆德隆、德隆国际、屯河集团与华融公司签订了《资产托管协议》,三公司将其拥有的全部资产不可撤回地全权托管给了华融公司,由华融公司行使全部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权利;9月4日,华融接受中国证监会委托对德恒证券、恒信证券、中富证券进行托管经营。
至此,德隆已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悄然谢幕。

㈣ 高股息率的股票有哪些现金分红的那种

1、股息率(Dividend Yield Ratio),是一年的总派息额与当时市价的比例。以占股票最后销售价格的百分数表示的年度股息,该指标是投资收益率的简化形式。持有股票获得收益的比例。

2、在中国股市一般是看分红等能力来确立股息率。

3、而中国股市谈分红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一样,

4、所以,不能用股息率来选股。

㈤ 用SPSS做回归分析

你把excel的数据直接粘贴到SPSS里,在分析里找回归分析,分别选自变量和因变量就可以了 比较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