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加工措施
⑴ 保证食品安全加工的措施有哪些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是
参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国食药监食[2011]395号)》要求。
基本内容已经很详细了, 其实就是从食品采购、存储、加工、留样、餐食具消毒等方面做好管控。
⑵ 叙述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措施
国家对食品安全采取的措施有:
1.加强食品安全监测。
制订食用农产品产地区划。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系统调查农产品产地污染状况,开展重点地区、典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控。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由目前的37个城市扩展到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建立原粮污染监控制度,开展原粮质量安全和卫生监测,建设粮食质量安全和原粮卫生监测网络。开展非食品原料风险监测,系统调查非食品原料污染情况,建立重点食品强制性标准全国专项检查制度,实施电子标签管理制度,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建立食品质量监测直报点。完善国家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2.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
整合并充分利用现有食品检验检测资源,严格实验室资质管理,初步建立协调统一、运行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检测资源共享,满足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安全监管的需要,力争使国家级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3.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
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的力度,基本建立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进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修订。根据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
4.构建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建立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形成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国家对重点企业的食品安全要素的直报网络;建立高性能、易管理、安全性强的食品安全动态信息数据库;建设国家食品安全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形成服务于食品安全监测分析、信息通报、事件预警、应急处理和食品安全科研及社会公众服务的网络协同工作环境。加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发布制度。
5.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
开展食品安全科学的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食品安全科研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应用技术和相关战略研究。跟踪研究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主要贸易国食品安全监管手段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通报评议。加强食品安全技术能力建设,初步建成既有自主创新能力又与国际接轨、开放的食品安全科研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
6.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
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指挥决策体系、应急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应急检测技术支撑系统、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体系,以及培训演练基地、现场处置能力建设,提升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办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完善国家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制度。
7.建立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
逐步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制度和体系,研究食品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及其严重性,以及危害发生的概率,并据此划分食品的风险等级,其动态评估结果作为政府食品安全决策和管理的基础。
8.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诚信意识,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创造食品安全诚信文化。初步建立食品安全诚信运行机制,全面发挥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督促功能。逐步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推行食品安全诚信分类监管。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建立食品企业红黑榜制度。
专栏8 食品安全诚信
食品安全诚信分类监管 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登记档案信息系统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数据库,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等,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监管制度。
量化分级管理 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强化食品卫生许可和监督管理。
9.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提高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粮、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重点品种和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及消费重点环节的食品安全水平。完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食品企业日常监管措施,探索农村小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的有效监管模式,有效遏制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和无证照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市场监管力度,继续整顿和规范食品广告,重点整治中小城市食品广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指导和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建设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社会监督网和监管责任网,全面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10.完善食品安全相关认证。
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建立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制度,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认证工作,加大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饲料产品质量认证力度。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体系认证。完善良好农业规范、良好生产规范、良好储藏和运输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绿色市场认证,提高食品企业自身管理能力。加快我国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进程。
11.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
建立和完善进口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制订科学合理与国际接轨的准入程序。在对食品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分类管理,提高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的有效性。完善进口食品查验制度,重点对食品中农兽药、食品添加剂、致病微生物、有毒有害物质、标签标识进行查验。建立和完善“一个模式,十项制度”(即“公司+基地+标准化”管理模式,种植养殖基地备案管理等十项管理制度)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和《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规则,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制定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制订、修订与食品检测相关的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12.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制订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宣传报道,普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和参与监督能力。加快建设食品安全培训体系,对政府管理人员、执法者、企业管理与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消费者进行多形式、多途径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
⑶ 概述目前食品安全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确认的预备工作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小组在开展控制措施确认活动之前应做好以下工作:(1)识别所需要控制的危害,以及有关此危害的风险分析信息。(2)识别控制措施所对应的食品安全控制参数要求,如罐头食品特定微生物危害的杀菌值等。(3)识别需要确认的控制措施,如HACCP计划中关键控制点,如罐头加工的热加工工序等。(4)识别所要确认的控制措施的历史数据。(5)对于控制以往没有控制过的危害,收集历史经验。 控制措施确认的方法 在经过以上的准备工作后,控制措施确认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方面:(1)查阅科学文献、经验知识,参考其他组织实施的确认,在参考其他企业的确认方法时应特别注意比较确认所应用的条件与所参考的确认中识别的条件是否一致。(2)模拟生产过程条件进行实验室的试验。例如,通过实验室小型杀菌锅进行罐头产品的杀菌工艺确认,确认实际生产中应该选取的参数。对此,食品安全小组在确认时应注意实验室的试验条件应尽可能的与实际生产条件相同,比如蒸汽压力、罐头的罐型、内容物等参数,以达到数据的真实性。将模拟试验获得的数据用于实际生产中再进行跟踪确认,如对杀菌后的产品进行微生物检测,以评价确认的效果。(3)在食品生产正常操作中,控制参数数据的收集、分析,由食品安全小组通过对成品、半成品的抽样和检验数据的分析,评价确认相关控制措施对控制食品生物性危害的有效性。(4)调查统计,通过运用统计技术相关工具,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确认。(5)建立数学模型,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评估控制措施。如确认食品的工艺是否合理、包装方式对产品货架期的影响等。(6)确认组织所采用的控制措施是否符合权威机构提供的指南和数据,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编制的水产品危害指南、罐头杀菌公告等数据。重新确认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许多因素的变化,如在食品生产控制系统中引入了一种新的控制参数、技术或机器设备,产品配方的改变,控制温度的改变等,都会导致危害的变化,此时,食品企业可针对变化因素对危害的影响程度确定是否要对食品安全控制措施进行重新确认。一般来说,一两个微小的变化不必对控制措施进行重新确认,但是多个微小的变化通常需要对控制措施进行重新确认。如果危害与食品成分的变化有关,并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则必须重新确认:(1)病原体数量高于设计之初或预估值。(2)危害对控制措施的反应发生改变,如产生了适应性。(3)出现了未知危害的紧急情况。(4)新信息表明危害未被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如流行病学的新发现或新的分析技术。 如果监测或核查发现针对某工作流程的控制措施出现偏离,并且偏离原因无法确认,那么控制措施必须进行重新确认。此外,食品企业在工艺控制参数变化、原辅料变化、消费方式、消费对象等方面发生变化时,也要针对相关控制措施重新进行确认。
⑷ 关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
建立健全各类法律法规,增加违法犯罪成本,以法治国。同时消灭回“潜规则”。惩罚是遏答制错误最节省成本的方法,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慑的效果,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违法欲望,存侥幸心理的人同样存在。
降低关键行业的投资成本,国家扶持补贴,比如:粮食种植业、畜牧业等等;同时减少程序上的环节和收费,比如:一站式服务、免费审批等等。一定程度上减小从业者不道德或不法行为的心理驱动力。
(4)食品安全的加工措施扩展阅读:
强化执法检查,提倡制度刚性化。对于执法部门的监督在国内外都是一个难点问题。为保证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安全,应逐步建立食品追踪识别标志制度,对食品安全的自检、抽检记录都有据可查。
我国在《食品安全法》中规定有违法行为无须造成后果也可以定罪,是希望增加违法成本和震慑犯罪,但执法机关对于具体认定和执行尺度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为了对执法部门形成有效制衡,客观上需要强化执法检查,严厉追究执法机关不作为和徇私舞弊的责任。
⑸ 食品安全措施有哪些
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每年食源性疾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公众健康优先考虑的问题。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防范措施,供大家参考。
食品安全:三大措施防控“毒大米”
针对近年来发生的“毒大米”等粮食安全事件,中国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卢景波26日在北京介绍说,官方将从分类收购处置、检测关口前移、强化食品安全三方面严加防控。
近年来,镉超标大米和真菌超标小麦先后曝光,4月份国家临储还组织过真菌超标小麦的竞价交易。如何防止这些粮食进入中国公众的口粮市场引发关注。 “粮食污染成因复杂,与环境污染、高本底土壤、异常气候、品种选育、化肥农药使用不当等各方面因素有关”,卢景波强调,这部分粮食的收购直接关系到农民利益和公众食品安全,官方高度重视,严肃认真对待。
就防控的具体措施,卢景波介绍说,首先将做好分类收购的处置。对于收购环节污染的粮食,将按照定点收购、专仓储存、定价销售、全程监管的原则进行收购处置,对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要严格限定用途,不得流入口粮市场。
此外,监测关口将前移。政府部门将提前掌握污染粮食状况,加大检验监测力度,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样品,检验监测结果将与有关部门实行信息共享,加强污染粮食管控。
“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卢景波强调,按照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均已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形成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史上最严”的新修订食品安全法也已通过。
“随着国家对重金属污染地区的土壤整治,探索实行轮作休耕等制度,重金属严重超标的粮食会越来越少,‘舌尖上的安全’会得到保障”,卢景波说。
春节食品卫生安全预防措施
注意保质期 春节期间,想要吃到安全的食品,首先要在选购时候就避开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尤其是购买包装食品的时候,一定要记得看生产日期,对于保质期过了一半的要少量购买哦,最好是购买最近日期的为好,这样就从源头上解决了食品安全的问题哦。
注意新鲜度 注意食品的新鲜度,譬如春节家家户户都少不了新鲜的畜肉,牛肉吧。
4注意吃生冷食品 春节期间我们也会选择一些熟食来切盘之类的,这时候一定要禁忌生肉与熟食在一个案板上哦。
注意食物相克 春节期间不要只顾着大吃大喝,一定要要注意食物的相克性哦。
春节购买食品注意事项
一、看外
⑹ 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措施有哪些
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权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权采取下列监督管理措施:(1)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2)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3)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4)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5)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⑺ 企业应该怎样建立食品安全防护措施
步骤一:实施食品安全防护评估;步骤二:制定食品防护计划;步骤三:实施食品安全防护计划,由于其没有固定的模式,各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确保可操作以及有效,同时按照PDCA做到及时更新。
如何做好食品安全防护
1) 生产区域安全:生产区域未经许可或授权人员不得随意进入;设置提醒标志或门禁进行管理,对于投料口等重点区域安装监控。
2)化学品安全:严格执行化学品领用、储存、使用管理规定以及包装物管理。
3)水源安全:自备水井、储水设备、水处理设施等设有限制未经许可人员进入的硬件设施,并上锁由专人进行管理,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排查。
4)人员安全:要采取诸如企业文化建设、定期与员工交流等方式,引导和处理员工情绪,同时采取身份确认等方式加强临时聘用人员管理。
5)外来风险管理:一是把好门卫关,二是加强与外界直接相连的窗户、通风口等的管理与防护。
6)可追溯性管理:在物料采购、验收、储存、领用、使用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建立并有效实施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性信息管理,保证记录的真实、完整。
7)原材料及与酒直接接触材料的安全管理:如原料管理、瓶盖管理、过滤助剂管理等,可以实施专人管理或电子监控。
8)工装以及个人物品的管理:严格讲啤酒企业的工装应实行严格的管理,保持整洁,必要时只限工作区域使用,同时生产现场限制或严禁出现个人物品。
9)设施安全:优化设备配置,重点是管路设计;配备必要的标识提醒;优化原辅材料的储存环境等。
一些收集来的资料,你可以参考一下一些管理办法,有的也许
并不一定会适用的
目录
1、成立食品防护小组
2、食品防护小组组织架构图
3、食品防护小组人员职责
4、食品防护计划表
5、食品防护计划实施规定
6、季节计划性测试
7、食品防护计划评估和修订
8、紧急联系电话
9、相关程序文件
1、 成立食品防护小组颁布令:
公司各个部门:
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产品出口量逐步上升,食品安全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而食品防护是一个防止食品遭到蓄意的污染,这种蓄意的行动通常是不合常理的而且是很难预测的。目前国际贸易壁垒频繁,制定防护计划、确保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建立食品防护体系更显得迫切、重要。
为保证食品防护计划顺利建立、保持和运行,现决定成立以 为组长的食品防护小组
各个部门主管、各位公司员工要认真学习食品防护体系要点,结合本公司特点,制订好出口速冻蔬菜的食品防护计划。本人承诺,全力支持食品防护小组的工作,提供食品防护计划全套文件中的培训和资源。
作为食品防护小组组长,具体负责:
1.确保食品防护体系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维持;
2.向总经理报告食品防护体系的运行情况包括改进的需求;
3.就食品防护体系有关事宜的对外联络。
本任命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董事长:
年 月 日
2、食品防护小组架构图
3、 食品防护小组人员职责 姓名 厂内职务 组内 职务 职 责 A 总经理 组长 领导整个食品防护计划的运行 B 厂长 副组长 负责食品防护计划的审核 C 品管课课长 组员 负责食品防护计划的实施 D 厂长助理 组员 检查、验证食品防护计划的实施 E 文员 组员 负责食品防护体系文件的管理 F 生产课课长 组员 检查、验证食品防护计划的实施 4、食品防护计划表 区域 确定存在的薄弱环节 相应计划使用的防护手段 4.1外部安全 紧急出口门锁死 紧急出口门更改为活动锁 员工、参观者/客人的车辆没有使用小牌、贴花或是其他一些形式的可视标识进行区分 制定员工、参观者/客人的车辆的食品防护程序;在工厂入口进出检查厂牌;参观者和客人则由工厂人员陪同进入;其他人员进行登记,领用临时出入证; 4.2内部安全 有些受限区域没有明显标识哪些员工可以进入 针对每个区域进行评估并标识人员进出标志;在车间入口进行人员进出登记; 当地执法机构(包括消防部门)没有工厂的布局图/设计图最新版本 提供各机构最新版本布局图;后面规定如有更新版本及时更新并提供 工厂没有监视安全的摄像机(闭路电视) 工厂设专员定期对工厂进行每天巡视 没有适当的检查厕所、维修室、个人储物柜和储存区域以排除可疑包裹的程序 制定检查可疑包裹程序 没有定期盘点工厂中安全/敏感区域的钥匙的数量 每月盘点工厂入口、实验室、仓库、原料库、化学品仓库的钥匙数量 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没有限制未经授权人员进入 制定各个系统人员进入规定;在压缩房定期设定人员24小时巡视 实验室没有适当的程序控制从其他企业接收到的样品 制定实验室从其他企业接收到样品的程序;非本集团的公司样品必须上报。 4.3加工安全 配糖室存在引入危险试剂 设置专员进行培训调查,非本岗位员工不得接近操作;每日校正糖度计; 参观者、客户人员的出入 设置专门参观通道(该通道为车间外部通过透明玻璃参观);规定参观者、客户人员的出入必须由工厂管理人员陪同并经过登记方能进入车间; 工厂内分析实验室的不安全出入 规定实验室人员的出入,不在规定内的不得出入; 4.4储藏安全 原料仓库、内包材仓库、辅料仓库、成品仓库 在原料仓库、内包材仓库、辅料仓库、成品仓库门口设置出入库检查记录;对各个库的门进行上锁并登记记录;每月检查库存内是否混入其它不明物质;每月检查库存,并且检查包装是否完整。 化学品消毒试剂危险引入 对化学品仓库进行专人管理,明确标示。化学品暂储间由卫控专人管理,并登记化学品领用记录,车间对消毒水进行上锁有品管专管。 4.5运送/接收安全 原料运输车有的没有用箱式车并上锁 通过原料运输单,标明运输车牌号、重量、编码等信息,没有随车单不予接收;没有用箱式车的进行押车; 辅料、包材、标签在选择供应商时没有考虑供应商的食品防护体系 在供应商评估选择时对供应商进行食品防护体系评估,确认是否实施食品防护体系。 码头的卡车司机接近工厂 司机进入工厂虽然有进行登记,规定在工厂里装货管理人员进行全程陪同。 4.6水/冰的安全 饮用水和非饮用水管道的检查 每月对饮用水和非饮用水管道进行检查有无遭到蓄意破坏 饮用水公司协议 在与饮用水公司协议中加入"如饮用水出现问题第一时间通知" 4.7人员安全 关键岗位操作工的背景调查 对关键岗位操作工(仓库管理员、化学品管理员、金探操作工、电工、机房)进行详细的背景调查记录在案 4.8邮件处理安全 处理邮件工作的人员 对处理邮件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规定,不得随意泄露公司商业机密、人身攻击、诽谤诬陷、传播不法信息等 5、食品防护计划实施规定
5.1食品防护人员培训:食品防护人员在食品防护体系建立时统一进行培训,之后每年培训不少于2次。
5.2食品防护演练:每年进行2次演练
5.3食品防护审核:有以下情况食品防护体系需要进行审核
1)食品防护体系建立时
2)食品防护体系出现重大问题时
3)食品防护体系组长更换时
4)每年演练不少于1次
5.4食品防护体系评估:食品防护体系由食品防护小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进行保密,不得向第三方透露评估结果。
5.5产品污染威胁的反映程序:见食品安全快速反应机制。
6、季节计划性测试
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演练以验证计划的有效性。检查那些将要上锁的入口的状态;通过携带个人物品进入生产区域的方法来核实是否存在员工管理失控;检查是否保存有毒物质库存记录等等。将结果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列出纠正措施以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7、食品防护计划评估和修订:有以下情况对计划进行审核并进行修订:
1) 至少每年一次
2) 当工艺有所改变的时候
3) 某些条件的改变如添加新的生产线、更换供应商、将生产过程外包、使用新工艺等等
将变更的原因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8、紧急联系电话 个人、组织和机构 工厂紧急联络人 警署 卫生 卫生 检验检疫 区质监局 疾控中心 环保局 供应商 客户 9、相关程序文件
9.1废弃物管理程序
9.2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程序
9.3产品召回管理程序
废弃物的处理控制程序
1目的
防止废弃物对食品的污染。
2适用范围
公司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
3职责
3.1生产部负责加工区废弃物的处理。
3.2企管部负责办公区废弃物的处理。
4程序
4.1废弃物的分类
加工车间废弃物、生活垃圾(员工日常生活垃圾)、其他垃圾(设备、工器具废弃物)。
4.2废弃物的处理
4.2.1废弃物的处理按照废弃物管理制度执行,生产车间的废弃物必须每天清运。
4.2.2废弃物存放点每星期进行清理、消毒和杀虫灭鼠。
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程序
1、目的
建立并保持程序,确定潜在的食品安全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预防和应急措施,预防紧急情况发生,防止和解决可能伴随的食品安全影响影响。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工厂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3、职责
3.1 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紧急情况,报HACCP小组组长确认,并对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
3.2各相关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进行预防控制管理及相关信息的交流。
4、工作程序
4.1确定应急情况
部组织相关部门人员,根据可能造成食品安全影响的严重程度确定应急情况,作成《可能发生的意外和紧急情况一览表》,并发送至各有关部门。
4.2应急计划与响应
意外和紧急情况相关管理部门对其相应的意外、紧急情况制定控制管理程序或作业指导书,程序中应包括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案。应急方案应包括:
应急工作的组织及相应职责、关键人员名单、应急措施、应急场所配备的资材及标识与检查、维修、应急服务信息、内、外部联系方式、有关人员培训、有效性试验。
各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和响应的文件。
4.3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各部门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对事故原因、状况(损害程度、影响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责任部门填写《紧急情况处理报告》,上报办公室及环境管理者代表,由 组织相关部门对相应的程序进行评审、修订,以完善程序,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再次发生。文件修订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事故现场清理的废物,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程序》要求进行处理。
产品召回管理程序
1 目的
当产品受到污染或存在食品安全、卫生等危害消费者健康的因素时进行有效的追溯、召回,确保相关受污染的产品安全、顺利撤回及有效处理。
2 范围
已离开本公司的存在潜在显著危害的产品。
3 定义
3.1一般不合格品:虽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不形成伤害,但产品存在一般品质问题,对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或从长远的观点看会影响产品销售的不合格产品。
3.2严重不合格品: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的不合格产品。
4 职责
4.1行销部负责产品召回信息的反馈处理。
4.2品管部负责产品召回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4.3产品召回小组负责产品召回的具体实施。
5 工作程序
5.1产品召回种类
5.1.1第一类产品召回:产品极有可能引发食物中毒或导致死亡。
5.1.2第二类产品召回:能引发短暂性或可逆性食物中毒的食品。
5.1.3第三类产品召回:存在价格欺诈行为的食品,或含不会导致食物中毒的不良微生物的食品。
5.2建立和保存产品去向记录
产品去向记录《出货单》的保存时间至少要超过产品的保质期,要设计和保持适宜的记录,以利于一旦产品召回时的查找,要随时能提供记录。
5.3建立产品投诉档案
所有投诉应记录在《顾客投诉一览表》中并注明投诉类别:一般品质、安全卫生。
5.4规定涉及产品召回程序的人员
产品召回小组人员包括:高层主管、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对每个成员应制定因故中途缺席的替代人。
5.5实施召回时采取的程序
5.5.1针对受污染及遭到投诉的产品,根据相关的记录找出直接受污染的的同批产品的方向和范围,确定
召回种类;并分析评估已经受污染和可能受污染的产品以及生产中的同类产品、投诉的评估,最终确定
召回的广度和深度。
5.5.2产品召回小组人员负责执行召回方案,召回过程中要定期与销售商或相涉机构沟通,掌握产品的召回进度,确保工厂受污染的产品有效召回。
5.5.3当发生第一类、第二类产品召回种类而进行召回时,须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5.6利用传媒向消费者传达召回信息
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体,把召回程序中的信息:如标签信息、规格和产品代码,食物图象以及公司召回的方式等尽快地传达给消费者。
5.7建立对已召回产品的控制措施
已经退回的产品或存放于库存中尚未发出的产品进行的有效隔离并由品管部评估后作出相应的处理。
5.8建立模拟召回程序
每年一次执行模拟召回程序,以演练、评估和验证召回程序的有效性。
产品模拟召回工作流程图
⑻ 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采取的措施有哪一些
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采取的措施有:
(一)、食品安全措施。
1.加强食品安全监测。
制订食用农产品产地区划。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系统调查农产品产地污染状况,开展重点地区、典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控。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由目前的37个城市扩展到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建立原粮污染监控制度,开展原粮质量安全和卫生监测,建设粮食质量安全和原粮卫生监测网络。开展非食品原料风险监测,系统调查非食品原料污染情况,建立重点食品强制性标准全国专项检查制度,实施电子标签管理制度,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建立食品质量监测直报点。完善国家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2.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
整合并充分利用现有食品检验检测资源,严格实验室资质管理,初步建立协调统一、运行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检测资源共享,满足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安全监管的需要,力争使国家级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3.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
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的力度,基本建立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进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修订。根据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
4.构建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建立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形成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国家对重点企业的食品安全要素的直报网络;建立高性能、易管理、安全性强的食品安全动态信息数据库;建设国家食品安全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形成服务于食品安全监测分析、信息通报、事件预警、应急处理和食品安全科研及社会公众服务的网络协同工作环境。加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发布制度。
5.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
开展食品安全科学的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食品安全科研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应用技术和相关战略研究。跟踪研究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主要贸易国食品安全监管手段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通报评议。加强食品安全技术能力建设,初步建成既有自主创新能力又与国际接轨、开放的食品安全科研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
6.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
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指挥决策体系、应急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应急检测技术支撑系统、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体系,以及培训演练基地、现场处置能力建设,提升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办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完善国家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制度。
7.建立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
逐步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制度和体系,研究食品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及其严重性,以及危害发生的概率,并据此划分食品的风险等级,其动态评估结果作为政府食品安全决策和管理的基础。
8.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诚信意识,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创造食品安全诚信文化。初步建立食品安全诚信运行机制,全面发挥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督促功能。逐步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推行食品安全诚信分类监管。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建立食品企业红黑榜制度。
专栏8 食品安全诚信
食品安全诚信分类监管 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登记档案信息系统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数据库,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等,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监管制度。
量化分级管理 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强化食品卫生许可和监督管理。
9.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提高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粮、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重点品种和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及消费重点环节的食品安全水平。完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食品企业日常监管措施,探索农村小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的有效监管模式,有效遏制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和无证照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市场监管力度,继续整顿和规范食品广告,重点整治中小城市食品广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指导和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建设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社会监督网和监管责任网,全面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10.完善食品安全相关认证。
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建立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制度,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认证工作,加大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饲料产品质量认证力度。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体系认证。完善良好农业规范、良好生产规范、良好储藏和运输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绿色市场认证,提高食品企业自身管理能力。加快我国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进程。
11.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
建立和完善进口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制订科学合理与国际接轨的准入程序。在对食品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分类管理,提高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的有效性。完善进口食品查验制度,重点对食品中农兽药、食品添加剂、致病微生物、有毒有害物质、标签标识进行查验。建立和完善“一个模式,十项制度”(即“公司+基地+标准化”管理模式,种植养殖基地备案管理等十项管理制度)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和《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规则,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制定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制订、修订与食品检测相关的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12.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制订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宣传报道,普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和参与监督能力。加快建设食品安全培训体系,对政府管理人员、执法者、企业管理与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消费者进行多形式、多途径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
(二)药品安全。
13.提升药品安全监管水平。
(1)构建科学的药品评价体系。加强药品注册管理法规建设,制订药物研究开发技术指导原则。整合药品注册管理资源,深化药品注册审评机制改革,严格药品注册审批程序,建立高效运转、成本经济的药品注册管理体制。加强对药物临床研究及临床前的过程监督检查,全面实现我国药物非临床试验和药物临床试验在《药物非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条件下进行。开展药品评价技术方法学研究,强化和规范我国创新药物与进口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技术,引导和鼓励创新药物研发。强化药品标准管理,实施“提高国家药品标准行动计划”。建立完善生物技术产品科学评价体系。完善药用辅料和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国家标准体系。建立完善保健食品注册检验评价体系。
(2)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监管。进一步完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制度,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水平,逐步与发达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接轨;强化药品生产的动态监管,保证药品生产质量,促进制药工业健康发展;推行《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加强中药源头监管,完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管理体系,推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保证中药材生产质量;加强对药用辅料和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监管。
(3)完善上市后药品监管体系。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规范药品不良反应和报告监测制度,强化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责任。制定实施《药品再评价管理办法》,制订配套的技术规范与指南,对已上市药品分期分批开展再评价研究。建立并完善上市后药品监测、预警、应急、撤市、淘汰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建设,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提高市(地)、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能力。进一步完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配合医药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推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立法工作。进一步规范药品包装和说明书。修订《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标准,完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及跟踪检查制度,制定实施《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建立和完善药物滥用监测网络及特殊药品监管网络,对特殊药品实现每一针、每一片流向的监管。建立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流弊和滥用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和预警制度,完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依赖性和药物滥用潜力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4)完善药品检验体系建设。规范各级药品检验机构职能;合理配置药品检验资源;加强药品检验检测方法研究,搭建药检系统技术平台,普及快速检测技术;建立与完善全国药品技术检验信息管理和数据交换系统;完善送检、抽检、批批检相结合的药检制度,改革药品监督抽验机制,提高药品抽验资金的使用效率。
(5)建立完善中药标准规范和技术评价体系。建立完善中药管理分类系统,制订相应管理规范和技术评价标准;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医药规律的中药标准规范和技术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制订完善中药材种质标准、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标准和中成药标准,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繁育技术规范、地道药材种质特性鉴定技术规范;进一步完善生产加工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过程中的标准和规范;制订地道药材质量保证体系;制订中药上市前技术审评标准和上市后再评价标准;制订中药对照物质研究指导原则,建立国家中药标准物质库。加大对民族药的扶持和监管力度。积极倡导建立传统药物国际协调机制。
14.规范医疗器械安全监管。
(1)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完善医疗器械法规体系,适时修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制定实施《医疗器械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制定修订《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等规章。
(2)加强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制订修订医疗器械国家和行业标准500项;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提高国际标准采标率;建立医疗器械有关标准物质研制和试验验证工作机制。
(3)加强医疗器械检测体系能力建设。加强国家和省级医疗器械检测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检验机构的资格认可;提高医疗器械电气安全性、电磁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的检测能力;加强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的检测。建立医疗器械的监督抽验和评价性抽验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拓展检验项目和检验范围,规范抽验行为,加大抽验力度。
(4)加强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国家和省级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体系,建立审评专家咨询队伍,搭建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技术审评规范;规范医疗器械注册审批行为。严格新型医疗器械和高风险医疗器械的临床前研究的技术要求。健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开展符合医疗器械专业特点的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工作。建立新型医疗器械和高风险医疗器械的临床审批制度。
(5)加强医疗器械质量体系管理。制订并分步实施医疗器械质量体系管理规范总则和无菌医疗器械、植入性医疗器械、有源医疗器械、无源医疗器械、有源非接触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实施指南和检查员工作指南。开展医疗器械质量体系管理规范相关培训,强化检查员队伍建设。逐步对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医疗器械质量体系管理规范进行检查,促进生产企业达到规范要求。
(6)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体系建设。制定实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并制订相应技术指南和工作规范,建立健全报告体系,强化企业的报告责任和义务。搭建上市后医疗器械风险效益评价的技术平台,建立预警、召回等制度。
(7)加强对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加强在用医疗器械调研,制定在用医疗器械监管制度。加强对医疗器械使用年限、产品报废标准的技术研究,建立在用医疗器械监管评价方法,提高在用医疗器械监管效率。
15.强化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监管。
(1)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行为。集中力量重点查处涉及面广、影响大、公众反应强烈的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大案要案,对构成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监管,深入整顿和规范其市场流通秩序。
(2)继续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加强广告审批队伍素质建设,严格按照标准审查广告内容,建立广告监测网络,加大监测力度。加强有关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公众对违法广告的辨别能力,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引导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依法规范发布广告,堵塞违法发布渠道。对严重违法发布广告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依法予以严肃查处。逐步建立综合治理机制。
(3)推进药品、医疗器械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药品诚信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行政相对人诚信档案系统;建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诚信管理制度,加强质量诚信评价体系和诚信信息公示建设,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诚信监管档案,初步建立医疗器械诚信运行机制;建立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产品审评、企业审批、认证检查等专家和部门内部“信誉档案”。
(4)深入推进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总结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经验,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建设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制定符合农村药品供应实际的引导政策和监管措施,鼓励和引导建设符合现代物流发展方向的药品供应网,支持指导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自采、自种、自用中药材,保证农民用药安全有效、方便及时。
16.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能力建设。
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提高应对药品、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协调指挥和快速响应能力;提高重点地区的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检测能力。按照就地就近原则,强化对假冒伪劣药品和医疗器械进行无害化处理。积极探索药害事件赔偿制度。
17.推进药品、医疗器械监管信息化进程。
实施“3511”工程,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实现部门间业务协同,提升监管效率和水平。加快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注册、审评、企业认证、稽查等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拓展和完善公共服务系统,加快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政务公开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对企业和公众服务水平。
18.改善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基础设施。
统筹规划,改善行政执法机构办公和装备条件,建设办公业务用房,配备必要的执法装备,经过五年左右建设,行政执法机构的办公业务用房和执法装备基本满足执法需要,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适度超前。整合现有检验检测资源,合理布局,改善实验条件,配备仪器设备,整体提高技术支撑的硬件水平。
⑼ 我国对于食品安全有哪些措施
1、行政监管。国家抄对食品生产经营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具体见《食品安全法》
2、民事制度。食品在民事上存在买卖和侵权法律关系。具体可参考《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法》。《食品安全法》中有10倍赔偿制度。
3、刑事监管。生产不合格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可能涉嫌犯罪。具体见《刑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