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使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的更新时效从6个小时提高到四个小时的,是因为哪个气象卫星的交付使用

风云三号D

风云三号D星交付使用后,将与在轨的风云三号A星、B星、C星组网观测,各卫星功能互补,使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的更新时效从6小时提高到4小时。

Ⅱ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是如何提高的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的天气预报提供了先进的装备,先进的气象卫星、遍布各地的雷达站网络,以及能运算复杂天气模型的强大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使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使用了气象卫星,不仅从高空可以收集到各种气象资料,而且使气象部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预报的正确程度。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也由此变得生动而形象:台风眼和它的周围的云层、活动范围、方向、速度等,还有雨、雪区的移动等,一目了然。

美国的领土十分辽阔,它的气象预报系统的规模更大。为了了解世界范围的气象,有四颗气象卫星提供气象信息。有两颗电视与红外线观察卫星,它们的轨道经过地球南北极的上空,卫星上的电视摄影传播云的形状和运动方向,红外照相指示出云层的高度和水汽所含的水分。另外两颗同步气象卫星位于赤道上空对地静止的轨道上,在固定点定时拍摄地球的照片。

此外,有几百个小型资料收集装置设在飞机、轮船、浮筒或充氦气球上。这些收集装置的传感器会自动测出各地的风速、温度、湿度和气压等。还有70多个雷达站遍布全国,对雷暴和旋风进行跟踪。

有一种多普勒雷达系统是先进的气象检测设备。这个系统向周围半径为200千米的各个方向发射波束,通过检测大气中的水滴、草籽、尘土、昆虫等的运动,来测量同地面平行的各个水平面上的风速、风向。它作出的天气预报十分具体:哪一个地方,几点到几点钟将降落多少毫米的雨。如果局部地区在几分钟内将发生突然的气流变向,多普勒雷达系统也能作出相当准确的预报。

另一种激光多普勒雷达——“莱达”,是一种监视地面气象状况的新装置。它装在极地轨道卫星上,每天可测取两次风速。如果有两颗卫星装有“莱达”,这可以监测整个地球的大气状况。采用“莱达”系统以后,可以使7~10天的中期天气预报,同目前的24小时的预报一样准确。航空公司也能从“莱达”获益,因为驾驶员有了详尽的当时的气流图,就可以利用快流风,避开迎头风,既可节省时间和燃料,还可保证飞行安全可靠。

Ⅲ 首席预报员谈如何提高预报准确率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预报的需求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服务方式的预报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更为精细化和准确化的预报。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体制及相关措施的完善来提高预报准确率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是首席预报员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 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要素很多,但预报员能力和水平是决定预报准确率的关键。一个优秀的预报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丰富的预报经验和敬业精神。现代优秀预报员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热爱预报员岗位,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丰富的地方性预报经验,能准确把握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关键特征;掌握天气动力学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与岗位相匹配的天气分析、数值产品释用、资料应用等专业技术。 一、预报员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关键 1. 重视开展阶段性培训 中国气象局要经常组织各类预报员的培训,定期轮训,最好是3-5年轮训一次;通过培训、预报竞赛等方式,学习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提高对天气预报过程的认识能力,进一步提高预报员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帮助预报员建立科学有效的预报思维、思路;完善新预报员和年轻预报员培养机制。 2. 注重区域内技术交流 加强个例总结,及时总结预报成败,在总结中凝炼科学问题,做到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科研中解决问题,然后再应用到业务中;改变目前以省为单位的个例分析总结方式,加强预报员区域内技术交流,从完整天气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预报技术交流总结要常态化。 3. 加强预报员自身经验积累 预报员需要给自己确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在业务上充分了解预报区域的天气特点、气候规律和地形作用;有基层台站的观天经验;真实的感受天气而不单是图纸上的天气;坚持每天关注天气演变,积累本地灾害性天气资料。 二、完善激励机制、建设合理团队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基础 1. 科研与业务相结合 保证预报员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科研和总结,促进其由预报工匠转为预报科学家,形成科研与业务值班的良性循环模式。大力支持业务相关的科研课题,培养研究型的天气预报员。 2. 开展预报员专业分工 在积累了基本预报经验、全面掌握各类天气预报思路的基础上,分团队重点加强某一类天气的分析预报能力,使每个预报员有主攻方向。既有利于预报员个人发展,又有利于提高整体预报员的预报水平。 3. 培养学科带头人 培养专家型预报员,形成以专家型预报员为核心的预报研究团队,通过学科带头人的预报研究项目凝聚力量。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有利于延续本地预报经验,给预报员树立榜样,有利于专家预报员自身的发展和年轻预报员的快速成长。 三、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料的应用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保证 1. 加强预报技术的研究以及推广 建立国家层面的预报技术研发和推广团队,尤其加强对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的研究,进行中尺度应用平台建设和推广,为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撑。各省可开发用于本省预报业务及应用的软件,实现资料分析自动化、预报制作程序化,增加预报分析时间,节约预报制作时间,增强预报发布时效。 2. 加强对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和检验,重视对多种新型探测资料的综合应用 数值预报产品具有很好的参考性和指导性,特别是对形势场的预报,但地域特点不够深入,使用时应加强数值预报产品的地域性分析。要重视对传统天气图及雷达资料、卫星资料、自动站资料、GPS探测等新型探测资料的综合应用,充分利用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以及大量气象自动站资料为精细化预报的发展做好研究和预报工作。 国家气象中心经常性地向省一级多下发一些数值预报产品,可有利于预报员结合当地天气和地理特点分析预报产品的应用。

Ⅳ 天气预报时效规定为几天

预报时效规定长期为十天左右,中期为4到10天,短期为三天,短时为24小时之内。

Ⅳ 如何提高企业的时效、人效

1、拉大工资差距,制订员工服务合理标准,服务品质增加10%,工资增加100%。
2、推销产品核心价值,按客户需要改进。
3、瞎猫碰见死耗子,白检的便宜当然不检白不检。

Ⅵ 短期天气预报的时效是几天

短期天气预报的时效一般是3天,有的甚至更短。因为天气变化是随时都在进行的,所有的天气预报都是对未来天气的一个预测,所以短期天气预报的时效并不长。

Ⅶ 风云三号D可以使得天气预报时效提前到5天至7天吗

据报道,11月15日2时3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回云三号D”气象卫答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卫星投入使用后可以使台风等天气预报时效提前到5天至7天。

专家解释,“风云三号”D星搭载的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探测技术,光谱覆盖通道较以往仪器通道数量增加了70多倍,这对中国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的支撑能力有极大提升,可使登陆台风等高影响天气预报时效提前到5天至7天。

希望D星可以早日投入使用!

Ⅷ 风云三号D星可将天气预报有效时效延长多久

据报道,11月15日2时3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专成功将“风云三号D”气象属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最终可以将天气预报有效时效延长2-3天。

希望D卫星可以早日投入使用!

Ⅸ 提高新闻时效性的主要环节和意义

新闻报导的来重要之一:实效性!
获得第自一手信息是很多人都十分关注的!

新闻常被称为“易碎品”,这是因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一瞬间的、一次性的。西方的新闻著作中有这样一个例子:纽约时报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当记者时,去采访一个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他就回去睡觉了。半夜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了,编辑告诉他:其他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气呼呼地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背后还可能有更大的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这件事告诉我们,新闻在时间上确实有及时的要求,如若在别家媒体登完后再登,就成了旧闻。这些年来,中国新闻界愈来愈重视新闻的时效性问题,“抓活鱼”成为许多记者和新闻单位提高新闻时效性的一个生动、形象的口号。就是说,新闻界在力图以新鲜的形式突出新闻中最新鲜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