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供给侧
⑴ 如何抓好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绿色食品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论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基础上,要尽快扭转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失衡、政府与市场关系失衡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失衡,切实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1.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本质上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不断引入和重新组合配置的过程。提高农业供给体系和质量,首要和关键是矫正农业要素配置扭曲。一要加快放活土地要素。土地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土地不能自由流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就很难进得来。现行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力度与社会期待存在一定差距,要在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政策落地的基础上,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永久性退出、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等探索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土地金融,推进土地资本化。二要提升劳动力职业化、组织化水平。重点推进“三个一批”,即将一批有接受培训意愿、有文化基础的农民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将一部分没有培训意愿、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通过组织化、产业化生产变成产业工人,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三要消除对工商资本下乡的歧视性政策。资本深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绕不开的道路,没有资本要素参与改造传统农业,农业就会如舒尔茨所言的“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对目前工商资本下乡现象不能妖魔化,要在落实好“三个不得”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和降低对工商资本下乡租赁农地期限、面积等控制条件,赋予工商资本进入和退出农业的自由选择权,重点要“强监管、防风险、抓服务”,加强租赁农地事中事后监管,加大“非农化”的惩处力度,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流转纠纷解决机制等;同时围绕“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健全工商资本下乡服务体系,使工商资本“进得来、有发展”。2.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和管理新阶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眼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推进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一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全链条”的观念,新增补贴和支持手段要向产业链前端的科研和产业链后端的加工等环节覆盖,加强产业链综合技术集成,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推进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等统一管理。二要探索不同形式的产业融合模式,支持各环节生产经营主体构建联合合作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契约、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方式,建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纽带,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于一体的发展联合体。鼓励和支持领军型龙头企业利用价值链、信息链和物流链整合产业链,通过交叉持股、联合研发、供应商契约等方式整合研发、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三要健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质量监管、流通服务等平台,加强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等各类服务。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支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领创各类中介服务组织,采取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方式,提供农资供应、统防统治、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全链条综合服务。四要建设农业生态产业链。积极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3.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化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能简单“甩包袱”,也不能“大包干”,需要同时发挥好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机制化调控作用。国内外事实表明,市场作用的有效性与其完善程度一般成正比,如果市场本身不健全,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只可能带来更大的混乱;同样,如果政府治理能力跟不上,政策“急刹车”或“猛给油”带来的市场波动就难以避免。4.提高统筹利用国内国际市场资源能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开放理念,构建起农业对外贸易与国内农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体系,强化各类政策手段的组合运用,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健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进口贸易调控机制。目前看通过关税限制进口的难度较大,需要用好进口配额管理和国营贸易制度的有限空间,加强农产品进出口的监测和管理,强化进口与储备的衔接联动,严厉打击走私,规范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加快实施农业全球战略布局。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加强境外农业技术、资源合作开发及全球供应链建设,建立规模化农产品供应后备基地,不断提升我国农业资源配置能力、市场控制力,为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大空间。
⑵ 2017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什么时候启动
2017年6月29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正式启动,主题是“尚德守法共治共享食品安全”。
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近年来,各相关部门在加强法治建设、落实监管责任、治理“餐桌污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有“史上最严”之称的《食品安全法》修订施行后,我国食品安全整体状况明显好转。有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食品安全的舆情热点关注度较上年下降近三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群众满意度的提高。
加强食品安全,要善用创新力量。一方面,要推动食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创新技术,促进安全保障能力和生产经营管理全面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从数量需求向安全、优质、健康需求的结构性转变。另一方面,面对互联网环境下食品安全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织密织牢“防护网”。
⑶ 供给侧改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好处
面对庞大有消费能力的市场群体,中国国内企业难以提供有质量品牌产品和高水准的服务,即使能够提供也存在不便利、成本高等各种问题。即,国内供给结构出现了问题。中国政府改革供给领域的结构性问题,目的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提升有效供给
根据经济学基本规律,市场由两方面因素形成的,即供给侧与需求侧。围绕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供给学派认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供给侧强调配置劳动力、土地、原材料、资金、技术、创新等要素,为全社会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而需求学派强调,需求充足与否决定经济发展状况,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是理想的市场经济状态。当市场需求不足时,刺激投资、消费、对外贸易来促进需求增加,从而实现市场供求均衡和经济社会发展。
无论是强调供给侧还是强调需求侧,都有其局限性,因为发挥其作用都需要相适应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
2.结合国内外市场推进
在全球化竞争中,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质量。因此,中国更需要强调市场主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全国范围内,政府部门推进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执行,并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知识产权、公平竞争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加大惩治和处罚力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给予人民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确保市场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其次,中国政府加快打破国内外市场壁垒步伐。一方面,中国与一些经济体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相关产能合作备忘录,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机遇和空间。特别是,2016年中国与韩国、澳大利亚等经济体全面实施FTA,大幅度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中国正进行与东盟FTA升级版的谈判,以及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谈判等,有利于引导中国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提升服务质量。
在国内,2016年继续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其首要任务就是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最迫切的就是促进交通便利和降低运输成本,减少有质量、信誉产品和现代服务进入北京等特大城市的成本。
新的经济形势下,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领域,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普通产品供过于求,但是个性化、定制化、公共性的消费与服务严重供给不足。地方政府应积极创新和加快弥补短板,建立和完善社区以及农村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文化、健身、教育等,从而解决基层组织的公共性服务不足问题。
对于中小企业,政府需要做好三方面事情,弥补其短板: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帮助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例如,深圳市政府长期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家具、钟表、服装研发中心,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材料表面分析检测中心等;给予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的机会,包括政府采购招投标中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机会;对中小企业融资给予支持,包括优惠利率和信用担保等。
最后,要支持供应链等新型业态促进企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产能、库存、杠杆都是市场主体经营过程中的行为,产能过大说明效率不高有待改进,库存过多说明产品缺乏竞争力,杠杆过高说明市场经营风险尤其是金融隐患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市场主体创新,深圳、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应用供应链新型业态,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积极创新,借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素相对自由流动的背景,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大数据为支撑,发挥规模效应,跨界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和内外体系,大幅度库存、供需、研发等环节的交易成本,实现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的目标。
⑷ 餐饮企业是如何多管齐下保障食品安全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17年1—8月,全国餐饮收入25110亿元,内收入规模增速保持两位容数水平,餐饮消费新升级,不仅要吃出品质,吃出便利,更要吃出安全,一些企业纷纷开始探索保障食品安全。
分析人士表示,5年来餐饮消费持续走旺,这得益于百姓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更是顺应消费观念再升级、深化餐饮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结果,未来,在面向大众、走向智能的道路上,我国餐饮业将迈入发展新阶段。
希望食品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⑸ 供给侧改革能给农业带来什么影响
“改革”将带来哪些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会为农业带来哪些变化?要了解这一点,首先要明确究竟怎么改革?对此,一号文件给出全局性的指导意见: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
针对我省目前的情况而言,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在于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我省目前粮食库存总量较大,当务之急是要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以促进库存粮食的加工转化;降成本则要求我省农业尽快转变生产方式,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的经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从节水、节肥、节药等多方面入手降低生产成本;而补短板就需要改善农业生产上的薄弱环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高农业领域的技术水平。
“在我看来,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首先实现‘两个提高’,即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陈进告诉记者,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最重要的是抓住农业生产的中间环节。在国外,农业会有一些行业协会,通过调度和指导,告诉农户今年种什么品种、什么品质的作物会有好销量,有效地把农户和市场对接起来。而在我国,这个环节就要关注合作社、种粮大户、新型农场主以及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者,让他们起到一个“桥梁作用”,引导农民去生产更优质的农产品;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要依靠技术进步、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尤其是要与现代“物联网”和“互联网+”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与时代接轨,用更加先进的方法进行生产、销售,还可以尝试许多农业与其他产业、其他形式相互融合发展。
为了探访“桥梁作用”突出的合作社,记者在一个小雪纷飞的日子里,走进了王守兴的植物大棚。他领办的宿州( 农用地、 商住地、 工业地)市埇桥区富民瓜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如今已有社员680户,拥有工厂化育苗中心4000平方米、智能温室试验示范大棚50亩、新型无支架钢构大棚3900多亩。王守兴领着记者参观育苗大棚并介绍说,所有种苗都会在大棚内经过统一培育,确定存活和健康后再交给合作社的社员种植。
“除了统一育苗栽培,我们后期还会统一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销售服务等。合作社实行的是订单农业,与全国很多蔬菜批发市场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他们需要什么蔬菜瓜果、什么品种,都由他们提供种子,我们提供农资和种植技术。 ”王守兴说,这样就能保证种出来的东西是他们需要的,而且会有一个收购的最低保护价,为合作社社员提供稳定的收入保障。
参观完育苗棚,王守兴又引记者进入一个实验大棚。棚内温暖如春,地里是已经长成的莴笋。他告诉记者,虽然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棚内种着超过四个品种的莴笋。 “根据不同的种植情况和最终收获的作物品质,我们就可知道究竟哪个品种更适合我们这里种植;哪个品种口感好质量高,下一季就多种这一品种。 ”说着,我们来到一片新型香莴笋的实验区。刚走近,记者就闻到一股莴笋特有的清香味道,“这是我们最近在试种的新品种,闻起来香,等入了锅香气会更浓,口感也很好,我们下一季就打算主推这个品种! ”
除了帮助农民种植蔬菜瓜果,富民合作社还会进行定期培训,向社员提供最新的农业资讯。在王守兴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摞农业期刊,“这些都是我自费定的,培训的时候发给大家看。 ”他随手翻开一本农业技术研究的书,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他做的笔记:“自己先搞懂了,才能带领社员们更好发展。 ”
早在成立那年,合作社就注册了自有商标,还建立了网站。近年来,合作社也开始尝试有机蔬菜种植、物理方法和生态环境调控等,加大绿色生产和物联网融入的比重,并很快赢得市场认可,在北京( 农用地、商住地、 工业地)新发地、合肥( 农用地、 商住地、 工业地)周谷堆、武汉( 农用地、 商住地、 工业地)白沙洲等批发市场建立了销售窗口,与苏果超市、华夏超市等签订了合作协议,还通过自家的网站平台销售。 “每到收获的时候,门口的大马路边停的全是来拉货的大货车,队排得可长了! ”王守兴高兴地说。
实际上,除了富民合作社,我省各地都在探索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如芜湖( 农用地、 商住地、 工业地)同福碗粥股份有限公司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打造了“一产”标准化基地,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同时研发“二产”精深加工技术和“三产”网络销售渠道,构建了线上、专营店以及传统销售有效结合的“三位一体”销售模式;天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尝试将农业进行社会化服务型融合,首创了“四代一管”的全程代耕服务,为农户提供“代耕作、代育秧、代机插、代机收和田( 农用地、 商住地、 工业地)间管理”的服务,并在全国实施“种子变种苗,种苗进农村”工程,制定种苗生产的标准和规范性流程,目前已在全省40个水稻大县出资设立了50多家合作社,建立起提供种植方案、机械化服务、资金支持、农产品收购以及全产业链服务的平台。另外,以综合型农家乐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在逐步成为推广乡土文化、特色农产品以及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这些优秀的农业产业融合实例,都为我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本。多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下一阶段农业最主要的变化之一,也将带动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得到效率和质量上的提升,帮助我省农业生产与市场更好地对接。
朱清表示,在农业供给侧的改革当中,政府的参与和引导同样必不可少,除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外,政府更应在细致服务上下些功夫:“如政府出面推动市场信息与农民之间的对接,可以村干部或农技员作为桥梁,向农户传达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并对成绩突出的地方给予奖励,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农民,让他们知道该生产什么、该怎样生产。 ”
此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就会切实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滥用化肥农药、浪费水资源等问题,帮助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帮助农业生态得到保护和修复,还将带动食品安全得到进一步提升。
⑹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根本与重心在哪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基础上,要尽快扭转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失衡、政府与市场关系失衡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失衡,切实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1.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本质上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不断引入和重新组合配置的过程。提高农业供给体系和质量,首要和关键是矫正农业要素配置扭曲。
一要加快放活土地要素。土地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土地不能自由流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就很难进得来。现行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力度与社会期待存在一定差距,要在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政策落地的基础上,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永久性退出、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等探索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土地金融,推进土地资本化。
二要提升劳动力职业化、组织化水平。重点推进“三个一批”,即将一批有接受培训意愿、有文化基础的农民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将一部分没有培训意愿、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通过组织化、产业化生产变成产业工人,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要消除对工商资本下乡的歧视性政策。资本深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绕不开的道路,没有资本要素参与改造传统农业,农业就会如舒尔茨所言的“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对目前工商资本下乡现象不能妖魔化,要在落实好“三个不得”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和降低对工商资本下乡租赁农地期限、面积等控制条件,赋予工商资本进入和退出农业的自由选择权,重点要“强监管、防风险、抓服务”,加强租赁农地事中事后监管,加大“非农化”的惩处力度,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流转纠纷解决机制等;同时围绕“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健全工商资本下乡服务体系,使工商资本“进得来、有发展”。
2.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和管理
新阶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眼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推进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
一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全链条”的观念,新增补贴和支持手段要向产业链前端的科研和产业链后端的加工等环节覆盖,加强产业链综合技术集成,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推进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等统一管理。
二要探索不同形式的产业融合模式,支持各环节生产经营主体构建联合合作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契约、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方式,建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纽带,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于一体的发展联合体。鼓励和支持领军型龙头企业利用价值链、信息链和物流链整合产业链,通过交叉持股、联合研发、供应商契约等方式整合研发、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
三要健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质量监管、流通服务等平台,加强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等各类服务。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支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领办创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采取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方式,提供农资供应、统防统治、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全链条综合服务。
四要建设农业生态产业链。积极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3.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化建设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能简单“甩包袱”,也不能“大包干”,需要同时发挥好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机制化调控作用。国内外事实表明,市场作用的有效性与其完善程度一般成正比,如果市场本身不健全,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只可能带来更大的混乱;同样,如果政府治理能力跟不上,政策“急刹车”或“猛给油”带来的市场波动就难以避免。
4.提高统筹利用国内国际市场资源能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开放理念,构建起农业对外贸易与国内农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体系,强化各类政策手段的组合运用,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健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进口贸易调控机制。目前看通过关税限制进口的难度较大,需要用好进口配额管理和国营贸易制度的有限空间,加强农产品进出口的监测和管理,强化进口与储备的衔接联动,严厉打击走私,规范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加快实施农业全球战略布局。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加强境外农业技术、资源合作开发及全球供应链建设,建立规模化农产品供应后备基地,不断提升我国农业资源配置能力、市场控制力,为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大空间。
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侧是什么意思
指提高农产品质量,用高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安全的农产品供应给消费者
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版包括质量和数量,符权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农业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变,要从供给入手,改善供给结构,这才有了农产品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要想得到有效的推进,除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之外,农民也得转变发展观念。通过施化肥、打农药、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农民还得要调整种植结构,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提升经济效益。
⑼ 食品安全给调味品行业带来什么变化
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调味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专分析报告属》显示,食品安全奠定调味品行业发展基石。在实体经济下滑、食品行业发展趋缓的形势下,调味品行业销售收入仍保持11.6%的同比增长率。
目前调味品行业原有区域性品牌边际成本增加,但边际效应在递减,若不进行供给侧改革或者尽快采取措施,可能面临淘汰。与此相对应的是,有一部分全国调味品品牌企业的边际效应在递增。我认为,现在调味品行业的发展不是在生产能力上下功夫,而是要对现有的品牌进行结构性调整。在行业总量相对饱和的形势下,部分全国调味品品牌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