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报刊市场

无论是出于对中国入世后即将面临的媒体竞争格局的一种回应,还是出于为中国带来一个健康合理的传媒市场,一部分报刊市场化都是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9月份对全国千余家行业报及县级报刊来说不啻是个生死关头。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规划,在各省清理整顿方案于日前汇总后,将在9月底作出答复,决定这些报刊的去留存亡。

中国报刊业正在经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整。按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的话说,调整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切断报刊经营与部门职权之间的利益纽带,让权力从报刊经营活动中退出,将“生死机制”引入中国报刊业,把报刊推向市场。某种意义上,在这场自上而下的变革中,中国报刊业市场化之路已悄然起步。

在许多人看来,改革的风暴来得既突然又猛烈。每年6月本是报刊征订的黄金时期,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邮政总局却在今年发出联合通知,要求除科技期刊外,其他报纸期刊的出版单位至2003年9月底,暂停2004年度一切报纸期刊的征订活动。

中国报刊征订的延期,给了报刊发行市场当头一棒,特别是各大行业报刊和县级报刊。中国各行业部门历来有自办报刊的传统,行业报数量在全国2100多家报纸中约占一半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依靠在本系统内摊派公费订阅维持生存;而县级报刊有刊号没刊号的也有数百家,往往在当地硬性摊派订阅,造成基层乡镇负担沉重却“敢怒不敢言”。

要说中国的媒体市场还有大量的计划经济因素,还有大量由行政力量来配置的资源,在这两者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而因之导致的中国报刊业现状与市场经济的严重背离,正是调整启动的首要原因所在。

随后的文件,即7月中下旬相继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和《实施细则》,让大家看到了管理层推进报刊业调整的力度和决心,比市场预测的还要大得多。这一切不仅意味着上千家县级报刊面临关门,上千家行业报刊猝不及防被推向市场;更标志着新一轮媒体竞争和报刊市场结构大调整即将展开。

这种竞争对行业报来说,失去了长期依赖的高枕无忧的发行渠道,失去了行政部门的支持和财政补贴,生存危机是迫在眉睫的,能在多快时间内调整报刊的定位和经营方式,是其能否在市场中继续存在的关键。

而与行业报相对应,已经在市场中摸爬滚打过一阵的大众报刊,切莫误以为鞭子没抽在自己身上,其实是一丝懈怠也不该有的。

首先,举个或许不甚恰当的比喻,是同块水域中多了一倍需要自己觅食的鱼。

其次,行业报虽缺乏市场经验,但在各自领域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与信息优势,若改造得当,一则可能成为本领域的权威媒体,二则可能成为以此为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大众报刊,竞争力不容小觑。且这已经有例可循,再者说来,虽然管办分离了,但在原行业的影响在短时间还不会消除,发行方面还多少占点优势。

此外,伴随着报刊的生生死死,相关从业人员的重新整合,将使媒体人才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严酷,这不难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报刊的退出机制将使刊号不再成为稀缺资源,也意味着进入市场的新媒体会增多,报刊新生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从而打破报刊业固有的均衡但活力不足的状态。

认清形势有助于报刊在改革中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无论是出于对中国入世后即将面临的媒体竞争格局的一种回应,还是出于为中国带来一个健康合理的传媒市场,一部分报刊市场化都是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2. 我国党报政报的发行制度,他们的发行量与市场化报纸的关系

可以作为参考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3480/63482/63489/4340914.html

3. 什么是报纸的市场化我国的报纸都市场化了吗

我想通俗易懂地直接问答你这个问题,过深的东西就不多说浪费你的时间了。

在我回国,报纸既是一种媒体,又被答当作舆论工具,当作国家公器的。所以,自从报纸在我国诞生以来,就一直被国家养着,成了国营事业单位。就是有奶水吃,饿不死。因为国家需要报纸为宣传服务。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报纸作为一个传播产业必然也受到影响。国家逐渐放弃了一大部分报纸,断了奶水,让他们自生自灭,自己养活自己。于是很多报纸就要学会自己赚钱了,自己靠报纸来养活自己,就有了报纸经营,建了很多公司比如广告公司、发行公司、信息咨询公司、传媒文化公司……有的还成立了报业集团,搞大了呢。反正就是利用报纸资源创收挣钱。这就是报纸的市场化运作。

我国绝大多数报纸都市场化了,只有人民日报和各省区的党报,国家还在养着,作为党的喉舌在用着。

你该明白了吧?祝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