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寿险部门经营几大体系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中心问题。企业通过自身经营和管理所取得的利润是投资者获取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也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因此,做好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十分重要。判断人寿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一是核算周期的长期性。通常,寿险保单的有效期都在十几年或几十年,因此,相应的会计核算也要延续十几年或几十年。在该保单的保险责任未履行结束之前,难以对它做出亏损或盈利的最终判断。二是当期收支的不匹配性。最典型的要数当期的费用不匹配。由于寿险经营的特殊性,当期支出的费用与其整个经营期间,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与当期的收入严重不匹配。还有精算所用的“生命表”与现实被保险人的实际寿命之间的差异(或称之为不匹配),也会对寿险经营的盈利能力造成重大影响。三是经营过程中各年度之间某些指标的不确定性。远期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会对寿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还存在的如续期保费的“继续率”不确定,远期的“死亡率”不确定等等,都会对人寿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与预测产生重大影响。鉴于寿险公司经营中存在的上述“三性”,要做好寿险公司的盈利性分析,仅靠传统的手工作业或者孤立的会计核算系统来完成,是不可想象的,必须依托于功能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首先,构建系统的基本框架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应具备归集投入产出各类指标并能对指标进行分析的功能。系统应能够按机构、部门、业务系列、险种、渠道、客户分类、利润中心等多个维度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数据的归集,并能够灵活地从不同的角度来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另外还要建立包含收入、成本和利润以及各种假设条件等因素在内的分析模型。利用这些模型可以针对不同的产品、渠道、分支机构、销售网点进行盈亏临界点的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这个系统要有一些假设条件。寿险公司的核算是长期的,且涉及方方面面的指标非常多,在预测的时候就要做一些假设,比如投资收益率,预测投资收益率是5%还是8%,续期率是90%还是95%,续期的费用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等。二是应具备成本费用筛选和配比的功能。系统应能够对寿险公司支出的众多成本项目按照事前设定的不同标准进行筛选和归集,并能够对历史数据不断地进行比较和扬弃。按照统计规律不断对归集的历史数据所表现出的规律性进行归纳,且能够自动对假设条件或配比因素进行及时修正,从而使分析和预测的结果逐渐趋于真实。三是应能够对公司的业务系统、销售系统、精算系统、薪资福利系统、预算系统以及办公处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整合,关联数据的口径要一致。另外,在分析计算功能中还应能够灵活地修正各种假设条件,具有清晰简洁的操作流程。其次,对信息管理的模式应该是高度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包括集中式的信息存放和管理、标准化的信息定义和标准化的信息传递。最后,系统的应用要采用集中式的应用体系架构。一是应用系统功能全面、灵活、扩充性强,适应不断增加和变化的业务需求;二是各应用系统之间要接口灵活、参数化,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要强;三是各应用系统的操作界面,要充分体现友好的人性化和高度的智能化。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⑵ 如何突破寿险营销管理“瓶颈”

如何突破“瓶颈”
(一)突破增员瓶颈。当前,在增员的质量与数量面前,我们面临着两难选择。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是公司个人营销业务发展中需要突破的第一个“瓶颈”。
1.合理确定增员标准。在选拔时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对个人代理人的要求,根据区域性目标市场的特点,合理确定增员标准。在原有硬性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实际,适当加入能够反映增员对象综合能力的指标,如个人性格特点(进取精神、挑战精神、意志品质等)、学习能力强弱以及与所在市场的融合度是决定营销人员职业生涯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在确定选拔条件时要特别加以强调。
2.严格限定个人代理人增员资格。要对个人代理人增员资格做具体限制,规定具体的条件,包括业绩、职级、展业年限、文化素质、道德水准等。只有这样,新增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逐步得到一个整体的改善和提高,公司在社会上的信誉和形象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3.建立层层把关的甄选制度。层层把关的甄选制度就是要让增员者、组训、各级主管统统参与到增员工作中来,对新人进行多层次面试筛选。增员人和组训一般在综合素质、知识技能、相貌特征等方面对新人进行面试考察;各级主管则通过深入交谈对新人的思想状况、性格特点做进一步考察了解;营销部经理和公司经理也很有必要参与面试考察工作,把好面试最后一关。这样既能够排除增员面试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将最优秀的人才吸收到营销队伍中来,有效避免“宽进宽出”给公司带来的成本消耗,又体现了公司对增员面试工作公平、严谨的态度,新人一旦通过面试会感到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将会在今后工作中加倍努力。
4.拓宽增员渠道,努力营造团队增员的积极氛围。实践表明,利用召开事业说明会、人才交流会、客户联谊会等形式开展增员工作有利于整合公司的人力和物力,对被增员者进行集中公关,打破了增员渠道单一、狭窄的弊端;有利于发挥公司和团队的整体作战优势,多渠道吸纳各类人才。但采取这种方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作好前期铺垫工作,提前一段时间进行内外部宣传,以保证参会人数。二是要邀请知名人士作为嘉宾参加,提高会议档次。三是要对参会人员做一定的条件限制,以保证会议质量。四是要有灵活性,针对不同的人群讲解内容做相应变动。五是作好后期跟进工作,发现优秀人才要个别交流,及时跟踪。只有公司与个人代理人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会议增员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突破业务推动瓶颈。打破原有定式化的业务推动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变物质激励为精神激励、变企划推动为考核推动,通过细化日常管理促进营销业绩的稳步提升是当前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
1.科学制定激励标准,实施分层次确立市场目标和设立奖项的业务推动机制。在制定业务推动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对个人代理人队伍中的业务高手、中间人员和 “贫民”三类个人代理人的不同特点,针对不同类别的个人代理人的不同的心理需求,设定不同层次的激励措施,以求企划活动覆盖面广,推动力度大。如:针对业务高手的业务推动,在目标确定和奖项设立上要具有挑战性,可在原个人业绩的基础上适当拔高,使他们始终保持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针对一般业务员的业务推动活动,要从他们的实际能力出发,在此基础上确立循序渐进的市场目标和以精神鼓励为主的激励措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避免其将自己排除在各类推动活动之外的心理。
2.严格绩效考核,建立以日常推动为主、以业务企划为辅的业务推动机制。一般来说,业务企划主要是从激励的角度对个人代理人的展业积极性实施影响,但有奖无罚,缺乏有效的制约,致使个人代理人压力不足,并且企划推动时间跨度较长、次数频繁,不利于对营销队伍达标率、举绩率、日常活动量等指标的考察,也容易造成个人代理人心理上的疲惫。严格绩效考核,细化目标管理,通过对个人代理人日活动量、月达标率、月举绩率的管理,可以有效约束个人代理人展业行为,辅之以中长期企划推动可以使个人代理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降低营销队伍对单纯的业务企划的依赖程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考核推动和企划推动是两种不同的激励形式,对于推动营销队伍的业绩增长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推广“动源推动”法。“动源”即动力源泉,“动源推动”就是通过帮助个人代理人树立合理的目标并以此为动力源泉,促使其积极展业的一种业务推动方法。运用此法的关键是树立目标。针对不同的个人代理人,目标可以是业绩指标、佣金指标,也可以是生活中渴望得到的物品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的设定必须具有合理性,对个人代理人有吸引力、有时间期限,是个人代理人迫切需要的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达到的。二是要帮助个人代理人认清实现目标与展业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这一内在联系间接地向个人代理人要求拜访量。如:设定在一年内购车的目标,需8万元左右,按每次拜访可有20元收入标准计算,达到目标必须做到每日拜访量在10次以上。三是对目标的实现要实施跟踪和督导。帮助个人代理人树立了目标之后,还要对实现目标的过程进行监督督促,不停地激励个人代理人朝着目标努力。这样,个人代理人的展业积极性会无形地提高,决定其业绩好坏的活动量指标也会大幅提高。
(三)突破培训瓶颈。基层公司要尽快突破原有的培训模式,在保持原有培训力度的同时,注重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1.树立“以会代训”意识,加大分散培训力度。基层营销管理工作中,会议经营是工作重点之一,培训与激励是会议经营的重要职能。加大分散培训力度应从会议经营入手,转变会议经营观念,变激励型会议为知识型会议。一是丰富各类营销会议内容,在各种会议中融入更多的理念和感悟性内容,使个人代理人通过参加会议能够有所感、有所悟,从而指导其展业行为。二是将知识和技巧细化后,通过每次营销会议讲一个专题的方法,一点一滴地灌输给个人代理人,这样有利于个人代理人理解和实践。三是尽量给个人代理人提供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这样他们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积极参与会议的意识。另外,针对市场变化情况,基层公司可以随时召集个人代理人就某一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以最快的速度将新的理念和对策传递给个人代理人。
2.培训形式要贴近市场,以提高个人代理人销售能力为切入点。营销培训的内容主要为两点:一是险种介绍;二是销售技巧。基层公司营销培训的重点是个人代理人技能而非技巧的培养。销售技能是一种综合的客户经营能力,当个人代理人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各样的客户时,其在客户面前所展现出来的专业形象完全是一种销售技能的体现,而决非熟记条款和话术就能做到的。当前,基层营销培训注重的是销售技巧方面的指导,对险种的研究和销售技巧的分析非常深入,对个人代理人采取“填鸭式”的机械灌输,既死板教条又缺乏针对性。个人代理人在展业中一旦遇到特殊情形的客户,则显得束手无策。因此,营销培训应以提高个人代理人的销售能力为切入点,在形式上,注重方式方法的传授和先进的销售理念的灌输;在内容上,要尽量贴近市场,针对个人代理人不同的展业环境和可能面对的客户给予指导和帮助。
3.建立培训跟踪制度,对培训效果实行量化考核。营销培训的最后一关是检验培训的效果。衡量培训的效果究竟如何,除将培训的内容印制成试卷对受训人员进行笔试之外,最重要的是考察个人代理人的展业行为和业绩成果,把培训效果的好坏放到市场中去检验。最简洁的做法是对比个人代理人受训前后一段时间的业绩,并了解个人代理人对展业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的处理情况。通过反馈回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培训的内容,以便于今后更好的完成培训工作。
当前,寿险营销管理基础较薄弱。业务发展、队伍扩张、经营规模、管理层次,都面临“瓶颈”,只有正确把脉形成这些“瓶颈”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开辟突破“瓶颈”的出路。

⑶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目标

为客户提供保障,为股东创造价值,为自己混口饭吃。恩恩

⑷ 分析寿险业的经营管理可以从哪些方面

经营管理应该从:
1、项目决策的合理性和执行结果
2、营销决策方面
3、人事管理方面
4、行政管理方面
5、库存管理方面
6、财务数据分析方面

⑸ 保险公司应该如何经营管理

互联网保险购买决策平台-多保鱼保险网是一个保险购买决策平台,提供意外险、健康险、医疗险、人寿险、重疾险评测、攻略、网络、问答知识,帮助用户科学购买合适的保险。学保险知识,选择互联网保险购买决策平台-多保鱼保险网。
问:保险公司应该如何经营管理
答:题目太大,保险公司分财险,寿险,健康险,养老险,农险,再保险,信用保险等很多不同种类的公司,运作方式都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最大量吸收尽可能高品质的保险业务,并通过保费规模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并通过各种投资方式,努力实现最大化保险利润。细节的运作有很多,各种类型的公司又不太相同,无法详尽的一一列举,请理解。

⑹ 如何从根本上认识寿险营销团队的管理

转载以下资料,供您参考:
内容提要:保险具有社会管理功能这一论断的提出,是对保险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内在特质的客观认识,是对保险业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并扮演重要角色的科学总结。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稳定经济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激活储蓄机制;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有利于构建国家公共事务应急体系;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科技创新。全面科学认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保险实践,推动保险业的全面进步。

一、对保险功能认识的演变历程

时至今日,我国关于保险功能的学说主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之为“单一功能说”,也即传统的保险功能说,认为保险只具有经济补偿(或给付)的功能;第二阶段可称为“二元功能说”,这种学说除了认识到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之外,认为保险还具有资金融通的功能;第三阶段可称之为“三元功能说”,以保监会大大吴定富上任后关于保险功能的阐述为代表,认为现代保险同时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三项功能。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样,对保险功能的认识,也取决于当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对保险功能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而每一次认识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推进,对保险功能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到成熟、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功能的内涵、外延不断地得到扩大。“三元论”的保险功能说就是这一认识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

商业保险最初发轫于14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的海上保险,是从行会合作保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会员既是保险人又是被保险人。此时尚没有引进精算技术,仍处在保险的低级形态,保险的唯一功能就是经济补偿,体现为会员之间的保险分配关系。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数理技术支持,保险的功能发挥受到很大限制。17世纪后半叶,保险精算学产生,使理论意义上的人寿保险转化为现实意义上的人寿保险,开创了人寿保险发展的新局面。从数理技术上来说,保险作为一种风险转移手段,主要是运用风险汇聚机制,集合具有风险厌恶偏好的投保人并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对少数发生保险事故的被保险人进行经济补偿和给付,从而实现风险在投保人之间的分散,这就是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给付功能。保险经营技术的解决,大大促进了保险经济补偿功能的发挥。这一阶段,社会对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有了充分认识,传统的“经济补偿说”主要形成于这个阶段。

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市场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金融市场逐渐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动脉。现代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储蓄资源进行时间和空间的配置,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作为金融产业链中的一环,保险业承载和发挥了资金融通的功能。保险业的金融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通过承保业务获取并分流部分社会储蓄,另一方面又通过投资将积累的保险资金运用出去,满足未来的支付需要。保险体系吸收的资金(特别是寿险)大部分是长期资金,这是其区别于银行储蓄资金的主要特点。随着保险业的壮大,西方发达国家中许多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发挥资金来源稳定、期限长、规模大的优点,通过持股和相互参股方式,成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稳定力量,作为金融中介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其资金融通的功能逐渐深入人心。这一阶段一直延续至今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对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也是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一般来说,不同时代、不同经济背景的学者,对保险相关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难有统一,但对于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则出现显著的趋同现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保险业的发展日益呈现国际化、专业化的显著趋势,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保险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在发挥传统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的同时,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人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协调社会经济生活、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经济学家彼得。F.德鲁克说,保险和风险管理对于促进西方世界在18、19和20世纪的经济进步所起的作用与企业和商业起到的作用同等重要。彼得。L.伯恩斯坦在《抗争命运:值得注意的风险》一书中也指出,一个社会理解、度量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主要区别之处。因此,此次吴定富大大高度概括和总结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可视作对保险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内在特征的客观认识,是对保险业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总结。

二、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内涵、体现及提出意义

(一)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内涵

从本质上讲,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是通过促进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对于金融推进经济增长的方式,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国的金融体系通过提高资本积累率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因此要倚重储蓄性金融机构和积极引进外资;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通过提高社会资本配置的效率,来帮助经济发展,因此金融机构对于生产率和经济效率的促进功能,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资本积累。而保险恰恰具有这两种观点所主张的特点,保险业通过集聚风险补偿基金提高了社会的资本积累率,同时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特有的交换机制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本配置效率,客观上起到了“稳定器”和“助推器”的双重作用,为社会经济健康运行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持。传统的保险单一功能说,认为保险人仅仅是一种风险传递机制。但事实上,保险这一功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能还没有保险的其他要素重要。因为,保险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平衡表,还为经济活动和长期增长提供其他有力支持。美国保险学者小哈罗德。斯凯博在1998年就曾指出,保险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诸如替代政府安全保障、推动贸易和商务、鼓励减损、促进风险的有效管理等七种重要服务。现代企业理论的利益相关者学说也为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持。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由股东、债权人、职工、管理人员、关联企业和顾客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共同组织,是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一组契约的集合体。因此,现代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必须考虑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实施有效治理,这种理论强化了企业的社会管理责任。保险企业在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和日常经营时应注重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追求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反过来,社会经济的进步又会推动保险业的发展,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客观联系。一般来说,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市场经济的各个子市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保险市场也是如此。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一国的保险市场越发达,越有效率,对经济的繁荣贡献就越大。

因此,经济补偿是保险的基本功能,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是保险的衍生功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将得到不断加强,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发展实践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二)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体现

1.稳定经济生活,为社会提供“安睡保险”。保险通过预先确定的支出将未来不确定的可能损失固定下来,从而稳定个人、家庭和组织机构的财务状况,有利于形成经济安全的心理预期,为经济生活平稳运转创造条件,客观上起到了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守夜人”角色的作用。现代保

险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原来许多不可保的风险逐渐变成可保风险,保险服务的领域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宽,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将越来越凸现出来。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政府负担。保险还被广泛用于解决政府公共政策问题。人寿保险对于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经合组织(OECD)早在198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曾指出:寿险保单的销售无疑减轻了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压力。同年,瑞士再保险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10个经合组织国家的社会保障开支和寿险保费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保险业有效地分担了部分社会保障财务的压力。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已经成为影响当前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不好势必影响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内企业加入WTO之后面临的竞争加剧,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养老、医疗、失业三方面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缺口每年大约为673亿元。同时据社会保障部门估计,转制成本大约为20000亿元左右。如此大的债务规模再加上每年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短期内完全要政府解决确实不现实也不可能,但社会保障却不能产生断层。另一方面,我国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生活保障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老年护理、企业年金、健康、医疗、教育费用等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商业保险需求,具有极大的潜力,这为我国商业保险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减轻政府压力、促进国企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促进资本有效配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险人在进行承保和资金运用活动时,要收集有关企业、项目和经理人的大量信息。一般单个储蓄者或投资者缺乏时间、资源或能力来收集这样大量的信息,而保险人具有优势,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本和承担风险。同时,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行使“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的权利,对于经营者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力地制约着经营者的违规行为,形成有效的外部治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解决委托——代理难题,推进资本的合理配置,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作为金融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激活储蓄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其传导机制存在多种途径。保险作为金融中介之一,在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方面有三个优势,能有效地提高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一是降低结合储蓄者和借款人的交易成本;二是创造资金流动性;三是有利于形成投资的规模经济。与商业银行相比,保险公司的长期负债和稳健的现金流量,是政府和企业理想的长期融资渠道。一国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与其对市场的依赖性成正比,与其对金融中介的依赖性成反比,也就是说取决于信息对称的程度。因此,保险公司的金融中介作用,在新兴国家金融市场比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更大。对于我国还不完善的金融市场来说,保险业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具有巨大的潜力。

5.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现代经济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对金融的专业化和灵活性要求也越高。如果可供选择的保险商品种类丰富,保障充分,贸易和商务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则会受到极大的阻碍。例如,出口信用保险是政府促进对外贸易、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手段,素有“商务活动的润滑剂”之称,也是保险企业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领域。据统计,目前全球贸易额的12%- 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日本为50%,英国为45%,法国为21%,韩国也达到14%。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已经初步发挥了作用,但整体水平较低,获得出口信用保险保障的出口贸易额仅占出口总额的1.1%,投保企业只占全国外贸企业总数的2.7%,这说明我国保险业对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不足,在该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

6.有利于构建国家公共事务应急体系。一个国家有无完备的公共事务应急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美国风险管理和保险专家C.小阿瑟。威廉斯博士指出,灾害降临到富国和贫困国家的几率是相同的,比如日本的地震、孟加拉国的洪水,但一个社会如果能够控制和减轻这些灾难,该社会便可以更好地把资源运用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现代社会里,各种巨灾风险和突发事件如影随从,对一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我国1998年的洪灾、2003年2月和5月的新疆伽师地震、今年的非典型肺炎事件等。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和世界政治力量的演变,巨灾风险不可测的程度加深,而且一旦发生,危害程度更加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将远甚于从前,如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2001年“9. 11”恐怖事件、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事件等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建立必要的公共事务应急体系加以应对。现代商业保险通过设立新型险种、创造巨灾债券等保险衍生产品、综合运用再保险等方式,有助于化解巨灾风险造成的消极后果,在一个国家的应急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我国为例,非典疫情爆发后,各家寿险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非典保险,为社会提供了风险规避机制,缓解了人们的焦虑心情,对稳定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截止到2003年5月12日,我国寿险公司共接受非典索赔 236例,赔付104例,总赔付金额为88.68万元。

7.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转。社会和经济的运转时常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风险管理机制,尤其是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消除各个要素彼此之间的摩擦,减少冲突,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保险业对此也大有可为。如,责任保险有利于当事人履行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解决纠纷,协调民事关系。发达国家有完备的责任保险体系,如产品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执业责任保险及公众责任险、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等,被保险人一旦出现责任事故,可以很快通过保险公司解决,不必纠缠于旷日持久的官司,减少了社会的摩擦和冲突,整个社会运转效率高。近年来,我国医疗事故纠纷频繁发生,巨额诉讼案例呈上升趋势,国内务家保险公司陆续推出了医疗责任保险,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医患各方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尽管还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但充分说明了保险参与社会管理大有作为。

8.推动科技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高风险、高投入是高新技术的一大特点,为了保障风险投资的安全和持续投入,必须从制度设计上予以保障。保险业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前,国际上盛行商业保险与高科技联姻,保险公司通过科学合理地计算风险投资的保障费用,承保高新技术项目,万一项目不成功时,由保险公司承担部分风险;保险公司还通过开展高新技术转让保险,促进科技成果进入技术市场和提高成交率,提高企业采用高新技术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全面认识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意义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全面科学认识保险的功能,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保险实践,推动保险业的全面进步。

1.有利于提升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加快保险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势头迅猛,持续保持了年均30%的增速,保险各项功能得到较大发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长远来看,我国保险业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横向看来,当前我国保险市场的整体规模还很小,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与国内证券业、银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金融业和社会中地位较低。据统计,截至到2002年底,全国保费收入3 053.1亿元,保险业总资产为6 494.1亿元;而截止到2002年10月底,全国证券公司资产总额为6 660亿元,同期证券市价总值为38 329.13亿元,流通市值为 12484.56亿元;截止到2002年9月底,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193 778亿元。因此,充分认识并发掘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将保险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社会各界增强对保险业的认同感,有利于保险业更好地走入千家万户,服务社会,造福民众。

2.有利于促进保险经营主体拓展经营思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管理功能的提出,从认识上延伸了保险服务的外延,对于保险经营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引导保险公司更好地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在经营活动中勇于创新,关注被保险人利益,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塑造保险业的诚信和负责形象,更好地发挥商业保险应有的作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有利于正确处理保险业发展与监管的关系。保险监管机关的指导意见和言论往往对保险经营主体有较强的“窗口效应”,影响深远。促进保险业发展是当前保险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监管的目标是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被保险人的利益。保险业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也是加快保险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保险监管者对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有利于保险监管机关系统内统一监管认识,理顺保险监管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有为”与“无为”之间的关系。我国未来保险监管发展的趋势是,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并重,更加重视指导性规章和意见的作用,这些都需要保险理论上的拓宽和创新为其支持。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提出,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窗口指导”效应。

三、充分发挥保险社会管理职能的对策

(一)保险理论界要加强研究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为保险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理论研究者必须用发展与开放的眼光来审视保险功能的内涵,深化对保险功能的认识,将保险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并以此来指导和推动保险实践的创新活动。

(二)保险经营主体在经营实践中,应开拓创新,全面发挥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当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保险公司建设。推进国有保险公司体制改革,完善股份制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强化公司内控制度建设,注重控制经营风险,完善经营管理考核体系。时机成熟时可推动保险公司上市,有利于保险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偿付能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竞争,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险业唯有自身健康,才能为社会提供健康服务。

2.产品创新。注重发掘市场需求,坚持消费者导向,创新产品结构,满足社会的保障需求。尤其是注重发展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医疗责任保险、老年护理保险、子女教育婚嫁保险、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积极探索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为我国进出口事业提供保障;探索农业和农村保险的新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支持。

3.理顺保险销售体制。充分发挥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的市场作用,完善保险市场主体结构,改革保险营销员制度,加强对保险兼业代理点的管理,理顺保险手续费问题,树立品牌经营意识,在全社会培育诚信经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误导欺诈问题,切实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努力提升保险业的社会形象。

4.延伸保险业服务的触角。配合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提高承保大型风险项目的水平,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提供保险保障;探索保险资金运用的新渠道,可考虑通过购买债券和参与信托投资计划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开发新险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5.探索高风险保险领域。积极探索巨灾风险、高新技术风险的保险融资技术,建立巨灾、高新科技发展保障基金,通过商业保险主导、政府适当扶持的途径,提高社会的风险化解能力,为国家建立公共事务应急体系提供有力支持,为高新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保险监管机关应坚持市场化取向,树立发展观念。创新监管体制,完善监管方式,加强监管手段,为保险业发挥社会管理功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当前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章立制,加快保险法律法规的建设,坚持依法监管,依法行政,出台《保险法》配套细则,尽快出台保险违法违规处罚办法。二是正确处理“有为”与“无为”的关系,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问题,坚决还权于市场,合理界定监管者和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的效力边界,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保险监管部门应加强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系统内要合理划清总部机关和地方保监办之间的权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综合治理、联合监管的水平。三是加强基础研究,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重点研究保险业的产业政策,制定保险业发挥社会管理功能的长远发展规划;四是理顺保险市场关系。在现阶段偿付能力监管尚不能形成明显效力之前,应加强保险业务合规性检查,严厉查处保险市场的各种违法违规现象,正本清源,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⑺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运营管理是干嘛的

运营管理部属于平安后援系统,是真正的内勤职业,也不是楼下那些人说的保险代理回人,确实目前保险公司名声答不大好,但是内勤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基本上运营管理部主要是负责柜面配送的材料审批,难度不大的,而且进平安之后会安排你培训,只要你认真不怕辛苦就没问题。后援系统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医科的比较多,但是专业不是绝对性的,不用特别担心

⑻ 什么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

永续经营的四大基石
主讲:..刘秀娟,名家讲座
简介:..将自己的事业做到更大更长久,是每个寿险营销员努力的目标。那么想要达到保险销售的永续经营,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高人一等的话术技巧?还是广博深厚的人脉圈子?本堂课来自台湾的刘秀娟老师将为我们进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