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甸市场
❶ 宣武区厂甸人才市场电话是多少
(010)83172585
❷ 北京最有名的八个庙会是哪些
不一定非是八个吧??!!
(一)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庙会上不仅吃穿用的商品无所不有,而且还有珍奇异宝,连一些外国客商也赶庙会,做生意。明代有这样的记载:"碧眼胡商,飘洋香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二)土地庙
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庙的规模不大,庙会的规模可不小。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足见其盛况不一般。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摆到广安门大街上。
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人民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丰台十八村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他庙会。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这就是鸡毛掸子。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庙的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现在庙会不多了,但是庙的建筑还在,不过已作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鲜为人知。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清末《旧京琐记》云:"…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之后白塔寺庙会停止了。
(四)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
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真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中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刻花纹图案,还镶嵌珠玉宝石。扇面还有画师作画,书法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因此地繁华,游人众多,有的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不走,继续营业一两天,这样隆福寺的庙会就由每旬两天变为逢九、十、一、二这4天了。
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日下旧闻考》中说:"……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云:"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买卖在这里也很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庙会上洋烟画摊前也常常是挤满了人,过去有搜集洋画片的,和现在集邮相似,因此产生了交换洋烟画的"自由市场"。隆福寺后门通钱粮胡同,两侧聚集着很多乞丐,等候逛庙的人给他们一些施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设备先进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六)厂甸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
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会上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不读书也大量购买书籍,放在家里摆样子。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名人字画,名瓷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的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乾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联营合并,琉璃厂的店铺所余无几。三中全会后,政府投资恢复琉璃厂文化街。1985年国庆节起很多店铺相继开张,以崭新的面貌接待中外宾客,琉璃厂又成了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七)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等。传说正月十九日丘处机要降临人间超度有缘者。庙会期间以出售香烛纸箔神像最多,其次是各种食品、儿童玩具等,日用百货为数不多。会期还有各处民间花会狮子、高跷、旱船都来进香表演,锣鼓不断,热闹异常。
逛白云观还有一个很惬意的活动,就是骑小毛驴。1987年起,在白云观"春节民俗庙会"上又恢复了骑小毛驴的活动。目前白云观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恢复了宗教活动,并对外开放。
除上述著名庙会外,老北京还有五显财神庙庙会,朝外东岳庙庙会,蟠桃宫庙会也都有名。
北京郊区县的庙会亦极富特色,除前述的妙峰山外,Y吉山碧霞元君祠、白龙潭的"开潭"、戒台寺的晾经、天台山"魔王"、西顶娘娘庙"七十二司"等处庙会都很出名。
❸ 请问北京那有手工艺品厂家或批发市场啊
虹桥3层 或者对面天坛东门路北第一条胡同进去 有一个工艺品大厦 都是批发~~~~
❹ 北京荷花市场是买什么的呀
我晕~~~
什刹海水面遍植荷花,岸边垂柳依河,景致绝佳,这个市场就以荷花市场为名了
什刹海分前海和后海,从明清以来,一直是京城久负盛名的消夏避暑、游玩购物之地。因为明清两代,皇城内原本不住居民,只置衙署。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北海、景山等市内的风景区,均在皇城之内,系皇家的太庙、社稷坛和苑囿,都属皇家禁地,百姓何得而入。于是紧临皇城又兼具自然野趣的什刹海,就成为百姓可以游观的绝好去处了。
初时什刹海一带最热闹之处在德胜门内积水潭附近,至晚清后才逐渐移转到前海一带。据沈太侔《春明采风志》记载:“什刹海,地安门迤西,荷花最盛,六月间士女云集,皆在前海之北岸。同治间忽设茶棚,添各种玩意。”其所说的“前海之北岸”,还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事,后来由搭茶棚而建饭馆,陆续添建了不少房屋,地点就约在现今银锭桥边烤肉季饭庄一带,而荷花市场则移到前海中间的大堤上了。当时什刹海水面遍植荷花,岸边垂柳依河,景致绝佳,这个市场就以荷花市场为名了。清末的《天咫偶闻》记述其情境为:“都人游踪,多集于什刹海,以其去市最近,故裙屐争趋。长夏夕阳,火伞初敛。柳阴水曲,团扇风前。几席纵横,茶瓜狼藉。玻璃十顷,卷卷溶溶。菡菡一枝,飘香冉冉。”描绘为一幅韵味浓郁又引人遥想遐思的水粉画。直至1990年,北京市才重新兴建开放了荷花市场,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了“荷花市场”名匾,悬挂在前海西街口的牌坊上
清末民初之时,荷花市场是个季节性的市场,大约每年五月端午之后开市,到七月十五盂兰盆会过后,随着天气的渐凉,就该收市了。认真说来,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节总在六七月间,称得上是百货云集,百戏杂陈。卖的东西,既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古玩字画、手工艺品,还荟萃了所有的京味小吃,再加上从湖中采摘的莲蓬、菱角、嫩藕等应市,适合各种人们的多方需要,自然大受欢迎。表演的东西,有各种戏剧、曲艺、杂耍,说书的、唱大鼓的、拉洋片的,应有尽有,堪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所以能吸引各种各样的人,从仕宦官家、文人雅士,到布衣民女、平头百姓,都乐此不疲,留连忘返,其情景几乎比正月里逛厂甸还要热闹些。用俗透了的京城土话所编的《北京俗曲十二景》就专门对此唱道:“六月三伏好热天,什刹海前正好赏莲,男男女女人不断,听完大鼓书,再听十不闲。逛河沿,果子摊全,西瓜香瓜杠口甜,冰镇的酸梅汤打冰乍。买了把子莲蓬,回转家园。”
进入民国以后,荷花市场仍兴旺了一阵子。1933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还记述道:“前海周约三里,荷花极盛。西北两面多为第宅。中有长堤,自北而东,沿堤植柳,高入云际。自夏而秋,堤上遍设茶嗣,间陈百戏以供娱乐。”不过随着国民党政府迁都南京,荷花市场逐渐败落,终至流于无形。直至1990年,北京市才重新兴建开放了荷花市场,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了“荷花市场”名匾,悬挂在前海西街口的牌坊上。当时,市场内开设了各种风味小吃摊,油炸煎烹,露天制作,搞得到处烟熏火燎,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为了什刹海周边的环境保护,有关部门又将饮食摊点全部撤消,一度把荷花市场改为古玩市场。
为了全面开发什刹海风景旅游区,恢复荷花市场的昔日盛景,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启动了荷花市场复建工程,全部拆除了原来的临时建筑,营建起仿古风格的新建筑,在前海西岸,矗立起一排二层楼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连绵三百多米。所有房屋均青砖灰瓦,朱漆大门,雕梁画栋,粉饰彩绘,南倚岸边的游船码头,面对水中的碧绿荷花,成为什刹海边的一处崭新景致。
新的荷花市场是于2002年新改建的酒吧商业区,现在已经是不亚于三里屯的内外闻名余遐迩的酒吧一条街了。其实,并不是一条街整个后海周围一到晚上就五彩斑斓的,是北京现在有名的夜生活的地点之一,也是最好的观赏夜景地之一。同时你也可以到烟袋斜街逛逛。
❺ 怎么坐车到宣武区人才服务中心(宣武区和平门新华街58号厂甸市场大楼)
线路1: 从和平门出发,乘坐百利宝专线(西单-角门南站),抵达琉璃厂. 约0.59公里
线路2: 从和平门出发,乘坐7(动物园-五间楼),抵达琉璃厂. 约0.51公里
线路3: 从和平门出发,乘坐14(后库-角门南站),抵达琉璃厂. 约0.46公里
线路4: 从和平门出发,乘坐15(动物园-天桥商场),抵达琉璃厂. 约0.95公里
详细行车指引:
1.从南新华街出发
2.朝南走0.6公里
3.并左转到东南园胡同
4.到达终点
总路程约0.65公里
❻ 急!!!逛厂甸庙会 作文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来历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中华过年习俗还辐射到周边其他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他们与我们以相似的方式庆祝新年。
❼ 北京天桥市场
天桥市场在永定门和正阳门之间,现在啥也没有了。
天桥的变迁
天桥地处北京市宣武区内,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南部,前门至永定门的中段,现今天桥南大街北口的十字路口处。
元朝时这一带是元大都的南郊。明朝永乐帝皇迁都北京后,兴建了天坛和先农坛,但此处仍属南郊。到明朝嘉靖年间增筑了外城,此地才成为外城的中心。
天桥的来历: 当时在天坛、先农坛的北墙外,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是皇帝从皇宫出正阳门到两坛祭祀的必经之地。为此,专门在此修建了一座颇为壮观的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因为皇帝又称为天子,这是天子所走之桥,所以叫“天桥”。
天桥的桥身选用汉白玉石料砌成,两旁的桥栏雕刻精细,远望此桥,洁白如玉,庄重秀丽。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对挡,百姓过河只能走两侧的木桥。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因修建道路,把高拱石桥改为低拱石桥。1927年又因铺设电车路轨,又将低拱石桥改为平桥。1934年拓宽马路时又将桥栏拆除,至此此地桥的踪迹全无,空留了天桥的地名。有戏言称:“天桥有天无桥。”而桥下原有的河道也逐渐变成了后来的“龙须沟”。
元、明两代之际,天桥一带是河沟纵横、港汊交错的水乡泽国。河沟两旁,杨柳夹岸,水池相连,颇有江南水乡的风韵。春、夏、秋三季景色宜人。加之会馆、旅店、商业大都在前三门以外,距离这一带风景区最近,所以这里就成了最方便的浏览区。
随着游人的增加,这里逐渐出现了为游人服务的茶肆、酒楼、饭馆等饮食摊点和为游人助兴的打拳、卖艺、说书、唱曲的娱乐场子。这就是天桥市场的雏形。清朝康熙年间又将灯市从内城迁到前门外,天桥西北的灵佑宫成了天桥灯市的一部分。每年上元灯节,这里游人云集,热闹非凡。光绪年间又修建了京汉铁路,在永定门外的马家堡设立车站。往来旅客由永定门出入,多在天桥落脚。市民到马家堡游逛,也都在天桥停留,因而天桥市场日益繁荣。
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因新即位的皇帝溥仪到天坛祭天,下令拆除天桥以南路旁的摊商,他们被移到东龙须沟北岸金鱼池一带。但这里地势偏僻,游人稀少,营业萧条。1912年已为共和时期,商户代表与官府协商议,又将商贸集市迁回天桥以南的大路两侧。后因修和平门外的道路,春节的厂甸庙会,也暂时移到天桥的香厂一带,与天桥市场连成一片,于是这个地区又兴旺起来。
着名京剧演员俞振庭集资,搭了个芦苇材料的“振华大戏棚”,成为天桥第一个演出京剧的场所。1917年,位于香厂路西口的仿上海“大世界”的“新世界”游艺场建成开店,在四层的大楼里设有戏剧、曲艺、杂耍等游艺和酒馆、茶馆及小吃。第二年,在先农坛北墙外的西龙须沟南岸,又建起了“城南游艺圈”,内容与“新世界”差不多,但有露天场地,还有一个京剧坤班在此演出。
共和初期,天桥以南的东市场陆续出现了“歌舞台”、“乐舞台”、“燕舞台”三个演出京剧、河北梆子的戏园。西市场的茶园(小剧场)、茶馆、技艺表演场子、酒饭馆、小吃摊点等也逐年增多。1914年前门瓮城和东西荷包巷拆除,那里的六十多家商户被迁往天桥一带,利用旧房料在天桥东、西市场北端建起了七条小巷,继续营业。
1916年一些商人集资,疏浚了先农坛东墙(北段)外一片洼地水面,建成小岛,用芦苇杉篙搭了个“水心亭”,栽柳植莲,夏季绿柳红荷,风光旖旎,吸引了不少游客。天桥南大街路西,原有一片积水的低洼地。1917年,曾任江西督军的陆光远,依仗权势,用极低的价码,买下这里23.5亩地,出租给商贩、艺人,并规定谁租地谁平垫。这块地后来变成热闹的公平市场。这里有座二层楼房,开设当时最大的茶馆“福海居”,被称为评书大王的双厚坪就在此演出。
1926年西龙须沟西段改为暗沟下水道,上面铺成马路,路北建起十四条街巷,为居民住宅区,艺人、摊点移到路南。国民党政府迁都南京后,北平流动人口减少,市面萧条,“新世界”、“城南游艺圈”相继倒闭。北平被日军侵占后,原城南游艺圈旧址已破烂不堪,日伪当局在此建立了屠宰场。天桥市场的范围逐渐缩小。1945年后的天桥,除了露天卖艺场子、小吃摊点、旧货估衣摊之外,已经没有什幺较大的商号。
旧天桥市场建筑原很简陋,席棚、板棚居多。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 天桥曾多次失火,最大的两次火灾几乎将东、西市场全部化为灰烬。歌、乐、燕三个舞台,火灾后再也没有修复,废墟成了菜市和棚户民房。四十年代末,天桥市场只剩下了三角市场、西市场、公平市场以及路东的东市场了。
在五十年代初,新中国人民政府治理了龙须沟,修筑了马路。五十年代中期,对娱乐场地做了调整,除天乐戏院演京剧、万盛轩演评戏、丹桂戏院演河北梆子、原吉祥戏院旧址处由北京杂技团演出杂技和中华、天桥两家电影院外,原有的活动场所逐渐成了居民房。
天桥的商业、饮食业都按行业归口管理,继续营业。估衣行、旧货行归入信托业,设立了信托商店。卖小吃的摊商有的组织了联营,有的归业于小吃店、饭馆。而曲艺、杂技、武术等艺人,有的组织到小剧场联合演出,有的参加了说唱曲艺、杂技的团体,成为国营或集体的文艺工作者。
原来摆地摊镶牙的、看病的、卖药者也有的进了医院工作。原城南游艺园旧址建起了友谊医院。在菜市、粮食市的地方,建起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天桥的西南面,建起了可供现代歌舞演出的天桥剧场。至此,旧天桥的面貌已发生很大变化。
❽ 辽宁鞍山辽南市场搬什么地方去了
搬到厂甸附近那个地方好像是!
就是两馆一直往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