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佛教传销
Ⅰ 严重迷信神佛算是被洗脑传销吗,能告吗
拜神不乱烧香,不随意请菩萨。你看桃园三结义烧的也只是普通的细香,哪有版那么粗权的香的,纯属骗钱,更何况,那高香者未必心诚。如果信佛,佛像不要随便请到家里,自古就有请佛容易送佛难。
更何况,现在寺院里都是假道士假僧人。他们自己为什么骗了那么多人而不觉得心惊胆战?心理素质好罢了。中国很多山是道教名山,能掐会算的是道士而不是僧人。当然不排除正规的僧人有这个本事,但是僧人的本行只是吃斋念佛。国内五台山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真正的僧人每天早课晚课过午不食,哪有功夫理你们这些世俗,那些求签烧香拜佛的都是被忽悠进那些骗子开的寺院中央台报道不止一次两次了。
另外说一下,易经八卦之类是我国古代经典思维逻辑,不应该归为迷信,正是被归为迷信才导致现在大多数人不懂,更容易被骗。当你懂了之后你就知道其实很多算命的算的都是错的。
Ⅱ 怎么判断是不是利用佛教来传销
佛教是信仰,是发自你内心的。除了你自愿的敬佛随喜,其他的一切跟金钱有关的行为都应该是传销的行为
Ⅲ 佛弟子做传销什么果报
在佛教里对做错事的惩罚会有说明,传销不管是佛徒还是非佛徒都是不可以做的,佛弟子除了和普通人一样受到法律制裁外,还会受到佛界是因果报应。
Ⅳ 我怎么觉得佛教跟搞传销差不多
不然你以为呢!推广靠忽悠,如果说白了,宗教都绝了。
Ⅳ 所谓的什么信佛,在我看来就是传销
抛开宗教信仰的意识形态,单纯品评这种“发展新成员的推广形式“”的确有些类似于“传销”。但学术定义上必须清楚一点,那就是“传销”是”宣传推广式”一种体现,而不是”宣传推广式”就一定是“传销”。
这种“宣传推广”,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发展情节。可以说是资源信息共享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们表述自身观点以及推广观点的一种方式,本身是非常正常不过的行为。
就像我有好消息,比如社会上对于20岁以上单身青年安排相亲。如果你还是单身,不知道这个消息,我就告诉你,让你有兴趣参与一下。或许让你解决终身大事。而我从中精神上或者在物质上(比如你成功如愿,答谢我)得到愉悦。所以这是一种在正常不过的生活情节。转告你,那是我愿意转告你。我如果不愿意将好消息告诉别人,肯定不会主动的告诉你的。但接不接受在于你,即便我可能阐述一下好处,最终决定权还在于你。
说”传销”属于这种“宣传推广”的体现,一点不为过。因为其发展形式是几乎相同的。但是,但是,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传销”的目的是自己得利。其第一目的就是自己的到好处,可以说“为了自己得到更大的好处”,从而去发展下级。因为“传销”的激励模式就是通过下级的成就圆满自己的利益。所以其“发心”是自私的。即便在其宣传中一再强调是为了你好,帮助你,但其第一受益人确实”他自己”。
但,宗教领域的“宣传推广”,其“发心“未必等同于“传销”。我这里用的是“未必”。就是说,必须承认目前宗教推广中或许可能存在着“利己渡人”的情节。但这应该不是宗教最最原本纯粹理念上所倡导的。以佛教而言,把教理传达给别人,其目的是解决别人的烦恼。比如生老病死等等生活中的诸多不希望遇到的情节,也就是喜庆节日中有意回避掉的那些负面的东西。它们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暂时忽略掉了。待烦恼出现时,人们会觉得痛苦烦躁。即便自己平时多么懂得人生哲理,或者吸纳了广大的心灵鸡汤。恐怕生了病也不会开心,这就是事实。
而佛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人们逐步了解其感官痛苦和喜悦出现的客观规律。也就是你为什么会遇到欢喜的事情,又因何遭遇烦恼。当然,起初仅将“定义”告诉你,你恐怕很难接受,即便接受也是勉强接受。并没有甚深的共鸣。所以这就需要自己先鉴定信心,哪怕是暂时的鉴定信心,开始涉足”修行”,佛教不是说只要你信了就万事大吉。因为普通人都有自己的脑子,谁也不是“傻瓜”,一开始的“信”未必是“真信”。怎么才叫“真信”?那就是自己通过修行后得到真正的回馈,内心有了感应。这就会增强“信”的纯粹性。
对于佛教信徒而言,在他向别人传达佛理或者说以佛教为理论基础的信息时,未必他本人就完全没有烦恼,他和你没有区别。只是他有他的经历,的确体会应验了妙处。这个妙处很可能你不知道。就好比人们都在四处寻找粮食的时期,一个人突然发现原来可以在自家门前种粮食。他把这个方法告诉别人,有人可能不信,但只要是信了的人可能就会有一定的收获。但即便“信”,也必须经过至少一个春夏的周期才能得到收获。所以成果还要自己来把握。我想这就是佛教信徒应该传达的信息。
况且佛教中传法结缘,也不是让接受者交钱。我告诉你信息后,你接受我的信息,我的师父也不会给我钱。可以说是没有直接物质利益的。
但是,或许佛教领域中有“供养”或者“布施”之类的情节。而且也确实有涉及“钱财”的情形。但是,但是,但是,一定要知道。“付钱”是让人学会“付出”。也就是让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不是白来的。“没钱”就不能得到吗?当然不是。没钱可以付出其他,除了钱一定还有其他的资源。有力气可以出力气,没力气可以下功夫。所以,“不付出”是不能付出吗?不,有时是“不想付出”。不想付出,凭什么有回报呢?自己赚到的钱,哪有白来的?肯定都是付出的回馈。拿了不该拿的钱,可能就要以危险或者想象不到的损失作为代价。而且给不给在你。没有强求。
当然,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一些不纯粹的信仰情节。比如您的归纳,具体现象不必过多阐述,耳濡目染,心知肚明。但是那不是原本纯粹的理念。或者说这是时代的传染病。但“真正”的佛教理念就相当于“妙药”。就算医生自己也会得病,就算医生如何不理想,作为“妙药”都是可以救人的。不要因为所有的医生都得过病,就认为“药”是没做用的,医院是没作用的。
Ⅵ 现在有打着佛教的旗号搞传销的吗
什么直销传销,想钱想疯了!多少人为赚钱利用佛教骗人!
Ⅶ 关于利用佛教来做传销
佛教是一种信仰和精抄神的寄托。不是袭现在的佛教变质了,而是现在的佛教被介入了太多的商业因素,使原本在我们思想当中的那一份朴素而宁静的信仰被改观了,其实变质的不是佛教而是打理佛教的人太看重现实的物质而把它商业化了。
Ⅷ 佛教怎么看待被骗进传销
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都是因缘果报,故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对于被骗入传销,要正确面对:
一、不要有恨,一切都是因缘果报,故达摩祖师在《四行观》中有“报冤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需要有爱,越是愚痴越要爱他,故土美尊者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有“将反报恩德转为道用”的偈颂:
吾以如子护养人,彼若视我如怨仇,犹如母对重病儿,倍悲悯是佛子行。
索达吉堪布对偈颂的释义为:如果我对一个人像对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慈爱地养育、百般地爱护,但是,这个人不但不报恩,反而把我看成怨恨的仇敌一般。这时我仍旧对他如母亲对病重的儿子一样对待,不计较恩怨,总是以慈母之心体谅他,对他倍加悲悯。这对我们初学者较难做到,但如果大家把这些颂词能背诵下来,经常薰习自己的身语意,久而久之,就能生起这些功德。
三、更要回向,要能心量广大,“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行大愿,愿意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和佛道,愿受代一切众生苦,愿一切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以下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中关于“普皆回向”的经文原文: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此,就是最好最善的看待面对传销的方法与态度,是贪婪和愚痴惹得祸,爱心和智慧才是最好的化解之道,害人者终害己,不用多长时间,害人者必定伤痕累累,他(她)们真的很可怜、可悲,多用慈悲、平等的心去看待他(她)们,要像慈祥的老妈妈心疼犯错的孩子一样,对待他(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