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经营
❶ 在广州十三行做服装档口生意一年能赚1000多万吗
产|做批发归根到底无非一下几点:
1、资金
2、胆量
3、场地选择l
4、时机
5、定位
6、开发
7、生产|
8、销售
9、仓储物流
10、管理
1、资金
这个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少于15W您就别想了……这个根据各个市场的不同而不同,我初步了解了一下广州几个主要市场的租金:
站西凯荣都在5、6W左右
二号楼一楼在25000——40000之间,二楼在20000——30000左右,都是按月支付,但是必须交付2个月押金。一般都会包管理费和工商税务,当然也有不包的,签约之前了解清楚。白马太贵,一开始就没考虑过,所以具体价格我也不知道,不过听闻已经达到10W以上每月了!有知道的达人麻烦补上。
红棉新装修后价格比较适中,一般新场子也有一定优惠,而且红棉装修以前就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可以考虑投资。价格一般和站西二号楼相当,红棉一楼现在有几家做的非常大,有把7、8个档口打通做大档口的,看你个人资金实力吧。写字楼相对便宜,4楼2月我去问的时候还在15000——25000左右。沙河的档口押金很便宜,几千来块就可以搞定,但是租金和十三行,站西二号楼相当,而且最少半年一交,压力反而更大。其他的场子没有去考察过,有知道的请补充一下。
从数据分析上来说10W好像可以满足资金需求了,但是考虑到流动资金和生产开发,没有15W是无法进行的,您要是10W就租了档口就会发现没有资金做生产,只能守着档口干巴巴等死……当然也有和别人合作,由他人提供货品发财的,这个可能性不排除,但是这个仅仅只是传说,不是常态,不提倡。
而且,任何市场都有相对的淡季和旺季,旺季赚钱的时候千万别忘乎所以,要积累资金准备在淡季的时候能够顺利度过。
2、胆量
这一点无需过多表述,“富贵险中求”“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风险和回报永远是成正比的。但是有胆量和莽撞是有区别的,在做好充分调查和分析的前提下,至少可以达到60%以上的成功率的情况下才可以下这种赌 博。
而且原来的成功经验会根据市场和区域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设计总监投身批发市场体无完肤的原因,做好设计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我认识一个老板在青海做批发很成功,来到十三行以后两个月就灰头土脸的打道回府……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并不能移植到现在的市场,各地有各地的行情和客户群。
甚至同样在广州,站西做的好的不一定在十三行能做好。
做事情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改正错误的过程。
总之引用股市的一句话: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广州人气最旺的服装批发市场-->十三行网上批发平台,免费发布:批发--求购--招商--人才
3、场地选择
做批发以前一直做终端零售,有一个事情给了我很大的教训。前年想扩大门面,但是成熟的市场租金很高,有点担心经营压力,舍不得投入。有个新的商场,旁边就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街道,商场招商的时候给予我们免交一年租金的优惠,当时就是看到这个优惠条件我毅然投入了我从毕业以来辛苦积累的资金,光装修就花了我6W!结果一年过去了我到现在血本无归!打算到期的时候把装修砸了!!退场!!!
所以我以后发誓无论多么优惠的条件也不做新商场和冷商场!
今年的经济不景气,首先受到打击的就是服装的加工和销售行业,站西和白马已经大不如前了,很多老板都已经退出,剩下的老板绝大多数都在喝稀饭,大鱼大肉的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十三行和沙河反而突出了价格优势,生意越来越兴隆。特别是十三行写字楼,价格低廉,质量也稳步提高,慢慢正在改变“质次价低”的形象。这个主要得益与去年红棉装修,很多在红棉做的老板到十三行做写字楼,在带来老客户的同时也把十三行的质量提高不少。而且很多原来做品牌的老板现在也在做写字楼(坛子里有个著名的讨论帖,大家可以翻出来看看),也相对的提高了十三行的质量,至少是写字楼的质量。那些仅凭道听途说就人云亦云说:十三行就是做烂货的“专家”们可以到十三行写字楼实地考察一番。
之所以我没有选择沙河是因为:1、个人资金不够(前面有分析)2、质量太次,不想做那样的东西。3、没有把握能做出比沙河批发价更便宜的产品!沙河的批发价大多数低于我现在产品的成本价……汗啊……所以我选择了在十三行做。
在选择十三行的时候我到这个市场逛了差不多半个月,发现了一些东西,事实证明也是正确的。
1、1-3楼档口
一楼档口应该是十三行生意最火的地段,但是租金也不“秀气”旺季的时候已经炒到40000一个月了,而且一直没有档口转让……作为一个没有固定客户群的新手,旺季也许可以熬过去,淡季呢?每月40000的租金你能熬多久?
大家习惯性思维,1楼上去2楼应该生意应该比3楼好,其实在十三行3楼生意好过2楼!二楼是一直有档口转让的,旺季去也如此,3楼就不一定了,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市场的真实面貌。我在3楼生意最好几家的档口观察了一段时间,估计一个档口的日营业额在2-3万左右,按照店面租金、人工薪水和利润空间来计算所赚利润并不比写字楼多,而且异常辛苦(不是我偷懒,在相同条件下当然选择轻松的做)。不过相对于写字楼却有个优点:不需要太多的固定客户做支撑,散客居多。
2、写字楼,4楼写字楼一直生意就一般,主要是做很多年,有固定客户从8、9、10楼搬下来的老板在做,因为价格便宜,12000一个月的档口都有,要是您自己买的档口,原始租金只要2000多一个月!不过需要一次买七年,第一年每月递增10%(这里严重鄙视炒档口者!),电梯口和主街等一些地段好的档口都已经名花有主,偏僻的路段不符合我的投资要求,放弃!
5楼生意慢慢开始兴旺,主要是5月7楼到期要整体装修,很多老板都开始往下搬,因为随着十三行的生意火爆,租金也水涨船高,很多有固定客户的老板都开始往租金低的楼层迁移。找遍5楼倒是有几个档口转让,但是依然没有合乎我要求的档口,放弃……
7楼5月整体装修,放弃!
8、9、10楼是我的第一选择,这里是十三行人气最旺的楼层,特别是9楼!但是根本就没有转让的档口!找了无数次中介以后终于找到一个刚放出来的档口,开价32000,我觉得可以谈下来一点,跟中介交涉5分钟,未果,打算成交,打电话给房东,那边已经35000成交了!5分钟的时间啊!!继续找了5天以后仍然看不到有档口转让的迹象,不能看着旺季的日子就这样匆匆流逝,转战6楼!
6楼也是十三行最旺的楼层之一,找了无数中介,最后终于在一个保安口中得到放出来但还未公布的档口信息(某个时候,在中国地下的比地上的效率要高很多,以后找档口直接找保安。),看了以后地段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是价格适中,性价比很高,就6楼来说旺不旺只是相对的,整个楼层都是很旺的。觉得自己有信心做好,拿下!
其实在过年以前写字楼包括9楼都是有档口转让的,而且价格比现在便宜很多,但是考虑到过年有半个月的假期是不能营业的,相当于白白损失10000多大洋啊!而且开年马上营业也找不到工厂做货,所以当时没有入手,现在想起来自己真是无比的愚蠢!现在旺季入手档口每月比原来差不多多出5-8000块一个月!相对于节省下来的10000多块是是个很大的损失啊!
所以奉劝各位现在想入行的各位等一等,到淡季的时候再说。十三行的淡季大概开始与5月中下旬,在8月中旬左右结束。现在入手还没做热就是紧接下来的淡季。
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上面的场地选择算是“地利”吧,现在来说说“天时”
就现在目前的经济大环境来说,并不是投资的最好时机,那些憋红了脸说:危机孕育机遇!的人完全是在瞎扯!总之现在投资还不如持币观望,乐观的估计这场危机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要想着自己总会是成功的那个,每一个成功的背后下面都是失败者的累累白骨!从我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算太坏,一切都在按照自己的预期进行,每天虽然盈利不多,但总算是开始慢慢扎根了,离成功还很远!
当然任何时候都有成功者,越是在艰难中取得成功,越是能体现一个人的能量。您要是确实想投身到创业的洪流当中,并且有把握能捞上一瓢水来喝也不无可能。
我前面说过,服装批发市场的淡季大概在5月底来临,8月结束,所以不要被3、4月分的市场旺季所迷惑,这个时间入市的话会很被动,以最贵的租金入手档口不说,还没摸透市场就迎来了淡季,不生产吧每天亏损租金和人工,生产吧说不定亏损更严重……个人觉得能够在6月底到7月初入手档口是比较合适的时机,因为那个时候店面租金相对便宜,入手档口以后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店面装修、人员引进和产品开发,稍微熬一段时间等待旺季的到来。要是等到7月底和8月初入手的话可能会损失一部分的租金,人家把淡季全熬过去了,没理由旺季即将来临的时候按淡季的价格转给你,即使比淡季提高2000块,一年下来也有20000多了啊。
5、定位
现在这个社会,什么东西都讲究定位,无论你去见工还是跟大老板聊天,只要一说定位准能把人带到云雾里去……归根到底没有一个人能准确说出“定位”这个东东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因为“定位”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准确“定位”的模糊概念。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定位,他就像是孙悟空的72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态要求,当然大的市场定位还是要有的。
首先必须有明确的年龄层,从小孩的开裆裤到80岁老太的裹脚布你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这跟打仗一样战线过长不如一点击破!这个大家都知道无需累述。
说到风格我想起了去年十三行3楼有家专门做格子面料的,市场上的格子几乎都能在她店里找到,去年格子大火,我做零售的时候一说拿格子的衣服就到她家,省心!相信店主也赚了不少。
六楼写字楼离我家不远有个专门做围巾的,店里的围巾琳琅满目,生意那叫一个好,不过说实话,做围巾的也太方便了,不管什么面料,打个边就行了……生产快,成本低,同样一条布,我做100件衣服人家不知道做多少围巾,表面上看单件低没什么利润,但是同样单位面积的面料产出多啊!一件衣服我批30人家一条围巾也是15,我一件衣服可以做他多少围巾啊!不说了,不平衡了…… 总之做出自己的特色出来,让人家记住你,生意做开了就好赚了。
就我来说,定位在18—29岁之间的年龄层,风格以简单、靓丽、时尚,颜色以净色为主。确定了这些以后可以确定你的装修风格和开发路线。说实话,写字楼不是零售店,货品才是第一位的,对装修不是非常讲究,装修过头反而容易让人产生“宰客”的感觉而适得其反(至少我在做终端销售的时候是这样的,装修太好的档口一般是不进的)。保守一点的话选择白色做主色调,到宜家再选购一点小东西和桌子装饰一下就够了,节省装修时间和金钱,要知道档口租下来,空一天最少都是1000块一天啊!请个刷墙的和电工就足以,其他一切自己搞定!我装修只花了一天时间。而且档口装修绝对是个肥缺,每个市场都有指定的装修队伍,这其中的利益关系我不去揣测,但是档口装修贵是既定的事实。除了电工不能做以外,刷墙我都能自己做,刷不平我干脆就故意刷不平,还有味道些!就不花那个冤枉钱!这其中对灯光的选择显得比较重要,要是风格以暖色调为主的话可以选择黄色节能灯,可以提升档次;冷色的话也可以选择白色节能灯,当然现在有很多档口都是以白色灯为主,点缀一点黄光,看个人兴趣了。店里请了个小妹,他告诉我她原来老板在9楼做,店里的灯光那叫一个暗,除了商场的固有的灯以外一个灯都没装!人家一进店里根本分不清颜色的细微差别,看不清就没法挑,但是你拿货颜色必须拿齐!生意那叫一个好……哎……只能说这个世界强人多啊……
很多人做批发的起点都和我比较像,先做零售,积累资金以后开批发档口。这里面就牵涉到产品开发的问题了,一旦你确定了风格定位就意味着很多你喜欢的东西必须放弃!做零售的时候进衣服可以尽可能的选自己喜欢的衣服,做批发的话牵涉到生产,一做最少都是几百件,生产出来的东西跟你的整体风格不符,再漂亮也难销售。当然这些事情说起来还是很容易,但是实际操作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总之多摔点跤,以后才能奔跑如飞。
6、开发
本人做平面设计出身,虽然和服装设计有天壤之别,但是殊途同归,我一直觉得设计师是一个公司必不可少的灵魂!但是设计师必须无愧“设计师”之名!) 刚来的广州的时候偶遇老乡在站西二号楼做男装牛仔裤,日营业额达到5W以上,想前年他10W人民币闯广州,现如今豪车洋房具有,算是比较成功的商人了吧。当然人家原来也是豪商巨贾,跌到人生低谷再东山再起,经营手段和经验并不是我等小辈能体会。他听闻我打算在广州做服装批发刚开始是往死里劝我放弃,见我态度坚决给我几点建议:1、不要想投入就有产出,2个月不亏就算站住脚跟。2、降低风险,仿板起家,节约成本。3、一旦投入务必坚持,切忌中途退出。
对于1、3条比较赞同,原来也开过设计公司,这点准备还是有的。但是对于第二条却有点不屑,本人好歹也是设计出身,怎能做如此勾当!当然嘴上没说。
档口开始以前在网上发了个帖子招设计师,面试的倒是有几个,不过能看上的就……很多设计师在网上骂娘吐槽,抱怨世态不公,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其实一聊天什么都不是……要不就什么都会一点又什么都不精,完全难堪大用……说要看你的作品吧,把谁都当做骗稿的,把我搞得无比火大!当然我这里不是针对所有的设计师,要知道任何行业金字塔上部的人才都是稀缺的,可遇不可求啊,是我运气不好吧。
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设计师跟他一聊天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有很多想法都和我不谋而合,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也有精心的计划,是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心中狂喜,他开的工资我也没有讨价还价直接让他第二天来上班。也许是我要求的太急,对他的要求太高,在短时间内他没有做出我预期的成绩出来,感觉有点失望,当然时间太紧,我也有一部分责任……最后大家好聚好散了,希望以后又机会再合作吧。
|辞掉设计师以后,寻思怎样才能短时间内让公司运作走上轨道,老乡的劝导开始浮上我的脑海,以后的几天开始转战广州各个高档一点的批发市场。去的最多的首推白马一楼。到白马逛了两天,发现繁华的假象下面也就几家做的比较成功,其他的档口也存在跟版的问题,生意一般。到这几家看了以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一个档口的唛头并不统一,而且大多来自韩国,于是知道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买手模式。绝对的低风险,高回报!但是这个模式在白马、红棉、彬彬等几个市场以外具有不可复制性——价格因素!十三行很多老板一下班就直接奔白马了……白马这几个档口上新货的时间也不尽相同(需要的同志需要自己摸索),偶遇两次,抢货的样子那叫一个壮观!
刚开始买版也遇到一些麻烦,在广州做批发就像打仗,白马一个好点的版说不定3天以后在十三行就已经有翻版了,买回来的版要不是已经有人做了就是找不到类似的面料,还有就是加工工艺复杂,出货很慢!第一条还是很好接受,大不了丢几百块钱,第二种就比较麻烦,有时候一个款式换了面料以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完全两个样子了;最后一个最麻烦,好不容易你找到一个很好的版,但是工艺复杂,加工费无形提高不说,还出货很慢,你要知道再好的款你跑不起量就等于不赚钱!于是很多十三行的老板把买回来的版一再简化,做出来的东西也就画虎不成反类犬了……想想自己新开的档口,口碑第一,我到现在还坚持尽量不减工艺,保本赚吆喝!
还有一点头疼的是十三行的老板经常冒充打包客到各家去看板,我档口开业那天就遇到N多这样的老板们,而且这些老板都有一个“特异功能”,看过的东西基本上能记住面料和样式,我在板房就见过十三行老板娘自己画的“手稿”虽然画得“惊天地泣鬼神”但是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口舌做出来的东西居然也八九不离十……再次汗一个……
虽然我现在也是以抄板为主但是我还是原来的想法,一个好的设计师是不可或缺的!只是目前碍于成本因素暂时没有找到合适。
7、生产
说到生产,很多人跟我一样,刚开始不敢生产太多,甚至想生产50件!但是怕这样的量根本找不到工厂生产,其实这都是没有对销售市场和加工市场进行充分的了解。现在经济不景气,有很多小加工厂加工方式非常灵活,多少量都愿意接,但是最少都是以“条”为单位计算数量,出多少就是多少件。一条布在80——150M之间,热天的衣服大概在60——100公分一件,你自己可以估计出一条布做多少件衣服出来。
至于加工费分两块,一个是湖北人为主的(注意并不是全部!),他们从老家带出来一些孩子以“新中国包身工”的形式把工人以极低的人工包下来,所以价格特别便宜,但是因为都是新手所以特别便宜,但是质量就很差,一般沙河的货都是湖北人加工的。
其他的工厂一般的加工都能做,不过加工费会根据你的加工质量要求不同。
一般做批发档口的话最少都是一个款做2条布,因为万一好卖的话一下就卖空,等你想反单补货的时候不一定有车位给你补货。
世界流行什么,看几个大牌;中国流行什么,看广州批发市场;广州流行什么,看韩国老板做什么!不是我拍韩国人的马屁,听我慢慢分析。读书的时候我们老师最看不起韩国的设计,认为世界设计的中心在欧洲,我至今深信不疑!现在有大量的韩国人在广州做服装生意,而且大多做的不错,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典型案例,当韩版服装占据大半江山的时候,中国人就只能卖韩版的服装,自然全中国就流行韩版的服装,要是大量的日本人在广州做服装呢?那就自然全中国的流行日式风格的服装了……年前到中大这边熟悉工厂的时候看到工厂在拼命的赶雪纺面料,一问都是韩国老板下的订单,不知道韩国人有类似工会或者同乡会之类的组织,行动都挺统一的。结果开年以后大量的雪纺款式冲击市场,中国老板一看,做雪纺有赚头,跟!结果引起雪纺的大流行!你现在到展伟、明发去买布先别说老板,连店员都牛的不行!!
我有时候想,要是中国的商人和面料商能团结起来,统一做某种面料跟韩国人对着干迟早把韩国人干死!毕竟在广州做服装的中国人还是绝大多数的。
我来广州是来求财的,既然雪纺好卖那我也做雪纺吧,结果在这个上面栽了个大跟头!雪纺面料越贵越薄越难做,比较差的雪纺现在市场价在5.5左右,量大还有优惠。当初不懂,看到一个比较好的面料(具体什么面料我也不记得了,一抽屉的单子我就不翻了),大货价7.8一米,算算好像有赚头,贵就贵点吧,两条布1500多,连夜拉到工厂。很多工厂都不愿意接雪纺面料,因为不好做,出货慢,找的这个工厂有做十三行3楼和沙河的货,谈价格的时候夸夸其谈说一直做外单的,向来认为外国人对质量要求都蛮高的,外单能做,那雪纺应该没问题,谈好价格每件9块(有湖北人开5块,但是没敢做……),而且之前也合作过一单,质量还可以,于是放他哪里了。结果过两天到工厂去看货把我气的半死!做出来的东西那还叫东西!完全的货不对板,到处歪歪扭扭的,唛头居然车到袖子上的都有!!打边全部都用的丝线,针脚稀疏,到处松松垮垮,车个直线像条蛇一样,弯弯扭扭!把老板和跟单员拉过来一顿臭骂!!问他前一单做的还可以现在怎么做成这样?老板的回答差点让我背过气去,上个单他是发到外面做的!!问他外单怎么做的,他说:中东单,要求和沙河货差不多……暴怒!!!货不要了!上批的加工费一分也别想要!!!
这件事情给我几点教训:
1、什么工厂做什么地方的货,不要奢望做沙河货的人能帮你做出写字楼的质量,再多的加工费也做不出,老板和工人做差的东西脑子和手做坏了是改不过来的。做货之前一定要仔细考察清楚,对针线、针脚密度、工艺要求一定要说清楚,同时保存好样板和纸样,以便查证。
2、做雪纺料,工厂和自己都有相当风险,最好找专门做雪纺的工厂加工,越便宜越差的雪纺越好加工,加工费也便宜。实在不行就别做雪纺,毕竟不是人人都喜欢穿雪纺,我现在就没有专门做雪纺,只是偶尔用来做点点缀。
3、一定要自己经常到工厂看看,即使请了跟单也要亲力亲为。因为有三个工厂在帮我做货,跟单员没有顾到这边,骂过以后并没有扣他工资,叫他引以为戒。
做货之前一定要车大货版!没有确认之前一定不能开货!即使合作很久的工厂也要车版!行不行一看就知道。
❷ 十三行商人是什么意思
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的商人,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天子南库”,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
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
(2)十三行经营扩展阅读:
十三行的潘、伍、卢、叶四大行商,潘有度、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号称“广州四大富豪”,其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
叶上林祖籍豫章城虔州南安府,经营义成行。在泮塘筑有叶家别墅花园,是唯一成功退休的洋行行主。洋行巨头之一潘氏家族的豪华别墅临广州珠江而筑,堂皇气派,钦差大臣、总督巡抚及外国使节常常在这里会晤。
伍家豪宅与潘园交相辉映,是一处大型的园林建筑,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相媲美。伍秉鉴资产在1834年约有2600万两白银,被当时的西方人称为“天下第一富翁”。
❸ 十三行的职能有哪些
经与外商洽谈订货之后,从这里运往黄埔,十分便利。当时的“十三行”是广州官府特许经营海外贸易的唯一机构,它的职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经营“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即独揽广州的对外贸易,代购代销进出口货物;第二,行商向粤海关代纳所有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第三,按照官府的指令,转达政府对外商的有关规定和与外商之间的各项交涉;第四,负责监督外商,为外商做担保人。
❹ 我在广州十三行做服装批发的、一个月了都没有什么生意、怎样才能打开市场
可以请一批销售人员,叫他们给你销售,你给他们提成。
❺ 广州十三行指哪十三行
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粤海关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没有专营外贸商行。次年四月间,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将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税两类。住税征收对象是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税征收对象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为此,建立相应的两类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前者称金丝行,后者称洋货行即十三行。从此,洋货十三行便成为经营外贸的专业商行。名义上虽称“十三”, 其实并无定数。
❻ 十三行的公行制度
在清代前期,广州的行商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了广州整个对外贸易,形成了一个“公行”贸易制度。
公行确立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最初由宜官方指定一人为为外贸经手人。此人纳银4万两入官,包揽了对外贸易大权。后来,各行商从自身利益出发,共同联合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行会团体,即所谓的公行。据史记载,于1720年11月26日,公行众商啜血盟誓,并订下行规十三条:
第一条:华夷商民,同属食毛践土,应一体仰戴皇仁,拆图报称。
第二条:为使公私利益界划清楚起见,爰立行规,共相遵守。
第三条:华夷商民一视同仁,倘夷商得买贱卖贵,则行商必致亏折,且恐发生鱼目混珠之弊,故各行商与夷商相聚一堂,共同议价货价,其有单独行为者应受处罚。
第四条:他处或他省商人来省与夷商交易时,本行应与之协订货价,俾得卖价公道,有自行订定货价或暗中购入货物者罚。
第五条:货价即经协议议妥贴之后,货物应力求道地,有以劣货欺瞒夷商者,应受处罚。
第六条:为防止私贩起见,凡落货夷船时均须填册,有故意规避或手续不清者应受惩罚。
第七条:手工业品如扇、漆器、刺绣、国画之类,得由普通商家任意经营贩卖之。
第八条:瓷器有待特别鉴定者(指古瓷),任何人不得自行贩卖,但卖者无论赢亏,均须以卖价百分之三十纳交本行。
第九条:绿茶净量应从实呈报,违者处罚。
第十条:自夷船卸货及缔订装货合同时,均须先期交款,以后须将余款交清,违者处罚。
第十一条:夷船欲专择某商交易时,该商得承受此船货物之一半,但其他一半须归本行同仁摊分之,有独揽全船货物者处罚。
第十二条:行商中对于公行负责最重及担任经费最大者,许其在外洋贸易占一全股,次者占半股,其余则占一股之四分之一。
第十三条:头等行,即占一全股者,凡五;二等者五;三等者六;新入公行者,应纳银一千两作为公共开支经费,并列入三等行内。
初时,公行没有法定的共同领袖,也没有取得完全统一的部署,组织相当松散,时散时复。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广东巡抚李湖等奏请明立科条,建议“自本年为始,洋船开载来时,仍听夷人各投熟悉之行居住,惟带来各物,令其各行商公同照时价销售,所置回国货物,亦令各行商公同照时定价代买”即是说要复设公行。两年后,经清政府批准,公行正式恢复,从此一直延续到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前,再也没有解散过。
❼ 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发展
自唐代以来,广州一向是我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广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段期间,又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组织。
关于广州十三行起始的年代问题,没有详细记载的史料。过去的学者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归纳起来,约有以下三种意见:
第一种亦是最早提出的意见,就是把康熙五十九年(1720)广州洋货商人组织公行的一年,认为是广州十三行起始建立的年代。英国摩斯、美国亨德等西方学者主张这一说。后来梁嘉彬著《广东十三行考》已指出此说的谬误,认为“是年无非为十三行商始有共同组织(公行)之一年而已”。
第二种意见认为广东十三行出现在公行成立之年以后,如日本学者稻叶岩古郎以为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后,十三行逐渐变成了公行的代名词。这一说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广东洋货行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这是《广东十三行考》的主张:“粤海设关之年(康熙二十四年)可确定已有十三行”。吴晗在介绍《广东十三行考》所写的书评中,基本上同意梁氏的说法。不过,他根据昭涟《啸亭杂录》记吴兴祚的事:“奏通商舶,立十三行”。认为这是吴兴祚始任两广总督到粤海设关之年任内时期的事,因而断定说:“则十三行之立,当为康熙二一至二四年(1682—1685)四年间事。” 在清代前期,广州的行商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了广州整个对外贸易,形成了一个“公行”贸易制度。
公行确立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最初由宜官方指定一人为为外贸经手人。此人纳银4万两入官,包揽了对外贸易大权。后来,各行商从自身利益出发,共同联合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行会团体,即所谓的公行。据史记载,于1720年11月26日,公行众商啜血盟誓,并订下行规十三条:
第一条:华夷商民,同属食毛践土,应一体仰戴皇仁,拆图报称。
第二条:为使公私利益界划清楚起见,爰立行规,共相遵守。
第三条:华夷商民一视同仁,倘夷商得买贱卖贵,则行商必致亏折,且恐发生鱼目混珠之弊,故各行商与夷商相聚一堂,共同议价货价,其有单独行为者应受处罚。
第四条:他处或他省商人来省与夷商交易时,本行应与之协订货价,俾得卖价公道,有自行订定货价或暗中购入货物者罚。
第五条:货价即经协议议妥贴之后,货物应力求道地,有以劣货欺瞒夷商者,应受处罚。
第六条:为防止私贩起见,凡落货夷船时均须填册,有故意规避或手续不清者应受惩罚。
第七条:手工业品如扇、漆器、刺绣、国画之类,得由普通商家任意经营贩卖之。
第八条:瓷器有待特别鉴定者(指古瓷),任何人不得自行贩卖,但卖者无论赢亏,均须以卖价百分之三十纳交本行。
第九条:绿茶净量应从实呈报,违者处罚。
第十条:自夷船卸货及缔订装货合同时,均须先期交款,以后须将余款交清,违者处罚。
第十一条:夷船欲专择某商交易时,该商得承受此船货物之一半,但其他一半须归本行同仁摊分之,有独揽全船货物者处罚。
第十二条:行商中对于公行负责最重及担任经费最大者,许其在外洋贸易占一全股,次者占半股,其余则占一股之四分之一。
第十三条:头等行,即占一全股者,凡五;二等者五;三等者六;新入公行者,应纳银一千两作为公共开支经费,并列入三等行内。
初时,公行没有法定的共同领袖,也没有取得完全统一的部署,组织相当松散,时散时复。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广东巡抚李湖等奏请明立科条,建议“自本年为始,洋船开载来时,仍听夷人各投熟悉之行居住,惟带来各物,令其各行商公同照时价销售,所置回国货物,亦令各行商公同照时定价代买”即是说要复设公行。两年后,经清政府批准,公行正式恢复,从此一直延续到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前,再也没有解散过。 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这种说法,是从《粤海关志》抄袭篡改《澳门纪略》的杜撰之词,属讹传。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 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16 家洋行于1720 年12 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国商人反对。次年被两广总督废止。1760 年(乾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粤海关请求成立公行,该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职能。1770 年公行裁撤,众商皆分行各办。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确立下来。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自1820 年(嘉庆二十五年)伶丁洋面鸦片及各项商货走私贸易兴起之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
洋货十三行在创建时,广东官府规定它是经营进口洋货和出口土货(包括广货、琼货)的中介贸易商行。最初指定洋货十三行经营的贸易对象,实际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内容。
为了整顿洋行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外商的直接管理,清廷于乾隆帝十年从广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选择殷实者五家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责任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承销进口洋货,采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商工役。保商对于承保的外国商船货物因享有优先的权利,在其他分销货物的行商交不出进口货税时,必须先行垫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禀报的事,责令保商通事代为转递,并负责约束外商不法行为。尽管外商对保商制度表示不满,但清廷一直加以维护。行商和外商利益一致时,就互相勾结;利益矛盾时,就互相欺骗敲诈,酿成种种纠纷。有的行商在封建官府和外商之间投机取巧,获利致富;但大多数行商则在封建官府和外商夹击下,招致破产。
乾隆帝十八年(1753),业务曾一分为二,专营外洋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叫外洋行,经营出海贸易的称为海南行。自二十五年起,外洋行不再兼办本港贸易的事务,另由几家行商专营暹罗(今泰王国)贡使及其商民贸易税饷事宜,称为本港行;而海南行又改称虔潮行,经营包括广东潮州及南安府商民往来买卖税务。这时来到广州海口商船渐多,贸易发展,各行口商人资本稍厚者经办外洋货税,其次者办本港船只货税,又次者办福潮船只货税。六十年,本港行因其中个别商人倒账破产而被官府革除,其业务划归外洋行,每年推举两家来轮流办理。
嘉庆帝五年(1800)以后,在广州经营贸易的商行,按业务范围划分只有外洋行和福潮行。前者仍称洋货行或十三行。 专设经理广州外贸税饷事务的洋货十三行,是清廷实行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它由封建官府势力“招商承充”并加以扶植,成为对外贸易的代理人,具有官商的社会身份,也是清代重要的商人资本集团。
广州十三行建立有同业商人行会组织,即所谓“洋行会馆”(公行)。公行议定行规,表面是为约束不法行为,扶持对外贸易,实际上却增加了不少禁约。它对货物实施公行垄断,以便按照行会的利益自行调整价格。英商为打破公行垄断,通常用收买个别行商、贿赂官府的手段,使公行难以持久,如乾隆帝二十五年广州公行正式奉准成立,到三十六年即被解散。此外,公行存在期间,在行商之间及行商和散商之间,又为争夺商业利润互相倾轧,外商得以乘机在进出口货价和交易量上利用矛盾,遂造成公行的亏损和债务;公行制度下的行商,因对行欠债务负有连带责任,故不断出现倒闭。乾隆帝四十七年公行再度恢复,并开始设立利用行佣积累起来的公所基金,用以清偿行商的拖欠、罚款等,以维护公行的稳定。重建后的公行,延续了近六十年。 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规定,废除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公行制度,允许英国商人在各口岸任意与华商交易。道光帝二十三年七月初一 (1843年7月27日),广州开放通商,一些十三行行商仍旧营业。他们曾经对新定的自由通商进行种种抵制,力图保住昔日的独占地位,但未能如愿。咸丰帝六年(1856),十三行毁于广州西关大火。 清朝以后我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影响: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变化,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原因: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占统治地位;自明朝中后期始,中国遭受外国侵略;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根据经营商业的项目,明清时期的广东商人可分为牙商、盐商、铁商、米商、糖商、丝绸商、陶瓷商、烟草商、典当商、布商、药商等,其中以牙商最为著名。
所谓牙商,本来是指在城市和乡村的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从中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亦称牙人。明清时,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商人数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称为牙行。清代著名的广东十三行,就是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还要与来华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不过,这里的牙行数目并不固定,时有增减。 翻开中国贸易史,太平路曾经是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龙口地。十三行的潘、伍、卢、叶四大行商,其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广州不仅对海外商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对国内商人也有巨大的吸引力,仿佛这片土地特别适合经商。十三行的行商,不少就是从福建移居来的。他们在家乡不过是碌碌庸流而已,但一到广东便如飞龙在天、鱼跃大海,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广州,永远是天下英雄创业的最好平台。
不过,当时却谁也不认为这是“英雄创业”,反倒觉得脸上无光,既怕朝廷追究,也怕累及后人,所以和洋商打交道的十三行商人,都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名字,不是改名换姓,就是沿用父亲的名字,或者兄弟几人共用一个名字,像梁纶枢改名梁承禧,伍秉鉴在史书上也有好几个名字。
叶上林祖籍豫章城虔州南安府,经营义成行,与潘有度、卢观恒、伍秉鉴号称“广州四大富豪”。在泮塘筑有叶家别墅花园,是唯一成功退休的洋行行主。
伍秉鉴祖籍虔州南安府,自从经营怡和行后,凭着长袖善舞的经商天才,第二年怡和行便位居行商第三,五年后跃居第二,再过两年雄踞总商地位,真是如日中天,不可一世,创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金钱神话。
伍秉鉴拥资超过2800万银元,不但在国内拥有数量惊人的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千万家财,还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同时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有一位美国商人欠了他7.2万元银票,滞留广州无法回国。伍秉鉴听说后,满不在乎地把欠条撕碎,说账已结清了,你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2001年,《华尔街日报》发行专辑,统计上个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伍秉鉴名列其中。
这些亿万富翁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重墨浓彩的一笔,并非他们个人有什么特别值得颂扬的美德善行,而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多种文化价值的冲突与纠缠之间,得以自成段落,俨然一派。清咸丰六年(1856)一场大火,把十三行付之一炬,结束了它长达一百多年垄断中国对外贸易的显赫历史。世事变幻无常,见几家贫了又富,见几家富了还贫。 潘振承——十三行行商首领
1.伍秉鉴的怡和行,商名浩官,
2.卢继光的广利行,商名茂官,
3.潘绍光的同孚行,商名正官,
4.谢有仁的东兴行,商名鳌官,
5.梁亟禧的天宝行,商名经官,
6.严启昌的兴泰行,商名孙青,
7.潘文涛的中和行,商名明官,
8.马佐良的顺泰行,商名秀官,
9.潘文海的仁和行,商名海官,
10.吴天垣的同顺行,商名爽官
11.易元昌的学泰行,商名昆官,
12.罗福泰的东昌行,商名林官,
13.容有光的安昌行,商名达官。 潘启又叫潘振承,字逊贤,号文岩,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生在福建漳州栖栅社(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潘厝社),于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卒在广州,后被葬在故里文圃山下(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灿坤工业园区)。
其父潘乡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较为贫苦。潘启是潘乡五个儿子中的老大,也是广州十三行的商总(即行商首领)、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广东拥有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商品性农业发展蓬勃,明清时期,朝廷对广东实行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广东商人从此崛起,并称雄海内外商界。
此外,广东商帮的形成,还与广东悠久的商业传统,和浓烈的商品意识有密切的联系。自秦汉以来,广东就一直是对外贸易的重镇。千年的商业沉积,孕育了广东人强烈的经商意识,促使了广东商人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广东商人辛勤的经营,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