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宏观经济学里的货币市场均衡

1.不是来乖乖, 而是当在市自场上的货币多了, 人们可以用货币作更多事, 而把非金钱市场的需求下降(把股票换钱去买东西), 迫使利率下跌

2. 市场利率的名字是市场, 代表是由市场来决定利率.由政府决定的利率不是我国, 美国就是知名的此制度使用者. 当央行想做一些事, 比如想增加产出, 或是减低利率, 便增加货币供给

书上应该会这样说: 增加货币供给,同一汇率下便出现货币市场不均衡, 市场力量会把利率推低, 使投资性货币需求增加, 以达到均衡

Ⅱ 货币市场均衡M/P=KY-HR

字母代表如下:y-国民收入(产出)或GDP, k-交易性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度系数
r-利率, h-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系数

Ⅲ 当产品和货币市场非均衡时,如何实现均衡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尽管通过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同时均衡,但不一定能达到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的同时均衡,因此,还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生活,使其达到充分就业或消除通货膨胀.

Ⅳ 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有何关系

(1)在物品市场上利息率与国民收入成反方向变动是因为利息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
(2)在货币专市场上属,利息率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动可以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来解释。根据这一理论,货币需求(L)由L1与L2组成。L1代表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取决于国民收入,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记为L1=L1(Y);L2代表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利息率,与利息率反方向变动,记为L2=L2(I)。货币的供给(M)是指实际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决定。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M=L=L1(Y)=L2(I)。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当货币供给既定时,如果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L1)增加,为了保持货币市场均衡,则货币的投机需求(L2)必然减少。L1的增加是国民收入增加的结果,而L2的减少又是利息率上升的结果。因此,在货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必然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Ⅳ 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均衡出现于

1、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均衡在IS-LM曲线的交点,所以在一种收入和利率上。

2、DLM曲线的位子由名义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的比值即实际货币供给量决定。

3、不论是GDP还是GNP计算的都是最终的产品市场价值。

4、在充分就业经济中,政府减税就相当于增加支出,即商品市场竞买加剧导致价格上升,在名义货币不便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下降,导致投资i下降和消费c下降。

(5)货币市场均衡扩展阅读:

产品市场是商品经济运行的载体或现实表现。相互联系的有4层含义:一是商品交换场所和领域;二是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之间各种经济关系的汇合和总和;三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四是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劳动分工使人们各自的产品互相成为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人们互相成为市场;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范围和容量就越扩大,这一点就像生物圈一样,物种种类越多,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一个有效率的货币市场应该是一个具有广度、深度和弹性的市场,其市场容量大,信息流动迅速,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且持续,能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和投机者参与。

货币市场由同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国库券市场、消费信贷市场和回购协议市场六个子市场构成。

市场由一切具有特定的欲望和需求并且愿意和能够以交换来满足此欲望和需求的潜在顾客组成。

消费主体,货币市场就其结构而言,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证券回购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货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初始动力是为了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它借助于各种短期资金融通工具将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联系起来,既满足了资金需求者的短期资金需要,又为资金有余者的暂时闲置资金提供了获取盈利的机会。

Ⅵ 简述货币市场与商品同时均衡

货币市场与商品市来场同时均源衡,该结论是作为IS-LM模型的理论描述.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X-M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r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
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

Ⅶ 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及均衡利率

货币抄均衡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货币均衡的实现具有相对性。利率是货币均衡实现的基本手段。除了利率机制发挥作用以外,还有以下影响因素:中央银行的市场干预和有效调控;国家财政收支要保持基本平衡;生产部门结构要基本合理;国际收支必须保持基本平衡。

Ⅷ 货币市场自动均衡的机制是什么

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1)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2)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①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②国家财政收支状况;③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④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就使现金比率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加而减少超额准备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加大,必然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所以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当货币市场上出现均衡利率水平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状态便得以实现。当市场均衡利率变化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最终在新的均衡货币量上实现新的货币均衡。

Ⅸ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有不均衡,但市场往往能是之达到均衡,那为什么还需要政府来调节

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主要是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或者说市场在经济活动的某些方面难以有所作为。其一,由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产品产出存在一定的时滞,因而会造成经济波动。特别是那些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期间规模不能改变的产业部门如农业部门,其供需难以通过市场调节达到均衡。为了减轻经济波动,需要政府在中长期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宏观经济规划,为微观决策提供指导。其二,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如财政收支总额,对于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确定和控制都不是市场所能胜任的,只能由有关宏观经济当局根据市场动态和稳定经济的需要进行管理。其三,外部性问题。当某些经济活动(例如污染)导致外部其他人的受益或受损没有被计入产品的价格和成本时,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需要政府干预。其四,公共产品问题。天气预报、环境保护、社会秩序、国内法律和规章制度、基础科学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在享用上不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社会公众都可以从这些产品的提供中受益,而单个厂商却缺少提供这些产品的足够动力。这就需要政府来兴办,或者通过宏观政策加以引导。其五,垄断问题。在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的行业,市场有产生垄断的倾向,而垄断妨碍竞争和效率。因此,反垄断、保护公平竞争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其六,公正的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稳健运行的必要条件,但市场难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来调节。其七,经济发展的方向或规划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规划,需要根据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相对集中力量,创造出具有引导性的产业优势。其八,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如在证券市场内部人员可以知道外人不知道的内情、医生比病人更了解病情等等,这就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保证交易的公正性。其九,当经济出现危机时,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固然也可能恢复,但往往需时太长,经济波动过大,影响社会稳定,需要政府总揽全局,进行必要干预。
这些情况表明,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然而,除了紧急的干预措施,调控手段应当与市场正常运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使是启动经济的非常举措,也应着力于改善产业环境和经济秩序,着力于提振信心,尽可能避免直接干预市场运行。因为实践证明,同样存在“政府失灵”。换言之,在经济活动的一些领域,政府有比较优势;在另外一些领域,市场则有比较优势。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也可以把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经济的功能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调控的职能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体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