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农业生产者是否包括哪些人

农业生产者包括农村和城镇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是指在农业用地和单独的设施中经营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单位和个人。 工商机关农业生产经营者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办法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强“三农”政策、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帮助农业生产者拓宽融资途径,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动产抵押登记办法》(国家工商总局令第30号)等法律规章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经当事人书面协议,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以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动产作抵押进行融资,并应当向抵押人住所地的县(市、区)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下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 抵押人为企业或组织的,其住所地由经登记机关核准的经营地址确定。 抵押人为自然人的,其住所地由户籍所在地和经常居住地确定。 动产抵押登记可由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共同向登记机关办理,也可以委托代理人向登记机关办理。 第三条 农业生产者包括农村和城镇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是指在农业用地和单独的设施中经营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 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办理动产抵押登记的财产包括: (一)生产设备。生产设备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直接参加生产过程或直接为生产服务的机械、动力及传导等机器设备,主要包括: 1. 用于农用动力、农田建设、土壤耕作、种植和施肥、植物保护、农田排灌、作物收获、农畜产品加工、畜牧业、农业运输以及蚕桑、养蜂、食用菌类培植等农村副业等农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 2. 用于捕捞海水产品、滩涂种养殖的渔网、垂钩、绞绳机,人力木船、皮筏、竹排等渔业生产用具; 3. 用于营林(包括造林、育林和护林)、木材切削、林业起重输送、木材及其产品加工、林产化工、森林防火防害等机械设备。 (二)原材料是指经过加工后能够构成产品主要实体以及直接用于生产、有助于产品形成或便于产品形成的各种原辅材料。包括制造农业生产机器用的金属材料,茶叶包装盛具,饲养家畜禽的饲料,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 (三)半成品是由原料进行加工后产生的、产品实体的构成部分或者是尚未达到出产要求的动植物的幼仔幼苗。如鱼虾等海水产幼苗、禽畜幼仔、农林种植物青苗等等。 成品是指在一个生产单位里最后生产完成、不需要再进行任何加工的产品或者是达到出产要求的动植物。如即将出栏的禽畜、库存的粮食等。 第五条 当事人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双方当事人或委托代理人应当共同到登记机关现场办理,并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经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动产抵押登记书》; (二)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文件。 委托代理人办理动产抵押登记的,还应提交代理人身份证明文件和授权委托书。 第六条 《动产抵押登记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抵押人及抵押权人名称(姓名)、住所地; (二)代理人名称(姓名); (三)被担保债权的种类和数额; (四)担保的范围; (五)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 (六)抵押财产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所在地、所有权归属或者使用权归属; (七)抵押人、抵押权人签字或者盖章。 第七条 动产抵押合同变更、《动产抵押登记书》内容变更的,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或者其委托的代理人可以到原动产抵押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办理变更登记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原《动产抵押登记书》; (二)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动产抵押变更登记书》; (三)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文件。 委托代理人办理动产抵押变更登记的,还应当提交代理人身份证明文件和授权委托书。 第八条 在主债权消灭、担保物权实现、债权人放弃担保物权等情形下,动产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或者其委托的代理人可以到原动产抵押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办理注销登记应当向动产抵押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原《动产抵押登记书》; (二)《动产抵押变更登记书》; (三)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动产抵押注销登记书》; (四)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文件。 委托代理人办理动产抵押注销登记的,还应当提交代理人身份证明文件和授权委托书。 第九条 《动产抵押登记书》、《动产抵押变更登记书》、《动产抵押注销登记书》各一式四份,动产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各持一份;动产抵押登记机关留存两份。 第十条 当事人办理抵押登记、变更、注销,所需材料提供完整的,由登记机关即时受理、当场办理。并在《动产抵押登记书》、《动产抵押变更登记书》、《动产抵押注销登记书》上加盖动产抵押登记专用章并注明盖章日期。 第十一条 当事人可以办理浮动抵押登记。经当事人书面约定,可以以抵押人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不确定数量和价值的财产作抵押办理登记。 当事人办理抵押登记的,经双方约定,可以以抵押物原始价值或评估价值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作抵押融资,可以向同一债权人或多个债权人重复抵押融资。 第十二条 抵押权人与抵押人约定财产抵押融资前,可持有效身份证件到抵押人住所地的县(市、区)级工商局查询抵押人的抵押登记情况。 县(市、区)级工商局应设立完整的动产抵押登记薄,方便各方查询。 第十三条 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向登记机关办理抵押登记的,应对共同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所需文件、填写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抵押人所提供抵押的财产应保证权属清晰、权能完整,并应对抵押物非为法律法规禁止抵押物及所产生的法律后果负责;抵押权人应当对抵押物权属、权能状态和价值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客观周密调查确认。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② 什么是农业生产经营者,能举个例子吗

例如,承包土地大规模种植小麦的农户

③ 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应建立的内部管理体系包括哪些部分

企业实验室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即在企业内部和外部为企业经营提供了信任与信誉,不仅使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而且对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打破技术壁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验室的核心工作是出具准确合格的检测或校准数据。为保证实验室工作的正常开展,企业应建立适当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来规范这些实验室的各项工作。一般的企业对检测实验室管理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散管理阶段,贯彻ISO9000体系,由设立实验室的公司各部门按照部门管理要求自行管理;第二阶段为相对独立的管理阶段。建立实验室标准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企业实验室一般为企业内部实验室。在第一阶段分散管理阶段,尽管公司各部门为开展工作需要设立实验室,建立了检测实验室管理制度或要求,保证了实验室的运行,但从公司层面对实验室的管理要求来看,分散管理实验室的模式有着天然的缺陷,制定实验室制度或要求所依据的标准不统一;实验室缺乏有效的自我监督机制,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持续改进;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或校准数据无法得到社会公认。因此,建成相对独立的检测实验室,按照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或CNAS-CL01《认可准则》,建立统一标准的管理体系,开展标准化作业,实验室管理层应确立通过参加实验室认可,来建立实验室标准管理体系的思路,并给予良好的实践。实验室标准管理体系的建立首先,以规范和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建立统一标准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为目标,开始着手实验室标准管理体系的建立。在实验室标准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1、实验室标准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建立实验室组织应是一个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且有责任确保所从事检测和校准工作符合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或CNAS-CL01《认可准则》的要求,并能满足客户、法定管理机构的需求。成立公司检测实验室,确立实验室组织机构和管理层,实验室一般有力学检测室、金相检测室和化学分析(或光谱检测)室等,从而为检测实验室标准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组织上的保证。2、实验室管理文件的规范化、体系化建立检测实验室标准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实验室出具的数据准确可靠,但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一套规范、可操作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给予保障。从建立实验室标准管理体系工作伊始,实验室管理层就应十分注意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工作。在实验室管理人员认真学习领会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或CNAS-CL01《认可准则》和其它认可文件的基础上,构思、筹划、修改,最终编制符合认可准则且满足实验室具体特点的管理体系文件。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次文件《质量手册》:依据实验室认可准则25个要素和公司内部对实验室管理的具体要求编制的实验室管理体系纲领性文件。B层次文件《程序文件》:对如何落实实验室所有管理要素并开展工作进行具体规定的33个程序文件。C层次文件:开展技术活动所依据或参考的文件,如检定规程、校准规范、作业指导书等。3、实验室的试运行及认可初评审随着检测实验室标准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建立,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完成,实验室管理体系得到初步建立。但是,管理体系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则必须经受到时间的检验。在试运行阶段至初评审期间,实验室根据《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要求进行各项管理和技术活动,其中管理活动有,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受控文件的管理、客户意见征求,对实验室工作的质量监督等。技术活动主要有,期间核查、检测和校准结果的质量保证、参加能力验证、检测和校准方法的确认、编制原始记录和检测人员资质证书等。在总结实验室管理体系试运行成果的基础上,至少需要运行半年以上,完成实验室初评审申请文件的编制,提交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初评审,期间在三个月至六个月或更长,必须完成不合格项的整改和体系的完善。实验室认可初评审的顺利通过,是验证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有效的第一步,标志着实验室标准管理体系的建立。实验室标准管理体系的运行应了解实验室认可初评审后,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外部监督评审;3年后还要接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复评审。通过实验室规范化的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实验室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1、实验室管理活动1)接收实验室认可机构对实验室的各项评审实验室接收并通过实验室认可权威机构的评审,是实验室管理体系有效运作并证明其管理体系满足相关准则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一次学习外部优秀实验室管理经验的良机。实验室认可机构对实验室的评审主要有初评审、监督评审和复评审三种类型,无论实验室接收何种类型的外部评审,实验室均要以认真的态度来接收评审。通常情况下实验室接收外部评审主要有三个工作阶段。①评审前的准备阶段:在实验室接收外部评审前,实验室应根据评审计划和评审组专家的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各类文件(申请文件、管理文件、技术文件等)的准备,评审实施计划的沟通及制定、实验样品的准备、评审办公条件的确认等工作。②评审的实施阶段:在此阶段实验室应尽力配合评审组的现场评审,根据评审组专家的分工情况指定专人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实验室有效运行的各类证据,从而保证现场评审的高效实施。③评审后不符合项整改阶段:每次实验室接收外部评审均会发现数量不等的不合格项,实验室应在与评审组专家确认这些不符合项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分析产生不符合项的根本原因并开展有效的纠正行动(注:在此期间实验室应与评审组专家保持沟通,从而保证评审组专家了解,并认可实验室的根本原因分析和纠正措施),并向评审组组长递交证明性材料,以证明实验室对不符合项的有效关闭。2)定期进行实验室管理评审实验室管理评审是由实验室最高管理层就实验室质量方针的适宜性,质量目标的实现、实验室管理体系、检测活动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审。管理评审的重点是关注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在管理评审活动中应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价;实验室质量方针的适应性和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适应性、质量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评审发现的问题、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客户的反馈、投诉等。3)定期进行实验室内部评审实验室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工作是实验室自我监督控制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是实验室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标志,也是不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基础,内部审核的结果可为实验室管理层采取改进措施提供准确的信息。实验室内部审核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建立内部审核专门的程序文件、实验室内审员的培训及授权、编制年度审核计划和实施计划、内部审核的现场实施、内审报告的编制、不符合项的出具、纠正措施的实施及验证等。4)实验室所用的各类文件的跟踪,及时确认更新自实验室建立并运行以来,实验室认可准则、其它认可文件和开展工作所用的技术规范将会有修订版本的更新,为保证实验室开展各项工作所依据文件的时效性,实验室必须建立对这类文件的跟踪机制。目前实验室应规定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在规定的周期内负责跟踪技术类文件和管理类文件的变更,在有关文件变更的情况下,组织实验室有关人员或相关方进行文件变更的确认,并将变更后的要求落实到实验室相关文件中,从而有效地保证实验室各类文件的时效性。5)服务客户,定期进行客户随访实验室的质量方针之一是“客户满意、满意度大于95%”等等,是实验室质量目标的一项内容。实验室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始终树立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客户意见调查,对客户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统计,认真对待客户提出的改进建议和意见,并在实验室内部进行整改,确保实验室服务客户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6)不断进行实验室人员培训实验室所有的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最终是由实验室工作人员来完成,理化检验人员的技术资格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初级,二级为中级,三级为高级。技术培训、资格鉴定按不同专业不同等级分别进行。一级人员正确记录和计算检验结果,填写试验报告单;二级人员熟悉有关标准和技术条件,并以此解释检验结果,正确做出检验结论,审核检验报告,对检验报告的正确性负责;技术负责人和理化检验报告的批准、签发人员应具备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熟悉国家质量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应在取得二级或三级技术资格的人员中择优任用。为此,实验室应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再培训,从而为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完成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保障。实验室在管理机构中配备兼职培训讲师,每年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并在公司的培训经费中预留一部分,通过实施培训计划中的外部培训和内部培训活动,保证实验室在不断的人员变动过程中,工作人员技术能力的和管理技能得到不断提升,为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有足够的人力保障。7)实验室日常工作监督常态化实验室在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应对实验室检测或校准活动进行常态化的监督。为保证对实验室监督工作有效开展,按照实验室监督程序,在检测实验室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均制定相应的监督计划,通过常态化的日常监督工作,使实验室工作人员无论在接收各项检查的特定时期,还是在日常工作中均能按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要求开展工作,从而能保证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质量。实验室技术活动1、参加能力验证(测量审核)工作在实验室认可领域,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种活动,是实验室证明其技术能力的一种手段,并与现场评审构成互补的能力评价关系。实验室应高度重视参加能力验证工作,在不断总结参加能力验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把检测项目全部通过CNAS能力验证。在三年一个周期内,能力验证项目基本覆盖实验室所开展的检测项目。2、开展期间核查活动期间核查是为保证实验室设备校准状态的置信度,而对设备示值(修正值、修正因子)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是否保持其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扩展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一种技术核查,其目的是保持实验室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期间核查作为实验室测量过程的监控手段之一,对实验室出具的测量数据准确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期间核查,实验室一旦发现测量设备出现偏离,就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由于设备或校准状态失效而产生的风险,从而有效地维护实验室和客户的利益。实验室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均编制实验室期间核查计划,合理选择被核查设备,运用科学的统计计算方法,由专业检测室按计划实施核查计划,从而保证实验室设备得到持续有效的监控。3、开展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保证活动实验室开展检测结果质量保证活动是实验室监控检测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实验室在程序文件中编制《实验室检测的结果质量保证程序》并根据程序文件的要求,在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中制定检测结果质量保证计划,确定年度质量保证活动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根据计划安排开展活动,并分析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结果或数据,当发现结果或数据或将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则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从而达到对实验室检测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的目的。4、开展实验室各检测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是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分散性的参数。测量结果的质量有赖于测量不确定度的正确评定。实验室应高度重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技术活动,首先在程序文件中编制《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并对专业技术人员持续的外部培训和内部交流,使其掌握正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对实验室开展的所有检测项目进行合理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从而有效地保证实验室出具的结果准确可靠。总之,实验室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标准管理体系,使实验室的质量管理通过PDCA的循环得到持续改进,从而保证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全面实现,为中国制造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④ 农业经营单位与规模农业经营户的区别

一、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统称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二、规模农业经营户指具有较大农业经营规模,以商品化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户。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农业经营户,按规模农业经营户登记:

1、种植业:一年一熟制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100亩及以上、一年二熟及以上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50亩及以上、设施农业的设施占地面积25亩及以上;

2、畜牧业:生猪年出栏200头及以上;肉牛年出栏20头及以上;奶牛存栏20头及以上;羊年出栏100只及以上;肉鸡、肉鸭年出栏10000只及以上;蛋鸡、蛋鸭存栏2000只及以上;鹅年出栏1000只及以上;

3、林业:经营林地面积达到500亩及以上;

4、渔业:淡水或海水养殖面积达到50亩及以上;长度24米的捕捞机动船1艘及以上;长度12米的捕捞机动船2艘及以上;或渔业经营收入30万元及以上;

5、农林牧渔服务业:对本户以外提供农林牧渔服务的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及以上;

6、上述任一条件达不到,但全年农林牧渔业各类农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0万元及以上的农业经营户,如各类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大户等,按规模农业经营户登记。

规模农业经营户其他农业经营户,称为“一般农业经营户”。

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规模农业经营户、一般农业经营户统称农业生产经营者。

⑤ 什么是农业生产经营者

农业生产者包括农村和城镇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是指在农业用地和单独的设施中经营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单位和个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强“三农”政策、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帮助农业生产者拓宽融资途径,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动产抵押登记办法》(国家工商总局令第30号)等法律规章规定,制定本办法。

⑥ 什么是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农村和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统称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是指在农业用地和单独的设施中经营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并达到以下标准之一的单位和个人:
年末经营耕地、园地、养殖水面面积在0.1亩及以上;
年末经营林地、牧草地面积在1亩以上;
年末饲养牛、马、猪、羊等大中型牲畜1头及以上;
年末饲养兔等小动物以及家禽共计20只及以上;

2006年全年出售和自产自用的农产品收入超过500元以上;
对本户或本单位以外提供农林牧渔服务的经营性收入在500元以上,或者行政事业性农林牧渔服务业单位的服务事业费支出在500元以上。
当一个单位或户根据上述标准之一被确定为农业生产经营者以后,该单位或该户所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均属于农业普查的范围。

⑦ 什么是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者,它包括哪些

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含渔用)、种畜禽、牧草种子、食用菌菌种、兽药、农机及零配件、水产苗种、渔药、渔机渔具等农业投入品。

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有哪些

我国农业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日益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如下:

1、农民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
农民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表明农村劳动力正在重新布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3、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占比逐渐下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已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引领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4、农地流转加快,促进规模经营发展。
近几年,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地流转规模化加快,农业生产“非粮化”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5、“非粮化”日趋明显
(1)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近年来,土地租金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升,种粮效益比较低。尽管国家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但生产粮食的经济效益远不如种植非粮作物。
(2)粮食消费量快速增长。我国粮食消费总量持续上升,增产幅度赶不上消费增长的速度,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
(3)工业用粮不断增长。我国工业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6、耕地质量退化严重
我国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存在“一高一低”的弊端。“一高”,是施用量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却占世界的1/3,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投放量是美国的1.7倍。“一低”,是有效利用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