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陕宁法人
❶ 国营农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
国营农场是企业单位。
1、国营农场是国家经营的农业企业,生产资料属于全民所有。
2、中国国营农场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由国家投资兴办。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解放军转业官兵为骨干,吸收大量农村和城镇知识青年,在西北、东北、华南边疆以及沿海和内地,利用国有荒地、荒山、滩涂,开垦和建立国营农场。
4、中国的国营农场在隶属关系上分为:归农垦部门管理的国有农场,归侨务部门管理的华侨农场,归军队管理的部队生产农场,归农业部门管理的良种场、园艺场、种畜场等。
(1)程陕宁法人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已建立一些国营农场。
2、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人民政府又先后在东北、华北老解放区组织力量开垦荒地,建立起一批国营农场。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许多地区新建和扩建了一大批国营农场。50年代和60年代初,是国营农场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营农场已遍布各省、市、自治区。80年代初,国营农场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7%。
4、在国营农场中,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绝大部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管理。其耕地大量来自开垦荒地,因此通常将该管理机构及其管辖的农场统称为农垦系统(或农垦部门)。农垦系统的农场是中国国营农场的主要部分,其耕地面积约占国营农场总耕地面积的4/5。
5、在农垦系统之外,还有由农业、畜牧、商业、工交、侨务、司法等部门和部队建立和管理的国营农场。
6、由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和渔业主管部门建立和管理的国营农场分别称为国营林场和国营渔场。到80年代初,各类国营农场已发展到7000个以上,其中农垦系统的国营农场2093个,国营林场3870个,国营渔场992个。
❷ 历史上有哪些牛姓名人最好带上简介。
牛僧孺(779年-848年),字思黯,安定鹑觚人,唐朝宰相,牛李党争中牛党领袖。牛僧孺是进士出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等共同抨击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排斥而久不任用。穆宗时,累官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牛(僧孺)、李(德裕)之争中牛派首领人物。武宗时,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为相,牛被贬任循州长史。宣宗时召还,不久病卒。
牛皋(1087年—1147年),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南宋抗金名将。牛皋出身农民家庭,初为射士,精练武功,擅长骑射。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绍兴三年(1133年),加入岳家军、长胜军。牛皋使用双锏,乃金所制。后隶归岳飞,为其推重,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曾参加镇压杨幺起义。岳飞被害后,因始终反对宋金议和,被秦桧害死。
牛金星(约1595~1652),二十余岁中秀才,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为人质朴,性喜读书,通晓天官、风角及孙、吴兵法。陂北里有田,平日设馆授徒,过着锦衣足食的生活。为李自成制定战略、策略,历任大顺政权左辅和天佑阁大学士。李自成兵败后,逃往河南,隐居于河南省禹州市后燕井村。
❸ 高一历史,政治复习提纲
怎么给你
❹ 民法典的要点是什么
1. 这次集体学习的目的
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2. “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
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等局部地区就制定实施了涉及土地、婚姻、劳动、财经等方面的法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重要法律和有关户籍、工商业、合作社、城市房屋、合同等方面的一批法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商事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一大批民事商事法律,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把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编纂民法典作出部署。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经过5年多工作,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
3. 如何认识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4. 怎么理解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
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
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5. 实施好民法典,要做到“5个加强”
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
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
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
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
加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
6. 宣传教育要做到“3个讲清楚”
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7. 为什么说“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法典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
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8. 为什么说“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民法典把我国多年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成果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规范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赖以依托的财产关系、交易关系,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 为什么说“实施好民法典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同有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
10. 如何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
民法典颁布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还需要不断配套、补充、细化。
有关国家机关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对同民法典规定和原则不一致的国家有关规定,要抓紧清理,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
要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保持民法典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统一。11. 为什么要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表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人们新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不断涌现,也给民事立法提出了新课题。
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❺ 长龙航空公司怎么样
长龙航空以“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飞向世界”为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于一家创新型的航空公司,追求运行中的低成本与服务中的高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安全理念
长龙航空始终坚持“安全促发展”的理念,以强化基础管理为安全保障的核心,持续推进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大规模航班生产提高安全余度积累经验,公司是CCAR-121R4正式生效后国内首家通过SMS审定的航空公司。
浙江长龙航空先后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经营许可证书,运行合格审定证书,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浙江长龙航空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浙江这个经济强省彻底结束了没有本土民用航空的历史,迎来航空发展的新时代。
(5)程陕宁法人扩展阅读:
公司架构
2013年2月1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准同意将“长龙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名称变更为“浙江长龙航空有限公司”,并同意公司在原有货运业务的基础上增加客运业务。2013年7月26日,公司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新《公共航空运输经营许可证》。
获准扩大经营范围,准许经营国内航空旅客运输业务,国内(含港澳台)、国际航空货邮运输业务。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国内航空旅客运输、国际国内航空货物运输、航空快递、航空器维护、航空客货运输的延伸服务,2012年8月9日公司的货运业务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先后开通了杭州—青岛—广州、杭州—青岛—长春、昆明—广州—南通—昆明等航线。2013年12月16日,公司首架A320客机抵达杭州;12月22日,第二架A320客机飞抵杭州。2013年12月29日,浙江长龙航空顺利完成客运首航,正式投入客运航班运营。
❻ 急需......高一历史 地理 政治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
(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简单阐述)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们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磁暴;极光等
注意: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区别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至少掌握三种图形的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太阳光照图(侧视、俯视);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
(2)主要知识点:
地球自传和公转方向、周期;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比较;区时的计算(注意北京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比较;主要节气的判读;季节划分的依据;晨、昏线的判断;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简单了解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 (2)会区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⑴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能根据P31的活动,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事例(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课本P37的图,注意图中每个气压带中心纬度位置
(2)能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来读出气候类型,并判断气候成因(只要求跟风压带有关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会根据等压线读出冷、暖锋,高、低压,并分析它们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2)会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的方向,会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根据等压线和其他知识判断某地的天气特征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会根据有关资料判断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后果
●以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⑵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会判断洋流的性质
(2)会简要画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3)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等温线图的判读)
(4)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放在鱼场的分布)
(5)会根据洋流分布图分析污染物的流向和对海上航行的影响
●以水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 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衡量水资源的标准及水资源的定义
(2)简单认识河流的补给类型
(3)会根据资料分析一个地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如以色列、咸海、我国黄河下游等)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⑶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会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根据课本所呈现的一些地貌(如黄土高原、新月形沙丘、风蚀地貌、河流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分析形成的原因
(2)三种山岳的成因及典型代表
(3)会判断背斜、向斜、断层等一些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在生产中的应用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山路公路的选址问题
(2)山地、高原、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演变中作用。
生物循环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能画出生物循环的示意图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以黄土高原和修水库为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根据资料判断三种地域分异 (2)P101的活动
中国近代史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一,鸦片战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 ①背景原因 ②鸦片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2.中国政府的禁烟 ①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②虎门销烟
3.英国为维护鸦片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①简单经过: 1840年6月:广东→福建→浙江→天津
1841年: 香港岛→广州虎门(关天培)→厦门→定海(三总兵)→吴淞(陈化成)→南京三元里
②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 a.内容 条约——五项 附件——三项 b.危害
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开始进去半殖半封社会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 独立主权国家→半独立,主权受侵害——半殖半封建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封建经济并存——半封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主要农民与地主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原因 ①外国商品销路不畅 ②三国提出"修约"要求被拒
2.借口与有关国家
3.战争的简单经过1856~1858 广州→天津《天津条约》1859~1860 天津→北京《北京条约》(大沽口) (火烧圆明园)
4.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5.沙俄乘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
6.中国政局的变动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①那拉氏发动"辛酉政变"1861年11月 ②那拉氏控制下中国政局的特点 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放弃中立(英,法)愿协助剿(法,俄)
三,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核心:反清,反传统
2.洪,冯二人赴广西传教——紫荆山——思想,组织的准备
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
4.永安建制: 天王—洪秀全 南王—冯云山 北王—韦昌辉西王—肖朝贵 东王—杨秀清 冀王—石达开
5.太平天国的顺利进军,与定都天京(1853年3月)
6.《天朝田亩制度》
7.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太平天国后期的战争
①政治上——洪仁玕《资政新篇》李秀成——江,浙,上海:天京保卫战
②军事上 陈玉成——安徽:安庆保卫战
9.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0.历史评价
①失败原因 农民的局限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②历史作用
③性质
四,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①二个过程
②群体
③认识
④主张与目的
⑤代表性人物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经营方式(官办)与特点(三性),口号(自强),作用〕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科技 ④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海军(1884年)→北洋舰队(1888年)〕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阶级力量的成长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与特点 ①处境:受压迫,受束缚
②政治特点: a.革命性 b.少,小,弱 妥协性 不彻底 软弱性
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①早于资产阶级(三个来源) ②政治特点: 集中→团结 苦→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 ③早期斗争→自发性经济斗争
六,中法战争
1.法国挑起战争的背景原因
2.战争的主要经过(二线三个战役)
3.结果——中国不败而败——《中法新约》
4.台湾省的设立(1885年)
七,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的背景状况:中日出兵朝鲜,就撤军问题产生分歧
2.日本突袭清军,挑起战争
3.战争的主要经过:国外——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国内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4.结果:《马关条约》
①时间,地点,人物
②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③危害
5.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其危害 ①开设银行 ②政治贷款 ③修筑铁路 ④投资设厂 ⑤开采矿山
2.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
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界地 ②划分势力范围
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九,戊戌变法
1.维新派的形成及其政治特点 ①维新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③维新派的政治特点根由——接受双重教育(传统+西学)表现——政治上进步,但比较软弱,反对根本革命
2.维新派的活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表) ①办学与讲学(万木草堂) ②多次上书(公车上书) ③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④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保国会
3.戊戌变法的实行及落实状况 ①光绪帝下诏变法(1898.6.11) ②变法的主要内容 ③变法法令受到严重的干扰与阻碍 a.各省(除湖南省外)拒不执行 b.那拉氏打击维新力量,组织发扑准备
4.戊戌变法的失败
正面战场的抗战:
1、片面抗战路线:(1)内容:只依靠政府和军队(2)原因:阶级本性决定
2、抗战概况:(1)37、8—11月淞沪会战——失败;(2)37年太原会战(国共配合较好战役)——失败。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3)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李宗仁指挥
3、评价:(1)抗战态度比较积极,挫败日本速决战企图,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2)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丧师失地、一溃千里。
四、敌后战场的抗战:
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中共洛川会议确定,即人民战争路线。
2、抗日根据地建立:八路军建立的第一块是晋察冀;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五、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38年春 驳斥了“速胜论”、“亡国论”论调,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胜利属于中国,途径要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第二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标志:1938年秋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同时表明日本速决战企图破产
2、原因:从日本方面看:(1)日本战线过长,兵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2)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 从中国方面看:(1)正面战场连续溃败;(2)人民抗日力量尚需壮大
3、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1) 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前以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军事打击为辅(前军事进攻为主) 影响:汪精卫公开投敌(38年底)建立南京汉奸政权(40年);蒋介石国民政府政策开始反对;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共产党:集中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影响:造成抗日根据地困难。
二、日本在沦区的统治:
1、经济掠夺:政策(策略)——以战养战;总方针——把沦陷区经济为它的附庸经济。表现:(1)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2)掠夺劳动力;(3)“统制”工矿交通运输业 目的:原料基地、战争需要、利润。 (4)金融方面:抢占金银、现款;开设银行;苛捐杂税。 2、思想文化:奴化教育——目的:摧残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3、殖民统治:政策(策略)——以华制华;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反动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原因:(1)直接原因——日本政治诱降政策(2)根本原因——蒋介石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本性(3)重要原因——英美等劝降政策
2、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 说明其政策重心由对外开放抗日为主转为对内反共为主——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路线。
3、政策两面性:对日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对共想反共又不敢决裂 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的交织
二、内外政策表现:
1、对日本侵略:(1)政策(路线)消极抗日;(2)事件:1940年枣宜战役——张自忠牺牲(被周恩来誉为“全国军人的楷模”);1944年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主要原因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日本称之为“大陆交通线战役”——直接目的是援救南洋的孤军)
3)影响:造成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共产党:(1)政策(路线)积极反共;(2)事件:1939年底1940年初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制造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说明蒋介石既要反共又不敢和中共决裂):叶挺被扣、项英牺牲——中共回击:政治上揭露;军事上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说明中共已经成熟;中共以斗争求团结;说明中共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3)影响: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着统一战线。
高一政治复习要点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商品生产
3、商品经济
4、商品的使用价值
5、商品的价值
6、交换价值
7、一般等价物
8、货币
9、价格
10、商品流通
11、流通手段
12、纸币
13、通货膨胀
二、基本问题
1、构成商品的条件
2、商品和劳动产品的异同、商品和其他非劳动产品的异同
3、商品生产出现的条件
4、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5、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6、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用关系图表示)
7、商品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8、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异同点
9、货币的本质及其与货币的职能之间的关系
10、货币具有哪几种职能?
11、商品流通的公式表示是什么?
12、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13、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有何异同?
14、纸币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15、行哪些职能?
16、人民币的发行权归谁、谁又负责发行的具体事宜?
17、商品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哪几个因素确定?
18、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通货膨胀的表现是什么?
19、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20、通货紧缩的表现是什么?
2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2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
23、价值规律的作用
24、商品为什么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25、供求和价格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名词解释
1、国有经济
2、集体经济
3、混合所有制经济
4、所有制结构
5、个体经济
6、私营经济
7、外资经济
8、按劳分配
9、资源、资源配置、资源优化配置
10、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11、市场经济
12、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法制性
13、宏观调控
14、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基本问题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什么作用、具体表现是什么?
3、集体所有制的地位是什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集体经济、为什么?
4、农村集体经济的表现是什么、有何特点、又有什么优点和作用?
5、为什么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6、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几种形式?它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什么地位?
7、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所有制结构?
8、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9、如何正确对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
10、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1、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2、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
13、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哪几种形式?
14、市场经济具有哪些一般特征?
15、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平等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6、为什么说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17、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法制性?
18、为什么市场经济要具备开放性?
19、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0、市场的作用?
21、国家为什么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2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3、宏观调控主要有哪几种手段?
24、为什么说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6、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什么样的作用?
27、如何正确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8、为什么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9、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一、名词解释:
1、市场主体
2、企业
3、企业法人
4、法人
5、公司
6、股份有限公司
7、有限责任公司
8、股票
9、股东
10、股息
11、经济效益
12、劳动成果、劳动消耗
13、企业兼并、强强联合
14、企业破产
15、厂长(经理)负责制
16、企业的信誉、企业形象
17、正当竞争
18、不正当竞争
二、基本问题:
1、市场主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2、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3、为什么说企业的生产经营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4、企业的建立须具备什么条件、履行怎样的程序?
5、法人和自然人有什么区别?
6、我国的公司种类有哪几种?
7、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8、给股份制企业定性,关键看什么?
9、国有经济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支柱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0、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营上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其出路是什么?它的存在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11、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有何影响?
12、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则提高经济效益对国家有何重要性?
1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14、实行企业兼并的意义是什么?
15、强强联合的意义是什么?
16、为什么说“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17、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兼并和破产?
18、如何正确对待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19、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0、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机制是什么?
21、为何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
22、企业经营者要具备哪些素质?为什么?
23、企业为什么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24、正当竞争的手段有哪些?正当竞争有何作用?
25、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是什么?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
3、农业
4、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
5、第三产业
6、劳动者的权利(劳动权)、劳动者的义务
7、职业道德
8、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
9、社会保障制度
10、社会保险
11、社会救济
12、社会福利
13、社会优抚
二、基本问题:
1、三大产业的划分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异同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农业的重要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5、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还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五环节?
6、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7、为什么说农业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8、完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9、如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10、乡镇企业的作用
11、工业的地位是什么?
12、工业的作用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3、为何要着重发展建筑业和工业中的机械、信息产品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成为支柱产业?
14、我国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15、我国的第三产业主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16、第三产业形成的原因
17、第三产业的作用
18、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19、我国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格局?
20、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由什么构成、又如何体现?
21、劳动权的地位
22、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23、保障劳动者的权利有何重要作用?
24、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有什么关系?
25、劳动者依法应履行哪些义务?
26、为什么说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27、为什么说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28、劳动合同的内容是什么?签订劳动合同时要遵守哪些基本原则、遵循什么程序?
29、为什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30、劳动者应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1、我国的社保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它要坚持什么样的基本原则?又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❼ 跪求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制度的具体内容!急!急!急!
一、对行政征用行为的概述
为了更好的理解行政征用补偿制度,本文先行对行政征用作一阐述。我国学术界对行政征用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广义的行政征收包括行政征用、行政征收、行政征调等。即把行政征用看作是行政征收的一种类型,认为行政征用是指为了公共利益之目的,行政主体按照法律规定取得行政管理相对人财产的单方行为。①(二)、行政征用系指国家通过行政主体对非国家所有的财物进行强制有偿的征购和使用。目前主要体现在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用上。此外,还有国家对文物的强制征购,行政机关对船只的强制租用等。②(三)、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出于公共目的,为满足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强制转移相对人财产所有权或使用权,并给予合理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制度。③(四)、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性的取得行政相对人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或劳务并给予合理经济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④笔者认为,上述前三种观点均能基本把握行政征收行为的实质,但各有缺陷。第一种观点把行政征用作为行政征收的一种,实际上以字面表述、而不是以本质内容来归类。行政征用与行政征收有共同特征,如:公共目的性、强制性、法定性、可诉性。但他们的不同之处更加显而易见:行政征用是有偿的、相对人是不可预知的,而行政征收则正反之。另外,上述三种观点中行政征用法律关系中客体的范围较窄。行政征用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物,⑤智力成果⑥以及劳务。笔者比较赞同第四种观点。此观点从本质上对行政行为进行定义,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其特征。
二、行政征用补偿制度
行政征用补偿是指行政主体的合法行政征用行为使被征用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遭受特别损害,由国家承担的补偿责任的制度。其本意在于“对于因公益之必要,经济上蒙受特别牺牲者,为调节之补偿,以实现正义公平之理想,而期法律生活之安定”,以“为私有财产与公共利益之调和”⑦行政征用补偿的理论基础有多种,特别牺牲说⑧逐渐占主导地位。该说认为,国家本来有使人民负担义务的权力,人民有服从国家命令的义务,但如果是特定人承受了并非一般的负担而受特别牺牲时,国家应给予补偿,这合乎正义公平的原则。行政征用补偿是行政征用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其立法水平、执行状况直接决定了行政征用制度的成功与否。我国有些行政征用制度常因补偿内容的不易执行而有沦为一纸空文的危险,⑨便充分说明了行政征用补偿的重要性。
(一)、行政征用补偿的特征
第一、政征用补偿是由行政主体合法的行政征用行为而引起的。这与由违法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赔偿不同。这是对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被剥夺权利或被限制权利者的损失补偿及利害调整。
第二、政征用补偿的对象是权利被剥夺或被限制者的合法权益所遭受的特别损失。在行政征用补偿中,只有特别损失才可以补偿,而合法权益受到违法行政行为侵犯都可请求行政赔偿。
第三、行政征用补偿是行政主体公法上的义务。行政主体在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中,使权利被剥夺或被限制者承担了别人没有承担的义务,遭受了损失,是与“社会义务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民原则相违背的。因而,行政主体要承担行政征用补偿的义务。
(二)行政征用补偿的原则
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行政用补偿制度,从而也形成各自不同的原则,有“正当”、“公平”、“公正”“、合理”等补偿原则。法国实行全部、直接、物质补偿原则。日本则实行“正当补偿”原则。美国按征用时市场上的公平价值补偿,这种市场价值,不仅包括征用时的使用价值,而且包括被征用财产的最佳使用价值,即财产因其开发潜力所具有的“开发价值”,体现为一种对于“预期利益”之保护。⑩在我国实践中,有“相应补偿”或“适当补偿”的规定。补偿标准较低,补偿利益小于损失利益,这与我国目前的国情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但是给予更充分、更完全的补偿,同时又能配置资源,监控权力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笔者认为行政征用补偿应遵守下列原则:
第一、平合理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对被剥夺或被限制权利者受到的特别损失予以尽可能补偿。同时,应采取灵活的态度,使用不同的标准。如,征地建图书馆和建豪华别墅可采用不同的标准。后者标准可高一些。
第二、偿直接损失原则,指行政征用补偿仅补偿与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的损失。如,因专利权被征用而不能专有专用的损失是直接损失。由于房屋拆迁被安置到离上班地点较远的地方居住,拆迁户因此增加了上班途中的时间和车票费用,这些损失被认为是间接损失。
第三、补偿物质损失的原则,即行政征用补偿不包括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损失,只补偿财产上的利益损失。这是因为行政征用行为是合法的且为了公共目的,不同于对行政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的行政赔偿。
第四、补偿实际损失原则,即行政补偿只对已发生或将来一定发生的损失进行补偿,而不包括将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损失。
(三)我国行政征用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征用制度在我国建立较早,早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陕甘宁地区地权条例》中已有规定。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较为系统的有关行政征用补偿的专门法律制度。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行政征用补偿的不足之处有:
第一、政征用无宪法依据。以宪法文件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并适当限制的原则,是近代工业国家一致的做法。如,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人民私有财产,如无合理补偿,不得被征用为公用”;日本宪法规定:“私有财产,在正当补偿下得收为公用”;意大利共和国宪法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私有财产在法定情况下的有偿征收之“。而我国“重征用轻补偿或无补偿”的宪法模式,被建国后至今的四部宪法无一例外的采用。11尽管我国早已建立行政征用补偿制度,但却无宪法依据。
第二、专门系统的行政征用补偿法。我国行政征用补偿制度规定分散在单行的各个法律中,致使补偿标准有很大差异,且不稳定。这样容易出现各个补偿规定的不协调性甚至排斥性,从而危害法律的可预见性和权威性。另外,一些法律、法规中的补偿标准十分模糊,可操作性很差。这样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便很大,其行使权力便会因无界限而无休止。权力的无休止行使带来的是权利的被侵犯。
无专门系统的行政征用补偿法,还导致无补偿方式的统一规定。以金钱补偿为主,其它形式为辅是各国通行的补偿方式。如,法国,除货币补偿外,还出现实物补偿方式(如,为家庭耕作土地被征之家庭成员提供同样条件和设备的土地)我国也有金钱补偿、实物补偿、返还原物、安排就业、支持从事开发经营、兴办企业等形式。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补偿方式,体现了补偿的灵活性的优点。但是,对不同领域中相同或相似情况出现不同方式的补偿,或者对不同或相差悬殊的情形予以相同的方式补偿,也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第三、行政征用补偿程序混乱。我国无序征用的现象较普遍。12除土地征用外,大多数征用行为均为无程序控制,或仅有非常简单的规定,如《戒严法》规定:“实施征用应当开具征用单据”。没有程序保障的地方,不会有真正的权利保障,13程序的混乱不清会造成权力的滥用,会加重人治色彩,从而权利会被侵犯的机率增加。一般的,行政征用补偿应先由当事人事先经协商达成协议,先补偿,后实施征用行为。
第四、行政征用补偿救济手段不完善。此方面不足主要体现在司法救济被排除在救济手段之外。当事人发生争议后,主要通过行政系统内部解决,法院一直不予受理。有很多纠纷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后,当事人仍对复议结果不服,但状告无门,目前,此状况亟待改变。一是因为法院对此类案件置之不理,不仅不利于保护权利被剥夺或被限制者的权利,也不利于监督行政主体行使权力,从而不符和依法治国的理念;二是因为我国已是WTO成员国,我国必须遵守WTO协议。成员国的立法要设定向司法当局起诉的权利。如果行政机关做出最后裁决后,法院不能再复议,这显然和WTO的规定相矛盾。
(四)完善我国新政征用补偿制度的建议
本部分针对上部分中我国行政征用补偿制度中的问题做出对应的建议。
第一、善宪法中的征用补偿条款。我国宪法应借鉴国外宪政的经验,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征用”条款,并着重突出“补偿规定”,从而为行政征用补偿确立宪法依据,明确基本原则。因为行政征用补偿是关系到基本权利的问题,理应由宪法来作规定,因为宪法是保障权利、限制权力的法。
第二、定系统的行政征用补偿法。在宪法相关规定的指导下制定系统的行政征用补偿法或者在统一系统的行政征用法中转辟一部分规定补偿问题。这样,把本来各个零散的补偿规定集中到一块,便于条文之间的衔接和立法精神的协调,使补偿标准更明确,补偿形式更合理,更能防止出现漏洞或发生冲突。
第三、使行政补偿有序化。源于英国1215年《自由大宪章》的自然公正这一普通法的古老立法原则是听证制度的法哲学基础。它在普通法中确立了两个最基本的程序规则,其中一个是:任何人或团体在行使权力可能使别人受到不利影响时,必须听取对方意见,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14我国行政征用补偿也应遵循这个重要基本规则。因为我国目前仍没有把听政程序作为补偿过程中的重要程序,具体权利的不到落实,权力滥用不能很好的被管制。我国应对补偿的制定过程,补偿的具体执行过程,告知补偿的救济途径等都作明确的规定,改变以往条款上的笼统抽象与无序。
第四、应把司法救济作为重要的行政征用救济手段。法律应该明确规定,行政征用补偿经过复议后,如果仍不服复议裁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经过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可以适用调解原则,调解不成,人民法院应当做出判决。
❽ 国家银行
我想你所想知道的国家银行的准确说法是“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编辑本段中央银行概述
一个由政府组建的机构,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金融服务。
中央银行是“发币的银行”,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它集中保管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同时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
中央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央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这是由中央银行所处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有:货币发行、集中存款准备金、贷款、再贴现、证券、黄金占款和外汇占款、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资金的划拨清算和资金转移的业务等。
编辑本段中央银行产生的经济背景
中央银行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形成于19世纪初叶,它产生的经济背景如下:
(1)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18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迅速扩大,促使货币经营业越来越普遍,而且日益有利可图,由此产生了对货币财富进行控制的欲望。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 资本主义经济自身的固有矛盾必然导致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面对当时状况,资产阶级政府开始从货币制度上寻找原因,企图通过发行银行券来控制、避免和挽救频繁的经济危机。
(3)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又促使资本主义银行信用业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经营机构不断增加;二是银行业逐步走向联合、集中和垄断。
编辑本段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要求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既为中央银行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又为中央银行的产生提供了客观要求。
(1)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的控制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应的货币制度和信用制度。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开辟更广泛的市场,也需要有巨大的货币财富作后盾。
(2)统一货币发行
在银行业发展初期,几乎每家银行都有发行银行券的权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和银行机构增多,银行券分散发行的弊病就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资力雄厚并在全国范围内享有权威的银行来统一发行银行券。
(3)集中信用的需要
商业银行经常会发生营运资金不足、头寸调度不灵等问题,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的产生,它既能集中众多银行的存款准备,又能不失时宜地为其他商业银行提供必要的周转资金,为银行充当最后的贷款人。
(4)建立票据清算中心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每天收授票据的数量增多,各家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由各家银行自行轧差进行当日清算已发生困难。这种状况观上要求产生中央银行,作为全国统一的、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中心。
(5)统一金融管理
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必要的管理,这要求产生隶属政府的中央银行这一专门机构来实施政府对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管理。
编辑本段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结构
(1)中央银行的性质可以科学地表述为: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的性质集中体现在它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上面,具体来说,包括其地位的特殊性、业务的特殊性和管理的特殊性。
(2)中央银行的性质具体体现在其职能上,中央银行有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银行四大职能。
(3)中央银行的结构即中央银行制度的结构,它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的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结构和权力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编辑本段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
(1)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是金融业或银行的监管。
(2)现在,中央银行作为金融监管的唯一主体,已无法适应新的金融格局。这是因为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传统作用正受到挑战,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于是许多国家通过另设监管机构来监管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
(3)从各国金融监管的实践来看,监管体制可分为四类:分业经营且分业监管,如法国和中国;分业经营而混业监管,如韩国;混业经营而分业监管,如美国和香港地区;混业经营且混业监管,如英国和日本等。 是否由中央银行担当监管重任也有不同情形:有中央银行仍负责全面监管的;有中央银行只负责对银行业监管的;也有在中央银行外另设新机构,专司所有金融监管的。
编辑本段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程序和内容
完整的金融监管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它由市场准入监管、日常运营监管、风险评价、风险处置以及市场退出等相关要素和环节组成。
(1)机构功能定位 所谓功能定位,是指各类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以及运作、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该机构的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和服务方式。
(2)市场准入广义上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包括三个方面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机构准入,是指依据法定标准,批准金融机构法人或其分支机构的设立。业务准入,是指按照审慎性标准,批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开办新的业务品种。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是指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核准和认可。
(3)业务运营监管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监管,主要是通过监管当局(如中央银行)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以及借助会计(审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外部审计,及时发现、识别、评价和纠正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风险。这是监管当局日常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
(4)风险评价 风险的综合评价是金融监管人员在综合分析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结果及来自中介机构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对被监管机构所存在风险的性质、特征、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做出的及时、客观、全面的判断和评价。
(5)风险处置 金融监管当局要针对金融机构所存在的不同风险及风险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置,处置方式包括纠正、救助和市场退出。
编辑本段中央银行在支付体系中的作用
(1)作为支付体系的使用者。中央银行需要自行交易以转移资金,主要包括通过支付体系清算公开市场操作,以实施货币政策;进行政府债券的支付结算(包括发行和兑付)。
(2)作为支付体系的成员。中央银行可以代表自己的客户(如政府部门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进行收付。
(3)作为支付服务的提供者。这些服务包括为商业银行在支付体系的运作提供结算账户;单独或与其他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一起,为支付体系提供系统硬件、软件、操作程序或通信网络。
(4)作为公共利益的保护人。这个作用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支付体系管理者;支付体系的成员的监督者;为支付体系提供管理和计划;仲裁争议和处理赔偿,提供技术标准。另外,还可以作为结算的担保人 。
编辑本段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
(1)提供账户服务 在各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实践活动中,中央银行一般作为银行间清算中介人,为银行提供清算账户,通过清算账户的设置和使用来实现银行间转账。
(2)运行与管理支付系统除了提供账户服务以外,中央银行参与和组织行间清算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即是运行与管理重要的行间支付清算系统。一个稳定的、有效的、公众信任的支付系统,是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中央银行运行的支付系统通常包括账户体系、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
(3)为私营清算系统提供差额清算服务很多国家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私营清算组织,而一些私营清算系统尚在实施差额清算,为了实现清算参加者间的债权债务抵消,很多清算机构乐于利用中央银行提供的差额清算服务,后者通过账户进行差额头寸的转移划拨,即可完成最终清算。
(4)提供透支便利中央银行不仅运行管理整个支付系统,还以提供信贷的方式保障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大额支付系统是中央银行提供信贷的重点,尤其是当大额支付系统所处理的支付指令为不可撤销的终局性支付指令时,中央银行的透支便利更为重要。
编辑本段二战后中央银行的变化
(1)由一般货币发行向国家垄断发行转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中央银行的认识有所深化,从而强化了对它的控制。这大大加快了中央银行的国有化进程,由此实现了中央银行由一般的发行银行向国家垄断发行即真正的发行银行转化。
(2)由代理政府国库款项收支向政府的银行转化。随着中央银行国有化进程的加快,中央银行对国家负责,许多国家的银行法规明确规定了中央银行作为政府代理的身份,从而实现了中央银行向政府银行的转化。
(3)由集中保管准备金向银行的银行转化。进入20世纪中叶,中央银行不与普通商业银行争利益,行使管理一般银行的职能并成为金融体系的中心机构,这标志着它向银行的银行转化。
(4)由货币政策的一般运用向综合配套运用转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离不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在具体运用中大大加强并注重其综合功能的发挥,即由过去的一般性运用向综合配套运用转化。
(5)各国中央银行的金融合作加强。随着各国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保证各国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各国中央银行为了共同抵御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彼此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
编辑本段我国中央银行的演变过程
(1)清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
①户部银行。户部银行是清末官商合办的银行,1905年8月在北京开业,它是模仿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而建立的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
②大清银行。1908年,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
(2)辛亥革命时期和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
①中国银行。1911年的辛亥革命,促使大清王朝复灭,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
②交通银行。交通银行始建于1908年,成立之初,曾自我标榜为“纯属商业银行性质”。但事实上,它后来成了北洋政府的中央银行。1913年,交通银行取得了与中国银行同等地位的发行权。1914年,交通银行改定章程,已经具备了中央银行的职能。
以上两行,共同作为北洋政府的中央银行。
(3)孙中山创立的中央银行
1924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创立中央银行。1926年7月,国府移迁武汉,同年12月在汉口设中央银行。原广州的中央银行改组为广东省银行。1928年,汉口中央银行停业。
(4)国民党时期的中央银行
①1928年1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总行设在当时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法定中央银行为国家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责。
②1949年12月,中央银行随国民党政府撤往台湾。
(5)革命根据地的中央银行
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在建立根据地以后,就成立了人民的银行,发行货币。如1927年冬,闽西上杭县蚊洋区农民协会创办了农民银行等。
②1932年2月1日,苏维埃国家银行正式成立,苏维埃国家银行还在各地设分支机构,以带动根据地银行走向集中和统一。
③1934年10月,苏维埃国家银行跟随红军长征转移,1935年11月,它改组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同年10月,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总行设在延安。
④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迅速扩大并逐渐连成一片,整个金融事业趋于统一和稳定。1948年11月,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6)新中国的中央银行
①1948~1978年的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正式宣告成立。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随军迁入北京,以后按行政区设立分行、中心支行和支行(办事处),支行以下设营业所,基本上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金融体系。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银行,一方面全部集中了全国农业、工业、商业短期信贷业务和城乡人民储蓄业务;同时,既发行全国唯一合法的人民币,又代理国家财政金库,并管理金融行政,这就是所谓的“大一统”的中央银行体制。
②1979~1983年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继恢复和建立,对过去"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有所改良。但从根本上说,在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宏观调控能力和政企不分等方面并无实质性进展。同时,随着各专业银行的相继恢复和建立,“群龙无首”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③1984~1998年的中国人民银行。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专门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
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正式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④1998年以后的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10月始,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改组,撤销中国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在全国设立9个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级分行,重点加强对辖区内金融业的监督管理。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已经形成。
编辑本段世界主要的中央银行
亚洲
中国人民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金融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使中央银行的部分职能,除了10元纸钞的发行由它负责外,发钞权由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及中国银行负责)
蒙古银行(蒙古)
韩国银行(大韩民国)
日本银行(BOJ)
中央银行(中国台湾)
欧洲
欧洲中央银行(ECB)
英格兰银行(BOE)
瑞士中央银行(SNB)
美洲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FRB)
加拿大中央银行 (B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