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书法代表人物,谁更有影响力,说下理由,谢了哈

我认为是李煜。不必说颜筋柳骨,或者说王羲之的21个之字的非凡造诣,我认为李煜非常懂书法。即使他并没有留下一副墨宝,但光看看他对前人的一番评价就可以确认他对书法的认知之高了,这是不容置疑的。
他虽不是一个好皇上,但却是一个真墨客!

李后主独爱王羲之,他不管古人有何见解,只死认自己的理,一切皆以王羲之为标准。所以,他评价虞世南的字时就说“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评价欧阳询的字时又说“得右军之力/而失其温秀”;评价禇遂良的字时则说“得右军之意/而失其变化”;评价薛稷的字时则说“得右军之清/而失其拘窘”;评价颜真卿的字时则说“得右军之筋/而失於粗”;评价柳公权的字时则说“得右军之骨/而失於生犷”;评价徐浩的字时则说“得右军其肉/而失於俗”;评价李邕的字时则说“得右军之气/而答体格”;评价张旭的字时则说“得右军之法/而失於狂”......即使是对另一位书圣王献之的字,他也认为不完美,且评价说----王羲之的优点虽然“献之俱得之/而失於惊急/无蕴藉态度”云云。

⑵ 刘国亮的人物评价

在东北高山峻岭中,有一种善于在风雪中搏击长空的勇敢而智慧的雪鹰,愈是雪大风狂时,雪鹰就越是勇敢地、高傲地飞翔。刘国亮崇尚雪鹰的品格和雪鹰越是困难越向前的精神,与朋友刘志翔为雪鹰写了《雪鹰》之歌:“你是高原的鹰,暴风雪赋予你豪迈的激情,家乡水滋润你嘹亮的歌声,展开理想的翅膀飞翔”,我依旧迷恋着你,“飞向梦的天堂……”的,“飞向梦的天堂”,这个梦便是音乐之梦,在音乐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是他的夙愿,所以,他早已把自己的梦想寄予了风雪中振翅高飞的雪鹰。他是大山之子,他永远爱恋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在他的作品中,首首歌曲都以歌唱和赞美家乡为主线,表达了他对家乡无限的爱。他对家乡无限的爱,终于《赢得》了家乡给予这位赤子《再一次拥有》。谈起刘国亮,白山资深音乐人王旭说:“刘国亮虽然没有进过音乐学府学习,可他聪明而又很有灵性,学啥会啥,多才多艺,他的书法作品就曾多次获市级以上奖励;他的音乐作品也因旋律美、有朝气在白山独树一帜,是一位异军突起音乐新人。将来,不仅在白山,而且还会在中国乐坛打出一片新天地。”面对老一辈音乐人的鼓励和期望,已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吉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白山市音乐家协会副大大”、“白山市中山艺术团音乐总监”、“白山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刘国亮说:“我的成长离不开老一辈音乐工作者的帮助,我是长白山的孩子,我的音乐作品能够赢得人们的喜爱,全赖家乡这片沃土,是家乡的沃土给了我无穷的创作源泉,我将永远感谢家乡山水家乡人。”如今,刘国亮的音乐原创作品已有百余首,最近,他把自己的歌曲作品汇编成《大荒雪鹰》出版发行,这是他对家乡,对白山音乐事业的回报。在他的“大山之子音乐工作室”中,悬挂着他自己书写的“高山流水”的中堂,不管是从这幅中堂中,还是从他的音乐作品中,都很清晰地透视出刘国亮对家乡山山水水的无限的爱。因为,白山这快热土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和力量,长白山区人民火热的生活,有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素材。刘国亮这位音乐新秀,正像风雪中翱翔的雪鹰,每一次振翅,每一次盘旋都鼓荡起一支优美的旋律,把和谐、幸福、欢乐化做晶亮的雪花,撒进长白山区的千家万户,撒进每个人的心田。

⑶ 从那些方面来评价一份书法作品的好坏

书法作品的好坏先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一般人都会有的,即使是完全不懂的人也能说出一,二来.当然一件艺术品光有这种感受是不够的,我在这里总结了几点仅供参考;一.可追源;能从作品里看出师出何门,二.书卷气;作者的文化底蕴有多少.三.笔法.是否集各家之成.四.墨法;粗.细.浓.枯是否得当.五.结构;俯仰是否得当.倚侧是否得体.六.章法.字与字的大小,行与行的间距,前后的响应是否混然一体.七.印章.引首章与闲章位置是否恰到好处.气势;站在作品前面是否有一种感染力.

⑷ 为什么说,评价一个人的书法,用“字如其人”显得很外行

这时因为“字如其人”在用来评价正面名人时,貌似挺适合,但在评价一些犯过重大错误的人身上,似乎就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4)书法人物评价扩展阅读:

书法有它的特点,不同人在自己个性之上,努力创作出来的作品,是符合自己书法法度和规律的。

但是,一个人做的事儿、一个人在历史中的定位,却是和当时的现实情况相关的!一个人是名垂青史,或者千百年来被世人所抛弃、所唾骂,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自主做出的决定!

有些“坏”人物,在作出历史错误之前,大多也是经过扎实学习,努力训练的,他们的书法延续自己应有的艺术风格,在做好人到成为“罪人”期间,书法并没有准确的界限。而他自己的历史定位,最终取决于个人利益的取舍。“字”和“人”两者完全是两码事,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⑸ 欧阳询的人物评价

唐张怀瓘《书断》:“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
唐高祖李渊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⑹ 古代人们对书法的评价

王羲之说:“一点所失,若美人失一目。一画之失,如壮士失一肱。不可不慎” 唐太宗赞王羲之其字“烟霏洁露,若断而连”,赞王献之的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称为“书圣” 的王羲之,他的书法秀美典雅,而有人却站在壮美的立场上说他的作品“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 ,“有女郎才,无丈夫气” 。
南朝梁武帝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钟蒜书法“如云鹊游天,群鸿戏海”,评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阀”
唐·张怀瓘在书论中称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 “每书欲十迅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又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钧;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节奏自见。
孙过庭在《书谱》中曾经指出:“伯英不真,点划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乍显乍晦,若行若藏。”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说:“柳公权师欧(阳询),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又说:“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宋朝米芾还风趣地说:“沈辽排字,蔡襄勒字,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他自己是刷字”
宋代朱长文说:“惟公(即颜真卿)合篆糟之义理,得分棣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评欧是“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犊所传,人以为法,虽戎狄亦慕
其声。”认为欧阳询的楷书,是“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有
正人执法,面折廷铮之风;至其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无
以尚也。”评柳公权是“博贯经术,正书及行,皆妙品之
最,草不失能,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
家”。又说:“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列署货贝日:‘此购柳书’。”
苏轼曾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又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决一,不为成书也。” 把神放在首位。
元代赵孟睢独纪な稀分性疲“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康有为作为碑派代表,极力鼓吹北碑,称颂魏碑之美,“北魏碑无不佳者” 。而对以妍美见长的帖派书家董其昌的书法大力抨击,贬低。“局束如辕下驹,骞怯如三日新妇” 。 邓石如先生说:“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清包世臣也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数字,大如一行至数行。一幅至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险,章法要变而贯。”
古人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诗贵曲,画贵蓄,书贵藏,学贵悟”
郭沫若评说他的书法“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谨,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郭沫若先生又说:“构成节奏”总离不开两个很重要的关系,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力的关系”
张宗祥先生所描述的:“以己之所宗者为本,不合者皆废之,此狭陋之弊也。宗颜则议楮,法米则诽苏。”“学碑者见帖而议其疏,学帖者见碑而病其拘,南宗陋北之板滞,北宗病南之放荡”。
近代书法大家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说:“不论是石刻或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势,而其所以能成这样的形势,却是动作的结果。当初的动作态势现在只通过作品留在静的形中。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耽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的再现。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活泼地看到往来不定的势。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发现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这说明书法欣赏是积极能动的。只有通过欣赏者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才能使视觉形象与动觉形象结合起来,书法欣赏才得以实现。现代书法家沈默尹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近人马宗霍的《书林纪事》载:“询当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返,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林语堂先生说得好:“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建筑时进一步看到”。
启功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说明:“笔法有一种异状,为临写所不能得者。即凡横斜之笔画间,常见有一顿挫处,如竹之有节。且一行中,各字之顿挫处常同在一条直线之地位,如每行各就其顿挫处画一线,以贯穿之,其线甚正而且直。又各行之间,此线之距离,又颇停匀。且此线之一侧,纸色常有污痕,而其另一侧,则纸色洁净。盖书写时折纸为行,前段尚就格中书写,渐后笔势渐放,字渐大,常骑在折痕之上写,如写折扇扇面,凸棱碍笔,遂成竹节之状,亦初非有意为顿挫之姿,其未值凸棱之行,则平正无此顿挫之节。纸上污痕,亦由未装背时所磨擦者。今敦煌出土之唐人白麻纸草书《法相宗经论》,所折行格之痕,有至今尚在者。明乎此,则顿挫竹节之异状,可以了然。”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用中锋写的字,背阳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线,周边稍淡,叫‘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的感觉。”

⑺ 范曾的人物评价

范曾老师的书法作品在线支持客户私人订制。范曾老师今年已经80岁高阾 定制作品在三平尺以上客户会员。支持 与范曾老师合影现场创作。中秋佳节重磅活动。

⑻ 名人书法家对毛泽东书法的评价

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