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年会
1. 姚惠源的执着的追梦人
初次见到姚惠源教授是在他办公室,这位精神矍铄的长者正埋首于案前的资料间。姚教授出生于1936年,现为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40多年来,姚教授始终工作在粮食产后加工的粮食工程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第一线,是创建我国稻谷加工工程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也是国内研究“免淘米”、“营养米”、“大米抛光机”、“小型农用成套碾米机组”、“天然大米增香剂”、“米糠健康食品”、“植物脂多糖”等重大粮食精深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创始人,其研究成果均填补国内空白,多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对我国粮食工程技术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姚教授陆续完成了“多孔淀粉”、“米糠中富集γ-氨基丁酸”、“增强人体免疫的米糠多糖”、“米糠蛋白制备类吗啡拮抗肽”、“米糠浓缩蛋白研究与开发”、“米糠中富集γ-谷维醇”、“小麦麸皮制备低聚木糖”、“小麦胚芽中提取抗癌活性物质麦胚凝集素”、“小麦麸皮戊聚糖等课题的研究与开发”、“燕麦麸皮中制备降血糖β-葡聚糖”、“玉米黄粉中制备抗眼疾的玉米黄素”、“南瓜中提取降血糖南瓜活性多糖PCE-C”、“苦瓜中制备降血糖活性肽- P”等课题的研究,目前正致力于国家十五攻关“稻米深加工技术”、“小麦深加工技术”、“863”玉米黄素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姚教授笑着说:“工作这么多年,一直觉得时间不够用啊!我的梦想是能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地搞出点成就来,回报祖国!”
40多年来姚教授编写出版高校专业教材、专著7本,工具书和国家标准3本,计300多万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内外重大粮食工程设计项目15项,主持研究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4项。
由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分别下达的“稻米和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研究课题,姚教授带领课题组攻关研究近十个春秋,取得了自主创新的独创性成果,该成果分别获无锡市200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200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国家优秀教材奖、部优秀教学成果奖、95美国发明家年会国际金奖、优秀学术论文奖15项之多。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部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粮食工程专家。
现任国家“十五”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组长、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会长、中国水稻产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粮食行业协会食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粮油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粮油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及“食品科学”、“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等5本学术刋物的编委。
作为学科带头人,姚教授谦逊质朴,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上具有甘当人梯的精神。无论是申请发明专利还是与其他老师共同研发学术成果,或是承接科研项目,他从未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学术上追名逐利,总是想着帮助年轻的同志,提携年轻学者。这种良好的学术道德赢得了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敬重。
身为一个老师,而且是我国目前唯一的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姚教授对教学工作也是一丝不苟。自1961年执教至今,姚教授在讲台前耕耘40余年,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大批本科生及6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现大多分布在国家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外企研发中心、国企及海关、质量监督局等部门,成为单位的主要技术骨干。他独出心裁的启发式教学,摆脱了以往那种生硬死板的教条式讲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们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对知识进行创造性选择加工及创新的能力。
目前虽然科研任务繁重,但姚教授每年还会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3—4人,并坚持每学期给本科生作学科前沿讲座一次。作为一个老党员,姚教授一直要求自己做到:对事业执着,对社会诚信,对同事友善,对学生负责。
2. 百利电气的发展历程
2007年
1. 2007年1月23日,中国电工技术年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及第五届第二次专委会会议”胜利闭幕,与会者会后参观了我公司现代化生产线
2. 2007年1月,我公司数字化、智能化、小型化万能式断路器(DW450-1600低压万能式断路器)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授予“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0602014-08
2006年
1. 2006年12月22日中国电工技术年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关于召开“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及第五届第二次专委会会议”的通知
2. 2006年12月15日,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张盛如局长考察我公司,对我公司2006年专利工作进行了指导和肯定
3. 2006年9月,我公司入选<电气时代>杂志社“第七届中国电气工业100强”
4. 2006年7月,我公司荣获“2005年度先进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5. 2006年5月,鉴于我公司2005年专利工作的突出表现,被机电工业控股集团公司授予“2005年度专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6. 2006年4月28日,庆“五·一”,本市“劳动欢歌”系列慰问演出在我公司隆重举行,为广大劳动者献上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和节日问候
7. 2006年2月,我公司技术中心被天津市经济委员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天津市财政局,天津市地方税务局联合认定为“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称号
2005年
1. 2005年9月,我公司入选《电气时代》杂志社“第六届中国电气工业100强”
2. 2005年8月30日,我公司取得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标准化良好行为证书”,达到“3A”级,证书编号:GSP(12N)0003-2005
3. 2005年8月,我公司取得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会员证书,成为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控配电设备分会的“常务理事单位”,会员证号:5089
4. 2005年8月13日,我公司最新引进了具有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的TM40系列塑料外壳式断路器自动检测线,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优良的产品检测水平
5. 2005年8月1日,我公司新推出TQ30V(D)系列自动转换开关为TQ30P的系列的换代产品,额定电流最高达6300A,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自动转换开关系列产品
6. 2005年6月30日,我公司研制的新产品TW40系列万能式断路器,TJ40系列交流接触器通过市级技术鉴定,其性能都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7. 2005年5月,鉴于我公司2004年专利工作的突出表现,被机电工业控股集团公司授予“专利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8. 2005年4月,我公司被天津市机电工业控股集团公司评为“2004年度先进集体”
9. 2005年3月,我公司被天津市总工会评为“2004年度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集团”荣誉称号
10. 2005年2月,我公司被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授予“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企业”称号
2004年
1. 2004年10月1日,因公司发展需要,经公司董事会讨论决定,并经天津市工商局批准“天津市百利低压电器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天津市百利电气有限公司”
2. 2004年9月2日,我公司TM40-160,250塑壳式断路器,TW30-6300万能式断路器分获天津市科技创新优秀项目一、二等奖
3. 2004年8月,我公司八月份销售突破1500万元,创百利电器成立以来销售水平的历史同期新高
4. 2004年8月18日,百利电气集团二期工程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标志着我公司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飞跃
5. 2004年4月,我公司荣获2003年度天津市优秀企业称号
6. 2004年3月,我公司生产的百利牌塑壳式断路器、万能式断路器、自动转换开关、交流接触器荣获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消费者喜爱的知名品牌产品称号
7. 2004年1月,我公司通过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
2003年
1. 2003年12月,我公司荣获天津西青经济开发区“突出贡献企业”称号
2. 2003年9月,我公司由电器行业专家和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电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公司技术中心被天津市政府授予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
3. 2003年8月,我公司产品塑壳式断路器、万能式断路器荣获天津名牌产品称号
4. 2003年7月16日,我公司推出新产品TJ40系列交流接触器,这是我公司同科研院所联合开发的新成果,其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3C认证证书
5. 2003年5月24日,我公司推出TM40系列新产品,该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小壳体断路器无智能化的空白,获4项国家专利证书,并获天津市科技成果奖
6. 2003年5月24日,我公司TW30系列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的最大壳架电流已达6300安培,并获天津市科技成果奖
7. 2003年5月19日,我公司产品TM30系列塑料外壳式断路器取得采用国际标准证书
8. 2003年5月19日,我公司产品TW30系列万能式断路器取得采用国际标准证书
9. 2003年3月26日,我公司推出新产品TQ40P系列智能型自动转换开关,这是我公司同科研院所联合开发的新成果,其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0.2003年2月20日,我公司取得了第一张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3C认证证书
2002年
1. 2002年12月,我公司荣获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文明单位称号
2. 2002年10月28日,我公司产品塑料外壳式断路器取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3. 2002年10月28日,我公司产品万能式断路器取?quot;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4. 2003年10月18日,我公司举行新厂落成庆典,市有关领导、集团公司有关领导参加此次隆重的庆典仪式。
5. 2002年8月27日,集团内部重组,接纳天津市特精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为新股东,并为控股公司
6. 2002年8月19日,我公司产品塑料外壳式断路器通过机械工业部低压电器企业标准
7. 2002年8月19日,我公司产品万能式断路器通过机械工业部低压电器企业标准
8. 2002年7月,我公司引进先进试验设备,产品试验站已达到400伏,电流30千安的试验分断能力
9. 2002年7月,坐落于天津市西青经济开发区的1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
10.2002年3月27日,我公司在天津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被评为CAD应用工程先进集体
11.2002年3月18日,我公司产品参加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投保-质量责任险。
12.2002年2月6日,百利通用电器销售有限公司成立
2001年
1. 2001年12月28日,天津市百利低压电器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开业
2. 2001年12月19日,举行我公司新厂房奠基仪式,市机电工业控股集团公司及开发区管委会有关领导参加了仪式
3. 2001年11月1日,天津市百利低压电器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运营
4. 2001年10月30日,我公司在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并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5. 2001年10月10日,经天津市机电工业控股集团公司同意,天津市低压电器公司与天津市电力电子设备公司及自然人共同投资,组建天津市百利低压电器有限公司
6. 2001年1月17日,我公司通过GB/T19001-1994 idt ISO9001:1994质量体系认证
2000年及2000年以前
1. 2000年11月27日,天津市低压电器公司产品TM30系列塑料外壳式断路器取得采用国际标准证书
2. 1999年12月10日,我公司创建的ERP管理系统荣获天津市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
3. 1999年11月,天津市低压电器公司TM30U(R)型、4P型塑壳断路器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4. 1998年12月,天津市低压电器公司生产的TM30塑壳断路器荣获一九九八年度国家级新产品称号
5. 1998年9月,我公司TM30系列产品具有体积小、零飞孤、智能化、分断能力高等特点,荣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和天津市技术创新优秀项目一等奖,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6. 1993年9月29日,我公司在国内首创的“消游离灭弧装置”获国家专利局的专利证书,专利号:ZL 92 2 40294.1
7. 1988年9月,天津市百利低压电器有限公司的前身天津市低压电器公司正式成立
3. 中国高铁技术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
我们的高铁技术已然悄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从2004年我国引进高铁技术以来,我国科研人员一直在不懈努力,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创新,我们的高铁技术每天都在进步,都在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到2010年底我国已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高速铁路合作关系,充分说明我们的高铁技术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堪称世界的一大奇迹。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到今天,我国高铁已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速度最高、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伴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技术标准也随之日趋发展与完善。我国已研究制定出高速铁路技术标准和技术文件,构建了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在我国高铁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后,诸多国家首脑人物纷纷带领调查团赶赴中国,参观、调研中国的高铁技术,并就取得的效果赞不绝口,中国高铁正悄然引领着世界高铁技术的发展。
4. 王谦的学术成果
(一)著作:专著、编著、主编、参编并出版专著12本:
12. 专著:《物联网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定稿);(300千字)
11. 主编:《电子政府案例》(中组部新时期党员干部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224千字)
10. 编著:《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280千字)
9. 编著:《电子政务——战略、标准、绩效与智能决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461千字)
8. 主编:《现代城市公共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MPA系列丛书,2005年1月; (382千字)
7. 主编:《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287千字)
6. 编著:《电子商务——信息时代的管理与战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419千字)
5. 参编、编委:《电子政务知识读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参编、编委:《中国电子政务》,人民出版社,2004;
3. 参编、编委:《公务员电子政务知识教程》,人民人事出版社,2003年;
2. 参编:《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1. 参编:《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理论与实务》,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二)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共71篇,其中,核心期刊共42篇,三大检索EI共8篇,三大检索ISTP共7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共11篇,第一作者共40篇,第二作者共25篇(其中第一作者是我的研究生的有18篇),第三作者共1篇:
71. “The limits of planning in China:equalizing basic ecation through the Internet”,《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第二作者,2015.2,(SSCI——A刊);
70 “观念与认知的转变在高校基地干部短期培训中的重要性研究——以信息革命为例”,《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第一作者,2015.1,第1期,PP112-116,(中文核心期刊——C刊);
69.“地方政府网站建设困局的制度诱因与理性出路”,《经济体制改革》,第一作者,2015.1,第1期,PP85-89,(中核心期刊——C刊);
68.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与管理研究——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下的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2015.1,第1期,PP145-149,(中文核心期刊——C刊);
67. “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环境污染监控新思考”,《管理观察》,第一作者,2014.11,第560期,PP180-182,(CNKI普刊);
66.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关键因素分析”,第一作者,《旅游纵览》,2014.12,第12期,PP53-54,(CNKI普刊);
65. “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智慧物流模式构建”,《中国市场》,第一作者,2014,12,d第50期,PP79-82,(CNKI普刊);
64. “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四川省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新平台的搭建与研究”,《商》,第一作者,2014.11,第27期,PP72-75,(CNKI普刊);
63. “成都市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作者,2014.11,第6期,PP60-66,(中文核心期刊——C刊);
62. “物联网管理模式下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和途径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014.12,第4期,PP166-171,(中文核心期刊——C刊);
61. “政府治理中网络众包模式的生成、构建及效用”,《公共管理学报》,第一作者,2014,10,第4期,PP61-70,(中文核心期刊——C刊);
60.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platform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anagement Model”,《2014年物流工程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CLEM2014)》,第一作者,2014.9,PP916-921,(EI检索——C刊);
59 “Traff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anagement Modle”,《2014年物流工程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CLEM2014)》,第一作者,2014.9,PP1162-1168,(EI检索——C刊);
58.“物联网管理模式——基于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的管理思辨”,《四川大学学报》,第一作者,2014.10,第5期,PP119-126,(中文核心期刊——B刊);
57. “Evaluation Model of IT Outsourcing Service of E-government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AHP”, 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Second,2009.10(ISSHP/ISTP检索);
56. “政府视觉下的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2009 .6,(CSSCI,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类第一位,管理学类第一位);
55.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Model”,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9,The First,2009.10(EI全文检索);
54.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China’s E-government Service Quality”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8,The Second,2008.10(EI全文检索);
53. “国债、国债规模及其管理:研究综述”,《中国行政管理》,第二作者,2008年12期,(CSSCI,中文核心期刊);
52. “Evaluating Index Desig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Urban Public Security”,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2008.9VII(ISSHP/ISTP检索);
51. “The Performance Measure of Government Reconciling Leadership Based on DEA Model”,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2008.9VI(ISSHP/ISTP检索);
50. “灰色系统师资预测模型”,《全国高等教育研究论丛》,第二作者,1992年8月;
49. “电子信息能力与素养对公众电子政务使用行为的影响分析”,《公共管理学报》,第一作者,2008年3期,(CSSC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定的22种期刊之一);
48. “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战略举措”,《科技管理研究》,第二作者,2008年9月(CSSCI,中文核心期刊);
47. “电子政务系统外包过程中群体决策的应用研究”,《情报资料工作》,第二作者,2008年5月,(CSSCI,中文核心期刊);
46. “政府绩效评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二作者,2006,(04);
45. “电子政务绩效管理的平衡计分卡实施”,《办公自动化》, 第一作者,2005 (11);
44.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管理体制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第二作者,2008年1月;
43. “乡镇改革诌议”,《美中公共管理》,第二作者,2006.6;
4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7, The Second, 2007.10(EI全文检索);
41. “The Model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uzzy Linguistics”,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2007.10(ISSHP/ISTP检索);
40. “数据采集渠道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分析”,《煤矿安全》,第一作者,2007.8(中文核心期刊);
39. “强化行政体制创新,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初探”,《电子政务》,第二作者,2007.6;
38. “电子政务知识社群服务品质评估模式建构分析”,《电子政务》,第二作者,2007.4;
37. “关于高校师资职称最优结构的理论探讨”,《系统工程》,第二作者,1994.1,(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36. “师资预测一类纵横统计推进模型”,《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作者,1993.4;
35.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Government Objective by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second,2006.10(ISSHP/ISTP检索);
34.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Based on Combinatorial Evaluating Methods”, 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2006.10(ISSHP/ISTP检索);
33. “高校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的理性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第一作者,2007.4,第4期。(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32. “构建电子政务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的平衡计分卡”[J]《内江科技》,第二作者,2006(1):25(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31. “信息化条件下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初步探索”[J].《内江科技》,第二作者,2006(2):24(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30. “政府绩效评估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二作者,2006.2:28~30,(中文核心期刊);
29. “加强定量分析方法教育,提高行政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国当代教育核心杂志》,第一作者,2006.6第2卷第3期(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28. “对电子政务促进和谐质监构建的思考”,《电子政务》,第二作者,2006.3;
27. “公共部门公众满意度评价的一种实现途径”,《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2006.1 ,(CSSCI,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类第一位,管理学类第一位);
26. “我国营销渠道管理发展与探讨”,《沿海企业与科技》,第二作者,2006.1;
25. “浅谈客户关系管理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启示”,《电子政务》,第二作者,2005.22;
24. “浅论电子政务与和谐政府构建的关系”,《沿海企业与科技》,第二作者,2005.12;
23. “推进政务流程再造,促进电子政务发展”,《天府新论》,第二作者,2005.6,(CSSCI);
22. “电子政务、和谐政府与和谐四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第一作者,2005.12(获政府奖);
21. “基于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方法的构建与实施”,《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三作者,2005.5;
20. “农村‘留守子女’的抚育撂荒”,《管理研究》,第二作者,2005.4;
19. “制定与政府战略相适应的电子政务战略途径研究”,《管理研究》,第二作者,2005.4;
18. “电子政务、和谐政府与和谐社会”,《电子政务》,第一作者,2005.14;
17. “电子政务与信息孤岛”,《电子政务》,第二作者,2005.11;
16. “A New Method of Evaluating Government Performance:Rouph Sets”,《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second,2005.10(ISTP全文检索) ;
15.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Public Satisfaction Degree Evaluation in Government Department”,《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2005.10(ISTP全文检索);
14. “煮粥原理及其应用”,《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第一作者,2002.10;
13. “构建完善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体系推进和谐成都”,《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论文集》,第一作者,2005.7;
12. “公共管理部门的目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作者,2003.4,(EI全文检索,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11. “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标杆管理与数据包络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第一作者,2004.5,(EI全文检索,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10. “关于高层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一点浅见”,《中华教育杂志》,(香港),第一作者,2003.7;
9. “关于当前城市低保体制建设中的几点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2003.4,(CSSCI,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8. “基于标杆管理的DEA算法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中国管理科学》,第二作者,2003.6,(CSSCI,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7. “便携式条形码识别存储器”,《计算机应用研究》,第二作者;1997.9,(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6. “试论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本质区别与区别本质”,《东华大学学报》,第二作者,2001.1,(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5. “高等数学教学与MATHEMATICA使用”,《工科数学》,第一作者,1999.10,(中文核心期刊);
4. “模糊多目标规划的可能性理论模型及算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一作者,1997.8,(EI全文检索,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3.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探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一作者,2000.4,(CSSCI,中文核心期刊);
2. “煮粥原理及其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2002 .6,(CSSCI,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类第一位,管理学类第一位);
1. “政府再造与电子政府的非技术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第一作者,2002.1,(CSSCI,中文核心期刊)。 主持和主研项目共21项,其中,主持项目18项,主研项目3项:
21. (主持)中组部干部教育局项目:“观念与认知的转变在高校基地干部短期培训中的重要性研究——以信息革命为例”,2014年8-10月,无经费;
20.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物联网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2013年7月12日-2014年12月31日,经费:18万,项目批准号:13FZZ002;
19. (主持)成都市武侯区残疾人联合会项目:“’智慧残联.和谐武侯’武侯区残疾人民生服务系统顶层设计”,2013年4月-2013年6月,经费:3万;
18. (主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度政务调研项目:“物联网管理模式下四川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新模式和途径研究”,2013年7月23日-2013年12月31日,川办函【2013】55号,无经费;
17. (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公共管理信息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基于物联网的西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构建研究——以全域成都为例”,2013年8月6号-2015年8月6号,经费:1.5万,项目批准号:QGXH13-01;
16. (主持)2011年度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政府管理遭遇物联网时代——现代信息革命与管理创新”,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项目经费:3万,项目批准号:skcb201104;
15. (主持)获国家应用专利:《便携式条形码识别存储器》,1997年,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分类号:G06K9/18;
14. (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电子商务经济效率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2002年~2003年;
13. (主研)四川省教委项目:《西部地区高校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与实践》,2002年~2005年(完成);
12. (主持)铁道部运输局项目:《铁路货运事故处理质量考核标准研究》,2003年~2004年(完成);
11.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基于电子政务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绩效考评方法与实证研究》,2004年~2005年(03ZR025-070)(完成);
10.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和实施标准研究》,2004年~2005年(03ZR025-071)(完成);
9. (主持)西南交通大学校基金项目:《西部电子政府的构建及其博弈分析与实施》,2002年~2005年(2002A05);
8.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岗位绩效评估体系研究》,2006年~2007年。(06ZR0185);
7.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加强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2006年~2007年(06ZR0180);
6. (主持)四川省法改委项目:通江县、宜宾县、乐至县《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2006年4月-2006年6月(完成);
5. (主持)成都市龙泉驿区科委项目:《关于完善龙泉驿区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定位和招商引资业务流程的立项报告》,2007年9月-2008年2月;
4. (主研)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2007年-2010年(06ZJB0014);
3. (主研)铁道部软课题项目:《人才预测系统》,1991年~1992年,获得铁道部科技优秀设计方案奖。(铁道部人字[1992]164号文件);
2. (主持)西南交通大学校基金项目:《电子政务绩效考评测试》,2003年~2005年(2003A06);
1. (主持)西南交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2009年09月-2011年09月(项目编号2009YZ12,经费4万,西交校研【2009】7号)。
5. 区块链技术国家标准什么时候完成
我国已着手建立区块链国家标准,以从顶层设计推动区块链标准体系建设,预计最快将于2019年底完成。
对此,北京华顺信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赵武也表示,区块链虽然具备颠覆性的技术潜力,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区块链仍处于初期,远远没有达到可以颠覆世界的阶段。
俞克群强调,自主可控的区块链网络,意在技术上不能受制于人,同时也可以促进区块链健康发展。安全是区块链未来的生命,只有本身的安全才能使得区块链技术落地。这就要求我们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并重发展其安全属性,甚至是超前发展。
对此,李鸣也表示,标准中重要一块是信息安全的标准,也可以看出安全对于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他同时指出,区块链标准的制定不意味着会快速推进行业发展,而是给行业一定指引。此前,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和标准等方面吃过很多亏,在区块链方面,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国际化区块链方面的200多项专利,甚至已站在世界技术前列。因此,我们也需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话语权。
内容来源新华网
6. 国内地源热泵发展概况
1.地源热泵发展史
我国热泵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开展了我国的热泵的最早研究。1956年吕灿仁教授的《热泵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前途》一文是我国热泵研究现存的最早文献。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在暖通空调中应用发展热泵,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1960年同济大学吴沈钇教授发表了“简介热泵供暖并建议济南市试用热泵供暖”;1963年原华东建筑设计院与上海冷气机厂开始研制热泵式空调器;1965年上海冰箱厂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制热量为3720W的CKT-3A热泵型窗式空调器;1965年天津大学与天津冷气机厂研制成国内第一台地下水热泵空调机组;1966年又与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共同合作,进行干线客车的空气/空气热泵试验;1965年,由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徐邦裕教授、吴元炜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根据热泵理论首次提出应用辅助冷凝器作为恒温湿空调机组的二次加热器的新流程,这是世界首创的新流程;1966年与哈尔滨空调机厂共同开始研制利用制冷系统的冷凝废热作为空调二次加热的新型立柜式恒温湿热泵式空调机。
1978~1988年我国热泵应用与发展进入全面复苏阶段。这期间,为了充分了解国外热泵发展的现状与进展,大量出版有关著作,国内刊物积极刊登有关热泵的译文,对国外热泵产品进行测试与分析,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同时,一些国外知名热泵生产厂家开始来中国投资建厂。例如美国开利公司是最早来中国投资的外国公司之一,于1987年率先在上海成立合资企业。
1989~1999年期间我国热泵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里程。在我国应用的热泵形式开始多样化,有空气/空气热气、空气/水热泵、水/空气热泵和水/水热泵等。在这期间国内已有国有、民营、独资、台资等不少于300家家用空调器厂家,逐步形成我国热泵空调器的完整工业体系。水环热泵空调系统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到1999年,全国约有100个项目,2万台地下水热泵机组在运行。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量生产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90年代中期开发出井地下水热泵冷热水机组,90年代末又开始出现污地下水热泵系统。土壤耦合热泵的研究已成为国内暖通空调界的热门研究话题。国内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主要集中在地下埋管换热器,在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进入21世纪后,由于我国快速城市化,人均GDP的增长,拉动了中国空调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热泵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热泵的发展十分迅速,热泵技术的研究不断创新。2000年至2003年间,热泵的应用、研究空前活跃,硕果累累。
2000~2003年4年间,专利总数287项,年平均为71.75项,是1989~1999年专利平均数的4.9倍。2000~2003年间发明专利共119项,年平均29.75项,是1989~1999年发明专利平均数的4.25倍。
2000~2003年中热泵文献数量剧增,如2003年文献数是1999年文献的5倍。全国高校有105名研究生以热泵技术为题目,平均每年有26.25名,是90年代平均数的7倍多。
全国各省市几乎均有应用热泵技术的工程实例。热泵技术研究更加活跃,创新性成果累累。在短短的几年中有3项创新性成果问世:同井回灌热泵系统、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供寒冷地区应用的单、双级耦合热泵系统。
2.地源热泵应用基础与实践的研究
我国地源热泵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是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地源热泵的相关技术进行了专题研究。部分研究项目列入表3-1中。
表3-1部分高校地源热泵研究课题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地下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模型和传热研究;夏季瞬态工况数值模拟的研究;热泵装置与部件的仿真模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制冷工质替代研究;其他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等与地热源联合应用的研究;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地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性能和运行特性的研究;地下地下水热泵回灌技术与实践;土壤热物性及土壤热导率的试验研究。
同井回灌地下地下水热泵地下水运移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土壤蓄冷与土壤源热泵集成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北京工业大学丁良士教授、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方肇洪教授等人先后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和瑞典、德国、加拿大等地学习考察地源热泵技术,回国之后纷纷投入国内地源热泵技术研究的实践中。丁良士教授主持北京市“低温地热能梯级利用技术研究”重大科研工程项目,通过在校内的小试、中试、工程三个阶段,研究深层地热利用技术,开创了国内的先河。方肇洪教授完成的山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地热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在专家鉴定中被评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同时,原重庆建筑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等院校纷纷建立了土壤耦合热泵实验系统,展开了全面全面的研究,土壤耦合热泵研究迅速成为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地源热泵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富有创新性。哈尔滨工业大学姚杨教授等,在对国内外关于土壤源热泵及冰畜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整合集成土壤源热泵和冰蓄冷的技术要素和成果,提出一种适合于以空调负荷为主,采暖负荷为辅的全新空调系统形式,即土壤畜冷与土壤源热泵集成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热泵空调技术研究所先后建立了同井回灌地下地下水热泵地下水运移的数学模型;并推导了单一均匀介质含水层中定流量同井回灌地下地下水热泵地下水渗流的分析解;对同井回灌地下地下水热泵地下含水层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北京恒有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了同井回灌地下地下水热泵工程的现场实践研究。
在各高校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研究成果也不断地被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例如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在新疆米泉市小型办公楼和重庆大学B区暖通实验楼采用了土壤源热泵系统。北京工业大学新建的综合科技楼、逸夫图书馆、改建的经管学院楼、室内地热游泳池和新建的能容纳8000名学生的教学楼等建筑,供热(制冷)面积5000m2以上的“低温地热能梯级利用技术研究”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的学院学术报告厅工程(包括学术报告厅500m2,学生自习室及计算机房等空调面积约2700m2)选用2台水-水热泵冷热水机组。室外地热换热器采用垂直U形埋管形式由25组并联的垂直U形埋管组成的地源热泵系统。
为了推广研究成果,各高校纷纷走上产、学、研结合的道路。1999年天津大学地热中心、天津甘泉集团公司成立研究设计院。2000年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了首个专门从事地源热泵供热空调系统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旋工指导的方州地源热泵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北京天地能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的北京清源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也参与到地源热泵的工程实践当中。而许多企业也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结合,以高校的技术力量为依托,共同建立科研机构、开发产品、承接工程。比如清华大学和山东富乐达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和广州从化中宇冷气科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和北京嘉和晟业地下水热泵空调有限公司、烟台荏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山东宏力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和山东利丰公司,湖北风神净化空调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
3.北京区地源热泵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政策
1)地下水热泵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度,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各地也相继出台支持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项目。如2006年5月31日,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市水务局、国土局等九个委办局联合发文对采用地下地下水热泵系统实现供暖和制冷项目按35元/m2的标准进行补贴。
由于地下水热泵项目必须凿井抽取和回灌地下水,因此地下水热泵项目开工前须按照水利部颁发的《建设项自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要求,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对地下水热泵项目取水、退水的可行性、用水的合理性、保护措施及对其他取水用户的影响进行分析。
为保护珍贵的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热泵盲目上马对现有集中供水水源地的不良影响和产生不良的地质环境后果(如地下水交叉污染、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各地方水务主管部门还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的制定了管理措施,如北京市水务局2007年5月16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市地下水热泵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对地下水热泵项目抽、灌距离,限制发展范围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1)地下水热泵系统抽灌含水层为第四系水,井深不得超过100m;
(2)抽灌井与建筑物距离不少于30m;抽灌井之间水平距离不少于50m,抽水井之间距离不少于100m;
(3)为防止不同含水层水体交换造成水污染,保证回灌效果,抽灌必须在同一含水层内进行;
(4)严禁在自来水水厂地下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地面沉降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承压含水层内批准建设地下水热泵系统;
(5)地下水热泵抽灌井的施工,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程规范,确保抽灌井质量。承担凿井施工的单位须应具有相应资质;
(6)新建地下水热泵系统抽灌水井应分别安装抽水和回灌计量装置。已建地下水热泵系统也必须限期安装计量设施;
(7)地下水热泵抽灌水量实行月统季报制度。地下水热泵系统使用单位每月末应书面报告当月的抽水量、回灌水量。
2)地源热泵
由于地源热泵无需开采地下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远远低于地下水地源热泵,其潜在的地质风险、安全风险等也远远低于地下水地源热泵,但是地源热泵初投资略高于地下水热泵项目。因此,在2006年5月31日,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市水务局、国土局等九个委办局联合发文对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实现供暖和制冷项目按50元/m2的标准进行补贴,高于地下水地源热泵补贴(35元/m2)。
根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关于申报地源热泵项目的通知,项目建设单位需提交经专家审查通过的《地源热泵系统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报告》,报告主要内容为:序言:情况简介及任务的来源与要求说明;简要评述勘查区以往水文地质的工作程度及浅层地温利用的现状;叙述区域的地层分布情况、气候条件及水文特征;简述勘查工作的进程以及完成的工作量。地源热泵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论证;勘查工作情况;项目所在地的浅层地温能的评价:地层换热能力的测试情况;论述浅层地温能利用量计算的依据,计算评价浅层地温能;根据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的原则,提出相应的利用方式,简述其保证程度,并预测其可能的变化趋势,对浅层地温能资源进行综合的评估。结论及建议。
沈阳市发布的《关于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和应用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显指出: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浅层地能进行供热制冷的新型能源利用技术,具有清洁、高效、节能的特点。推进地源热泵系统建设,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求在沈阳市三环内的455km2核心区范围内,对符合应用地下水热泵技术的409km2范围内的建筑物,原则上都要采用地下水热泵技术规划建设。
4.地源热泵相关的学术交流
近年来,有关地源热泵的学术流,也是逐步升温。从地热应用、热泵技术发展和清洁能源利用等多角度对地源热泵发展和应用的会议日益增多。
1978~2005年,中国制冷学会第二专业委员会主办过12届“全国余热制冷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1988年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了“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问题专家研讨会”。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委员会、中国制冷学会主办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上专门增设“热泵”专题交流。1994年9月6日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研讨会”。
2000年6月19~23日,国家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司在北京召开了“中美地源热泵技术交流会”,会议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国外的应用状况和在中国的推广,会议的主题就是“提供运用地热泵技术为住宅小区或公用楼宇采暖制冷,大幅降温低运行费用的节能解决方案”。
2002年5月20日上午,国际能源机构(LEA)第七届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该组织第一次在中国也是第一次在非组织成员国举行这样的会议,此次会议的目的是促进热泵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中国的交流和应用。居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的富尔达公司成为惟一赞助单位。
2003年3月17日,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地源热泵研究所与山东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联合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举行“国际地源热泵新技术报告会”。
为了落实“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为奥运场馆建设提供可行的清洁能源建设方案,由北京工业大学和《工程建设与设计》杂志组织的体育场馆工程清洁能源建设方案研讨会于2004年7月6~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就以地源热泵技术为主的体育场馆可能应用的清洁能源建设方案进行了研讨,为2008年奥运会体育场馆最终确定能源方案提供依据。北京奥组委、北京发改委、北京科委等有关单位,国内外学术界、设计界的权威以及28个奥运场馆业主代表、相关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2005年9月,国际地热协会第39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大大伦德先生和参会理事被邀请出席全国地热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
2005年9月23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科技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共同举办的中国清洁能源行动推广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40多个城市的市长、环保局长和其他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旨在推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科技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共同设立的为期四年的名为“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城市空气污染的能力建设”的项目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2007年1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成立,中心设在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该中心专门从事全国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工作。2007年1月29~30日,由国土资源部主办,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承办的在全国地热(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来自全国400多位代表考察了示范工程,并就国内外浅层地温能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利用情况、热泵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浅层地温能利用实例、政策及技术规程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会议号召地质科技人员深入进行浅层地温能资源赋存、来源、运移规律等基础研究,为国家大规模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会议出版了《全国地热(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2007年12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组织的全国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召开,众多在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详细介绍了浅层地温能资源从勘查评价到开发利用的理论、核心技术和实践经验,会议鼓励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为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贡献。
在增加会议交流的同时,与地源热泵相关的出版物也不断面世。198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徐邦裕教授等编写的《热泵》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了郁永章教授主编的《热泵原理与应用》,1997年出版了蒋能照教授主编的《空气用热泵技术及应用》。1994年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郑祖义的《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与创新》。1998年出版了郑祖义博士的《热泵技术在空调中的应用》。
2001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徐伟等人翻译的《地源热泵工程技术指南》一书出版,为国内地源热泵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提供了参考。《地源热泵工程技术指南》原是由美国能源部、美国国防部、加拿大自然资源等七家单位支持,美国ASHRAE学会出版的地源热泵技术专业书,全书分为原理篇、设计篇、安装篇和节能篇。内容包括:介绍地源热泵系统的分类、工作原理、系统构成、与常规系统比较;如何进行现场地质调查和实验;地热换热器、地下水换热器及地表水换热器系统的设计;输配系统和室内空调系统的设计;地源热泵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检验;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措施和节能设计计算,并提供了土壤和岩石的特性数据、防冻剂的特性数据以及塑料管和配件的特性数据。
200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最良教授等人写作的《水环热泵空调系统设计》出版,这是一部较全面阐述水环热泵空调系统应用理论基础与实践的专著。书中首次归纳出可再生能源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的称谓,这个概念的提出,将为水环热泵系统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系统的应用更加广泛、更加合理、更加经济。因此,这种可再生能源水环热泵系统将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对解决暖通空调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将有更长远的战略意义。
这些教材、著作、译著的出版,推动了热泵空调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与推广。
与此同时,国内的科技期刊上有关地源热泵技术的论文也大幅增加。《暖通空调》、《制冷与空调》等杂志都开设专题进行研讨。《工程建设与设计》杂志为此出版了地源热泵专刊,同时开展了“国内地(水)源热泵应用情况调查”,2004年第4期据调查形成的《国内地源热泵应用情况调查报告》首次全面地展现了国内地源热泵应用的情况。《建设科技》杂志对际高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富尔达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地源热泵技术给予多次报道。
7. 中国每年有多少个发明专利
2010年中国专利申请122万件
2011年中国专利申请163万件
2012年截至11月1日,中国专利申请以达到156万件,预计2012年会突破200万件。
8. 中国“985高校”(共39所)的专利申请情况检索、分析和建议
你好,据2005年8月17日中国知识产权报报道的最新的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全国高校专利申请前十位座次排定。。浙江大学异军突起,以461件专利申请总量位居榜首,二至九位的分别是
2上海交通大学
3清华大学,' k% f* p( t1 D( ^, U( u
4华南理工大学. r% l2 [0 _/ Z
5江南大学
6天津大学
7东南大学
8哈尔滨工业大学9 X+ X3 K% i5 {& J7 _6 ?4 ?) l
9复旦大学. p: Z: F+ r O6 E( T L7 q9 z# D
10浙江工业大学% U0 P3 m' {. \
国内高校发明专利申请都已成为专利申请的主体。在上半年高校专利申请总量十强中,发明专利申请均全部超百件。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发明专利申请所占的比例都在90%以上。
特别注意的是浙江工业大学首次挤身10强,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从各方面强劲的表现来看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来看,逐渐成为浙江除浙大外另一股新势力。
2009年
序号 申请人姓名 发明专利申请量
1 浙江大学 1780
2 清华大学 1435
3 哈尔滨工业大学 991
4 上海交通大学 982
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55
6 东南大学 715
7 天津大学 653
8 华南理工大学 600
9 上海大学 565
10 复旦大学 515
我国高校专利量增长很快,但转化率低于5%。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专利年会上,中国专利年会组委会秘书长刘燕新表示,“2010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持续增长,知识产权受理、审批、登记量大幅攀升。2010年全国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百万件,国内专利申请量达到122.2万件,授权量为81.5万件,但也应该看到,数量大的背后,整体质量仍然不高。我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仍相对较少、中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少、高校知识产权数量少。”
国际专利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创新活力、产业后劲等方面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节节攀升。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电信产业巨头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1863件的专利申请数量,位列全球企业及个人申请量次席,我国另一电信业巨头华为位列申请企业第四名。
我国国际专利申请工作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仍然存在隐忧与不足。
据中国专利年会发布的资料显示,经初步统计,2010年中国平均每1.3亿美元出口才有一件国际专利申请,与美日等国差距明显,2010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仅为美国的27.5%;在国际专利申请公布量全球百强中,中国企业仅3家,国际专利申请公布量全球前50名高校中,中国高校无一入选。
这个结果无疑对实现我国“十二五”时期专利发展目标是一大障碍。我国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被首次写入,规划提出,到201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要从2010年的1.7件提高到3.3件。
中国专利申请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而易见,相比之下,高校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的劣势更为明显。
“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包含很多因素,其中一项非常重要,那就是高校的创新成果,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 中国专利年会组委会秘书长刘燕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相关资料显示,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学都承担着基础研发的角色。而且,它们所进行的基础研发数量,已经分别占到了全国基础研发数量的62%和46.5%。
在我国,许多高校也承担着一些国家的科研项目,虽然近年来高校申请专利的数量有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但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移效率并不高,刘燕新透露说,“这些专利的转化率普遍低于5%。”而高校作为拥有社会最强研发资源与学术资源的组织,其实是应该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9. 林万硕的所获荣誉
2009年10月,在2009亚太年会上荣获“世界经济十大华人杰出科技发明人奖”;
2009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录入《中国专利发明人年鉴》第十一卷,并荣获“建国六十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荣誉称号;
2010年1月,在人民大会堂第四届中医药发展论坛上,被国家相关部门评为“2009中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力人物”;
2010年1月,在首届全国名医名院北京高峰会上荣获“建国60周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