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知识产权
Ⅰ 知识产权行业,国内和国外有什么差距
1:政府职能变化
我国的专利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初,但真正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产权制度仅有30余年,此前政府开展这方面工作的主要动力是来自加入WTO的压力,而现在则是经济转型的内因驱动,制度与政府职能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发布了一系列的有重大实质意义的知识改革文件,比如近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将知识产权对国家发展的意义明确体现出来,政府职能也将从原先的指标型转化为全面辅导型,相信很快我国的知识产权创造及保护环境将有实质性的提高。
2:对民众的知识普及不够
哪些属于可保护范围、如何维权、法律上的处罚金额多少?这些对大多数的技术和商业人员来说都很模糊,甚至对采购知识产权最基础的服务——申请环节的代理服务,都不了解这个环节的应该是什么样。特别现在年轻人创业,这块知识更没有普及。
3:合格或优秀服务人员严重匮乏
专利代理方面,执业考试通过率比司法考还低,目前全国执业人员1万多名,而全国每年专利申请量超过25万。平均每人服务约200件。如果把有执业证书而未执业的退休、半停职、停职的代理人去掉,平均每个代理人约达250件以上,基本上每个工作日完成一件,但是每件专利从技术沟通,检索到撰写,需3天以上,可见其中合格服务人员的缺口量十分巨大。
Ⅱ 国内外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差异大么
在共同加入的国际条约方面都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 不同法系的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同
想美国等国家保护力度比较强,规定就比较严格
我国因为法律制度在构建之初借鉴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方面的法律,所以就就介于两者之间
差别是有 但是应该说还不是太大
Ⅲ 国内外专利有哪些明显的差异
申请号是在提出专利申请,被受理了以后给予的编号,这是该专利申请还没有正式开始审查回,以后能答不能授权还不一定;专利号是经过审查合格以后被授予了专利权时给予的编号就像你参加考试给你的准考号和考下来以后的证书号的区别一样
Ⅳ 国外知识产权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啊
有学者考证,该词最早于17世纪中叶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提出,后为比利时著名法学家皮卡第所发展,皮卡第将之定义为“一切来自知识活动的权利”。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进步。对知识产品的占有、使用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商品生产者迫切需要获得最新的技术成果。然而,技术的转移、公开势必会使原先的发明创造者丧失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以确保既能维持新技术发明人的技术优势,又能满足社会对该技术的需要,防止技术垄断。原先的特权制度显然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于是,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专利制度就率先应运而生。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是专利制度产生的催化剂。以后在西方国家又产生了著作权制度和商标权制度。迄今为止,经过数百年的洗礼,知识产权制度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保护智力成果和工商业信誉的法律制度。
从物权、财产权的演变及西方国家立法的进展看知识产权地位的确立以及对财产权制度和财产权理论的影响,分析物权、财产、财产权概念的演变,联系西方国家关于财产立法的演进,我们可以对知识产权的产生及在财产权中地位的确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我们知道,每个社会都有适合其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权利形态。在阶级社会里,权利的产生则是直接基于法律的创设。在性质上,权利是国家或社会对某种社会事实状态特别是人们对生产要素占有状态的确认,以及对所有人依法对其进行支配的保护。在人类力量尚不足以支配自然的条件下,人类只能在有限的权利客体面前以分裂的状态结成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一部分人占有物质资料并将这种占有赋予合法占有的权利形态,同时以社会其他人的义务履行来完善这种占有。于是,权利形态集中表现为人对物的占有——物权。
物权概念源于奴隶社会的罗马法,其产生比知识产权要早得多。在罗马法中可以看到财产的不同分类方式,如不动产与动产之分在《十二铜表法》中即有规定。然而,尽管如恩格斯所说“罗马法虽然是简单商品生产时期的完善法律,却包含了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权利的关系”,但罗马法并未涉及无形财产或知识产权的规定。在这一时期,由于物质资源有限,人们充分认识到了物的价值,及对其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重要意义。那时的财产观念自然限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谈不上对知识产品价值的认识。由于物的占有对于实现物权具有关键意义,人们特别重视对物的占有。正如马克思在分析罗马社会和私有制时所指出的一样:“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是一个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
知识产权的英文“IntellectualProperty”中的“Property”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1980年《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为“财产权,财产”。严格地讲,这个术语用来指财产所有权,法律规范规定物的所有权转移的情形便是如此。在作为财产所有权的意义上,财产所有权既可以存在于有形财产中,也可以存在于无形财产之中”。从古罗马法财产限于有形物到无形财产概念的出现,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财产、财产权认识水平的提高,也为包容知识产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英国工业革命后,不仅带来无形财富的思想,而且由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在客观上为在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考虑智力因素参与分配提供了可能。人们要求界定知识产品产权的愿望日益迫切。与此同时,作为现实经济生活反映的法律,总面临着大量的非物质的财产关系的挑战。财产的非物化便逐渐成为一股法学思潮。此时法学对产权的理解已不再是一种对“物”的权利,而是一种对价值的权利。产权概念的这种演变,使有价值的权利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大量进入了财产权的范畴,如商誉、商标、著作权等。终于,在传统物权的参天大树旁,出现了一开始多被称为“无形产权”的知识产权的幼苗。时至今日,这颗幼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正如著名知识产权法学家郑成思教授所言,“从发展趋势来看,知识产权肯定会在无形产权中占头等重要的地位,也有可能在一切财产中占头等重要的地位。”
其实,西方学者对财产法的研究进展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知识产权在财产权中地位的确立状况。根据财产的形态,西方国家学者很早就将财产分为动产、不动产和无形产三类。以英国《财产法》教科书为例,财产被分为土地、货物、无形动产、货币、基金。而在无形动产中包含了知识产权、商誉、债权,不属于债权的合同权、商业票据及股票和股份。知识产权被明确地列为财产的一种。
从总体上讲,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产形态,是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使知识产品创造人对其知识产品的权利意识增强,而且为知识产品的市场流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为知识产品的利用及价值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在法律中作为一种财产权出现的。
19世纪中后期,各国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在促进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通过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知识产权。这堪称知识产权制度上的第二次飞跃。到了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垄断资本家的势力范围也超出了国界,他们希望对国外的投资、产品和技术输出获得更大利润。这些国家的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随着有形商品输出而进入国际市场后,在国外却得不到保护。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与垄断资本家寻求国际市场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便暴露出来。于是产生了签订国际条约的愿望和要求。
从19世纪末开始,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多边公约、地区公约或双边协定纷纷出台,其中1883年签订的巴黎公约和1886年签订的伯尔尼公约成为知识产权领域国际保护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知识产权保护从此呈现国际化的特点,而且知识产权保护和协调的国际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知识产权保护从19世纪末进入国际保护阶段,我们可以称为知识产权制度上的第三次飞跃。这一次飞跃一直延续至今,它使具有严格地域性的知识产权可以通过一定途径获得他国保护而具有国际性。可以说,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就是以成立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组织和缔结大量国际知识产权公约为特点的。
Ⅳ 国内外专利有哪些明显的差异
国内复专利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实用新型制在专利、发明专利以及外观设计专利,我国专利技术含金量一般较高的是发明专利、其余是次之。但是也不能说发明专利就是王道,发明在专利它也需要适应市场,否则就等于没有用的专利,形同虚有。国外专利与中国专利不尽相同,需要根据某国的政策而定。 例如美国专利,在机构的设置上也与我国也不尽相同,美国直接统一专利与商标局,就只有商标局一个,商标局即代表着专利与商标的申请工作。众所周知,我国的专利商标都是通过不同机构划分出来的,通过分工合作形式将业务做好,我国分为商标局,专利局(即为知识产权局),此外还有版权局。 最后一点不相同的就是专利申请类型不同,例如美国的专利申请分为有发明专利和植物发明专利以及外观设计专利。植物发明刚好与我国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命名上不同。关于国内外专利申请不同的一般需要考虑到各国政策规定的专利申请差别,这里以美国为例,当然还有其他国家不同的专利制度。
Ⅵ 为何中国知识产权比不上外国
呵呵,将原因归于中国人死读书未免过于愤青了。
中国走的是封建道路,农耕、自给专自足的自然经济抑属制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就抑制了技术的进步。当然失去了技术靠法律保护的可能性。
而如今,尤其以中国加入WTO为标志,市场与国际联通,这种技术的保护才有了必要。中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律是参照国外知识产权制度确立的,与具体国情还有一段磨合期,谁也不能预见所有的问题,我们也知识产权制度也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只是几个知识产权强国走得早上百或几百年而已。我们应该乐观,最好能奉献一份力量!
Ⅶ 中国应该怎样借鉴国外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
我国最应该学习的地方是:
自己技术尚不发达的产业,推行知识产权弱保护;技回术答发达、处于领先的产业,推行知识产权强保护。
中国为了加入WTO,当时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在知识产权领域做了很多让步,以致于我国三十多年完成了西方国家两百年的知识产权立法进程。其中很多方面,对中国自身发展其实并没有保护作用,甚至会成为外国权利人钳制中国竞争者的工具。
中国现在当务之急是在既有的知识产权领域内多练“内功”,鼓励本国竞争者开发新技术,从而积极地享受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益处。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强配套立法,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限制措施,例如强制许可机制、反垄断机制等,从而限制外国竞争者滥用知识产权伤害我国尚显幼稚的民族产业。
知识产权分为三各部分
1.商标权,商品或者服务的标志,如咬了一口的苹果,商号等
2.专利权,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专利
3.版权,也就是著作权,包括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艺术作品等,除此之外,集成线路,软件认证也为版权内容
Ⅷ 知识产权全球通用吗 比如在国外有人申请过的专利 国内就不能申请了吗
你好,专利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项发明在哪个国家获得专利,就在哪个国家受到法律保护,别国则不予保护。所以在国外有人申请专利若是国内没有人申请,当然你可以去申请,希望能帮到你。
Ⅸ 国内知识产权法业务和国外的不同
肯定不会相同的了
国情不同
思想不同
应用的范围肯定就不会相同的呢
Ⅹ 国际专利有什么国内专利区别
国际专利是申请人就一项发明创造在《专利合作条约》(简称PCT)缔约国获得专利保护时,按照规定的程序向某一缔约国的专利主管部门提出的专利申请。
国际专利申请前需先通过检索一下是否有类似专利,如无则可以准备资料开始国际专利申请。
对上句解释如下:首先,国际专利是不存在的,准确名称应为“专利的国际申请”。其次,上句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专利合作条约》(简称PCT)缔约国的国民想要对某一技术向《专利合作条约》(简称PCT)缔约国中的一个或多个国家申请获得专利保护时,可以按照《专利合作条约》所规定的程序,向《专利合作条约》所指定的受理单位或国际局,递交指定语种的申请文件,这一个递交程序就视为已经在所有的《专利合作条约》缔约国递交了专利申请。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是该条约制定的受理单位,中文也是该条约指定的语种,因此,中国人可以用中文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专利的国际申请”。具体哪些国家和那些语种是被指定的,需要随时关注最新的指定名单。
过去要在数国获得专利保护,必须向每个国家逐一办理专利申请,程序和手续都十分繁琐。为解决这一问题,1970年6月19日由美、英、法、德、日等国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外交会议,签订了《专利合作条约》。截至2014年5月,其成员国已达85个。也就是说,申请人提交一项国际申请,在85国均有效。PCT的宗旨是通过简化国际专利申请的手续、程序,强化对发明的法律保护,促进国际间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此程序仅仅是简化了申请阶段,但并未包括审查和授权阶段。也就是说,部分人基于“国际专利”这一概念而建立的,只要递交一次申请就在所有国家都获得了专利保护的想法是错误的。
国际申请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阶段。国际阶段包括国际申请的受理、公开、检索和初步审查。国内阶段主要包括指定国或选定国对国际申请授权审查及其它有关事务的办理。
国内专利即中国专利的定义: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