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骆驼崖
『壹』 国内户外运动品牌有哪些
知名国内户外运动品牌:
1、TOREAD (探路者) :产品线最长的国产品牌,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在圈内口碑一般,正在尽力往高端、专业聚拢。
『贰』 大月寺是怎样的
大月寺位于三教河西岸,寺院四面环山,三教河流经其下。寺院东西37米,南北22米,全寺面积为814平方米。坐北朝南,背靠笔架山,东临骆驼崖,南接皇箭垴,环境幽雅。据寺内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1516年。
『叁』 骆驼崖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骆驼崖商标总申请量6件
其中已成功注册1件,有1件正在申请中,无效注册0件,0件在售中。
经八戒知识产权统计,骆驼崖还可以注册以下商标分类:
第1类(化学制剂、肥料)
第2类(颜料油漆、染料、防腐制品)
第3类(日化用品、洗护、香料)
第4类(能源、燃料、油脂)
第5类(药品、卫生用品、营养品)
第6类(金属制品、金属建材、金属材料)
第7类(机械设备、马达、传动)
第8类(手动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安防设备)
第10类(医疗器械、医疗用品、成人用品)
第11类(照明洁具、冷热设备、消毒净化)
第12类(运输工具、运载工具零部件)
第13类(军火、烟火、个人防护喷雾)
第14类(珠宝、贵金属、钟表)
第15类(乐器、乐器辅助用品及配件)
第16类(纸品、办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类(橡胶制品、绝缘隔热隔音材料)
第18类(箱包、皮革皮具、伞具)
第19类(非金属建筑材料)
第20类(家具、家具部件、软垫)
第21类(厨房器具、家用器皿、洗护用具)
第22类(绳缆、遮蓬、袋子)
第23类(纱、线、丝)
第24类(纺织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6类(饰品、假发、纽扣拉链)
第27类(地毯、席垫、墙纸)
第28类(玩具、体育健身器材、钓具)
第32类(啤酒、不含酒精的饮料)
第33类(酒、含酒精饮料)
第34类(烟草、烟具)
第36类(金融事务、不动产管理、典当担保)
第37类(建筑、室内装修、维修维护)
第38类(电信、通讯服务)
第39类(运输仓储、能源分配、旅行服务)
第40类(材料加工、印刷、污物处理)
第41类(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娱乐服务)
第42类(研发质控、IT服务、建筑咨询)
第43类(餐饮住宿、养老托儿、动物食宿)
第44类(医疗、美容、园艺)
第45类(安保法律、婚礼家政、社会服务)
『肆』 登封市东金店崔家沟在哪
崔家沟在骆驼崖村的南面。骆驼崖在张寺庄的南面。我给你截了个图,你看一下就知道了
『伍』 流经周村城区的河流有几条
流经周村城区的河流有几条?
流经周村城区的河流主要有淦河和濯河。
淦河又名泔沟、鱼子沟,是长白山东部重要泻流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最早记载了它,《元和郡县图志》等史书均有介绍。此水发源于白云峰东南之柳泉,又叫淦源泉。平地涌泉汇而成潭,又有白云峰溪水流入,溢而为鱼子沟。水自阳夕村南北泻,掠凤山(周村城南,不属长白山脉)西脚,地面开始平缓开阔,遂成宽数十丈之大河。於陵古城在鱼子沟水东岸,城墙即为东堤,长二里有余。於陵城下河中有巨石立于水中,人称七星石,石为红褐色,有白石子七粒嵌于石面之上,若北斗七星之状,按其成分应是一块天然陨石。河岸之上又有一石,高二丈余,顶大入盖。人称伞盖石,或蘑菇石,石下有泉,清冷甘美,周村之人往往远涉而来取饮。水下流入鱼子沟。
鴳子窝是鱼子沟流经的一块古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地带,经河水冲刷,两岸新石器时代古墓及石斧、石铲、陶器及上古之青铜器大量出土,是考古工作者感兴趣的地区。
鱼子沟流至周村城西南角,为北面突然升高的地层所阻,被迫拐向东去,入周村城区。沿途经扬州桥、骆驼崖、文昌阁、三星庙、三皇殿、梯子崖、龙王庙及玉皇阁建筑庙群,河水北行迎面是长百多米的汇龙桥,桥建于清道光年间,与周村当时的商业贸易发达有关,桥身全由石块砌成,桥面栏板上刻有精美的雕饰。桥东西跨河共有七孔,古可通舟。汇龙桥北西岸有潭,青石砌为池,有泉如珠累泪涌出。潭周植垂柳十余株,荫下有石可坐,古有刻石名“柳荫泉”,今已改观,河道流经城外。
淦河水过鲍家遗址在华北平原上奔流,直奔长山县城而去。在城南流入东来的孝妇河中。
濯河是鱼子沟重要支流,源于周村城南之凤山(又名凤凰山)珠窝泉。流至红庙村南,汇八条山溪之水成河,人称此地为九龙口,有清刑部尚书李化熙家的祖莹在左侧,其地呈长圆形,人称龟背地。
濯河北冲一村名红庙,河分两股,一股绕村东北流;另一股较小,则自红庙西南一石砌水洞下流过。水洞之上是一高台,建有庙宇二座,供奉关帝圣君及一女神高老姑。据现存雍正十三年所刻的修庙碑文记,庙约建于明初,后多次重修,至今较为完整,已重新塑了神像。红庙村下,河水流经於陵古城东,原河水贴城墙下流,后因居民倾倒垃圾,竟使河东移一百多公尺。自古城东北角起,河水西折又北流,高岸之上有裴虚庙,旧有石碑,传为唐代所立,已为雨水侵蚀不留一字,又有汉柏,皆已无存。裴虚为一县令,自青州返济南经於陵时,因濯河水怪吞食其轿夫而被阻。后裴县令为民除害,与水怪同归于尽,乡人立庙纪念。庙东有古泉驿,为汉代所建,城旁有古井一口,称古泉。传为陈仲子食螬李之井。
濯河北流入周村城,城墙于此设水闸。城里河西有饮凤泉,青石砌为池,深四尺,澄清甘美,烹茶最佳,泉水溢出入浊河,濯河北行为古周村镇高地所阻,迎面是魁星阁,咸丰二年建,高数十丈,阁下西岸有淦泉,泉之周围皆为泉水,独此泉甜美,泉水汇入河中,自魁星阁下濯河西去又北折,绕准提庵,三皇殿等庙群自兴隆桥下流入鱼子沟。今已改道。
『陆』 淄博周村丝绸之路历史
当历史的车轮沿着龙山文化的骨脊咕噜噜滚过齐鲁大地,一条美丽的丝带便在车轮下延伸飘舞,从一个叫做周村的地方开始,一舞千年,丝绸走天涯……
丝绸 穿越千年的美丽
传说在远古时候,周村上空飞来一只凤凰,嘴里衔着一个茧子,引导人类学会了用丝绸遮体。凤凰为了看到丝绸技术在当地普及,不惜让自己化为了一座山峰,就是周村的凤凰山,在周村的南郊镇还有一个村子叫凤凰村。
传说固然美丽,但似乎有点不可信的意味,当地出土的古文物无疑实实在在弥补了这一遗憾而成为最有力的说明——在古老的周村大地上,分布着许许多多龙山文化遗址,特别是在於陵故城周围,出土了许多各式纺轮等远古丝绸工艺遗物,而周村的前身便是商朝的於陵侯国,——远古炎帝时候爽鸠氏之后,也是战国时期齐文化的发源地。从此,丝绸如一颗上好的良种在齐鲁落地生根,发芽,生长,成熟…从此,丝绸成为文化使者,周游列国,远走他乡,把古老的中国介绍给西方,给世界带去和平...夕阳西下,在那条几乎是世界上最难走的道路上,在一片灰褐色里出现的红色丝绸,被古风吹起时,几多浪漫,几许艰辛,期盼与希望共生…;也是在这条古道上,丝绸带来了胡饼,带来了摩尼教,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也带来了周村经济的彻底繁荣…薄如蝉翼的丝绸在千年阳光下温和地泛着光,映红了千年古道,从春秋战国起到秦汉从唐朝一直到明清…丝绸有多柔软,古道便有多厚重,丝绸走到哪里,古道便开辟到哪里,文明就延伸到哪里,从古至今,从现在到未来,从深夜到黎明…
没有丝绸 就没有周村
丝绸就是那条神秘的红丝线,把中国轻轻牵出了东方楼阁…西方人对中国的最初认识便是从丝绸开始。早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罗马、印度的历史和地理文字中就有东方“赛里斯国”的记载,而“赛里斯”是希腊语“丝绸”的意思,“赛里斯国”即是指“丝国”——中国。丝绸是中国的象征,也是周村的象征。周村因丝绸而闻名海内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带领浩浩荡荡的随从视察各地。他站在芝罘山上,望着波澜壮阔的大海,听从了道士徐福的建议,组成庞大的船队,出海寻仙求药。船上除了三千童男童女,还满载齐地出产的磁器和丝绸。为了这批丝绸,於陵成千上万的人民,不分白昼夜地博丝、纺织,把最好的齐纨、鲁缟奉献给这位叱咤风云的帝王。在距离周村一百里之遥的滨州便有一处名曰“秦台”的景观——即取秦始皇当年在其上了望大海之意。
当时间的车轮转到汉代,经历了楚汉之战的刘邦登上王位。这位最喜欢穿齐国丝绸的农民皇帝,下令在齐国设立三服官,全国共有管理从事丝织品加工的三服官两处,专门织造供应皇室和对外礼品的丝绸产品。於陵和临淄为代表的齐国乃其一,占到了当时国内丝绸产量的绝大多数。《汉书》中这样描述当时周村所属的长山县“俗弥多织” “齐郡风俗,男子多务农桑”。
明末清初时期周村丝织业大多为手工,清朝中叶,丝绸作坊不断涌现,至清末,各地丝商纷纷到周村投资办厂,周村已发展成为山东丝织业的中心。清乾隆年间,《淄川乡土志》记载:“蚕丝本境天然之大宗,每届春令,比户饲之,……本境虽能缫丝,而售与周村商贾织造。”那时置桑养蚕已成为当地人民的主要行业。“每于夏季,丝市极盛”。附近地区所产蚕茧大都运往周村市场出售。 “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这首民谣生动的再现了当时周村丝织业的繁荣景象。
1894年,发明于日本的新法脚蹬织带机进入周村,劳动效率提高二三倍。20世纪初,小扩丝技术由南方传入,使周村缫丝业由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操作过渡,缫丝质量明显改善。同一时期,机器制丝出现。1911年,裕厚堂丝厂率先安装蒸汽机。1919年,同丰电器缫丝公司发电所建立,电力开始应用于缫丝工序。1920年,合记机坊从天津引进铁木提花机,取代了原木制提花机,提高工效35%以上,品种质量大有改善。1930年,顺兴成机坊从天津购买4台电力丝织机,电力开始应用于丝织工序。
周村开埠前后,出现了恒兴德、裕厚堂、同丰、源丰四大机械缫丝厂,是中国北方最早、也是最大的近代企业。这些工厂引进意大利缫丝机600余台,以蒸汽机为动力,成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此,裕厚堂的开拓者李敬义,作为商人,被宣统皇帝破格授予奎文阁典籍和例授文林郎的封号,连他的夫人丁氏,也被破例封为儒人,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殊荣。民国初年,中华民国农商部给裕厚堂的评价是“关心试办,毅力经营”。为表彰它为中国民族工业近代化的功勋,民国大总统颁发七等嘉禾奖章。在同一时代,周村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开发丝绸生产工艺的同利公司,在中国北方率先建立了栽培优质桑树,选育优良蚕茧品种,改进缫丝加工工艺的专门机构,并开办了第一个丝绸技术专门学校,使周村形成了丝绸生产、科研、贸易的完整体系。
以乱世奇商陈寿亭艰苦创业历程为主线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周村大染坊从此名声大噪。该电视剧便直接取材于周村。清代中叶,丝绸印染兴起,周村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丝绸加工基地。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周村开埠前夕,周村已有浆坊40余家、染坊70余家。银子市街37号有一处保存较完好的大染坊,是创办于清道光年间的东来生绸布庄的旧址。该染坊的经营模式与电视剧《大染坊》相似,先是在周村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前往济南、青岛、天津、北京等地开设分号,业务主要是将收购来的丝绸坯布,进行染色整理,然后批发出去。清光绪年间,东来生绸布庄资本达3万两白银,客商络绎不绝......
1916年前后,周村有丝织业户3000家,周边桑园达5000多亩,纺织机6000台,职工数万人,年产丝绸、麻葛等百余万匹,产值达400多万元,占全省651万元的63.2%。1931年,丝绸生产更达到创纪录的300万匹。丝织业空前繁荣。1939年出版的《现代本国地图》记载:“周村丝织业之盛,所织绢、绉、绸、绫之属,称山东第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以“天上取样人间织”来形容丝绸的精美,周村的丝绸,足以当得起这样的赞誉。
漫步在“大街”上,你能感受到丝绸文化无处不在。当年老街上的永和丝店、同和丝店、复源丝店、恒和丝店、同泰丝店、同升丝店、泰来丝店、人和丝店、瑞蚨祥绸布店、裕茂公绸布店、庆和永绸布店……想当年每天门前都是车水马龙,来自东北、西北、南方以及国外的客商络绎不绝......至今,这里仍然保存着千余年来丝绸基地印记的地名,许多以蚕丝为图案的建筑装饰,流传着一个个有关丝绸历史的美丽传说。就是它们,组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丝绸博物馆。
周村的丝市街、绸市街是唐宋以来不断发展起来的古街。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绸市街,那满目沧桑的建筑,那遗有上古之风的街道,那遥望古老丝绸之路的望云门。长长的石板路,鳞次林比的古老丝店,空气中还弥漫着新鲜蚕茧特有的气息,栈房中还遗留着缕缕的生丝。骆驼崖下,虽然没有了昔日的湖光柳影,却仿佛还能听到那风声中传来的阵阵驼铃,仿佛还能看到大唐西域商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华美店里,当年山一样的席包里,是优质的羊毛和驼绒。瑞蚨祥店外,一辆辆准备远行的大车上,是一匹匹金光闪闪的绸绫和锦缎…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村的文明是依附于丝绸这种商品的生产、流通的,没有丝绸,就没有周村。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古道,也就没有丝绸的流通。
大街 漫步古道悠悠
青石板。黛瓦。红灯笼。一串串的红灯笼,空气里丝绸的味道依然停留在远处深处…灰色的老屋,铜质牌匾深深嵌进墙壁,嵌进岁月深处…在时光流失中愈显高贵和典雅,沉淀下来的,是面对时间的淡然和从容。
这条石板路已被磨成光滑的长街就是古丝绸走出去的起点——当地很有名被人们唤做“大街”的一条古道,大街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约公元 1410 年),明崇祯九年(公元 1636 年),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雏形,由丝市街、银子市街、绸市街等古商业街区组成,南起丝市街、银子市街交口,北至朔易门,长约两华里,北极阁拦腰横跨中间,把大街分为南北两段,现状保留的基本为南段,全长 400 米。行走在青石板铺成的路上,但见两侧店铺林立,商幡招展,恍若隔世。青石板路一直通向前方通向远古......
远在西周时期,武王伐纣与周公东征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经洛邑、鲁都(山东曲阜)直达齐都(今山东淄博)建立了东西大道,即周道。战国时期,齐国竭力“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到齐桓公称霸时,齐都临淄已是一个拥有7万户的商业和手工业发达的大都会。其向西的大道就是原来的周道。那时临淄是齐国政治经济的中心,人口众多,“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沿着齐币出土的分布情况,可以寻出,战国时期山东的道路从临淄呈辐射状四通八达,也可以看出齐国还在渤海沿岸有一条交通大道。
秦统一中国,修驰道,《汉书·贾邹枚路传》贾山《至言》说“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周秦时6尺为步,50步合今69米,可见秦驰道的规模和宏伟。秦在山东的东西主要驰道,便是在西周周道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秦驰道经过山东的路线,多是重要的经济和交通中心,齐国故都临淄当时已是拥有三四十万人的渔盐丝织品大城市。西汉时,大多数商贾周流的地方,以黄河流域为主,《史记·货殖列传》所记商贾活动的都会共19个,山东2个,就是临淄和定陶。
临淄到了汉代,商业更加发达。它是当时全国三大丝织业中心之一(另两个是河南襄邑、四川成都)。汉景帝时,临淄人口由春秋战国的7万户增加到10万户。临淄人主父偃说“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致富,巨于长安”。《史记·货殖列传》说“临淄亦海岱间一都会也”商业度会的形成和繁荣,虽然原因众多,而道路发达实为重要条件。当时临淄至各地的道路有5条。1、经济南、平原北行,至涿郡(今河北涿县)。2、经济南、平原西北行,至巨鹿,更西北入井陉,至太原。3、经济南西南行,至定陶。4、经高密、城阳(莒县)南行,至东海(今郯城西)、彭城诸地。5、经东莱(今莱州)沿海南行,至琅琊。到了唐朝,由上都(长安)经汴州入山东,经曹州(今曹县北)、兖州、淄州(淄川)、青州、莱州至登州(今蓬莱),共1450里。是上都经过山东境内三条主要路线的其中之一。
唐时山东的丝绸,多半经过山东各州间的道路,经过山东东西大道,运往中原各地,直至丝绸之路。杜甫《忆昔》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更女桑不相失。”可见当时道路安全畅通和运输丝绸织品的盛况。周村的丝绸经过这些道路集中到东西大道上,然后运往洛阳、长安直至丝绸之路。经海路到国外的交通,一是往渤海,一是往朝鲜,一是往日本。到了宋代,由密州、淄州(淄川)、兖州、曹州(或青州、齐州、滑州)到汴州的道路,成为当时全国的重要道路。周邦彦的《汴都赋》提到,当时山东的丝麻织品、渔盐制品、以及域外来的珍奇异物经过山东道路运到汴州的,无所不有。
明朝以前主要交通要道从现在的古城村往南,经演礼、道开,一条往南去博山,一条往西经现在的彭阳经王村至济南。到了清代道路主要为官马大道。清初,山东东西大道通过王村道路的开辟和周村商业的兴起,其路线走向改由王村经周村到张店。由于这条交通大道走向的改变,周村的商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商贾荟萃的“旱码头”和“丝绸之乡”。
两千年的岁月之轮辗过去,走在这条古街道上,你会有一种唤醒历史的冲动。唤醒历史,其实也就是唤醒我们自己的灵魂。踏着青石板砌成的古道一路探寻,你会发现这些老街、老房、还有留守在这里的老人,他们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如果是在一个阴雨天,你仿佛依然能寻到那位着丝织旗袍的女子,独自撑一把油纸伞,自你身边轻轻经过,望着那玲珑有致渐行渐远的背影,听着那高跟鞋踩在古街道上,传来幽幽的哒哒声响,那一刻,仿佛在梦中一般,却又是那样真切地触碰到了你灵魂的深处…
旱码头 天下第一村
二百多年前,有一位喜好微服私访的皇帝来到周村观元宵灯会,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此人即清朝乾隆皇帝。经过从康熙到道光近 150 年的发展,周村与佛山、朱仙镇、景德镇并称为中国四大“旱码头”,被人们誉为“金周村”。
早在秦汉时期,於陵邑就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自由集市,唐朝诗人李商隐对当时的集市有过这样的描述:“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唐宋时期,古商城初具雏形。明清时期达到繁荣鼎盛,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商业重镇。当时既有“金周村、银潍县,济南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的说法。
最先在周村设立商号的是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从现存于区委大门西侧的山陕会馆,可以推断出当年秦晋商人在周村的人数之多,他们大多经营漆器、木器、棉布等,随着业务的扩大,山、陕的钱庄票号也落户周村,在全国钱庄业影响最大的私营钱庄 —— 山西平遥的“日升昌”,在山东的总柜设于济南,而副总裁则直接坐镇周村。在周村的百余家钱庄票号中,山陕占三分之一,它们大多位于银子市街。
位于银子市街131号的票号展馆,是著名晋商乔致庸创立的大德通票号在周村的旧址。建筑风格体现了晋商文化的严谨和工整。1921年周村的票号达到108家,总资本额达600万两白银,商业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此展馆展现了清代银钱业在周村的兴起、发展及繁荣的历史进程。闻名全国的“八大祥字号”中的“七大祥”都是在周村完成的原始资本积累,然后走向全国各地。
随之而来的,是湖广、吴越及满州、蒙古商人,而影响最大的,是东方商人、从章丘县旧军经由周村发展到全国的孟氏家族。“泉祥”茶庄的创始人是有着“东方第一商人”之称的孟雒川的父亲孟传珊在1835年创办,至今已有175年的历史。1896年,孟雒川将周村泉祥总号和瑞蚨祥总号迁往济南估衣市街,周村成为分号。1910年,孟雒川又在北京、天津、青岛、烟台等地陆续设立了分号,三十年代的年纯利润达十几万元,为全国孟氏各商号之冠。孟雒川经常到周村老柜来视察或主持业务,并且有专门的公馆,瑞蚨祥后来发展成我国规模最大的民族商业老字号。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特地在瑞蚨祥定制了皇帝袍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总理指定瑞蚨祥制做了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孟雒川,堪称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史上一块辉煌的里程碑。
1885年4月(清光绪十一年三月),周村开设电报局。1904年,周村与济南、潍坊同时被辟为商埠。同年,胶济铁路开通。开埠之后,周村自东门起往东直到太和庄,南至胶济铁路的近 30 万平方米的地方划为外商投资区。除了原来在商埠街上的日本大富洋行、德国礼和洋行外,大批外国商号陆续在商埠街上先后开业。代表性的有德国的德和洋行、德园号油栈、美国鸿记油栈、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日本铃木洋行、英美烟草公司、日本小林洋行、日本寺村丝行、美孚石油公司、日本三井公司等,最多的时候达到108家。其后,又有多家外商挤入商贸繁盛的大街等地段,并率先成立了电灯公司、大有面粉厂等。
百年前的开埠,是周村悠久历史星空中一个耀眼的符号。周村从此开启了近代的大门。于是成为名冠南北的富商聚集地,成为名震全国的四大旱码头之一,由“济南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被誉为“金周村”,“驾乎省垣之上”,成为辐射鲁中、跨江(长江)越河(黄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更有“泰山的庙多,不如周村的货多”之说,“天下之货聚鄢”。周村经济的繁荣,丝绸和瓷器的走出去,不仅给周村带来了胡饼,带来了摩尼教,还带来医院和学校,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启蒙……
周村烧饼的由来
我国古籍主要记载了四种饼类食物,但这四类饼的概念,和今天所说的饼并不完全是一会事。第一类是蒸饼,第二类是汤饼,第三类是油饼,第四类是胡饼,即西域胡人的食物。胡饼能够在汉、唐文献里反复出现,足证在当时已是一种常见食品。但胡饼到底始于何地何时,究竟是一种什么食品,众说纷坛。据《一切经音义》云,"此油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所以近代办有此名。"又据《缃素杂记》云,"有鬻 (yu)胡饼者,不晓名之所谓,易其名曰炉饼;以为胡人所啖,古曰胡饼也。"这两段记载,大意略同,一致认为来自西域,约在汉时传入我国。这从沈既济《任氏传》"(长安升平里)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方张灯炽炉"也得到佐证。按照当前普遍的说法,周村烧饼源于汉代的“胡饼”,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生产历史。
明朝中叶,周村商贾云集,多种小吃应时而生,用以胡饼上贴烘烤的“胡饼炉”此时传入周村,当地饮食店户的师傅结合焦饼薄、香、脆的特点,加以改进,创造出脍炙人口的大酥烧饼,此即当今周村烧饼的雏形。但是,使周村烧饼具备今天所说的“薄、香、酥、脆”四大特点的却是在近代。周村区高塘镇王家庄是目前民间生产周村烧饼最多的村庄之一。周村烧饼正是基于一位名叫郭云龙的师傅的发展,方才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特色。郭师傅在烤制当初厚厚的大酥烧饼时,偶然发现饼上面鼓起来的部分薄而香脆,加上芝麻,吃起来香而不腻。于是他大胆试制新品,果然深受大家喜爱。于是,不经意间便推而广之。
l880年后,“聚合斋”烧饼老店,即郭家,首先启用纸包装,最终产品大都以印花纸包装,久藏不变质,故而沿袭至今。清末皇室曾屡次调贡周村烧饼,这也让周村烧饼名满天下。当时山东省著名商号“八大祥”也专门定购周村大酥烧饼成箱发往埠外,作为馈送佳品。1951年前后,周村人民也曾以周村烧饼为礼品,慰问抗美援朝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当你漫步古街道,只需轻轻一个转身就能走进一家烧饼店铺,现场烧制的烧饼看着已是诱人,那薄薄的饼上挂满金黄的芝麻,你轻轻用牙齿一咬,又薄又香又酥又脆的烧饼顷刻间已是唇齿留香…
摩尼教的传入之谜
1998年1月8日,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专家廉亚明博士辗转来到周村,廉亚明来周村,是缘于他在福建泉州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所,从一份叫做《史志通讯》的中国学术杂志上,读到了一篇关于在中国山东周村发现唐代摩尼教遗址的文章。
廉亚明博士曾一度从事中国与波斯帝国关系的研究,摩尼教是古代波斯人摩尼于公元3世纪创立的,公元6世纪左右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来,被中国化了的摩尼教称为明教。摩尼教传入中国不久,在唐朝中期就被朝廷禁止。所以,有关摩尼教的建筑及碑刻也为数不多,能保存下来的就更为罕见。因此,山东周村发现摩尼教遗址的文章,引起了廉亚明极大兴趣。况且资料上介绍那处遗址还建于摩尼教刚刚传入中国的年代,这就更加耐人寻味。
廉亚明博士在周村见到了撰写《周村摩尼教初探》这篇文章的作者时任周村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的郭济生副主任。廉亚明果然看到了唐代的明教寺遗址,看到了摩尼教的造像碑,周村明教寺,是周村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之一。据清康熙年间周村《肃仪殿碑》记载,周村明教寺“初建于唐,重修于元”。摩尼教造像的刻石,现存于周村区文物管理所。造像背面刻有“大唐贞观十年仲春朔日立”字样。正面浮雕,上部为一尊主像,四尊胁侍像;下部刻有五个造型怪异的形象。
令廉亚明博士感到奇怪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周村小城,竟然有这么多让他难以置信的历史之谜。像摩尼教和胡饼这些古波斯地域的产物竟然都早早地来到周村。多少年来,一提到丝绸之路的起点,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西安。因为西安曾是汉唐的首都,也是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地。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它却不是桑蚕、丝绸的主要生产地,而仅仅是一个丝绸的集散地。
《史记》与《汉书》在谈到蚕桑丝纺业时,都是只言齐鲁而不及其他,唐代官修志书《唐六典》有关内容所列图表中:在唐代,全国的蚕桑丝纺业出现了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和江南五地争艳的局面,但山东丝织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却仍占据着第一把交椅的位置,河南、河北次之,四川和江南再次之。
1934年,中华民国贸易部专门委派一名官员到周村进行调查研究,而调查的内容正是周村的丝绸生产状况。这个人叫做赵占元,写了一篇题为《周村丝麻业调查》的长篇调查报告,发表在当年9月份的贸易部经济专业刊物《工商半月刊》上。文章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考证了周村丝绸贸易发展的历史,介绍了当时周村缫丝、丝织、印染和丝绸贸易各业的详细情况。他最后的结论是:战国以来齐地的丝绸业以於陵为冠,於陵即今日山东长山县之周村镇。周村东临渤海,西近运河,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商品集散地。这样,从事丝绸贸易的西域和阿拉伯地区的客商被吸引而来就成为可能。所以,摩尼教和胡饼传入周村也就不足为怪了。
丝路带来新文化
周村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承的地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文化存在,历朝历代又不断发展,这样的地方所拥有的历史沉积程度是被如此描述的:“周村碰碰哪儿都是文物古迹,踩踩哪儿都有历史由来”。
蒲松龄在周村西铺教书写书30余年,人人皆知的《聊斋志异》也正是诞生于此。蒲松龄教书与著书的书馆就在周村,周村的“介景堂”、“郁文堂”两次最早出版《聊斋志异》,并在周村古街的“三益堂”印刷成书,从这里流传四方。现在这套丛书已成为浙江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西方资本和商人来到周村的同时,也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文化启蒙运动。西方国家的文化教育开始进入周村。周村于开埠后成立了第一所女子学校, 1904年英国基督教会在周村傅家庄开办遵道学校和遵道女校,1905年创办光被中学,是周村地区中学教育的开端。1919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周村商会在天后宫联台开办了周村竞化乙种商业学校,是山东较早的职业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1920年,英国基督教会在周村开办护士学校,当时是山东规模最大的医学院,1925年,美国天主教会在周村开办了济南若瑟医院修女会的初学院。后又成立培德女子学校、培德中学。这些学校完全采用西方教学方式,学生大部分是中国儿童。西方教育完全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八股教育模式,他们的物理、化学、外语、地理、生物、天文等课程,极大地开阔了中国学生的眼界,开始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周村开埠之前,基本上是依靠中医、中药治病,1913年,英国基督教会在东门外创办了设施齐全、规模宏大的复育医院。并创办了周村护士学校。成为胶济铁路线上惟—一所正规医院。美国的天主教会在周村中和街开办圣心诊疗所(后易名博济医院)。
20世纪30年代,山东省政府大大韩复榘在济南创建进德会,提倡新生活运动,一座多功能的文化教育中心建成。其中有现代音响、灯光、舞台设施的剧院,有露天电影院,有演讲和文明剧场,有公园和动物园,有博物馆、展览馆,有学校等。全国著名的戏剧名家几乎都来周村演出过。所有建筑设施,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周村后,被全部毁坏。
周村古商业街,历久弥新。为山东仅有、江北罕见,且至今仍在发挥其商业功能,被中国古建筑委员会的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 现在周村共有私人博物馆三家:一家是王应统的状元府,现在其后人已买下;另一家是赵慎文的“淄博艺术博物馆”;还有一家是莱芜人买的杨家大院,建立的古家具博物馆…
说到这里,周村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呢?如同石家庄不是一个庄一样,周村也不是一个村子,而是一个区,系山东省淄博市辖区之一,而淄博尽管是赫赫有名的齐国都城临淄所在地,与周村近在咫尺,但淄博又代替不了周村,周村就是周村。这处神秘的所在位于鲁中,东距港口城市青岛300公里,距山东首府济南100公里。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和309国道横贯而过...
谁能想得到呢,一匹匹薄如蝉翼的丝绸,连绵平滑温柔如女人肌肤的丝绸,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竟然成功担当了一个文化使者的角色,不但巩固了政治,而且繁荣了经济,丝绸,用温柔轻易将西方征服,令西方人对神秘的东方古国充满了敬畏和无限想象.....一条美丽的丝质飘带,铺出的不仅是一条贯通东西的大道,架起的也不仅仅是一座经济和政治上的桥梁,更难以估量的价值是丝路所带来观念上的更新和思想上的变化......
『柒』 关于骆驼崖村来历和历史的书
骆驼崖村位于登封市南十公里,东金店乡西颍河南岸、伏牛山下,自明朝初年村民世代练武 不辍,是登封市有名的教师窝,和唐庄乡磨沟、石道乡阮村齐名。
骆驼崖村以梁姓、郑姓为 主,习武者梁姓居多,上世纪郑姓也有不少人习武。骆驼崖村的武术大师以清朝中期的梁文 秀、清末民国时期的梁学校、梁学痒、梁学生、上一世纪的梁海水和现在的梁以全最为有名。
骆驼崖村武术渊源 据初步调查,骆驼崖村人练武在登封各教师窝中是最早的,始于明朝洪武年间。据著名 拳师梁保治先生讲,明朝初年,因战乱河南人口急剧下降,传说元朝皇帝北撤时派人一路撒 元宝,吸引人们捡拾,然后官兵就大肆杀戮,以至河南赤地千里,荒无人烟,因此朱元璋下 令由山西往河南移民。洪武二年,时任九品武官的梁家始祖梁杞负责召集人员迁往河南,梁 杞遂精通武术,但又不想强逼贫苦人家,因而召集工作进展不大,难以达到上司满意,遂被 勒令一同迁往河南。梁杞带领全家和其他移民一道移民河南,从洪桐出发走了十五天后,到 达了登封县,通易经的梁杞看到骆驼崖村背依伏牛山,面对颍河水,属凤凰地势,就决定定 居下来。梁杞因做了比芝麻还小的官而招致背井离乡,遂在离开人世前留下遗嘱,梁家子孙 只要有碗米汤喝,就永世不再从政为官。 梁杞的两个儿子梁青、梁洪秉承父训,一边务农,一边习武。梁家三世祖梁英文武双全, 尤其精通大洪拳,虽几逢科考,但都又因祖训而避考。据传登封有十路大洪拳,梁英研练的 大洪拳排在第二路,和现在少林寺流传下来的大洪拳有较大区别。到了明代中后期,倭寇不 断侵扰东南沿海,皇帝在全国招选人才抗倭,世代练武的骆驼崖梁氏家族认为,虽然不当官 是祖训,但应为国出力,于是就选派了七个精通武功的人参军应战。这七个人在抗倭战场上 大显身手,颇有威名,后来战死了五个人,扫平倭寇后,余下的两个人就应官府之命而留居 东南,故在骆驼崖梁氏家谱中“出族”而不可考其姓名。他们定居东南,当然也会在那里传播 骆驼崖传统武术。
清军入关后,因对反清复明怀有戒心,恐怕人们利用武术造反,即下令严禁少林寺僧人 和附近民众练武。据传还曾派兵来查抄少林寺,在抄梁家时,收缴焚毁了梁家祖传的剑谱、 拳谱以及讲练内功、内气的《精学讲义》。查抄之后,梁家的大武功也失传了,仅有小武功 得以保存。小武功和少林寺所传的八段锦不太相同,类似于太极十八式。清代以前,骆驼崖 村传统武术和少林武术武师之间虽有交流,但关系并不太密切,清代中期以后,逐渐合流。 尤其是梁以全的高祖和少林寺下院清凉寺的武僧湛德私交甚好,梁以全的大祖父梁学校和少 林寺下院清凉寺的武僧妙兴、妙聚也有很深的交往。骆驼崖村传统少林武术历久不衰,在登 封以至周边各县威名赫赫。梁进敏家据说世袭永起尉,辈辈长子都戴顶子,这充分说明梁家 是武术世家。骆驼崖村的武师们也都信奉少林寺棍僧二辈爷——紧那罗王,和其他教师窝一 样都尊称紧那罗为“挪挪爷”。
二、骆驼崖村传统武术的传承和著名武师 骆驼崖村梁姓一世祖至三世祖,都会武术,在明代中期又有七个武师奔赴抗倭战场。到 清代初期梁家八世祖梁家蕙任嵩阳书院讲学时开始文武并重。据骆驼崖著名拳师梁保治讲, 传说乾隆皇帝曾到嵩阳书院就学,梁家蕙让乾隆先习武后学文,并亲自教他大洪拳,乾隆才 得以文武双全。乾隆继位后,曾五次游中岳,主要目的就是来找恩师梁家蕙商讨军国大事的, 并且曾三次到骆驼崖村,并准许梁家蕙出行鸣锣开道,因而现在梁家上老坟都是“传锣执事”。 据《登封县志》记载,乾隆只游过一次中岳,即乾隆十五年游中岳,从时间上和梁家蕙主讲 嵩阳书院相合。至于五游中岳三到骆驼崖则反映了对曾出人头地、主编过《梁氏家谱》的先 祖梁家蕙的崇敬,口耳相传,于史无据,也无可厚非。 梁家十三世以后又武风大显,现在骆驼崖村武师们能回忆起的传承谱系也是从十四世开 始。骆驼崖村第一代武师有梁文秀、梁光耀、梁炳耀、梁江棒、梁骆驼、梁元等,梁文秀造 反时,随同他一道到县衙劫狱的就有八人。据说梁文秀轻功好,梁元屁股功好,力气大得惊 人,有“死劲子元”之称,骆驼崖人现在还说“江棒别骆驼,搁不住梁元一次垛”。第二代武师 有梁学校、梁学痒、梁学生、梁学序、梁明煜等,他们几人都堪称武术大师,也是把骆驼崖 传统武术真正发扬光大的一代大师。梁学痒文武双全,梁学校、梁学生、梁学序都威名远扬, 梁学校开设过镖局,曾因为西安知府郑召保镖而被郑召保荐,据说光绪皇帝曾封他为四品戴 刀校尉,但梁学校并未赴任。梁学校开设镖局时,有“南兴韩平道,北兴梁学校”之说,河北 沧州和登封一样武风兴盛,有“沧州不喊镖”、“镖不喊沧”的说法,但梁学校路过沧州时总是 受到很大礼遇。
三、骆驼崖村传统武术的主要内容 骆驼崖村流传的拳术主要有外功拳和内功拳。外功拳主要有:大洪拳、小洪拳、老洪拳、 太祖长拳、大通臂拳、小通臂拳、梅花拳、炮拳、罗汉拳、昭阳拳、大七星拳、小七星拳、 五行八卦拳、猴拳、护身流星拳、长锤拳、长护心意门拳、关东拳、青龙出海拳等。内功拳 主要有心意拳和柔拳。对练的套路主要有扳手六合、咬手六合、耳把六合、踢打六合等。太 祖长拳是骆驼崖村最出名的代表性拳种,一般来说,大洪拳练不好,是不教太祖长拳的。梁 保治老师说,大洪拳是顺气呼吸,转顺圈,用寸功,而太祖长拳是逆气呼吸,转倒圈,用通 身劲。梁以全的太祖长拳堪称一绝,
五、骆驼崖武术故事 梁文秀起义 骆驼崖村的武师们,数梁文秀最出名,他武艺超群,爱憎分明,敢作敢当,清朝时曾率 众造反,名气可大啦,都上了《登封县志》。 清朝道光年间,豫西一带大旱,而以登封、汝州、巩县旱灾最为严重,很多人都准备出 外逃荒要饭。登封县令不顾百姓死活,依然派衙役们下乡催粮逼款,大部分人家吃了上顿没 下顿,哪里有粮上交,作威作福的衙役们就随意殴打欺凌百姓。有一次,衙役们到了骆驼崖 村,人们就怂恿艺高人胆大的梁文秀给衙役们说说,看能否减免。于是梁文秀就挺身而出, 仗义执言,而为首的衙役却说:“你算哪盘菜,到县太爷那里,该打你50大板,不会打你49 板。”梁文秀气不过,就到登封县衙说明情况,请求县太爷不要再催粮。谁知县令周起俊早 听到了衙役们的汇报,根本不听他说,就喝令打了他四十大板。回到骆驼崖,梁文秀越想越 窝囊,心想:你这狗官,不让老百姓过,你也别想花天酒地。于是,就私下串连,准备杀掉 县官,为百姓们出口气。 道光十二年八月十五夜里,梁文秀就约定了梁江棒、梁骆驼等八个人前往登封。他们一 人拿一根白蜡杆和一口青刀,梁文秀的青刀有二尺七长,刀背就有一大拇指厚。他们从水道 眼里进了登封城,又借助白蜡杆翻进了县衙。恰巧颍阳出了人命案,县官到现场验尸不在县 衙。他们几个人先到大牢里放狱,然后又摸到县官的住房里,县官太太早已听到动静,抱着 枕头逃了出去。梁文秀就抓起县官的儿子和女儿一撕两半,然后就回到了骆驼崖准备造反。 附近各村的穷人听说梁文秀反了,不到天明就有100多人到骆驼崖村要跟着梁文秀造反。于 是,梁文秀就带着母亲和人马上了登封、临汝、禹县三县交界处的大洪寨。到大洪寨时,起 义的人马就有了1000多人。 县官一看梁文秀反了,就到洛阳府请兵来剿。梁文秀就派人在轩辕关设下埋伏,把清兵 杀死了一多半,剩下夹着尾巴逃回了洛阳。洛阳知府一看大事不妙,就禀报朝廷,朝廷就派 了几万人驻扎在登封,试图剿灭梁文秀。这时,梁文秀的人马已发展到四五千人,经常下山 打击官府和劣绅,把缴获的粮食都分给了穷苦老百姓。官军来到后,梁文秀就率义军在白坪 河和官军交战,梁文秀的母亲也略知天文地理,经常临阵指挥,官军三番五次都打了败仗。 官军主将一看打不过梁文秀,就团团围住了大洪寨,企图困死义军。官军不时地用鸡娃炮朝 山寨上轰击,毕竟寡不敌众,再加上粮草接济不上,义军也损失很大。 两月后,梁文秀的母亲在一次观阵时,正好清军又朝山上打炮,梁母不幸中炮身亡。梁 文秀是个大孝子,在埋葬母亲后,悲伤过度地说,我上反朝廷为不忠,下死母亲为不孝,没 脸活在世上,说完就准备拔刀自杀。这时,手下人尤其是骆驼崖村的人就劝阻他说:“你一 死了之,我们这些人怎么办,你不能撇下弟兄们不管呀!”平时非常义气的梁文秀一听也是, 就对弟兄们说:“这个山寨,迟早也守不住,不如我们都各自回家养活父母妻儿吧!”于是, 他就让义军们作了很多小灯笼,山上的树都挂满了,官军一看山上灯火辉煌,也不敢轻易攻 打。义军们就趁夜下山,巩县、临汝、禹县等县的人都各自回了家,但登封的人没法回家, 回去被官府抓住也是杀头。梁文秀就率领这些人杀退追赶的官兵,一路向西转移,打打走走, 每走几十里,就给想回家的弟兄们一些盘缠,慢慢摆脱了官军,最后一直走到了陕西户县, 就隐姓埋名在那里落户。 十几年后,梁文秀买通了官府返回故里。晚年时反复叮嘱子孙,决不能让梁家的武功失 传,要练拳健身强体,护家卫国,但绝不能惹事生非,欺负乡邻。
『捌』 梁以全的人物事迹
梁以全1931年7月29日出生于东金店乡骆驼崖村。家族六代亦文亦武,梁以全6岁时秉承家教,开始习武。1948年参加工作后,他先后任过王沟小学教师、骆驼崖小学校长、蔡沟中心小学校长。任教期间,他坚持习武,并在校内组织武术队,向学生传授武技。文革期间,蒙受冤屈被错划为右派。1960年,梁以全摘掉右派帽子后,回乡务农。回乡期间,他在为生计劳作奔波时,仍不忘研拳谱习武技,除在本村开办武术培训班外,还到新密、山东、河北等地授武。郑光荣、郑书敏、梁继红等登封本土的第一批武术新秀就是在那个时间培养出来的。
改革开放之后,梁以全又创办起了我市最早的专业性武术学校之一---登封市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1995年,梁以全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10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光荣称号。2005年5月被中国教育促进会、中国教育文化报联合授予“首届中国优秀武术学校校长”光荣称号。2006年7月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联合授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现任河南省武术协会副大大,中国武术九段,国家高级教练,是少林拳派系代梁以全表人物。 1977年,日本少林拳法联盟欲到少林寺归山朝圣。这一消息传来,令当时的登封县委、登封县革委会的主要负责人十分紧张。为做好接待和武术交流工作,登封县委、登封县革委会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启用武功精湛、武德高尚的梁以全,领军完成这次武术训练、表演和交流工作。
是年9月,登封县委、登封县革委会派县委宣传部长王铭章、县革委会文教委主任李德阳亲自到骆驼崖请梁以全出山;紧接着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秦淑忠又来到骆驼崖看望梁以全,欲借调梁以全到县体委工作。梁以全表示,为国出力,匹夫有责,一定尽全力完成接待和表演任务。十几天后,县委派人正式通知梁以全到县体委工作。为了全面支持梁以全的工作,1978年8月,登封县委又专门为梁以全等一批右派进行了平反。梁以全被恢复公职、工龄和级别,担任登封县体委业余体校校长。
平反后的梁以全不计前嫌,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根据县体委的安排,他立刻承担起了三项重要任务,一是组建一支过硬的表演队伍,做好外事接待的表演、交流准备工作;二是挖掘整理少林武术,为推动少林武术的发展打好基础;三是写出一份向日本客人介绍少林武术来龙去脉及其风格特点的系统而又简约的文字材料。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梁以全首先到少林寺拜访了德禅、素喜、行政等大师,和他们一起对少林武术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文化内涵等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和分析。之后,梁以全又不分昼夜对少林武术进行研究和整理,撰写出了建国后第一本少林武术专著——《少林武术简介》。此书系统地介绍少林武术的渊源和发展历程,少林拳的风格和特点,少林拳主要套路和技击法演练的方法、口诀、梁以全父子应注意的事项等,并配附插图,成了日后广大群众学习、演练少林拳的基础教材。
接着,梁以全又开始着手组建武术表演队伍。经过认真考虑和选拔,组建起了以杨聚才、王超凡、安振喜、陈五经、王宗仁、耿合营、焦洪波、郑光荣、郑书敏、王松伟、梁松华、梁继红等一批新老选手为骨干的表演队伍。并于1978年3月,举办了登封“文革”后首次武术表演赛。在此次表演赛上,梁以全有生以来第一次作为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一套少林长拳,打得酣畅淋漓,雄浑刚健,力拔得头筹。此次表演赛既推动了武术运动在登封的发展,又为接待日本少林拳法联盟来访进行了很好的练兵。 1979年4月14日,日本少林拳法联盟代表团在会长宗道臣率领下到少林寺朝拜,认祖归宗。
座谈时,一日本客人说:“少林武术在中国已经失传了,真正的少林武术在日本,用不了几年,少林拳的中心将在日本。”
梁以全理直气壮地反驳说:“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宗道臣先生能来少林寺学习少林拳,并把少林拳在日本推广,值得人们尊敬。少林武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登封是少林拳的故乡,这里的人们习武成风,少林武术正在发扬光大。”
会上,梁以全表演了两套少林拳。一套“少林仙招虎扑把”表演的干练酣畅,刚健潇洒。一套“少林心意把”更是演练的得心应手,令人眼花缭乱,如痴如醉。演练中,梁以全演练的少林拳不仅刚健威武,粗犷豪放,而且还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充分展现了中华武术力的风采,美的神韵。一套拳不等打完已是技惊四座,掌声爆响。
表演完,梁以全行了一个抱拳礼,在走回座席时,访问团中一位武士迎了过来,一面说着生
硬的中国话“佩服,佩服!”一面握住梁以全的右手,暗中用力。梁以全立刻警觉到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一场较量开始了,他决定要用自己的真功夫展现中华武术的实力。于是,他面带微笑,暗运内力,将手腕微微一扣,立刻使那个日本武士感到了震惊:只见他头晕目眩,脚步不稳,打了个趔趄,险些摔倒。危急之下,梁以全用左手扶了一下那日本武士的身子,同时也收回了内力,那日本武士才算站稳。梁以全既教训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武士,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同时又给对手留足了面子。那个日本武士羞得满脸通红,恭敬又热情地握着梁以全的手说:“梁先生武功高超,令人敬仰。”
这一场较量,虽然时间很短,但在场的行家里手均看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宗道臣看得更清楚,心里更明白,他立刻知道这是一位功力深厚的武术大师,不仅技艺超群,而且武德高尚。他立刻站起来,迎了过去,热情地握住梁以全的手,连声称赞:“梁先生,您的拳法精,功夫好,您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少林武术。”
梁以全的成功表演不仅展现了他个人文武兼修的深厚功底,更提高了少林武术的知名度,也为改革开放后少林武术走向全国享誉世界洞开了大门。 1980年,梁以全根据国家体委、河南省体委关于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的要求和登封县体委的工作任务及分工,对少林武术开始了更进一步的挖掘整理。
为了做好挖掘整理工作,加快工作进度,梁以全早上和下午给学生上训练课,上午去走访一些知名的老拳师,夜里整理武术资料。有些老拳师保存有拳谱,他便借来认真抄写整理。有些人不愿意外借,他就找个凳子坐在他家抄写。有的没有拳谱,梁以全就请他们口述,自己记录。有的既有拳谱又有拳诀,但他们不愿献出来或说出来,梁以全就耐心做思想工作,使这些老拳师放下思想包袱,解除顾虑,配合工作。在少林寺南寨沟,梁以全走访了王定一老拳师,王老拳师坦诚地给梁以全背诵了很多少林武术套路的口诀,还毫无保留地为他演练七星拳、心意拳。听说巩义芝田有一位老拳师后,梁以全不顾天热路远,前去拜访他,虚心求教,老拳师献出了他家几代流传下来的杨家枪谱和螳螂拳谱。在登封券门,梁以全看望了老拳师赵江,知其来意后,赵江老拳师主动拿出家里保存的关东拳拳谱和杨家枪谱,并告诉梁以全,关东拳拳法招数,威武雄壮,刚烈勇猛,实战性很强,俩人还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磨沟,梁以全还从范金祥、范海云那里收集到了老洪拳、小红拳拳谱。
在1985年至1987年的河南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登封共献出12本武术资料,其中11本来自梁家,这11本有梁家祖传的也有梁以全撰写的。如《少林武术》、《少林武术研究》和《嵩山少林拳法》等理论专著,在从事编著工作的同时,他还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9篇,被河南省体委授予先进工作者。 1980年11月20日——12月10日,应日本少林拳法联盟的邀请,梁以全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日本。这是中日建交后少林武术第一次出访日本,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林武术的代表第一次走出国门。
在做出国准备时,梁以全给自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要出色地完成表演任务,展示少林武术、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展示少林武术、中华武术强体健身陶冶情操的独特魅力,展示中国人民传统的优秀品德和崭新的精神风貌。要让日本人知道什么是正宗的少林武术,少林武术的根在中国。
在日本一个月,除了北海道,中国体育代表团几乎走遍了各州县府,东京、大阪、京都、箱根、神户、伊豆、四国和日本少林拳法联盟总部香川。
每到一座城市,梁以全都要参加座谈和表演,向日本武术界、体育界以及各个阶层的人士,介绍少林武术、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涵,介绍少林武术的风格和特点,表演了少林拳的各种套路和器械。
梁以全以其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艺,彬彬有礼、不卑不亢的风采,赢得了日本各界的赞誉,日本各大电视台,日本各大新闻媒体称赞他是中国一代少林武术宗师。特别是在日本少林拳法联盟总部香川,在宗道臣组织的近万人的演示大会上,梁以全更是以高超的技艺令在场的人们折服,他们不得不承认,梁以全展示的是正宗的少林拳,少林拳的根在中国。
访日期间,梁以全对少林拳法联盟的规模、设施、组织形式、管理办法、训练手段等进行了认真地考察。梁以全在思索,登封是少林武术的故乡,中国是武术的发源地,泱泱大国,却没有专业性的武术学校,如何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办一所专业性的武术学校的理念开始在梁以全的心中萌生。 梁以全访日归来,经过认真思索和论证,创办武术学校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登封的特点,他下决心,一定要办一所文武兼修的学校。他明确提出,办学宗旨是以武术为主体,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办学方针是自力更生,以武养武。
梁以全把他的思路、方案、计划、措施、目标,写成详细的书面材料,报送给有关领导,得到了河南省体委、登封县委、县政府和县体委的大力支持。1981年7月15日经河南省体委批准,梁以全创办的全国第一所专业武术学校——登封县体委少林武术体校正式挂牌成立,梁以全任校长兼总教练。
没有校舍,经费有限,梁以全就四处奔波,寻找最适宜的场所,最终租下了嵩阳书院生产大队遗弃的六孔破窑洞。没有校门,梁以全就领着学生找些竹竿、树枝扎个门;没有床,他就有领着学生上山割草打地铺;没有练功场,他领着学生一镐一镐地刨,一锨一锨地挖,平整场地。学校开办时,只有27个学员、教练员、文化课教师和管理员指标,其中还有6个是专业运动员指标,承担着各类比赛任务。为减少开支,梁以全既当校长又当教练还兼菜买。
学校虽然简陋,但梁以全却对教学和训练十分认真,很快使学校走上了正规。 梁以全创办的武术学校从起步那天起,就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连续三年夺得全省武术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副主任徐才等领导来考察,称赞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业性武校,为中国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新路。
1982年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来到登封,以梁以全为主拍摄了纪录片《武术之花》,第二年中央电视台又以他为主拍摄了电视资料片《少林武术》。在以后的几年里,省、市电视台还利用梁以全创办的武术体校拍摄了《少林功夫一摇篮》,日本电视台拍摄了《体校一日生活》。他和学生们还参加了电影《木棉袈裟》、《少林俗家弟子》、《杨家将》和电视剧《海灯法师在少林》、《少林女和尚》等11部影视剧的拍摄。
学校办出了名,其声誉也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传遍了全国,全国各地的学生纷至沓来,校舍不够用,他们就只好租群众的房子用,甚至几易其所。直到1984年9月,财政是搬进县体委院内的少林武术培训中心。随着事业的发展,学校的教室、住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各种训练器材也得到了不断更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动技能也得到了不断提高,连续四年获得河南省武术比赛团体第一名。经县体委领导协调,1986年将县少林武术体校合并到武术培训中心,由梁以全统一管理,武术培训中心正式更名为登封县体委少林武术体校。1987年,梁以全与北京体育学院合作,联合创办少林武术专修院,学校成为北京体育学院毕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到1988年,在校人学生达1400多人。
梁以全创办少林武学校的事迹和快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中国体育报》发表了长篇通讯《少林第一拳——记著名武术家梁以全》,《河南日报》发表了《梁以全果然一良拳》的新闻报道,《郑州晚报》发表了长篇通讯《儒雅武师——著名少林拳师梁以全印象记》等,对梁以全的事迹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1988年,经河南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严格审定,梁以全被评为国家高级教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少林武术的高级教练;并当选为少林拳法研究会会长,被任命为河南省武术馆副馆长、登封县少林寺武术馆业务馆长兼总教练。
虽然职务升了,但梁以全骨子里对少林武术的执著却没有退缩。在武术馆,梁以全以主力队员为骨干,组织起了一支专业的表演队伍,每天为国内外高层次的领导和参观团体, 表演展示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为少林武术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8年10月,梁以全在杭州举办的国际武术节上,被大会组委会授予 “武术贡献奖”。 1990年,梁以全被评为登封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1年,梁以全当选为河南省第八届人大代表。他还连续四届当选为登封县政协常委,在担任河南省人大代表和登封县政协常委期间,他充分履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权利和义务,深入基层视察和调研,为河南和登封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1992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梁以全代表中国郑州队参加了第二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他以罕见的兵器少林拐和梁家祖传的少林长拳的表演,展现了一代少林宗师炉火纯青的武功和大气磅礴的风采,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并荣获两项优秀表演奖。从北京来观看武术节的原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亲自为他颁奖,握着他的手说:“你是老当益壮,炉火纯青。”
对于梁以全在挖掘整理少林武术资料和理论研究,振兴少林武术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家给与他了最高的荣誉: 1993年,梁以全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12月,梁以全又以其精湛的武功、高尚的武德和为少林武术、中华武术做出的突出贡献,当选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 1995年梁以全光荣离休。但他退而不休,又办起了登封最早的民营武术学校之一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继续为国家培养少林武术人才。
办校以来,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整合资源,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办学效益连年攀升,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6500余名,外籍留学生达1100余名。
连年来,学校向北京体育大学、成都、天津、武汉、上海、西安等体院以及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院校输送本科生2000多名。为全国各地武警、公安、保安等部门输送人才3000多名,为少林武术培养了5000多名合格的教练员和裁判员,为社会各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武术人才。
连年来,学校在国家、省、市各级武术大赛中荣获奖牌1690枚,其中金牌698枚。荣获河南省少林拳五连冠,全国武术少林拳大赛少林拳冠军,第三、六、七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少林拳冠军,第四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套路、散打团体双第一,第五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套路团体第一名、第六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第六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套路团体总分第一名。
连年来,学校组建少林武术表演团出访过欧、美、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加了“感知中国.墨西哥行” 、“感知中国.波兰行”大型文化交流演出, “俄罗斯.中国年”武术交流活动。组团赴澳门参加了第二届亚洲室内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赴广州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大型艺术表演《永远的和谐》中四个篇章的五场演出。
学校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武术名校”“全国先进武术馆校”、“国家青少年武术俱乐部”、“河南省十佳武术馆校”、“河南省武术训练基地”、“河南省武术工作突出贡献奖”。并被评为河南省“五好”基层党组织、郑州市“五好”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多次被评为“郑州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郑州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先进单位”、“登封市教育教学特等先进单位”。
近年来,在梁以全的积极推动下,鹅坡武院已走出了一条多元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办学之路,组建起了鹅坡教育集团。如今,由集团投资兴建的美真宜超市,已成为市区著名的大型连锁超市之一;投资8000余万元建设的 “少林武术文化博览中心”和禅武大酒店,已成为全国二十大体育景观之一。我们坚信,在梁以全老拳师的带领下,鹅坡教育集团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玖』 神泉峡在哪里
神泉峡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碳厂村西1公里处”。
神泉峡距北京市区约45公里。以山水田园风光为主题,集采摘、登山、野炊、休闲为一体。它毗邻灵溪生态教育走廊、龙水湖水世界、神泉峡风景区、黄台樱桃园、苇甸百果园。
(9)商标骆驼崖扩展阅读:
神泉峡景区内溪水四季常流,形成了众多塘坝,可供游客游览垂钓。
景区内的景观有:百亩园、落落石、将军石、红石谷、熔岩台、骆驼崖、仙人崖、仙潭、北大湖、石门、红石泉、红石墙、石胡洞、古栈道、一线天、神女峰、神泉。
神泉峡风景区与著名的妙峰山景区遥相呼应,峡谷曲折蜿蜒,河水幽长碧绿,山崖险峻,森林茂密,体现了北方山水的雄浑壮观,泉水与峡谷纵横交错,泉水汇集而下,故名神泉,其水汇入永定河。
景区具有秀丽的山林风光和丰富的山泉资源,这里山清水秀、林木繁茂、山高谷深、溪水潺潺,独特的火山岩地质构造出了众多奇特的景观,相传一条驼铃古道穿过西沟通往塞外的坝上草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神泉峡风景区